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武器的代價:美中貿易戰升級對美國國內經濟的衝擊

華盛頓到民間的成本轉嫁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權力結構-中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5月10日,美國川普政府正式將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10%大幅提升至25%,標誌著這場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進入了一個更為激烈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新階段。這項在華盛頓被視為對北京施壓的關鍵性經濟武器,其衝擊波卻在第一時間,迅速傳導至美國經濟的毛細血管之中。從加州聖地牙哥的家庭裝修承包商,到服務中低收入階層的地板零售商,美國的中小企業主與普通消費者,正成為這場國家級經濟對抗中,最先感受到衝擊,並被迫承擔其代價的前線承受者。

川普政府推動關稅升級的戰略邏輯,建立在兩個核心預期之上:其一,是相信美國經濟的實力,足以在承受有限損失的情況下,對中國經濟造成更為嚴重的打擊,從而迫使北京在貿易談判中做出根本性讓步;其二,是希望透過提高進口成本,來保護並鼓勵美國本土製造業的復興。然而,來自市場第一線的反應,卻對這套邏輯的有效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以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住宅裝修產業為例,許多關鍵建材如花崗岩、地板、燈具等,都高度依賴從中國進口。關稅的提升,直接轉化為終端產品的價格上漲。更重要的是,由於全球供應鏈的深度整合,即便是「美國製造」的產品,也難以完全豁免。例如,在美國組裝的高檔櫥櫃,其使用的工程木材等核心組件,依然源自中國的供應鏈,使得這些本土品牌同樣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

因此,這場關稅戰的經濟後果,在美國國內,正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成本與損失的重新分配。大型零售商與承包商,面臨著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或犧牲自身利潤以維持市場競爭力的兩難抉擇。而消費者,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則因其日常消費品對廉價進口商品的高度依賴,而成為這場貿易戰最主要的最終承擔者。一份75,000美元的廚房裝修報價,可能因關稅而增加6,000美元,這足以成為讓整個計畫被擱置的「交易破壞者」。—這種由價格上漲引發的消費延遲與投資停滯,正對美國經濟的整體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關稅作為一種旨在重塑國際貿易格局的國家級工具,其在國內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已遠比政策制定者所宣稱的更為複雜且痛苦。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9年5月10日,美中之間持續近一年的貿易摩擦,驟然升級為一場全面性的經濟對抗。華盛頓方面正式啟動程序,將針對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懲罰性關稅,從10%的水平,一舉提升至25%。白宮方面宣稱,此舉是為應對北京在貿易談判中的倒退,並自信地表示,美國處於一個「非常強大的位置」,關稅戰的結果將會「極其良好」。

然而,在遠離華盛頓權力走廊的加州聖地牙哥,家居裝修企業主喬治.阿比.哈比卜(George Abi Habib)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現實。他的辦公室裡,正不斷收到來自供應商的漲價通知—燈具漲價15%,地板漲價10%至25%,甚至連玻璃門的價格,也將上漲10%。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正迅速匯聚成一股衝擊其業務根基的巨大壓力。這場在宏觀層面被定義為國家間戰略較量的貿易戰,在微觀層面,正直接轉化為對美國本土中小企業與普通家庭的一場經濟壓力測試。

供應鏈的現實:無可避免的成本傳導

阿比.哈比卜的公司,主要服務於中高端客戶,他們通常偏好在美國本土製造的高品質產品。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業務也無法在這場針對中國的貿易戰中倖免。他收到的一封來自美國櫥櫃供應商的郵件,清晰地揭示了全球化時代供應鏈的內在邏輯。郵件中寫道:「我們的產業正因關稅而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其原因在於,儘管這條櫥櫃生產線位於美國,但其所使用的核心材料—工程木材—卻深度嵌入在中國的供應鏈之中。

這封郵件,戳破了關稅政策一個最核心的迷思:即透過對最終產品來源地徵稅,便能精準打擊目標國,並保護本國產業。在一個高度相互依存的全球供應鏈網絡中,一個「美國製造」的產品,其內部可能包含了來自數個不同國家的零件與原材料。針對中國的關稅,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傷害到那些依賴中國中間產品的美國製造商。

對於那些直接從中國進口成品的企業而言,衝擊則更為直接。在聖地牙哥的另一家主要服務於預算有限客戶的地板與瓷磚商店,其經理維羅妮卡.特里克斯(Veronica Terriquez)表示,店內約九成的產品,都來自中國。以時下最受歡迎的木紋奢侈乙烯基地板(LVP)為例,即便加上25%的關稅,其價格依然比美國製造的同類產品更具競爭力。這意味著,關稅並未能有效地引導消費者轉向國貨,其最直接的後果,僅僅是讓所有消費者,為原本廉價的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從企業利潤到家庭預算:誰在為關稅買單?

面對這場由上而下的成本衝擊,處於市場中間環節的企業,被迫陷入一個痛苦的抉擇。阿比.哈比卜估算,關稅的提升,將使其一份75,000美元的廚房裝修合約成本,增加約6,000美元。他坦言,對於許多家庭而言,這筆額外的支出,足以成為一個「交易破壞者」,導致整個計畫被無限期推遲。

為了在價格敏感的市場中留住客戶,企業往往無法將所有增加的成本,都轉嫁給消費者。其結果,便是企業自身利潤空間的嚴重壓縮。阿比.哈比卜悲觀地預測,在新的關稅現實下,他年終的淨利潤,可能會因此減少20%至30%。「如果我們不能將所有成本都轉嫁出去,」他說,「我們最終只能自己消化它。」

特里克斯的經歷則更加慘痛。她表示,在2018年秋季,第一輪10%的關稅生效後,店內的銷售額幾乎是應聲下跌,降幅高達33%。「商店原本一直非常、非常繁忙,」她回憶道,「但關稅生效後,一切都戛然而止。」

最終,無論是透過企業壓縮利潤,還是直接的價格上漲,關稅的成本都將以不同的形式,由美國國內的經濟行為者來承擔。而其中,最脆弱的群體,是中低收入家庭。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國際貿易政策教授蕾妮.鮑恩(Renee Bowen)指出,貿易戰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壞消息,但對中低收入的美國人尤其如此,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高度受益於來自中國的廉價消費品。關稅,在本質上,是一種累退稅,它不成比例地加重了最無力承擔者的生活成本。

這場由白宮發起的經濟戰,其宣稱的目標是為美國爭取更公平的貿易條件。然而,其在執行過程中,卻清晰地展現了政策工具與其預期目標之間的脫節。當一份旨在保護國家利益的宏觀政策,轉化為普通家庭一份無法負擔的裝修報價,以及中小企業主一份憂心忡忡的財務報表時,這場貿易戰的真實代價,才開始以最為清晰的方式,浮現出來。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ew China Tariffs: How Consumers May Be Affected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on-the-news/new-china-tariffs-how-consumers-may-be-affected/F699266F-8515-4D56-AF42-1C2F15F0B7D6 (Primary source for transcript)

Reuters: Trump increases tariffs on $200 billion of Chinese goods as trade war escalate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ade-china/trump-increases-tariffs-on-200-billion-of-chinese-goods-as-trade-war-escalates-idUSKCN1SF099

The New York Times: Trump Slaps Higher Tariffs on China, Escalating Trade War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09/us/politics/trump-china-tariffs.html

Associated Press: US hikes tariffs on Chinese goods, escalating trade war
https://apnews.com/article/8a451e523bd342089459b66d7e00e0fe

The Guardian: US-China trade war: Trump raises tariffs and says talks will continue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9/may/10/us-china-trade-war-trump-tariffs-talks

Financial Times: US raises tariffs on $200bn of Chinese goods
https://www.ft.com/content/1a06655c-72b2-11e9-bf5c-6e208ddeef38

Bloomberg: Trump Slaps More Tariffs on China as High-Stakes Talks Continu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05-10/trump-jacks-up-tariffs-on-china-as-high-stakes-talks-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