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6月24日,美國白宮宣布與一個跨黨派參議員小組,就一項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畫達成了框架協議。在這項旨在全面現代化美國基礎設施的藍圖中,一筆75億美元的專項資金被明確劃撥,用於建設一個全國性的電動汽車(EV)充電網絡。此舉不僅是拜登政府推動清潔能源轉型的核心政策之一,更從國家層面正式確認了一個關鍵問題:阻礙美國電動車普及化的最大瓶頸,已非電池續航里程或車輛性能,而是無所不在的「充電焦慮」,其根源在於一個破碎、緩慢且標準不一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當前美國電動車市場正面臨一個典型的「雞生蛋、蛋生雞」困境。一方面,絕大多數潛在消費者,特別是無法在家中安裝私人充電樁的城市公寓居民,由於擔心在長途旅行或日常通勤中找不到可靠的充電站,而對購買電動車猶豫不決。根據能源部的數據,截至2021年,全美雖有約41,000座公共二級(Level 2)充電站,但要滿足2030年的預期需求,這個數字需要增長至600,000座。另一方面,私營企業對於投資建設,尤其是成本高達數百萬美元的直流快充站(DC-Fast Chargers),也因初期用戶數量不足,投資回報週期過長而態度謹慎。在缺乏足夠車輛的市場,大規模建設充電站的商業模式難以成立;而在缺乏便捷充電網絡的環境,車輛的銷售也難以規模化。
除了基礎設施的數量不足,充電標準的混亂是另一個阻礙用戶體驗的嚴重問題。當前的電動車市場,未能像傳統燃油車的加油槍一樣,形成統一的充電接口標準。雖然較慢的交流充電(一級與二級)已普遍採用一種標準插頭,但在被視為解決充電焦慮關鍵的直流快充領域,卻同時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插頭規格。其中,特斯拉以其龐大且高效的專有超級充電網絡自成一體,而其他大多數汽車製造商則逐漸向「聯合充電系統」(CCS)靠攏。這種「格式戰」的局面,導致用戶體驗的碎片化,司機可能需要攜帶不同的轉接頭,才能確保車輛與途中遇到的充電站兼容。因此,白宮推動的75億美元國家級投資,其目標不僅是增加充電樁的數量,更是要透過政策引導,建立一個對所有品牌開放、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國家級網絡,從而為消費者提供可預期的便利性,真正打通電氣化轉型的最後一哩路。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1年6月24日,華盛頓傳出的一項跨黨派協議,為美國汽車工業的未來走向,設定了明確的國家級戰略方向。在白宮宣布的《兩黨基礎設施框架》中,一筆高達75億美元的聯邦資金,被專門指定用於在全國範圍內,特別是沿著高速公路與在農村地區,建設一個統一、便捷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
這項投資計畫的提出,標誌著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已清晰地認識到,交通工具的電氣化轉型,其成敗不僅取決於汽車製造商能否生產出性能優越、價格親民的電動車,更在根本上受制於配套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長期以來,消費者的「里程焦慮」與「充電焦慮」,如同兩道無形的牆,阻礙了電動車從利基市場走向主流。此次聯邦政府的直接介入,正是為了打破這一僵局,其背後的邏輯是,將充電網絡的建設,從單純的商業行為,提升至關乎國家能源安全、產業競爭力與氣候目標的公共基礎設施戰略層面。
消費者的三重困境:速度、地點與標準
對於電動車主而言,充電體驗的複雜性,與傳統燃油車「加油即走」的簡便性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前的充電方式,大致可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級(Level 1)充電,是使用普通家用120伏特插座,這是最便捷但也是最緩慢的方式,為一輛標準續航的電動車完全充滿電,可能需要數天時間。第二級(Level 2)充電,則需要安裝240伏特的專用充電設備,這也是大多數能夠在家充電的車主的首選,它能在一夜之間為車輛充滿電。然而,安裝一套二級充電系統的費用可能高達數千美元。
對於那些居住在公寓、無法安裝私人充電樁的城市居民而言,他們幾乎完全依賴公共充電網絡。然而,截至2021年,全美僅有約41,000座公共二級充電站,面對未來數千萬輛電動車的潛在需求,這無疑是杯水車薪。
為了解決充電耗時過長的問題,第三級(Level 3)充電,即直流快充技術,被視為關鍵。以紐約新創公司Revel在布魯克林設立的超級充電中心為例,其直流快充樁,號稱能在約20分鐘內為車輛補足100英里的續航里程。這種接近加油體驗的速度,被認為是消除公眾充電焦慮的核心。然而,第三級充電站的建設成本極其高昂,因其需要 massive 的電網容量支持,單一站點的投資可達數百萬美元。
除了速度與地點的挑戰,充電接口標準的混亂,是困擾用戶的第三重困境。在直流快充領域,市場上同時存在三種主流的插頭標準:特斯拉的專有接口、日系車廠主導的CHAdeMO,以及歐美車廠普遍採用的CCS。—這意味著,不同品牌的車主在尋找公共充電站時,必須首先確認該站點是否配備了與自己車輛兼容的充電槍,這為原本應當簡單的能源補給過程,增添了不必要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產業的雙重僵局:經濟可行性與行政效率
面對消費者的困境,私營企業雖然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但也面臨著難以獨力克服的雙重僵局。
首先是經濟上的「雞與蛋」問題。建設,尤其是運營直流快充站,是一項資本極其密集的業務。在電動車市場滲透率依然較低的當下,投入鉅資建設的充電站,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使用率不足、難以盈利的局面。而如果企業因擔心虧損而放緩建設步伐,基礎設施的匱乏又會反過來抑制消費者的購車意願,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是行政效率上的「繁文縟節」。根據充電服務商EVgo的經驗,從選址到最終建成一座快充站,整個過程可能需要6到18個月。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向地方政府申請許可的漫長流程上。尤其在疫情之後,許多市、郡政府的預算受到衝擊,審批部門人手不足,進一步拖慢了建設速度。這種行政上的延遲,不僅增加了項目的時間成本,也為企業的快速擴張,設置了巨大的障礙。
國家介入的戰略邏輯
正是在私營市場因固有的結構性障礙而步履維艱的背景下,聯邦政府的介入,顯得至關重要。這75億美元的投資,其戰略意圖並非要取代私營企業,而是要扮演一個催化劑與協調者的角色。
其一,是透過公共資金的投入,降低私營企業的初始投資風險。政府可以優先資助那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短期內難以盈利的充電站點,例如連接主要城市的州際高速公路沿線,以及電力基礎設施薄弱的農村地區,從而編織一張覆蓋全國的「安全網」,徹底解決長途旅行的里程焦慮。
其二,是利用聯邦資金的引導力,推動充電標準的統一。政府可以將「採用通用標準」(如CCS)並對所有品牌車輛開放,作為企業獲得補貼的前提條件。此舉將有效終結市場的「格式戰」,為所有消費者提供一個無差別的充電體驗,這對於建立公眾信心至關重要。
總體而言,美國的電氣化轉型,已行至一個關鍵的節點。汽車本身的技術已相對成熟,但支撐其運行的能源基礎設施,卻嚴重滯後。華盛頓的這項投資計畫,是對這一短板的直接回應。它清晰地表明,未來的交通運輸,不僅僅是汽車製造商之間的競爭,更是一場圍繞著基礎設施網絡、能源分配體系和技術標準的,更為宏觀的國家級戰略部署。
資料來源
The White House: FACT SHEET: The 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Framework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6/24/fact-sheet-the-bipartisan-infrastructure-framework/
Reuters: Biden's $7.5 billion for EV chargers faces challenges from state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bidens-75-billion-ev-chargers-faces-challenges-states-2021-06-2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V Charging Is the Next Big Challenge for the Electric-Car Transition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ev-charging-is-the-next-big-challenge-for-the-electric-car-transition/98335D23-6447-4E0D-A3B9-85C1C60CE63D (Primary source for transcript)
Bloomberg: Biden’s Big Plan for Electric Car Chargers Is Actually Very Small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6-25/biden-s-7-5-billion-for-ev-chargers-is-a-start-more-is-needed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Alternative Fueling Station Counts by State
https://afdc.energy.gov/stations/states
The New York Times: Why the Electric Car Revolution Needs More Than Just Car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2/business/electric-vehicles-charging-stations.html
Associated Press: Explainer: What's in the 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deal?
https://apnews.com/article/joe-biden-business-technology-government-and-politics-a051932585971a0242223b20235b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