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歐洲議會選舉:政治中央板塊碎裂,新權力格局成形

傳統聯盟終結,歐盟治理迎來變局

· 權力結構-歐洲,國際組織-歐洲聯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5月26日,第九屆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為歐盟未來五年的政治軌跡劃下了一道清晰的分水嶺。此次選舉不僅是自1979年首次直選以來,選民參與度首次出現顯著逆轉,投票率攀升至50.66%,更重要的是,它徹底打破了過去四十年來由中右翼的歐洲人民黨(EPP)與中左翼的社會民主進步聯盟(S&D)聯合主導的權力結構。這兩大傳統政治力量,有史以來第一次未能取得議會過半數席次,其合計席位從上一屆的403席大幅滑落至336席,遠低於376席的絕對多數門檻。這一歷史性的權力真空,迅速被兩股崛起的政治勢力所填補:以法國總統馬克宏所屬政黨為核心的親歐自由派聯盟,以及在氣候變遷議題驅動下取得空前勝利的綠黨黨團。與此同時,右翼民族主義與疑歐派政黨也擴大了其在議會中的版圖,進一步加劇了議會的政治多元化與割裂化。這次選舉的結果,不僅僅是議席數量的重新分配,它標誌著一個長期穩定但日趨僵化的「大聯盟」時代的終結,預示著歐盟的立法與決策過程將進入一個更加複雜、需要不斷協商與結盟的新階段。

權力板塊的重組,直接衝擊了歐盟的治理核心。傳統中右與中左兩大黨團的衰落,意味著任何重大法案的通過,都必須尋求新的合作夥伴。這使得議席數大幅增加至108席的自由派聯盟「復興歐洲」(Renew Europe)以及斬獲74席的綠黨/歐洲自由聯盟(Greens/EFA)躍升為關鍵的「造王者」。一個由歐洲人民黨、社會民主進步聯盟與復興歐洲組成的親歐「超級大聯盟」,成為未來維持議會運作的必要選項。這一轉變,極大地增強了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布魯塞爾的影響力,其所領導的「共和國前進!」黨成為復興歐洲聯盟中的最大單一政黨,使其在歐盟核心決策中的發言權得到實質性提升。另一方面,「綠色浪潮」的興起,尤其在德國、法國等核心成員國的年輕選民中獲得巨大支持,反映了氣候變遷已從邊緣議題上升為歐洲政治的核心關切。這股強勁的民意,將直接轉化為立法壓力,推動歐盟在未來五年內制定更為激進的環保與氣候政策,為日後的《歐洲綠色新政》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然而,此次選舉最深刻的制度性影響,體現在對歐盟委員會主席產生方式的衝擊上。選舉前被各方寄予厚望的「首席候選人」(Spitzenkandidat)制度,在此次選舉後遭遇重挫。該制度旨在透過讓歐洲級政黨提名主席候選人,並由選舉中獲勝的最大黨團候選人優先組閣,來增強選舉的民主正當性與透明度。儘管歐洲人民黨的首席候選人曼弗雷德·韋伯(Manfred Weber)成功帶領其黨團再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他最終卻未能獲得歐盟成員國領袖組成的歐洲理事會的提名。在經歷了數週的幕後協商後,各國領袖繞開了所有主要黨團的首席候選人,意外地推舉了時任德國國防部長的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出任新一屆歐盟委員會主席。這一決定,被廣泛視為成員國政府對歐洲議會擴大權力的一次成功反制,它凸顯了歐盟超國家民主理想與根深蒂固的政府間主義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首席候選人制度的失敗,不僅引發了議會內部對歐洲理事會的強烈不滿,也為新一屆歐盟領導層的合法性蒙上了一層陰影,預示著未來五年機構間的權力關係將持續緊張。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9年5月下旬,橫跨28個成員國、超過四億合格選民參與的歐洲議會選舉,以一場撼動布魯塞爾政治根基的結構性變革落下帷幕。這不僅是歐洲大陸四年一度的民主實踐,更是在英國脫歐的持續紛擾、民粹主義浪潮的衝擊以及氣候變遷警鐘的催促下,對歐盟未來方向的一次集體公投。選舉結果最清晰的信號是:一個時代結束了。過去四十年間,由中右翼的歐洲人民黨(EPP)與中左翼的社會民主進步聯盟(S&D)輪流或聯合主導議會的穩定政治鐘擺,在此刻戛然而止。這兩大傳統主流黨團雖仍位居議會前兩大勢力,但其席次總和有史以來首次未能過半,歐洲政治的中央地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碎裂化。

這場選舉最令人振奮的指標,是選民投票率的顯著回升。50.66%的投票率,終結了自1979年首次直選以來長達四十年的持續下滑趨勢,較2014年大幅增加了8個百分點。這一逆轉,被視為歐洲公民對歐盟事務重新投入熱情的明確證據。分析指出,多重因素共同催化了這次選民的覺醒。一方面,英國脫歐的 protracted and chaotic process,如同一場現實主義的政治教育,讓許多歐盟國家的選民意識到,歐盟成員國的身份並非理所當然,其所帶來的穩定與利益值得捍衛。另一方面,民族主義與疑歐派政黨在各國的崛起,及其對歐洲一體化工程的公開挑戰,激發了大量親歐選民的危機感,促使他們用選票來對抗這股離心力。與此同時,由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所引領的「週五為未來」(Fridays for Future)氣候罷課運動,成功地將氣候變遷議題推向政治議程的中心,動員了大量年輕世代選民,他們的選票流向直接催生了席捲西歐與北歐的「綠色浪潮」。

權力版圖重繪:舊聯盟的黃昏與新勢力的黎明

本次選舉的核心故事,是權力從傳統大黨向新興勢力的轉移。歐洲人民黨雖然以182席保住了議會第一大黨團的地位,但相較上一屆減少了34席,是其歷史上最差的選舉表現之一。社會民主進步聯盟的損失更為慘重,僅獲得154席,流失了31席,在德國、法國等傳統左派大本營遭遇重創。這兩大黨團的相對衰落,意味著它們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僅憑雙方協商就能主導議會的立法議程。

填補權力真空的,首先是以法國總統馬克宏的「共和國前進!」黨為核心力量,聯合了原歐洲自由民主聯盟(ALDE)組成的全新中間派自由黨團—「復興歐洲」(Renew Europe)。他們一舉拿下108個席位,成為議會第三大勢力,也因此成為決定未來議會多數的關鍵力量。馬克宏成功地將其在法國國內打破左右傳統格局的經驗,複製到了歐洲層面,使其成為能夠在布魯SELS與柏林之間,有效制衡德國主導地位的重要力量。任何未來的親歐盟多數聯盟,都無法繞過復興歐洲的參與,這使得該黨團在人事任命、立法協商以及歐盟改革議程上,擁有了不成比例的影響力。

另一大贏家則是綠黨/歐洲自由聯盟(Greens/EFA),他們憑藉74個席位,成為議會第四大黨團,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這股「綠色浪潮」在德國尤為強勁,綠黨超越了社會民主黨,成為全國第二大政治力量。在法國、愛爾蘭、芬蘭等地,綠黨的表現也遠超預期。這一成功,反映了歐洲選民,特別是城市中產階級與年輕世代,對於氣候變遷的焦慮已達臨界點。綠黨的崛起,確保了環境永續性將成為新一屆歐盟執委會與議會不可迴避的核心政策領域,直接催生了後來的《歐洲綠色新政》這一宏大的轉型藍圖。

與此同時,右翼民族主義與疑歐派勢力也在此次選舉中有所斬獲。由義大利副總理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的聯盟黨與法國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領銜的新黨團「認同與民主」(Identity and Democracy, ID),合計獲得73席,成為議會第五大勢力。儘管他們在義大利、法國、比利時等地表現出色,但其總體增長幅度並未達到選前部分人士所預期的「民粹主義海嘯」。更重要的是,這些右翼政黨在對俄羅斯政策、經濟理念等關鍵議題上存在深刻分歧,難以形成統一的政治集團來有效阻撓或顛覆歐盟的運作。

制度性衝突:首席候選人制度的功敗垂成

在議席分配的數字之外,2019年選舉對歐盟治理造成的最大衝擊,莫過於「首席候選人」(Spitzenkandidat)制度的實質性失敗。這一制度誕生於2014年,旨在解決長期困擾歐盟的「民主赤字」問題。其核心邏輯是,由泛歐政黨在選舉前提名各自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候選人,然後由贏得最多議席的政黨候選人,優先獲得組建執委會的機會。這試圖模仿民族國家議會民主的模式,在歐盟委員會主席的任命與歐洲議會的選舉結果之間,建立起直接的民意連結。

2019年,各大黨團再次遵循此模式,推出了各自的首席候選人,包括歐洲人民黨的德國議員曼弗雷德·韋伯、社會民主進步聯盟的荷蘭籍執委會第一副主席弗朗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等。選舉結果揭曉後,作為最大黨團的領導者,韋伯理應獲得優先提名權。然而,由28國政府首腦組成的歐洲理事會,卻展現了其捍衛自身權力的堅定意志。以法國總統馬克宏為首的多位國家領袖,從一開始就對韋伯的候選資格表示反對,認為他缺乏必要的行政經驗與國際聲望。

隨後數週,布魯塞爾上演了一場複雜的權力協商。歐洲理事會最終完全繞開了所有主要黨團的首席候選人,提出了一個令外界大感意外的折衷人選:時任德國國防部長的烏爾蘇拉·馮德萊恩。馮德萊恩雖出身於韋伯所屬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但她並未參與歐洲議會選舉,也非法定的首席候選人。這一任命案,被視為成員國政府,特別是法國與德國之間幕後交易的產物,旨在重新奪回對歐盟最高行政首長的任命主導權。

這一結果,在歐洲議會內部引發了軒然大波。許多議員認為,歐洲理事會的行為是對選民意志的背叛,嚴重削弱了歐洲議會的民主正當性。儘管馮德萊恩的提名最終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僅多出9票)在議會獲得通過,但這一過程所造成的制度性創傷是深遠的。它暴露了歐盟內部兩種不同權力邏輯的根本性衝突:一方是議會所代表的、追求超國家民主一體化的聯邦主義理想;另一方則是理事會所代表的、以成員國主權利益為核心的政府間主義現實。首席候選人制度的挫敗,不僅讓歐盟的民主化進程遭遇逆風,也為新一屆歐盟委員會與歐洲議會之間的關係,埋下了不信任與對抗的種子。這次選舉,最終以一個更加多元、但也更加分裂的議會,以及一場突顯機構間權力鬥爭的任命風波,定義了歐盟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時代。

資料來源

Financial Times: Centrists hold in EU elections but parliament fragments
https://www.ft.com/content/e20f1b94-8003-11e9-b592-5fe435b57a3b

The Guardian: European elections 2019: what's the new balance of power?
https://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19/may/27/european-elections-2019-whats-the-new-balance-of-power

Politico Europe: 5 takeaways from the European election
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5-takeaways-from-the-european-election-2019-turnout-epp-liberals-greens-socialists/

BBC News: European elections 2019: What are the result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48393527

Reuters: EU election turnout up for first time in 40 year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election-eu-turnout/eu-election-turnout-up-for-first-time-in-40-years-idUSKCN1SW0S0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Council proposes candidates for EU top jobs (2 July 2019)
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19/07/02/european-council-proposes-candidates-for-eu-top-jobs/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 The 2019 European elections: A new political mainstream?
https://www.cer.eu/publications/archive/bulletin-article/2019/2019-european-elections-new-political-main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