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6月21日,中國四川省下達一紙敕令,要求境內所有加密貨幣礦場全面關停,為這個一度佔據全球比特幣網絡處理能力(算力)近七成的龐大產業,劃下了戛然而止的休止符。此舉不僅是北京對加密貨幣監管力度的空前升級,更瞬間觸發了一場全球性的算力大遷徙,其影響遠超金融市場本身,深刻地重塑了此一新興數位基礎設施的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在禁令之前,中國憑藉其國家政策所建構的豐沛廉價電力(無論是西南地區的水電,還是內蒙、新疆的煤電),以及作為全球絕大多數礦機設備生產地的供應鏈優勢,成為了比特幣世界無可爭議的算力中心。然而,這種高度集中的態勢,也成為了懸於比特幣去中心化理想之上的一把利刃,引發了西方世界對單一政府可能干預甚至操縱全球交易網絡的深層憂慮。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群美國礦工早已開始集結數億美元的資本,試圖從中國手中奪取更大的算力份額。他們的核心論述是,當美國的資本力量決定進入一個市場時,將會挾帶巨額資金徹底改變產業格局。與中國礦工多為隱蔽、灰色經營的模式不同,美國的競爭者們師法華爾街,建立起受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擁有穩健資產負債表的企業結構,以吸引機構投資者的青睞。他們將廢棄的丹寧布工廠與地毯工廠,轉變為擁有數百萬瓦電力容量的大型數據中心,透過現代企業治理,向全球資本市場證明其合規性與長期價值。
此次中國的全面禁令,對這些美國企業而言,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然而,這場算力版圖的重劃,並非坦途。政策分析視角下,這場競賽的核心,是中美兩國在數位主權、金融穩定與能源政策上的根本性差異。北京的決策,表面上是為防範金融風險與打擊洗錢等非法活動,但其更深層的動機,在於確保國家金融體系的絕對可控性,並為即將推出的數位人民幣(e-CNY)清除潛在的競爭障礙。對北京而言,一個不受中央銀行控制的貨幣體系,是對其金融主權的直接挑戰。另一方面,美國礦工雖迎來了發展契機,卻也必須面對來自本土的雙重壓力:其一,是金融監管機構日趨嚴格的審查,要求將此行業納入與傳統金融機構相同的監管框架;其二,是來自地方社區與環保團體對其巨大能源消耗的質疑。比特幣挖礦驚人的電力需求,使其成為能源政策辯論中的焦點,也成為美國企業必須解決的社會責任與運營成本問題。這場由中國一紙禁令所點燃的全球算力競逐,最終將考驗誰能更有效地平衡創新、監管、能源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多重利益。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中國四川省群山深處,豐水期的洶湧江水曾是數位淘金時代最澎湃的心跳。隱藏於此的比特幣礦場裡,成千上萬台高速運轉的機器發出持續的嗡鳴,將巨大的水力動能,轉化為維繫全球加密貨幣網絡運行的算力。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座曾為Levi's生產丹寧布的舊工廠裡,一排排變壓器靜靜矗立,它們所承載的數百萬瓦電力,正驅動著一場旨在挑戰東方算力霸權的產業革命。
這兩幅看似毫不相干的畫面,一度是21世紀第三個十年之初,全球比特幣世界權力格局的縮影。然而,這一切的平衡,在2021年6月21日被徹底打破。當日,四川省——中國最後一個比特幣挖礦的主要堡壘——下達了全面關停的命令。這不僅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倉促落幕,更像一聲發令槍響,宣告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算力大遷徙正式拉開帷幕。這場變局的核心,遠非加密貨幣價格的漲跌,而是一場圍繞未來數位基礎設施控制權的,深刻的地緣政治角力。
天府之國的算力王朝:中國模式的崛起與必然
「當你在晚上睡覺,一覺醒來,看著(幣價),你會驚呼『我的天,它還在漲』。」一位美國礦工如此描述2021年初市場的狂熱。在那場牛市的頂峰,中國掌控著全球比特幣網絡超過70%的算力。這意味著,全球絕大多數的比特幣交易,都需要流經位於中國境內的電腦進行處理與記錄。
中國之所以能建立起如此龐大的算力王朝,其根基深植於過去數十年的國家發展戰略。礦工們需要的核心資源是廉價且充沛的電力,而這一點,在中國的特定地區得到了極致的滿足。政府在過去數十年主導興建的大型水壩與燃煤發電廠,為礦場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能源。豐水期的四川、枯水期的新疆與內蒙,形成了完美的季節性電力互補,讓礦工得以最大程度地壓低其最主要的運營成本。
其次,中國是全球絕大多數礦機設備的生產中心。像劉宇龍(Yulong Liu)這樣的礦工,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獲得性能最優越的技術設備,包括先進的冷卻系統。這種近水樓台的供應鏈優勢,是海外競爭者難以企及的。劉先生所合作的一處礦場,在過去三年裡就開採了約8000枚比特幣,創造了可觀的收益。
然而,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王朝,卻始終生活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劉先生在受訪時,要求對礦場的具體位置保密,因為他「不確定政府是否有一天會進行打壓」。儘管挖礦本身在當時並非完全非法,但虛擬貨幣交易與加密貨幣交易所在中國是被明令禁止的,因為它們被視為對國家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北京方面指控部分中國礦工涉嫌洗錢,並凍結其信用卡,使其難以支付運營成本。為了在這種高風險環境下求生,劉先生的公司巴別金融(Babel Finance)甚至繞過傳統銀行,直接向約300名礦工提供加密貨幣貸款,幫助他們採購設備、維持運營。
這種寄生於政策灰色地帶的繁榮,本身就是極其脆弱的。它反映了一種獨特的「中國模式」:一方面,地方政府可能出於稅收或消納過剩電力的考量,對挖礦產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則始終保留著隨時可以出於金融穩定或政治需要而進行「一刀切」式清理的權力。2021年6月的那紙禁令,正是這柄懸頂之劍的最終落下。
從舊工廠到新基建:美國資本的戰略反擊
「在美國,我們擁有已經建成的龐大基礎設施、電力設施和建築設施,我們可以將這些設施改造成大型數據挖礦中心。」美國礦工羅素·坎恩(Russell Cann)一語道出了美國競爭者的核心戰略。他的目標,是在美國尋找被遺棄的工廠,並將其轉變為工業級規模的挖礦設施,以吸引機構資本,徹底改變過去多數美國礦工只是小型DIY作坊的局面。
這是一場由資本主導的、系統性的產業戰爭。坎恩的公司Core Scientific組建了一支由前微軟和Myspace高管組成的團隊,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商業計劃。「我們有安永(Ernst & Young)審計財務,我們有穩健的資產負債表。我們滿足了機構投資者看重的許多條件,而這些是中國礦工無法做到的。」
這套策略取得了成功。在過去兩年,該公司籌集了9500萬美元,並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貸款,用以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前丹寧布工廠和喬治亞州的前地毯工廠安裝礦機。這些經過改造的設施,不僅電力容量驚人——據坎恩估算,開採一枚比特幣大約需要100兆瓦時的電力,相當於連續觀看98年電視的耗電量——更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工業設計。過去用於冷卻工廠的隧道,如今被用來為高速運轉的晶片降溫,每分鐘能處理20萬加侖的冷卻水。
這一切的投入,都是為了彌補美國礦工長期以來的技術劣勢。他們通常比中國競爭對手晚四個月才能拿到最新的礦機,且價格有時要高出50%。透過建立吸引機構投資者支持的現代企業,他們得以籌集巨額資金,建設高科技礦場,以規模和效率來抵銷成本上的不足。
去中心化的理想,與國家干預的陰影
這場算力競賽的背後,觸及了比特幣最核心的哲學命題。康乃爾大學副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區塊鏈創業者 Emin Gün Sirer 指出:「比特幣最初的夢想是,我們將在沒有守門人的情況下重新構想金融。但在11年後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不同類型的中介機構,如今大多是匿名的,且主要隱藏在中國。」
比特幣的初衷,是創造一種不受任何單一實體控制的貨幣。然而,算力在中國的高度集中,事實上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潛在中心化風險。學者們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美國的努力有助於加密貨幣的未來,因為「讓加密貨幣分佈在全球各地會更好,這樣比特幣就不會被任何單一政府操縱。」
Sirer教授研究加密貨幣的脆弱性,他直言北京干預市場的可能性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他解釋道:「這些礦工可能會收到強制令,迫使他們以某種方式行事。」其中一種可能的干預,是要求礦工將某些希望花費或接受比特幣的人排除在網絡之外,實質上就是阻止交易。這在比特幣學術界被稱為「審查」(censorship),類似於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台上,內容和帳戶可以被封鎖。
「中國政府可以說,某些地址上的錢絕不能移動,並強迫中國礦工不打包某些交易,這樣他們就可以選擇性地審查區塊鏈的某些用戶。」巴別金融方面也坦承,如果中國政府要求礦工干預網絡,他們將不得不遵守,儘管這會減緩其運營效率,並最終削弱其全球算力份額。
這正是美國礦工們向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兜售的核心安全論述:將算力轉移到美國,不僅僅是一項商業投資,更是保護比特幣網絡免受潛在國家級審查、維護其全球交易自由的戰略性舉措。
政策的雙刃:能源消耗與金融監管的挑戰
然而,美國礦工並非高枕無憂。他們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也面臨來自本土的嚴峻挑戰。
最直接的阻力,來自於地方社區對比特幣挖礦環境影響的擔憂。「比特幣挖礦消耗大量能源,」批評者指出,「所有流向礦工的能源,都是從其他更有用的用途中轉移過來的。」對此,坎恩聲稱Core Scientific使用的電力中有近一半來自無碳能源。但在許多社區,礦場帶來的噪音和巨大的電力消耗,已成為爭議的焦點。
與此同時,來自華盛頓的金融監管機構也在密切關注這個野蠻生長的行業。監管者已提出計劃,要求該行業遵守與傳統金融機構相同的標準,這意味著更高的合規成本和更嚴格的審查。美國礦工雖然擺脫了中國式政策的突襲風險,卻也進入了一個規則明確但約束重重的監管框架之中。
相比之下,中國礦工在禁令之前,雖面臨政策不確定性,卻也享受著更低的運營成本。劉宇龍認為:「如果你將運營成本相乘,中國仍然具有優勢。在未來,中國仍將處於曲線的前端。」他認為,由於中國礦工不像美國那樣屬於企業結構,他們可以更快地運營,花費更少。
遷徙之後的數位新版圖
2021年夏天的這場算力大遷徙,是數位世界的一次結構性地震。中國政府出於維護金融主權和推行數位人民幣的戰略考量,主動放棄了其在全球比特幣網絡中的主導地位。這一決策的長期後果,仍在不斷顯現。
美國的資本、基礎設施和企業制度,成功地抓住了這個歷史性的窗口期。正如坎恩所言:「2021年是關於擴張的一年,我們已經建立了基礎設施、軟體和團隊,要成為這個市場的長期參與者。」算力的西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界對於比特幣網絡受單一國家控制的擔憂,使其地理分佈更趨多元。
然而,這場競賽並未結束。它只是從一個隱蔽的、灰色的競技場,轉移到了一個更公開、更受監管、也更受社會輿論影響的新戰場。未來,全球算力的版圖將不再僅僅由電價決定,更將取決於各國的能源政策、金融監管框架以及對待數位主權的根本態度。這場由舊工廠裡的嗡鳴所奏響的數位交響樂,其最終的樂章,將由資本、科技與國家意志共同譜寫。
資料來源
Reuters: China's bitcoin miners flock to Texas crypto-mining hub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chinas-bitcoin-miners-flock-texas-crypto-mining-hub-2021-10-06/
BBC News: China's Bitcoin crackdown sparks crypto-mining rush in US
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57563063
The Guardian: ‘A new gold rush’: how Bitcoin’s bitcoin miners are transforming rural America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1/oct/17/a-new-gold-rush-how-bitcoins-miners-are-transforming-rural-america
The New York Times: Mining Bitcoin Is a High-Tech Hunt for Virtual Profit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9/business/bitcoin-mining.html
Bloomberg: After China’s Crypto Crackdown, Miners Are Flocking to the U.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9-08/after-china-s-crypto-crackdown-miners-are-flocking-to-the-u-s
Associated Press: China's crackdown on bitcoin mining, trading ripples globally
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business-technology-bitcoin-a4303350175b6e689369d12a2a013a22
Financial Times: Why China’s bitcoin crackdown is a watershed moment
https://www.ft.com/content/88f3416a-c8b8-47a8-a83d-3a3a789312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