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5月26日,社群媒體平台Twitter(現稱X)採取了一項史無前例的行動,在其認為包含有關郵寄投票不實訊息的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的推文下方,添加了「事實查核」的標籤。兩天後,川普簽署行政命令,旨在限縮科技公司的法律保護傘。緊接著在5月29日,針對川普一則提及對抗議中搶劫者可能開槍的推文,Twitter再度以「美化暴力」為由,將其隱藏在警告標示之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Facebook選擇對同樣的內容不作任何處理,其執行長馬克·祖克柏公開表示,Facebook不應成為「事實的仲裁者」。這一系列事件,迅速演變為一場席捲華盛頓與矽谷的風暴,其核心直指美國1996年《通信規範法》第230條。該條款長期以來被視為網路言論自由與平台發展的基石,它不僅保護了平台免於為用戶發布的內容承擔法律責任,也賦予其善意審核內容的權力。Twitter的干預行動與Facebook的迴避姿態,標誌著兩大科技巨頭在面對政治言論時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治理哲學,並迫使社會重新審視,這些私人企業在形塑公共輿論的過程中,應當扮演何種角色、劃定何種權力邊界。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虛擬的訊號流取代了實體的墨水與紙張,成為現代社會意見表達與資訊流通的主要載體時,那個我們稱之為「數位公共廣場」的空間,便不再僅僅是個中性的技術平台。它成為了權力、政治與意識形態交鋒的競技場。2020年5月的最後一週,這片廣場的管理者,或者說「守門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了場域內的言論,而發言者,正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這起事件的漣漪,至今仍在形塑著我們對於言論自由、平台責任與法律界線的認知。
一切始於5月26日。針對川普總統兩則關於郵寄投票可能導致大規模舞弊的推文,Twitter的內容審核團隊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在推文下方附加了一個連結,引導用戶閱讀關於郵寄投票的「事實查核」資訊。這雖非刪文或封鎖,卻是該平台首次針對川普的政治性言論進行直接的內容標註。幾天後,隨著喬治·佛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在全美延燒,川普發布了一則更具爭議的推文:「…當搶劫開始,就是開槍之時。」(When the looting starts, the shooting starts.)。這一次,Twitter的反應更為強烈,直接將該推文隱藏在一則警告標示之後,用戶需手動點擊才能看到原文,平台稱其內容違反了「禁止美化暴力」的社群規則。
然而,在網路世界的另一端,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絡Facebook,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川普總統發布的完全相同的貼文,在Facebook上暢行無阻,未受任何標註或限制。執行長馬克·祖克柏隨後公開闡述其立場,他堅信Facebook作為一個私人企業,不應該扮演「事實仲裁者」的角色,尤其是在關乎政治言論的領域。他個人雖對總統的言論感到「強烈的負面反應」,但認為其並未直接違反公司關於煽動暴力的具體政策。
Twitter的介入與Facebook的迴避,這兩條看似分歧的道路,實際上都源自同一塊法律基石的兩種不同詮釋。這塊基石,便是美國1996年《通信規範法》中的第230條(Section 230)。要理解這場風暴的核心,就必須回溯這條被譽為「創造了網路的26個單詞」的法律條文。在網路發展的初期,CompuServe和Prodigy等早期線上論壇的法律訴訟案,產生了一個矛盾的判例:完全不過濾內容的平台,如同書報攤,不為其上架的書籍內容負責;但一旦平台開始進行任何形式的內容審核,它就會被視為「出版商」,需要為其站上的所有誹謗性言論承擔法律責任。這項判例幾乎扼殺了平台進行內容治理的意願。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美國國會制定了第230條。其核心精神包含兩個層面:首先,它給予了網路平台一個強大的「責任護盾」,規定平台無需為第三方用戶發布的內容負責。其次,也是此次爭議的關鍵,它同時賦予平台「好撒馬利亞人」的權力,允許它們出於善意,去限制或移除其認為「淫穢、暴力、騷擾或其他令人反感的」內容,而不會因此失去前述的責任豁免權。簡言之,第230條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鼓勵平台在不必擔心成為出版商的前提下,積極地進行內容管理,以營造一個更健康的網路環境。
然而,隨著社群媒體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被用於散播不實資訊與外國干預,公眾與政府要求平台承擔更多責任的壓力與日俱增。Facebook和Twitter都為此投入了大量資源建立事實查核機制與內容審核團隊,但對於是否以及如何將這些規則應用於位高權重的政治人物,尤其是美國總統,始終是一個敏感且棘手的問題。政治人物的言論通常被視為具有新聞價值,平台普遍傾向於給予最大限度的豁免。
Twitter在2020年5月的行動,標誌著這種豁免的終結。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表示,平台將繼續對有關選舉的資訊進行事實查核,這意味著他們選擇了更積極的治理角色。此舉立即引發了川普總統的強烈反彈。在第一則推文被標註的兩天後,他便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直接挑戰第230條。該命令主張,當社群媒體巨頭對言論進行審查時,它們就不再是「中立的平台」,而應被視為「編輯內容」的出版商,從而可能失去第230條提供的法律保護。
然而,許多法律專家指出,這種對第230條的解讀存在根本性的誤解。第230條從未要求平台保持「政治中立」,恰恰相反,它正是為了保障平台可以根據自己的社群準則進行價值判斷與內容干預,而無須擔心因此招致訴訟。川普的行政命令,在法律層面上的實際效力備受質疑,但其作為一種政治施壓工具的意圖卻十分明顯。
在這場法律與政治的角力中,Facebook的處境顯得尤為尷尬。祖克柏的「不干預」決定,雖然在表面上看似避免了與白宮的直接對抗,卻在公司內部引發了劇烈的反彈。數百名員工發起線上罷工,並公開發表信函,批評公司的政策正在為壓制選民與煽動暴力提供平台。多年來,Facebook一直試圖在政治風暴中尋找一個安全的位置,特別是在政治廣告的議題上,它始終抗拒著來自多方的審核壓力。而此次事件,讓它再次陷入了兩難:堅持其自由放任的原則,可能失去員工與部分用戶的信任;而一旦開始介入,則可能被捲入永無休止的政治鬥爭之中。
Twitter的決定,則像是在科技業的第三軌上踩下了一腳,為美國國內政治言論劃定了新的界線。在對川普採取行動後,它也對另一位國會議員馬特·蓋茲(Matt Gaetz)美化暴力的推文貼上了同樣的警告標籤。這表明Twitter的行動並非一次性的特例,而是一種系統性政策轉變的開端。
這場發生在數位廣場上的衝突,最終並未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它迫使我們所有人去思考,當私人企業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公共對話渠道時,它們的權力邊界應在何處?由誰來監督?法律是否還能跟上科技演進的腳步?川普的行政命令與後續的法律挑戰,最終並未成功廢除或修改第230條,但它確實開啟了延續至今的辯論。無論是Twitter選擇的介入,還是Facebook試圖的迴避,都未能讓它們遠離政治。相反,這場風暴將它們更深地捲入了權力的中心,一個它們或許極力想避免,卻又無法逃離的位置。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Twitter Fact-Checks Trump’s Tweets About Mail-In Ballots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26/technology/twitter-trump-fact-check.html
The Guardian: Trump signs executive order targeting social media compani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0/may/28/trump-executive-order-social-media-twitter
Reuters: Twitter hides Trump tweet, saying it 'glorifies violence'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23507K/
The Washington Post: Facebook’s hands-off approach to Trump’s posts sparks internal dissen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20/05/29/facebook-trump-george-floyd/
The Verge: Why Mark Zuckerberg won’t fact-check Donald Trump
https://www.theverge.com/2020/5/27/21272533/mark-zuckerberg-donald-trump-fact-check-facebook-fox-news-lies-posts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 Section 230 is the Internet's First Amendment. The Courts Must Protect It.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20/06/section-230-internets-first-amendment-courts-must-protect-it
Associated Press: Explainer: What is Section 230, the rule Trump wants to change?
https://apnews.com/article/donald-trump-ap-top-news-technology-social-media-us-news-f772b75a6c0c19c5c29015bd3485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