支付介面的主導權之爭:美國銀行業聯盟挑戰蘋果金融版圖

交易費用到客戶關係的全面競爭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科技與AI,巨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10月24日,由美國七家主要銀行共同支持的數位錢包「Paze」正式進入市場,此舉標誌著傳統金融機構,在歷經近十年由科技巨頭主導的支付革命後,發起了一次迄今為止最為協調一致的戰略反擊。自2014年蘋果公司(Apple Inc.)推出Apple Pay以來,消費者的支付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智慧型手機逐漸取代了實體錢包,成為日常交易的核心媒介。然而,在這場便捷性的革命中,傳統銀行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尷尬且日益危險的境地:它們的信用卡和簽帳金融卡,雖然仍是交易的最終資金來源,但在使用者體驗的前端,其品牌與客戶關係卻被蘋果的介面所取代。銀行從過去直接面對客戶的服務提供者,淪為在幕後默默處理清算、並向蘋果支付手續費的基礎設施。這種角色上的邊緣化,不僅意味著直接的收入流失,更觸及了銀行業賴以生存的根本—客戶關係與數據。

蘋果的威脅具有雙重性。其一,是直接的經濟侵蝕。傳統銀行卡業務的核心利潤來源之一,是向商家收取的「交換手續費」(Interchange Fee)。當消費者使用Apple Pay進行支付時,蘋果會從這筆費用中抽取一部分,作為其提供支付服務的報酬。根據估算,這筆看似微不足道的費用,每年為蘋果帶來了數億美元的收入,而這些收入,本應是發卡銀行的囊中之物。最初,銀行業選擇與蘋果合作,是出於一種防禦性的考量:與其被完全排除在蘋果龐大的iOS生態系統之外,不如讓渡一部分利益以確保其卡片能被使用者繼續使用。然而,隨著Apple Pay的滲透率在美國iPhone使用者中已超過78%,銀行業意識到這無異於飲鴆止渴。經濟利益的持續流失,迫使它們不得不重新評估此一合作模式的長期代價。

其二,也是更為深遠的戰略威脅,在於客戶關係的疏離。在數位支付的場景中,消費者互動的對象是蘋果的介面,而非富國銀行(Wells Fargo)或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品牌。銀行逐漸成為一個無形的、可被替代的後端工具。這種品牌隱形化的趨勢,對於一個極度依賴信任與品牌忠誠度的行業來說,是極其危險的信號。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早在2021年便公開表示,銀行業應對金融科技的崛起「感到恐懼」。這種恐懼的根源在於,一旦科技公司完全掌握了使用者介面與支付習慣,它們便可以順理成章地向上游的信貸、儲蓄乃至投資領域擴張。蘋果近年來的佈局清晰地印證了這一點:從與高盛(Goldman Sachs)合作推出Apple Card,到成立子公司Apple Financing LLC自行運營「先買後付」(BNPL)服務,再到推出高利率的儲蓄帳戶,蘋果正一步步地從一個支付平台,轉變為一個綜合性的金融服務提供者。Paze的推出,正是銀行業對此一趨勢的集體回應,它們試圖奪回線上支付的介面主導權,阻止客戶關係被進一步蠶食。這場競爭的結果,將不僅決定一個數位錢包的成敗,更將深刻影響未來數十年消費金融領域的權力格局。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日常的消費場景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是從皮夾中抽出實體卡片,還是用智慧型手機輕觸終端機—正反映出全球金融服務業一場深刻而劇烈的權力轉移。實體錢包中的塑膠卡片,曾是傳統銀行與其客戶之間最直接、最頻繁的聯繫紐帶。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間,以蘋果公司為首的科技巨頭,憑藉其在硬體與軟體上的巨大優勢,成功地將支付行為整合進了它們的生態系統,從而將自己置於銀行與消費者之間,成為一個新的、強大的中介。

這場變革始於2014年,蘋果公司正式推出其數位錢包服務Apple Pay。儘管並非市場上首款數位錢包,但Apple Pay擁有一個其他競爭者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iPhone。透過將支付功能深度整合進iOS操作系統,並利用iPhone內建的NFC晶片提供便捷的感應式支付,蘋果迅速佔領了市場。如今,在美國,超過78%的iPhone都已啟用Apple Pay。對於銀行而言,這既是機會也是威脅。機會在於,它們的卡片得以進入一個龐大且活躍的數位生態;威脅則在於,它們為此付出的代價,遠不止是金錢。

這場由科技公司主導的支付革命,正從根本上挑戰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地位。銀行業從最初的被動合作,到如今的警醒與反擊,其間的過程,揭示了在數位時代,掌握使用者介面與客戶關係的決定性意義。

交換手續費的侵蝕:蘋果的「過路費」

要理解銀行業對蘋果的複雜心態,首先必須理解信用卡與簽帳金融卡業務的利潤核心—交換手續費。當消費者在商家刷卡消費時,商家需要向其收款銀行(Acquirer)支付一筆交易處理費,而這筆費用中的一大部分,會以交換手續費的形式,支付給消費者的發卡銀行(Issuer)。這筆費用通常佔交易金額的1%到3%,是發卡銀行用以覆蓋營運成本、壞帳風險並獲取利潤的關鍵收入來源。

以一杯5美元的咖啡為例,若信用卡的交換手續費率約為2%,發卡銀行便能從中獲得約10美分的收入。然而,當這筆交易是透過Apple Pay完成時,情況發生了變化。蘋果向發卡銀行收取一筆費用,作為其提供支付平台服務的報酬。這筆費用雖然具體數額因協議而異,但據行業估算,約佔交換手續費的一部分。以前述的5美元交易為例,銀行可能需要向蘋果支付約0.75美分。這意味著,銀行的最終收入將從10美分降至約9.25美分。

單筆交易的微小差異看似無關緊要,但考慮到全球數以億計的交易總量,這便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轉移。據估計,僅在去年,蘋果就透過Apple Pay的交易費用,獲得了約7.82億美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這筆收入的增長速度驚人,在2020年至2022年間幾乎翻了一倍。銀行業之所以在初期接受了這一看似不平等的條款,是出於一種戰略上的無奈。它們擔心,如果拒絕合作,蘋果可能會尋求其他方式,例如建立一個完全繞過傳統卡片網絡的支付機制,從而將它們徹底排除在外。「與其被完全切斷,不如讓渡部分利益留在牌桌上」,這成為了當時銀行業普遍的共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意識到這筆「過路費」正變得越來越昂貴。

從支付到信貸:蘋果的金融服務擴張路徑

如果說交易費用的分潤只是對銀行利潤的直接打擊,那麼蘋果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步步為營,則構成了對銀行核心業務的根本性威脅。蘋果的策略清晰而連貫,它以支付作為切入點,逐步建立起消費者對其作為金融服務提供者的信任,再將業務延伸至利潤更為豐厚的信貸與儲蓄領域。—這不僅僅是產品線的延伸,而是一場精心規劃的、旨在逐步取代傳統銀行核心功能的長期行動—

2019年,蘋果與投資銀行高盛合作,推出了Apple Card信用卡。這款產品將申請、管理、消費記錄等所有環節,都無縫整合進iPhone的Wallet應用程式中,提供了遠超傳統信用卡的數位化體驗。雖然高盛是實際的發卡銀行,但對於消費者而言,他們互動的品牌是蘋果。

隨後,蘋果進一步深化其在信貸領域的佈局。它推出了「先買後付」服務Apple Pay Later,而這次,其角色發生了質的變化。提供貸款的實體,是蘋果的全資子公司「蘋果金融有限責任公司」(Apple Financing LLC)。這標誌著蘋果不再僅僅是一個技術合作夥伴或行銷平台,而是正式以貸方的身份,直接進入了傳統銀行的核心腹地。

蘋果的金融版圖擴張並未止步於此。透過與高盛的再次合作,蘋果推出了高利率的Apple Savings儲蓄帳戶,直接與銀行的存款業務展開競爭。由於無縫整合在iPhone之中,且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蘋果的金融產品對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銀行的擔憂正在變為現實:一旦消費者習慣於在蘋果的介面中完成支付、申請信貸、管理儲蓄,傳統銀行將徹底失去與客戶的直接聯繫,淪為一個面目模糊的後端資金池,其品牌價值與議價能力將被大幅削弱。

銀行的反擊:支付聯盟Paze的誕生

面對科技巨頭的蠶食,美國銀行業終於決定聯手反擊。它們推出的武器,是一個名為Paze的數位錢包。Paze由Early Warning Services(EWS)公司運營,而EWS則由七家美國最大的銀行共同擁有,包括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第一資本(Capital One)、PNC銀行、美國合眾銀行(U.S. Bank)和Truist銀行。值得注意的是,EWS也是廣受歡迎的個人對個人(P2P)轉帳服務Zelle的運營商,這意味著銀行業正試圖複製其在P2P支付領域成功協作的經驗。

Paze的主要目標是線上支付場景,旨在與Apple Pay及PayPal等主導者展開競爭。其核心賣點在於簡化線上結帳流程。使用者無需再手動輸入冗長的信用卡號碼、到期日和安全碼,只需輸入其電子郵件地址,Paze便能自動調用其在參與銀行中符合條件的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供其選擇。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提升了便利性;對於商家而言,這意味著結帳流程的簡化有助於降低購物車放棄率,且由於Paze在交易中不與商家分享實際卡號,理論上也能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透過Paze,銀行聯盟的意圖非常明確:它們希望繞過蘋果和PayPal等第三方介面,重新建立一個由銀行自己主導的、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線上支付渠道。這不僅是為了節省被蘋果抽取的交易費用,更是為了奪回在數位時代失去的客戶互動介面,鞏固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地位。

歷史的教訓與未來的挑戰

儘管Paze的推出被視為銀行業的一次重大舉措,但其前路依然充滿挑戰。歷史上,由銀行或商家組成的支付聯盟,不乏失敗的先例。例如,摩根大通曾力推自家的數位錢包Chase Pay,但由於在iPhone上的功能受限以及未能獲得廣泛的市場接受度,最終於2021年黯然關閉。另一個更為知名的案例是商家客戶交易所(MCX),這個由沃爾瑪(Walmart)等零售巨頭組建的聯盟,曾試圖推出名為CurrentC的支付應用以對抗信用卡網絡,但最終也因使用者體驗不佳、內部協調困難等問題而宣告失敗。

Paze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改變根深蒂固的消費者習慣。Apple Pay和PayPal已經在使用者心智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它們的便利性與廣泛的接受度,構建了極高的競爭壁壘。Paze要想脫穎而出,不僅需要提供同樣甚至更為流暢的體驗,還需要得到廣大商家的支持與部署。

此外,聯盟內部的協調也將是一個持續的考驗。雖然七家銀行是共同所有者,但它們彼此之間依然是激烈的競爭對手。如何在共同的戰略目標與各自的商業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將決定Paze能否長期、有效地運營下去。

這場圍繞支付介面的競爭,遠未到終局。科技公司正試圖將支付整合進功能更為全面的「超級應用程式」中,而銀行則憑藉其在金融監管、風險控制和龐大客戶基礎上的傳統優勢進行防禦。最終,誰能成為勝利者,將取決於誰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便利、安全和信任的需求。這場鬥爭的結果,將不僅決定一杯咖啡的支付方式,更將定義未來消費金融服務的基本架構。

資料來源

American Banker: Paze, the bank-owned digital wallet, goes live
https://www.americanbanker.com/payments/news/paze-the-bank-owned-digital-wallet-goes-liv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ig Banks Take on Apple and PayPal With New Digital Wallet
https://www.wsj.com/articles/big-banks-take-on-apple-and-paypal-with-new-digital-wallet-11674482402

Forbes: The Real Reason Banks Are Scared Of Apple
https://www.forbes.com/sites/ronshevlin/2023/04/17/the-real-reason-banks-are-scared-of-apple/

PYMNTS.com: Apple’s BNPL Service to Be Funded From Its Own Balance Sheet
https://www.pymnts.com/apple/2023/apples-bnpl-service-to-be-funded-from-its-own-balance-sheet/

TechCrunch: Zelle operator EWS launches Paze, a new digital wallet for credit and debit cards
https://techcrunch.com/2023/10/24/zelle-operator-ews-launches-paze-a-new-digital-wallet-for-credit-and-debit-cards/

Bloomberg: Jamie Dimon Says Banks Should Be ‘Scared’ of Fintech Competitor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2-23/jpmorgan-s-dimon-says-banks-should-be-scared-s-less-of-fintechs

CNBC: Why big banks are afraid of Apple Pay
https://www.cnbc.com/2023/04/29/why-big-banks-are-afraid-of-apple-p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