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4月,聯合國(UN)發布報告確認,印度已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為延續兩世紀以來的人口格局劃下歷史性的分水嶺。這項轉變的背後,是兩國截然不同的人口發展軌跡。中國自1961年以來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其人口結構已從象徵年輕的「金字塔型」迅速向頂重腳輕的「漏斗型」轉變,主因在於1980年起實施的「一胎化政策」帶來了遠超預期的長期效應,導致生育率降至1.3的全球低點。這正引發勞動力萎縮、消費市場潛力下降,以及未來扶養比急遽升高等一系列經濟與社會挑戰。與此相對,印度的人口預計將持續增長數十年,並在2063年達到近17億的高峰。印度目前擁有龐大的年輕勞動人口,結構上呈現出中國三十年前的「人口紅利」特徵,為其經濟發展與國際影響力提升提供了潛在動能。然而,印度的崛起並非坦途,其面臨著為年輕世代創造足夠就業機會、推動鄉村人口都市化,以及克服文化因素導致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偏低等嚴峻考驗。此消彼長的人口趨勢,不僅預示著兩國國力的相對變化,更將牽動全球經濟供應鏈、消費市場乃至地緣政治的深刻變革。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時間的長河,靜靜地沖刷著國家的輪廓。數個世紀以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稱謂,彷彿是鑲嵌在中華文明冠冕上的一顆巨鑽,象徵著無盡的潛力與份量。然而,在2023年的春天,這顆鑽石的光芒,悄然轉移到了恆河之畔。聯合國的數據正式宣告,印度人口已超越中國,這不僅是統計數字的簡單更迭,更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牽動著亞洲乃至全球未來數十年的經濟與戰略格局。
這場歷史性的交替,源於兩條迥異的人口曲線。根據聯合國預測,印度的人口將在未來四十年持續擴張,於2063年達到近17億的峰值;而中國的人口曲線則已掉頭向下,預計將迅速萎縮。到下個世紀之交,印度的人口規模或將達到中國的兩倍。 demographic結構的變化更具啟示性:1990年時,兩國的人口金字塔皆呈現典型的年輕化社會特徵,底部寬闊,頂部尖細。但到了2050年的預測圖中,中國的金字塔已嚴重收窄,演變為一個形似漏斗的結構,暗示著一個急速老化的社會樣貌。
中國的人口冬季:政策遺緒與經濟枷鎖
中國人口結構的劇變,其根源深植於歷史之中。2022年,中國公布了自1961年大饑荒以來首次的人口負成長,而其生育率—即每位女性一生中生育子女的總數—已跌至1.3,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世代更替水平」。
這場「人口冬季」的種子,播種於1980年開始嚴格執行的「一胎化政策」。該政策的初衷,是透過控制人口增長,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某種程度上,這個目標達成了,但其副作用卻遠比當初的政策制定者所預想的更為深遠且棘手。這項政策過於成功地壓低了生育率,並在數十年內重塑了社會的生育觀念。即便中國在2016年已全面放開二胎,生育率的下滑趨勢卻未能逆轉。長期的獨生子女家庭模式,疊加急遽變化的經濟與社會環境,使得養育成本、教育壓力與個人發展成為年輕世代在生育決策中難以承受之重。
此外,一胎化政策還帶來了嚴重的性別失衡。在傳統偏好男孩的文化背景下,該政策加劇了選擇性生育的現象,導致男性人口遠多於女性。這直接衝擊了婚姻市場,2021年,中國的結婚登記數量跌至760萬對,是自1980年代中期有記錄以來的最低點。更少的婚姻,意味著未來更低的出生率,形成一個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對於高度依賴中國龐大勞動力與消費市場的全球經濟而言,這場人口變局的影響正逐漸浮現。一個萎縮的人口,意味著為世界各國生產商品的工廠工人將會減少,也意味著購買西方汽車與奢侈品的年輕消費者將會變少。更嚴峻的挑戰在於未來數十年內,中國將面臨巨大的勞動者與退休人員比例失衡問題。202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14%,而到了207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飆升至驚人的59%。屆時,年輕世代將背負起前所未有的扶老重擔,特別是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的廣大農村地區,這將構成嚴峻的社會穩定考驗。
印度的人口之春:機遇與內在挑戰並存
當中國步入人口結構的深秋,印度正迎來它的春天。從許多方面看,今日的印度彷彿是三十年前的中國,擁有一個迅速擴張的勞動年齡人口,全國有6.1億人口在25歲以下,而需要扶養的老年人口相對較少。這正是經濟學家所稱的「人口紅利」,一個國家得以憑藉充沛的勞動力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窗口期。一個持續增長的人口,意味著印度有潛力維持經濟的長期增長,購買更多的全球商品,並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然而,印度的崛起之路並非一片坦途,其內部挑戰同樣艱鉅。人口紅利要轉化為經濟實力,關鍵在於能否為龐大的年輕勞動力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而這恰恰是印度當前最棘手的難題。印度經濟至今仍以農業為主,都市化進程遠落後於中國。與中國數以億計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工廠的歷史不同,許多印度勞動力因社會與文化因素,不願離開家鄉前往工業中心工作,這限制了其製造業的規模化發展。
更深層的結構性障礙,在於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嚴重不足。在中國,毛澤東時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極大地推動了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長期以來中國的女性勞動參與率一直維持在高位。但在印度,受傳統文化規範影響,許多家庭即便經濟不寬裕,也傾向於讓女性留在家中。這使得印度一半的人口潛力未能在經濟發展中得到充分釋放,成為其追趕中國的一大結構性劣勢。
兩種未來的路徑選擇
無論未來如何演變,世界的人口版圖重心將無可逆轉地向「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特別是南亞地區傾斜。預計到2060年,由獨立前的英屬印度分出的三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總人口將達到23億,而屆時中國人口將萎縮至12億。這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中國所面臨的挑戰,是在人口紅利消失之前,成功推動經濟模式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與資本密集型轉型,實現「未老先富」。而印度的挑戰,則是在其人口紅利窗口關閉之前,克服國內的結構性障礙,有效利用其年輕的人力資源,避免陷入「未富先老」的困境。
這不僅是兩國國運的消長,更是世界地緣板塊的一次緩慢而深刻的漂移。數十年後回望,2023年或許正是這場世紀變局的起點。未來的全球秩序,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龍」如何優雅地老去,以及「象」能否穩健地前行。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India overtakes China a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dpad/publication/un-desa-policy-brief-no-153-india-overtakes-china-as-the-worlds-most-populous-country/
The New York Times: India Is Passing China in Population. Can It Seize the Moment?
https://www.nytimes.com/2023/04/24/world/asia/india-china-population.html
Financial Times: India’s turn a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https://www.ft.com/content/1d53604a-b50a-412f-b430-811634b7119e
The Economist: India is surpassing China to become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23/04/18/india-is-surpassing-china-to-become-the-worlds-most-populous-country
BBC News: India to overtake China as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2023, says UN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2139369
Reuters: Explainer: What India's large population means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what-indias-large-population-means-country-world-2023-04-19/
Wilson Center: China’s Population Shrinks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1960s
https://www.wilsoncenter.org/blog-post/chinas-population-shrinks-first-time-19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