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3月16日,隨著COVID-19疫情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停擺,被稱為華爾街「恐慌指數」的CBOE波動率指數(VIX)飆升43%,創下歷史收盤新高。這不僅是市場情緒的極端反映,更引爆了一場早已潛藏在金融體系深處的結構性風險。在之後的幾個月裡,以VIX為核心的「波動率交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然而,越來越多的分析指出,這些被設計用來對沖或投機市場動盪的金融工具,如今已不僅僅是市場溫度的被動測量儀;它們的規模已龐大到足以反過來影響市場本身,形成一個危險的自我強化循環。
波動率交易的核心,在於對VIX指數的走向進行押注。VIX本身是透過標普500指數的選擇權(買權與賣權)價格計算而來,反映了市場對未來30天股市波動的預期。當市場恐慌、投資人紛紛買入選擇權避險時,VIX指數便會上漲。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為滿足市場需求,華爾街設計出大量與VIX掛鉤的交易所交易產品(ETP),如UVXY等。這些產品允許投資者像買賣股票一樣,直接交易「波動性」本身。2020年的劇烈行情,使得投入這類產品的資產規模創下歷史紀錄。
然而,其運作機制帶來了潛在的系統性風險。當市場下跌、VIX指數上漲時,追蹤VIX的ETP(如UVXY)價格隨之走高,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為了滿足這些新增的購買需求,ETP的發行商必須在期貨市場買入更多的VIX期貨合約來進行避險。這個龐大的購買行為,會反過來進一步推高VIX期貨的價格,從而再次拉高VIX指數,形成「交易波動本身,反而製造了更多波動」的反身性(Reflexivity)回饋循環。這個機制被認為在市場下跌時,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加劇了拋售的嚴重性,使得整體市場對所有參與者都變得更加危險。這場圍繞「恐慌」的交易,不僅為少數人帶來了超過200%的驚人回報,也讓一些專業的對沖基金蒙受鉅額虧損甚至倒閉,揭示了這類高槓桿衍生性商品交易的極端風險。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市場的情緒,如同生物的體溫,總有其自然的起伏與波動。在過去,我們發展出各種指標,試圖去精準地測量它,理解它,從而預測它的走向。然而,在當代金融體系的複雜結構中,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正逐漸浮現:那些被設計用來測量體溫的工具本身,似乎開始反過來影響了病人的體溫。2020年春天,一場席捲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金融市場推入高燒狀態,也正是這場高燒,讓我們清晰地看見了這個正在改變市場本質的結構性問題。
2020年6月11日,一個尋常的週四,標準普爾500指數在單一交易日內暴跌6%,市場的脆弱性暴露無遺。然而,這慘澹的一天,對某些人而言卻是豐收之日。同一天,一支名為UVXY的基金價格走勢圖,與大盤呈現出完美的負相關:當標普500指數崩跌時,它的價值卻逆勢飆漲。UVXY所代表的,便是一種被稱為「波動率交易」(Volatility Trading)的投資策略。近年來,這種直接對市場的「動盪程度」本身進行押注的交易方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也招致了越來越多的批評。分析師們警告,波動率交易不僅僅是從市場的混亂中獲利,它本身,可能正在使市場的擺動更加劇烈,讓所有身處其中的人,面臨更高的風險。
要理解這場風暴的核心,必須從一個被稱為華爾街「恐慌指數」(Fear Gauge)的指標談起—CBOE波動率指數,簡稱VIX。VIX並非直接測量股價的漲跌,而是透過標普500指數的選擇權(Options)價格,來衡量市場對未來30天波動幅度的「預期」。選擇權是一種金融合約,允許投資者對賭股價未來是上漲(買權,Calls)還是下跌(賣權,Puts)。當市場預期未來將出現劇烈震盪時,無論方向為何,投資者為求避險或投機,會大量買入選擇權,這種高漲的需求,便會推升選擇權的價格,從而帶動VIX指數上揚。
2020年3月16日,當疫情的恐慌達到頂峰時,美股經歷了史上最慘烈的暴跌之一。當天,VIX指數瘋漲43%,收盤價創下歷史新高。這背後的原因是,在市場崩盤的過程中,無數投資者瘋狂地湧入選擇權市場,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將VIX推向了極致。然而,在那一天,交易員們不僅僅是在賭個股的漲跌,更是在直接賭VIX指數本身的漲跌。這,就是波動率交易。事實上,圍繞著VIX,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金融衍生性商品生態系,早已悄然建立。它允許任何人,從專業的對沖基金經理到散戶,都可以輕易地對市場未來的平靜或動盪,下注。
問題的核心便在於此。最初,VIX只是一個被動的市場情緒指標,但當交易VIX本身的衍生性商品規模變得如此巨大時,它便開始產生「反身性」(Reflexivity)—指標的變化,反過來影響了市場的現實。分析師指出,當大量資金流入做多VIX的產品時,這些產品的發行商為了履行合約,必須在市場上買入相應的VIX期貨進行避險。這種因應需求的買盤,本身就會推高VIX期貨的價格,進而可能傳導至現貨市場,引發連鎖反應,形成一個「因為預期市場會波動,所以交易波動,而交易本身,製造了更多波動」的自我實現循環。市場的溫度計,開始變成了加熱器。
這種交易策略的興起,並非一朝一夕。回溯至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市場對能夠在熊市中獲利的金融工具,產生了巨大的需求。華爾街的金融工程師們,便在此背景下,設計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的波動率交易產品。觀察那些專門交易市場動盪的對沖基金,或是像UVXY這類與VIX掛鉤的交易所交易產品(ETP)的資產管理規模,可以發現一條清晰的成長曲線。而在2020年,這兩項數據雙雙衝上了歷史新高。這場百年一遇的市場動盪,諷刺地成為了波動率交易產業最盛大的一場盛宴。
對於某些深諳此道的投資者而言,這確實是一條通往巨額財富的捷徑。一位接受媒體採訪的投資者便透露,截至2020年5月,當標普500指數仍在下跌時,他的波動率交易策略已取得了超過200%的驚人回報。然而,光環的另一面,是萬丈深淵。波動率交易是一場極度危險的遊戲。UVXY的全年走勢圖顯示,其價格波動極為劇烈,在創造巨大漲幅的同時,也伴隨著同樣巨大的跌幅。許多投資者,包括一些經驗老到的專業對沖基金,都在這場遊戲中遭受了毀滅性的損失,甚至被迫關閉。
這些衍生性商品的風險管理極為困難,因為它們的價格變動,往往是非線性的,且與時間的流逝高度相關。即便是最成功的、最富經驗的投資者,也可能在處理這些複雜的交易時陷入困境。這清晰地說明了一點:對於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而言,試圖駕馭「恐慌」本身,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目前,尚不清楚這場由疫情引發的市場動盪會持續多久,但專家們已達成一個共識:一個波動性更高的市場,必然是一個風險更高的市場。而波動率交易的興起,正是在結構上,為市場注入了更多潛在的波動性。這提出了一個嚴峻的政策與監管問題:當一種金融創新,從提供避險功能的工具,演變為可能加劇系統性風險的放大器時,監管機構應該如何應對?
這場圍繞波動率的爭議,實際上觸及了現代金融市場的一個根本性矛盾。金融創新的本質,是追求更高的效率與更豐富的工具,但其複雜性,也往往會催生出新的、難以預測的風險。波動率衍生性商品,正是這個矛盾的完美體現。它們為市場提供了新的維度,卻也可能在極端情況下,成為加速市場崩潰的催化劑。
最終,2020年的市場動盪,為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課。它告訴我們,在觀察與影響之間,那條界線已然模糊。當交易的對象,從實體的公司股票,變為抽象的「恐慌」情緒本身時,我們便踏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的規則,仍在被書寫,而其潛在的後果,則需要整個市場,乃至監管機構,以最高的警覺心去面對。因為在這場遊戲中,沒有人是真正的局外人。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Market Is a Casino’: Coronavirus Volatility Creates Day-Trading Winners and Losers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market-is-a-casino-coronavirus-volatility-creates-day-trading-winners-and-losers-11592568853
Bloomberg:The Volatility 'Feedback Loop' That's Scaring the Market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0-02-28/the-volatility-feedback-loop-that-s-scaring-the-market
Financial Times:Volatility trading: the monster that ate the market?
https://www.ft.com/content/1589488a-4934-11e8-8ae9-4b5ddcca99b3
CBOE:Cboe Volatility Index (VIX)
https://www.cboe.com/tradable_products/vix/
Reuters:Explainer: 'Fear gauge' VIX shoots to record closing high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vix-explainer-idUSKBN2133Y5
ProShares:ProShares Ultra VIX Short-Term Futures ETF (UVXY)
https://www.proshares.com/our-etfs/leveraged-and-inverse/uvxy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The recent spike in volatility: what role for derivatives and investment funds?
https://www.bis.org/publ/bisbull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