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SpaceX與NASA聯手重啟美國本土載人航太飛行的榮光時刻,一場無聲的危機正席捲太空產業的另一端。專為小型衛星提供發射服務的新創公司,正因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衝擊而面臨生存威脅。過去十年,受惠於超過2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上百家小型發射公司應運而生,旨在滿足日益增長的小型衛星部署需求。然而,疫情導致風險投資枯竭、政府國防合約延宕,加上許多新創因其股權結構不符紓困法案資格,使其現金流面臨斷裂。分析師悲觀預測,此領域超過九成、逾百家公司最終可能倒閉。這場由疫情加速的產業洗牌,不僅將導致大量工作流失與技術創新延遲,更可能使市場過度集中於SpaceX等巨頭,對未來太空技術的多元化發展與戰略彈性構成深遠影響。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歷史的長河中,總有某些時刻,巨大的光環會投下同樣巨大的陰影。2020年5月底,當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兩名NASA太空人,如一道劃破天際的利劍,結束了美國長達九年無法從本土進行載人軌道飛行的沉寂時,整個國家乃至世界,都為之歡騰。這不僅是一次技術的勝利,更被視為美國重振太空領導地位的象徵。然而,在這片由主流媒體與公眾喝采所構成的耀眼光暈之下,一個關乎未來太空生態的殘酷物語,正在悄然上演。
在鎂光燈未能照亮的角落,上百家充滿活力的太空新創企業,正為生存而苦苦掙扎。他們是新一波太空經濟的拓荒者,專注於一個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領域:小型衛星的發射。但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大流行,像一場突發的太陽風暴,瞬間切斷了他們賴以為生的資本與合約供給。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軍事科技與國際政策的獨立撰稿人,Lia 深知,一個國家的太空實力,不僅取決於能否將人類送上星辰大海,更取決於其太空產業生態系統的韌性與多元性。此刻,當我們為巨人的凱旋高歌時,或許更應將目光投向那些在陰影中搖曳的火苗。因為它們的熄滅,可能意味著未來太空探索與應用創新的路徑,將變得異常狹窄。
利基市場的黎明:小型發射的十年榮景
要理解當前的困境,我們必須將時光回溯至2009年。那一年,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以「獵鷹1號」火箭成功將一顆商業衛星送入軌道,成為首家達成此創舉的主要私營太空公司。這一聲轟鳴,徹底點燃了資本市場對太空領域的熱情。在隨後的十年裡,超過2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如潮水般湧入數百家太空新創公司。
與此同時,衛星技術的微型化革命,催生了對小型、低成本衛星的龐大需求。從提供全球網路覆蓋的星鏈(Starlink)和OneWeb等巨型星座計畫,到用於氣象監測、導航數據收集、乃至偵測森林大火的微型衛星,太空應用的場景被無限拓寬。在軍事領域,由大量小型衛星構成的彈性防禦網路,更被視為未來先進導彈防禦系統的潛在基石。
然而,需求的爆發,卻遭遇了供給的瓶頸。像SpaceX的「獵鷹重型」這類大型運載火箭,其設計初衷是為了投送沉重、昂貴的單一載荷。對於輕巧、相對廉價的小型衛星而言,使用大型火箭就像是「叫了一輛大卡車只為運送一個披薩」,成本效益極低。
多年來,小型衛星進入太空的唯一途徑,是「搭便車」(piggy back)。它們作為次級載荷,依附於某個大型衛星的發射任務,在主載荷進入預定軌道後被沿途「扔下」。這種模式充滿了不確定性。小型衛星的發行方對發射時程、延誤與最終軌道幾乎沒有控制權,有時甚至需要在倉庫的架子上等待超過一年,高昂的時間成本足以拖垮一個研究計畫或一家新創公司。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維珍軌道」(Virgin Orbit)為代表的小型運載火箭公司應運而生。他們開發的輕型火箭,能為小型衛星提供專屬的「太空計程車」服務,精準地在客戶指定的時間,將其送達指定的軌道。這種模式的出現,被專家譽為有望徹底改變產業遊戲規則的革命性創新。
疫情下的暴風圈:資本、合約與政策的三重打擊
正當這個新興產業準備迎接黃金時代之際,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完美風暴。這場風暴從三個維度,精準地打擊了這些小型發射公司的生存命脈。
首先是資本的枯竭。 小型火箭的研發需要極高的前期投入,而其商業模式又決定了它們的現金流極為微薄。這些公司的生存與發展,幾乎完全依賴於一輪又一輪的風險投資。然而,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使得創投基金的態度迅速轉為避險,資金流向了更安全、回報週期更短的領域。對於高風險、長週期的太空產業而言,這無異於釜底抽薪。分析師預計,在未來至少一年內,風險投資都很難再大規模回流到小型發射領域。
其次是政府合約的延宕。 對於許多太空新創而言,來自政府,特別是國防部門的合約,不僅是重要的收入來源,更是對其技術能力的關鍵背書。然而,五角大廈在2020年4月表示,未來至少三個月內將減少國防合約的發放,並明確指出「小型太空發射」是受衝擊最嚴重的領域之一。這項政策,使得許多原本指望政府訂單來度過難關的公司,希望頓時落空。
最後,是紓困政策的結構性漏洞。 為了應對疫情,美國政府推出了薪資保護計畫(PPP)等針對小型企業的貸款。但許多太空新創卻發現自己被排除在外。根據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SBA)的規定,員工人數超過500人的公司不符合申請資格。問題在於,許多由大型風險投資公司控股的新創,其所有投資組合公司的員工人數會被合併計算,輕易就超過了500人的上限。這條規則,使得那些最需要資金援助的科技新創,反而無法獲得政府的救濟。這個政策設計上的盲點,對他們而言可能是「生與死的差別」。
達爾文時刻:一場殘酷的產業整合
在資本、訂單與政策支持三重斷絕的壓力下,一場殘酷的產業淘汰賽已然拉開序幕。市場分析師們給出了驚人的預測:目前活躍於市場上的100多家小型發射公司中,高達90%可能會在這場危機中倒下。
疫情,只是加速了那塊早已搖搖欲墜的骨牌。事實上,在疫情之前,市場就已呈現出過度擁擠的態勢。一位分析師直言:「為了一個如此之小的市場,卻存在著如此之多的小型發射公司,這本身就是顯而易見的泡沫。」市場上的需求,遠不足以支撐上百家公司同時存活;各家公司之間的技術或成本差異化,也並不明顯。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該領域將迎來大規模的整合與併購。這場「太空達爾文主義」的演化,固然會淘汰掉體質孱弱的參與者,但也將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成千上萬的高技術工作崗位將會流失;許多前瞻性的科學研究和創新技術,可能因找不到合適的發射載具而被無限期推遲;而最終,市場將向少數資金雄厚、技術成熟的巨頭公司集中。
巨人的長影:SpaceX的雙重角色
在這場產業洗牌中,SpaceX的角色尤為微妙。它既是點燃這場私營太空革命的「盜火者」,也是如今讓眾多小型競爭者感到窒息的巨人。隨著其自身的小型衛星「共乘」(ride share)計畫日益成熟,SpaceX正利用其「獵鷹9號」火箭的可回收復用帶來的巨大成本優勢,不斷壓低發射價格。
對於小型衛星客戶而言,搭乘SpaceX的「共乘巴士」,價格可能遠比預訂一輛專屬的「小型火箭計程車」更為便宜。儘管這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軌道與時程的自主性,但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成本往往成為壓倒一切的考量。SpaceX的這種降維打擊,正直接侵蝕著小型發射公司的核心市場。
在星辰與塵埃之間
當歷史學家回望21世紀初的這段「新太空時代」時,他們或許會發現一個充滿悖論的現象:在人類重返星辰的宏大歷史之下,是無數創新企業化為塵埃的悲壯現實。這場由疫情催化的危機,深刻地揭示了一個依賴高風險資本的創新生態系統的內在脆弱性。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太空產業,應該是百花齊放,還是由寡頭壟斷?過度的市場集中,短期內或許能帶來效率,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扼殺技術路徑的多元化,並在戰略層面形成單點故障的風險。這不僅是商業和科技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國家長期競爭力與安全的政策問題。
當下一次有革命性的衛星技術需要緊急部署時,我們是希望有一個充滿活力、選擇多樣的發射市場,還是只能仰賴少數幾個巨頭的排程?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和應對那些此刻正在巨人陰影下艱難求生的創新者們。
資料來源
SpaceNews: Small launch industry faces biggest challenges yet
https://spacenews.com/small-launch-industry-faces-biggest-challenges-yet/
Ars Technica: The pandemic is shaking up the small-rocket industry—here’s a scorecard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0/05/the-pandemic-is-shaking-up-the-small-rocket-industry-heres-a-scorecard/
Reuters: Analysis: Dozens of new rocket companies are coming. Most will fail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1WW15E/
TechCrunch: The CARES Act excludes many venture-backed startups, and the SBA is unlikely to change that
https://techcrunch.com/2020/04/03/the-cares-act-excludes-many-venture-backed-startups-and-the-sba-is-unlikely-to-change-tha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The U.S. Space Industry’s Coming Crisis
https://hbr.org/2020/05/the-u-s-space-industrys-coming-crisis
The Verge: The small satellite revolution is facing a make-or-break moment
https://www.theverge.com/21262846/small-satellite-rocket-lab-virgin-orbit-spacex-coronavirus
PitchBook: Space tech startups grounded by coronavirus, but some see a path forward
https://pitchbook.com/news/articles/space-tech-startups-grounded-by-coronavirus-but-some-see-a-path-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