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5月20日,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發表了一份綱領性的聲明,宣布公司將轉型為「遠距優先」(Remote-First)的營運模式,成為首批擁抱永久性遠距工作的大型科技公司之一。這一決策,不僅是對疫情下工作模式的短期應變,更在全球科技產業的核心地帶—矽谷—引發了一場關於創新本質的根本性辯論。數十年來,矽谷的成功,被普遍歸因於其無可比擬的人才聚集效應。然而,當疫情迫使企業大規模轉向分散式辦公,一個核心的戰略困境浮現:當構成創新集群的物理鄰近性被瓦解時,企業賴以生存的創新能力,是否能夠在數位空間中得以維繫與複製?
支持物理辦公的核心論點,源於對「創新集群」力量的深刻認知。勞動經濟學家恩里科.莫雷蒂(Enrico Moretti)透過對超過九十萬名科學家、發明家與工程師的專利申請數據進行追蹤研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支持。其研究發現,當一個創新人才從普通地區,遷移至像矽谷、波士頓這樣的專業化產業集群時,其個人的專利產出速度與質量,會顯著提升。反之,當同一個人離開集群時,其創新產出則會下降。這種「集群溢價」效應,被歸因於密集的知識外溢、頻繁的人際互動以及健康的同業競爭。前谷歌人力資源主管拉斯洛.博克(Laszlo Bock)則將其提煉為「偶然性碰撞」(Casual Collisions)的概念。他指出,諸如谷歌新聞(Google News)這樣的明星產品,其創意正是誕生於兩位工程師在咖啡館排隊時的一次非正式交談。
然而,疫情的長期化,以及員工對於工作地點靈活性與更低生活成本的強烈需求,正迫使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傳統模式。以Coinbase為代表的「遠距優先」策略,不僅僅是允許員工在家辦公,它更是一種深層的組織結構重塑。其核心邏輯是,透過將數位協作設定為預設工作模式,來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消除傳統混合辦公模式中,因「在場與否」而產生的資訊差與晉升機會的不平等。為了彌補物理空間的缺失,企業正積極開發新的數位工具與工作流程,例如利用共享文件進行非同步溝通,或透過「微調引擎」(Nudge Engine)來促進線上的團隊連結。—正如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所言,產品可以在數月內建成,但文化需要數十年來塑造—。這場由疫情催化的全球最大規模遠距工作實驗,其最終挑戰在於,企業能否在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內,成功地建立起一種全新的、無需物理鄰近性,卻同樣能夠激發信任、安全感與「偶然性碰撞」的數位創新生態。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0年5月20日,隨著Coinbase公司一則宣布將永久性轉向「遠距優先」工作模式的聲明,一場關於未來工作形態的巨大實驗,在以實體園區文化著稱的矽谷,正式拉開帷幕。這一決策,與其後推特(Twitter)等公司的類似宣告,共同構成了一股挑戰傳統辦公室中心主義的強大力量。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以一種近乎強制的方式,將數以千萬計的知識工作者,從他們精心設計的開放式辦公室與茶水間,驅散至各自的家庭書房與餐桌。最初,這被視為一種短期的應急措施。但隨著遠距工作的持續,企業領導者與員工們開始重新評估辦公室的物理存在,對於一家公司,尤其是對於一家以創新為生命的科技公司,究竟意味著什麼。Coinbase的決策,正是這場深層反思後的一個響亮回答。它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矽谷數十年來賴以成功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地理聚集—在數位時代,是否依然不可或缺?
創新集群的地理魔力
數十年來,從蘋果的太空船總部,到谷歌的Googleplex園區,科技巨頭們不惜投入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美元,來打造集中的、充滿吸引力的實體工作空間。其背後的戰略邏輯,是基於一個被經濟學研究反覆驗證的理論:創新具有強烈的地理聚集性。
勞動經濟學家恩里科.莫雷蒂的研究,為這一現象提供了最為清晰的量化證據。他透過分析海量的專利數據,追蹤了數十萬名科技人才在美國境內的流動軌跡及其創新產出的變化。其結果驚人地一致:當同一個發明家,從一個產業密度較低的地區(例如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搬到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產業集群(例如矽谷)時,他或她的專利產出,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會立即性地、顯著地獲得提升。
這種現象背後的驅動機制是複雜而微妙的。它包含了正式的知識交流(例如參加行業會議、在不同公司間跳槽),也包含了大量的非正式知識外溢—在咖啡館、酒吧、甚至孩童的足球場邊,不同公司的工程師與創業者們,在不經意的交談中,交換著關於新技術、市場趨勢與管理經驗的隱性知識。正是這種由高密度人才網絡所催生的高頻互動,共同構成了一個強大的「創新加速器」。
偶然性碰撞與親近距離
前谷歌人力資源主管拉斯洛.博克,為這種非正式互動的價值,提供了一個更具體的概念:「偶然性碰撞」。他以谷歌新聞的誕生為例:在911事件後,兩位谷歌工程師在公司餐廳排隊時,一位抱怨難以快速跟蹤來自不同來源的新聞,另一位則回應說他可以為此開發一個小工具。這個在非工作場景下的隨意對話,最終孕育出了一個影響全球數億用戶的產品。
博克進一步指出,這些富有成效的「偶然性碰撞」,其發生的前提是一種被稱為「低親近距離」(Low Affinity Distance)的心理狀態。這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因頻繁的非正式接觸(例如在茶水間的閒聊、談論各自的孩子等),而建立起的一種親密感、連結感與心理上的安全感。在這種低距離的關係中,人們更願意冒險提出那些看似瘋狂、不成熟的「半成品」想法,而不必擔心會立即遭到評判或拒絕。而創新,正是在這些半成品的相互碰撞與迭代中誕生的。而遠距工作最大的挑戰,正在於如何跨越螢幕,去有效地建立這種微妙的心理安全感。
「遠距優先」的組織重塑
儘管物理鄰近性的優勢顯而易見,但疫情期間的實踐,也暴露了辦公室中心主義的弊端。高昂的灣區生活成本,早已讓許多員工不堪重負,導致人才向奧斯汀、拉斯維加斯等新興科技中心流失。而對於那些身處總部之外的遠距員工而言,傳統的混合辦公模式,往往使其在資訊獲取、非正式網絡建立以及職業晉升方面,處於系統性的劣勢。
Coinbase所提出的「遠距優先」模式,正是對這一問題的直接回應。其核心,並非簡單地取消辦公室,而是將組織的預設溝通與協作方式,從「線下同步」徹底轉變為「線上非同步」。在這種模式下,重要的決策與討論,被要求在共享文件、專業溝通工具等線上平台進行,確保所有員工,無論身處哪個時區,都能平等地獲取信息並參與其中。這旨在從根本上,剷除因地理位置不同而造成的「二等公民」現象。
為了在分散的團隊中,重新建立連結與文化,企業們也正各顯其能。臉書正在為其視訊會議產品Portal,增加更多有利於工作協作的功能。博克自己創辦的公司Humu,則開發了一套「微調引擎」,能夠在特定時間,向員工發送個人化的提醒,以鼓勵那些有助於提升生產力與團隊凝聚力的行為,例如建議團隊更換線上團建活動的形式,以保持新鮮感。
這場關於工作地點的辯論,至今仍未有定論。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為代表的企業,已明確計畫在安全條件允許後,讓員工重返辦公室。而另一批公司,則已堅定地航向了完全遠距的未知水域。經濟學家的調查預測,在疫情之後,或許將有約25%的工作日,會在家中完成。這意味著,一種混合的、更為複雜的工作形態,將可能成為未來的常態。這場史無前例的全球實驗,不僅僅是在測試新的協作工具與管理方法,它更是在考驗,人類的創新能力,是否能夠最終擺脫地理空間的束縛。
資料來源
Coinbase Blog: Coinbase is a remote-first company
https://www.coinbase.com/blog/coinbase-is-a-remote-first-compan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Proximity Is Key to Innovation, Even in a Remote World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why-proximity-is-key-to-innovation-even-in-a-remote-world/75D3512B-5533-4E8F-8121-7A6539C21A63 (Primary source for transcript)
Enrico Moretti's Research/Website (as a proxy for his academic work mentioned)
http://www.enricomoretti.com/
The New York Times: This Is the End of the Office as We Know It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20/opinion/coronavirus-office-work.html
Bloomberg: Facebook’s Zuckerberg Sees 50% of Employees Working Remotely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5-21/facebook-s-zuckerberg-sees-50-of-employees-working-remotely
Reuters: Twitter CEO says staff can work from home forever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twitter-work-from-home/twitter-ceo-says-staff-can-work-from-home-forever-idUSKBN22O2B1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ur Work-from-Anywhere Future
https://hbr.org/2020/11/our-work-from-anywhere-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