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高牆下的供應鏈遷徙:跨國企業加速重組中國製造基地

科技巨擘到傳統產業的全球佈局再思考

· 權力結構-中國,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巨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5月10日,華盛頓將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從10%提升至25%,並預告將對剩餘約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這項決策不僅是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僵局的直接後果,更成為一道分水嶺,迫使長期依賴中國生產基地的全球跨國企業,開始進行數十年來最嚴肅的一次戰略方向修正。過去三十年,中國憑藉其龐大的勞動力、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以及無可比擬的產業聚落效應,穩坐「世界工廠」的寶座。從蘋果(Apple)的手機到任天堂(Nintendo)的遊戲主機,無數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始於中國的生產線。然而,持續升級的貿易爭端,正從根本上侵蝕這套運作多年的商業模式。關稅的直接衝擊,意味著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而更深層的隱憂在於,政治風險已凌駕於經濟效益之上,成為企業營運中難以預測卻又極其致命的變數。根據一項針對250家在中國營運的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高達4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考慮或已經啟動將製造設施轉移出中國的計畫。這個數字反映的並非一時的市場恐慌,而是一種典範轉移的開端:企業經營者們開始意識到,將所有生產能力集中於單一國家的風險,已遠超出其所能帶來的成本優勢。

供應鏈的轉移是一項牽涉甚廣的系統性工程,其複雜程度遠非關閉一間工廠、另覓新址可比。以任天堂為例,其遊戲主機硬體的銷售利潤向來微薄,主要營收來源是軟體銷售。25%的懲罰性關稅,足以將其硬體業務的微利徹底抹除,直接威脅到其核心商業模式的穩定性。因此,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東南亞,成為任天堂不得不為的避險措施。對蘋果而言,問題則更為盤根錯節。蘋果在中國建立的,不僅僅是組裝線,而是一個由數百家供應商構成的精密生態系統,涵蓋了從零組件製造、精密加工到物流運輸的每一個環節。這個生態系的效率與彈性,是蘋果得以每年穩定推出新產品的關鍵。要求其供應商(如富士康)將最終組裝線移往他處,等同於嘗試在一個全新的地域,複製一個歷經二十年才形成的複雜產業網絡,其挑戰之艱鉅可想而知。富士康雖聲稱其在中國大陸以外擁有約25%的產能,足以應對變局,但業界普遍認為,短期內要完全替代中國的生產規模與效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除了直接的關稅成本,華為(Huawei)事件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則為所有在中國營運的外國企業敲響了警鐘。華盛頓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向其供貨,此舉不僅是對特定企業的打擊,更標誌著貿易衝突已升級為科技領域的全面對抗。北京隨後揚言將建立自己的「不可靠實體清單」,作為反制措施。這種以牙還牙的政治對抗,讓企業深陷於兩大強權的角力之中,擔憂自身可能成為下一個被鎖定的目標。潛在的風險包括更嚴格的法規審查、無法預期的海關延誤,乃至於消費者情緒的轉變。在這樣的氛圍下,原本看似穩定的商業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過去,中美雙方談判的目標,是為外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與營運創造更便利的條件;如今,談判停滯,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的威脅與警告。中國官員已明確表示,若企業在此時選擇遷離,可能會面臨相應的後果。這使得企業的每一步決策都如履薄冰,無論是選擇留下承受關稅與政治風險,還是選擇離開面對高昂的遷移成本與未知的挑戰,都將付出巨大的代價。一個以效率與成本為唯一考量的全球化時代,似乎正悄然走向終點。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自從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全球製造業的版圖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憑藉著龐大的勞動人口、低廉的土地與營運成本,以及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全力支持,中國迅速崛起為無可替代的「世界工廠」。數十年來,跨國企業,特別是科技巨擘如蘋果(Apple)、戴爾(Dell)等,紛紛將其生產線的核心環節—最終組裝—託付給位於中國的工廠。這套模式的核心邏輯在於,利用中國的高效率與低成本,最大化企業的利潤,再將產品銷往全球市場。這不僅僅是單純的成本考量,中國在多年的發展中,已圍繞著特定產業,如消費性電子,建立起一個極度精密且高效的供應鏈生態系統。從上游的原料供應、中游的零組件加工,到下游的組裝與物流,所有環節都緊密地聚集在特定的工業區,使得生產的彈性與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全球化生產模型,正因華盛頓與北京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爭端而出現裂痕。美國川普政府發起的關稅措施,成為了引發這場變革的直接催化劑。2019年5月,美國政府宣布將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從10%大幅提升至25%。更具威脅的是,白宮同時計畫對剩餘約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一旦這輪新的關稅生效,幾乎所有從中國進口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和電子遊戲主機,都將被覆蓋。這對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美國企業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關稅直接墊高了產品的進口成本,企業要麼選擇自行吸收,侵蝕原本的利潤,要麼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削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曾經被視為最佳選擇的「中國製造」,一夜之間變成了亟待解決的風險來源。企業經營者們被迫重新評估其全球佈局,思考是否應將雞蛋繼續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利潤邊界的保衛:任天堂的策略性轉向

在這一波供應鏈遷徙的浪潮中,日本遊戲業巨頭任天堂的動向,提供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電子遊戲產業的商業模式有其獨特性,平台持有者(如任天堂、索尼、微軟)往往以極其微薄的利潤,甚至是虧本的方式銷售其遊戲主機硬體。他們真正的利潤來源,是透過硬體平台銷售的遊戲軟體,以及相關的線上服務。硬體本身是作為一個吸引玩家進入其生態系的「入口」,而非主要的營利工具。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任何生產成本的顯著增加,都可能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造成不成比例的衝擊。長久以來,任天堂依賴中國的合約製造商,以極低的成本組裝其遊戲主機。這使得他們能夠在控制售價的同時,維持硬體業務不至於出現嚴重虧損。然而,美國政府施加的25%懲罰性關稅,徹底打破了這個脆弱的平衡。若任天堂繼續從中國進口其旗艦產品Switch遊戲機至美國市場,這筆高昂的關稅將使其硬體業務的微利蕩然無存,甚至轉為巨額虧損。

面對這種生存威脅,任天堂迅速做出反應。公司公開表示,正在將部分Switch主機的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地區,以規避美國關稅的直接衝擊。根據供應鏈訊息,越南成為了主要的承接地點之一。這一決策的背後,是任天堂為了保衛其核心商業模式而進行的策略性調整。他們不能承受因為關稅而被迫提高主機售價,進而影響整個平台的市場競爭力與玩家基數。遷移生產線雖然會帶來短期的成本,例如建立新生產線的費用、培訓新員工的時間,以及適應新地區物流體系的挑戰,但與長期承受25%關稅的損失相比,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任天堂的案例清晰地顯示,當政治因素導致的貿易壁壘,其衝擊力足以顛覆一個行業的基礎商業邏輯時,企業的全球佈局調整便不再是選項,而是必然。

生態系統的枷鎖:蘋果的兩難處境

相較於任天堂相對單純的組裝轉移,蘋果公司面臨的局面則要複雜得多。蘋果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其卓越的產品設計與品牌行銷,更在於其在中國建立起的一個幾乎無法複製的龐大供應鏈帝國。這個帝國的核心,是以富士康、和碩等代工巨頭為中心的組裝廠,但其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圍繞著這些工廠的數百家上游供應商。這些供應商提供從晶片、面板、鏡頭模組到精密金屬外殼的各式零組件,並且地理位置高度集中,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響應蘋果的生產需求。

這種高度整合的產業聚落,賦予了蘋果無與倫比的生產彈性。當需要為新款iPhone快速拉升產能時,數十萬名訓練有素的工人可以在幾週內到位,整個供應鏈體系能夠像一部精密的機器一樣高速運轉。這種規模、速度與效率的結合,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目前都難以企及的。也正因如此,蘋果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極深。據知情人士透露,面對日益升高的貿易風險,蘋果已開始要求其主要供應商評估將15%至30%的產能移出中國的可能性,並研究在其他國家建立最終組裝線的可行性。

然而,這項任務的艱鉅性不言而喻。遷移iPhone的組裝線,遠不止是搬遷機器與設備。它意味著需要在一个全新的地方—這不僅是對單一企業的制裁,更是對全球科技供應鏈的一次清晰切割—重建一個同樣高效的供應商網絡、物流體系以及熟練的勞動力儲備。蘋果的主要代工夥伴富士康對外宣稱,其在中國大陸以外擁有約25%的製造產能,遍布巴西、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有足夠的能力滿足蘋果在美國市場的需求。但業界分析師普遍認為,這些海外工廠目前的規模與技術成熟度,尚無法與中國鄭州、深圳等地的「超級工廠」相提並論。將生產的核心環節移出中國,對蘋果而言,不僅意味著高昂的直接成本,更可能帶來無法預估的營運風險,例如產品質量的不穩定、上市時間的延遲等。蘋果的困境,凸顯了深度全球化下,企業與特定生產基地之間形成的共生關係,一旦外部政治環境劇變,這種緊密的捆綁便會成為沉重的枷鎖。

政治風險的常態化:華為事件的寒蟬效應

如果說關稅問題尚屬經濟層面的挑戰,那麼華為事件則徹底將中美之間的爭端,從貿易領域擴展到了國家安全與科技主導權的鬥爭。在5月中美貿易談判破裂後不久,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國電信設備巨頭華為及其附屬公司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此舉禁止美國企業在未經政府許可的情況下,向華為出售技術或產品。這項禁令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因為它不僅限制了高通、英特爾等美國晶片公司,也波及了那些產品中含有美國技術的國際企業。

華為事件的本質,是一次政治性的「精準打擊」,它向所有在華營運的跨國公司,傳遞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任何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有可能在兩國的政治角力中,成為被犧牲的棋子。北京方面對此做出強烈反應,宣布將建立中國自己的「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用以反制那些損害中國企業正當利益的外國實體。這種「以牙還牙」的態勢,使得商業環境中的政治風險急劇升高。

製造業廠商們的擔憂,不僅僅是害怕自身像華為一樣成為直接的制裁目標,更擔心中國政府可能採取的報復性措施。這些潛在的壁壘可能以多種形式出現,例如加強監管審查力度、在海關環節刻意製造延誤、發動官方媒體進行負面宣傳,或是煽動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抵制外國品牌。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氛圍中,企業進行長期投資決策的基礎,正在被一點點侵蝕。在談判破裂之前,中美雙方還在討論如何為外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與運營提供更公平的環境;而今,對話被對抗所取代。中國官員甚至警告,如果企業在此刻選擇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可能會面G臨難以預料的後果。這使得企業的處境更加艱難,無論是留下還是離開,都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華為事件之後,政治風險不再是企業年報中一個遙遠的備註,而是懸在每一個決策者頭頂的現實威脅。

資料來源

Reuters: Trump says hopes U.S.-China trade deal will be announced in about a month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ade-china-idUSKCN1RG22I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S. Hikes Tariffs on $200 Billion of Chinese Goods, Escalating Trade Fight
https://www.wsj.com/articles/u-s-hikes-tariffs-on-200-billion-of-chinese-goods-escalating-trade-fight-11557464401

Bloomberg: Apple Explores Moving 15%-30% of Production Capacity From China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06-19/apple-explores-moving-15-30-of-production-capacity-from-china

Nikkei Asia: Nintendo to move some Switch production to Vietnam from China
https://asia.nikkei.com/Economy/Trade-war/Nintendo-to-move-some-Switch-production-to-Vietnam-from-China

CNBC: 40% of US companies in China are considering moving production out of the country
https://www.cnbc.com/2019/05/22/us-companies-in-china-are-considering-moving-production-out-amcham.html

The New York Times: U.S. Escalates Trade War With China, and China Vows to Hit Back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10/us/politics/china-trade-tariffs.html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Foxconn says it has enough capacity outside mainland China to meet Apple’s demand in the US
https://www.scmp.com/tech/big-tech/article/3014167/foxconn-says-it-has-enough-capacity-outside-mainland-china-m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