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6月1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三十國元首與政府首腦舉行了一場被賦予「開啟跨大西洋關係新篇章」高度期望的峰會。此次峰會的召開,正值美國新政府上任、聯盟試圖修復過去數年內部裂痕的關鍵時刻,其最終發布的聯合公報,不僅是對聯盟團結的有力重申,更是一份為應對21世紀日益複雜的安全環境而制定的、極具雄心的戰略藍圖。這份長達79段的公報,其最核心的成果,是正式批准了名為「北約2030」的跨大西洋未來議程。該議程涵蓋了八大支柱,旨在從政治、軍事、技術到應對氣候變遷等多個維度,全面強化聯盟的適應能力。其中,最具歷史性意義的突破,是聯盟首次在最高層級的戰略文件中,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和清晰度,將中國的崛起定義為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聯盟安全相關領域」的「系統性挑戰」。公報詳細列舉了對中國強制性政策、不透明的軍事現代化及其核武庫快速擴張的關切,標誌著這個傳統上聚焦於歐洲-大西洋防禦的聯盟,已將其戰略視野正式擴展至全球。在應對俄羅斯方面,公報的措辭達到了新的嚴厲高度,全面譴責其多領域的軍事集結、混合行動以及對盟國領土的惡意情報活動。與此同時,峰會正式為聯盟長達二十年的阿富汗軍事行動畫上了句號,並為撤軍後與阿富汗開啟以民事和外交為主導的「新篇章」關係進行了規劃。在聯盟內部建設方面,領導人們重申了對「國防投資承諾」的堅定支持,並同意為實現「北約2030」議程,在必要時增加共同預算。這份公報,不僅是對過去挑戰的總結,更是為聯盟未來十年的發展路徑—一個更具全球視野、更注重技術優勢、更強調社會韌性、並決心在新的大國競爭時代捍衛共同價值觀的聯盟—進行了權威性的定錨。
內文: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新篇章的序曲—在布魯塞爾重啟的跨大西洋對話
2021年6月14日的布魯塞爾,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刻意營造的樂觀與期待。當三十位來自北美與歐洲的領導人齊聚北約新總部時,他們所肩負的使命,不僅僅是召開一次例行的年度峰會,更是要向世界證明,在經歷了四年充滿了公開爭吵、相互指責與信任危機的動盪之後,跨大西洋的夥伴關係正在被「重啟」。美國總統喬·拜登的首次歐洲之行,將北約峰會作為其核心一站,他所帶來的「美國回來了」的訊息,為這場峰會設定了修復與重振的主基調。
因此,峰會發布的聯合公報,其開篇的字裡行間,便充滿了對團結、凝聚與共同價值觀的莊重重申。文件第一段即宣告,此次峰會旨在「重申我們的團結、一致和凝聚力,並在我們面臨日益複雜的安全環境之際,開啟跨大西洋關係的新篇章」。這句話,既是對過去分歧的間接告別,也是對未來合作的鄭重承諾。公報反覆強調聯盟的共同價值觀—「個人自由、人權、民主和法治」—並將其稱為維繫聯盟團結的「基石」。在一個威權主義與民主模式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對共同價值觀的強調,不僅僅是修辭,更是聯盟為其在新時代的存在合法性與行動正當性,所進行的一次深刻的自我再確認。
然而,這場峰會的意義遠不止於政治氛圍的修復。它是一次高度實質性的工作會議,其核心成果,是正式批准了一份名為「北約2030—一份面向未來的跨大西洋議程」的綱領性文件。這一議程,源於2019年倫敦峰會上由秘書長史托騰伯格受託啟動的「前瞻性反思進程」,旨在回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一個與冷戰時期、乃至與二十年前都已截然不同的世界裡,北約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以繼續保持其有效性?
「北約2030」議程的提出與批准,標誌著聯盟的戰略適應,正從過去幾年主要由俄羅斯威脅驅動的、聚焦於軍事態勢調整的模式,轉向一個更為全面、更具前瞻性的軌道。公報第六段詳細闡述了該議程的八大支柱,它們如同一張精心設計的藍圖,為聯盟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了清晰的路徑。這八大支柱涵蓋了從強化政治磋商、鞏固集體防禦、提升社會韌性,到促進技術合作、塑造國際秩序、加強夥伴能力建設、應對氣候變遷,以及最終—制定一份全新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
這份議程的廣度與深度,本身就是對任何關於聯盟僵化或過時論調的最有力反駁。它清晰地表明,北約正在努力將其角色,從一個純粹的軍事防禦組織,擴展為一個能夠應對從氣候變化到顛覆性技術、從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到大國體系性競爭等一系列21世紀複雜挑戰的綜合性安全行為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領導人們同意,為實現「北約2030」的宏大目標,將在必要時,自2023年起增加聯盟的「共同預算」(common funding)。這一看似技術性的財政決定,實則具有重大的政治意涵。它意味著盟國願意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由北約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和執行的集體項目中,這本身就是對聯盟中心地位和集體團結的一次強力再投資。布魯塞爾峰會,因此不僅僅是一次關係的重啟,更是一次對聯盟未來身份與使命的深刻再定義。
「北約2030」—為一個新時代鑄造的全方位工具箱
2021年布魯塞爾峰會最核心、也最具持久影響力的成果,無疑是對「北約2030」未來議程的正式批准。這份由秘書長史托騰伯格主導、經過長達一年半的廣泛諮詢而形成的改革藍圖,並非是對聯盟現有工作的修修補補,而是一次旨在從根本上提升聯盟適應能力、擴展其戰略視野的系統性工程。公報第六段所羅列的八大支柱,共同構成了一個為應對21世紀複雜挑戰而量身打造的、涵蓋政治、軍事、社會與技術等多個維度的「全方位工具箱」。
第一,強化政治磋商。這是對過去數年聯盟內部最受詬病的「戰略協調缺失」的直接回應。「北約2030」重申,北約是「就所有關乎我們個別與集體安全的事務,進行磋商與聯合行動的獨特、必要且不可或缺的跨大西洋論壇」。這不僅僅是外交辭令,它意味著盟國承諾將更早、更頻繁地就包括中國、新技術、能源安全等在內的廣泛議題進行坦誠對話,以期在危機爆發前,形成共同的認知與立場,避免單邊行動損害聯盟的團結。
第二,鞏固集體防禦。這是聯盟存在的根本。議程重申了對「國防投資承諾」的全面堅持,並承諾將繼續提升部隊的戰備水平、現代化聯盟的部隊結構。這是在告訴世界,無論聯盟的議程如何擴展,其保衛盟國領土與人民的核心使命,依然是不可動搖的第一優先。
第三,提升社會韌性。這是從新冠病毒大流行和日益頻發的混合攻擊中所吸取的深刻教訓。「北約2030」提出,要採取一種「更整合、更協調」的方式,來降低社會的脆弱性。為此,盟國將制定一套「韌性目標」,以指導各國制定並評估其在確保政府連續性、保護關鍵基礎設施、保障供應鏈安全等方面的國家計畫。這標誌著聯盟的安全觀,已從傳統的軍事防禦,深刻地擴展至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建設。
第四,促進技術合作與創新。面對新興與顛覆性技術(EDTs)帶來的革命性挑戰,「北約2030」提出了兩項開創性的舉措:啟動一個軍民兩用的「北大西洋防務創新加速器」(DIANA),並設立一個「北約創新基金」。前者旨在搭建一個連接盟國國防部門、初創企業和學術界的創新生態系統,以加速前沿技術的軍事應用轉化。後者則將通過盟國自願參與的風險投資模式,為那些致力於研發對盟國安全至關重要的軍民兩用技術的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這兩項舉措,是北約為在這場決定未來數十年軍事平衡的全球技術競賽中,保持其「技術優勢」所做的制度性佈局。
第五,塑造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標誌著北約將扮演一個更具全球視野的政治角色。議程提出,要加強與亞太地區的既有夥伴(如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紐西蘭)的對話,並與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對話方」進行接觸。其背後的戰略邏輯是,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歐洲-大西洋的安全與全球的穩定息息相關,聯盟必須與「理念相近的夥伴」合作,共同應對威權主義國家對現行國際規則的挑戰。
第六,加強對夥伴的培訓與能力建設支持。這是聯盟「投射穩定」戰略的延續與強化。通過幫助夥伴國家建立更專業、更具問責性的國防與安全機構,聯盟旨在其周邊建立一個穩定的安全緩衝帶,從根源上預防和管理危機。
第七,應對氣候變遷的安全影響。這是「北約2230」最具前瞻性的部分。議程承諾,北約將力爭成為「在理解和適應氣候變遷對安全影響方面,領先的國際組織」。為此,聯盟將啟動一系列行動,包括評估氣候變化對軍事行動和基礎設施的影響,並為北約自身的軍事設施和活動,設定一個「實際、宏大且具體」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甚至評估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可行性。
第八,制定新的《戰略概念》。這是將上述所有戰略反思,最終固化為聯盟最高指導文件的關鍵一步。現行的《戰略概念》制定於2010年,其內容已完全無法反映當前充滿大國競爭、混合威脅和新興技術挑戰的安全現實。一份新的《戰略概念》,將為聯盟在未來十年的發展,提供權威性的戰略指引。這八大支柱,共同構成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旨在讓北約脫胎換骨的改革議程,其最終目標,是確保這個歷經七十餘載的聯盟,能夠成功地應對21世紀第三個十年乃至更長遠的未來所帶來的一切挑戰。
房間裡的巨龍—北約首次將中國定義為系統性挑戰
在2021年布魯塞爾峰會的所有成果中,沒有任何一項比其對中國的立場表述,更具歷史性的轉折意義。在長達79段的聯合公報中,聯盟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公報第55、56、57段)和清晰度,首次在最高層級的戰略文件中,將中國的崛起,明確地定義為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聯盟安全相關領域」的「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s)。這一表述,標誌著這個在冷戰時期為應對單一蘇聯威脅而生、在後冷戰時代主要關注俄羅斯與區域外危機的跨大西洋聯盟,正式將其戰略視野,投向了遙遠的太平洋,開始集體應對一個全球性大國的崛起所帶來的複雜影響。
公報對中國的評估,是經過精心措辭的、多維度的,它既非全然敵對,也絕非天真。其核心關切,集中在三個層面:價值觀的衝突、軍事現代化的不透明,以及具體的安全行為。
首先,在價值觀層面,公報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關切那些與《華盛頓條約》所載基本價值觀形成對比的強制性政策」。這句話的背後,是西方民主國家對中國在國內日益加強的威權統治、在香港對民主自由的打壓、在新疆對維吾爾族人權的侵犯,以及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其「國家資本主義+數位監控」治理模式的深切憂慮。對北約而言,這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差異,更是一種對以民主、人權和法治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根本性挑戰。
其次,在軍事層面,公報表達了對中國軍事現代化「不透明」及其意圖的嚴重關切。文件特別指出了幾個令人不安的趨勢:「中國正在快速擴充其核武庫,擁有更多的核彈頭和更大量的先進運載系統,以建立『核三位一體』能力」;其「公開宣稱的軍民融合戰略」的目的不明;並且,「它還在與俄羅斯進行軍事合作,包括參與在歐洲-大西洋地區的俄羅斯演習」。這系列指控,共同描繪出一個軍事實力快速增長、戰略意圖模糊不清、且與聯盟主要對手日益走近的軍事大國形象。這迫使北約的軍事規劃者,必須開始思考一個在過去難以想像的問題:在未來的一場潛在衝突中,聯盟是否可能需要同時應對來自歐洲和亞洲的、相互協調的軍事壓力。
最後,在具體的安全行為上,公報敦促中國「在國際體系中負責任地行事,包括在太空、網路和海事領域」。這暗示了北約對中國在這些領域日益自信、甚至具有侵略性的行為的擔憂,例如其發展反衛星武器、進行廣泛的網路間諜活動,以及在南海地區挑戰航行自由等。
然而,北約對中國的立場並非全然對抗。公報第56段也保留了接觸的空間,表示「北約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中國保持建設性對話」,並「歡迎有機會就與聯盟相關的領域和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與中國進行接觸」。這種「挑戰與接觸」並存的雙軌策略,反映了聯盟內部的複雜現實:許多歐洲盟國與中國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不願陷入與北京的全面對抗。因此,北約的對華戰略,將是一場在捍衛安全利益、維護共同價值觀與保持必要經濟合作之間的艱難平衡。但無論如何,將中國明確寫入峰會公報,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性轉向。它意味著,「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將從此成為跨大西洋安全議程中一個永久性的、核心的議題。
永恆的警惕—在威懾與對話中應對俄羅斯
儘管中國的崛起成為了布魯塞爾峰會最引人注目的新議題,但聯合公報清晰地表明,俄羅斯依然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直接、最主要的軍事威脅。公報用了大量的篇幅,以比以往任何峰會都更為詳盡和嚴厲的措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俄羅斯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所構成的多維度、持續性的挑戰。這表明,在聯盟的戰略優先序中,威懾並防禦來自俄羅斯的侵略,依然是其不可動搖的核心任務。
公報對俄羅斯的指控,涵蓋了從常規軍事集結、核武庫現代化,到混合戰爭、情報活動乃至外交施壓的全光譜。在軍事態勢上,文件指出俄羅斯「日益增長的多領域軍事集結、更具侵略性的姿態、新穎的軍事能力和挑釁性活動」,包括在北約邊界附近的大規模無預警演習、在克里米亞的持續軍事化、在加里寧格勒部署具備核常雙重能力的飛彈,以及與白俄羅斯的軍事一體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公報提及了峰會召開前不久,即2021年春季,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進行的「大規模軍事集結」,並對此予以譴責,稱其「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局勢並破壞了安全」。
在混合行動領域,公報的譴責達到了新的高度。文件首次以整個聯盟的名義,「完全聲援」捷克共和國,回應其在2014年軍火庫爆炸事件中發現的、由俄羅斯情報部門實施的「非法和破壞性活動」。這標誌著北約將其成員國遭受的、發生在其領土上的混合攻擊,視為對整個聯盟的挑戰。公報還譴責了俄羅斯「試圖干預盟國選舉和民主進程、進行政治和經濟施壓、廣泛的虛假資訊宣傳運動、惡意網路活動」,以及對在其領土上運作的網路犯罪分子「視而不見」的行為。
在核領域,公報的措辭也異常嚴峻。文件指出,俄羅斯不僅在對其戰略核力量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更在「質與量上增加其非戰略核武器」,並追求「新穎和破壞穩定的武器」(暗指高超音速武器等)。這一切,都被認為是在支持一種「更具侵略性的戰略恐嚇姿態」。
面對這一系列挑戰,北約重申了其自2014年以來所採取的、以威懾與防禦為核心的雙軌政策。一方面,是持續強化軍事態勢。公報承諾,將「繼續通過在聯盟東部的前沿存在」等措施,來應對惡化的安全環境。另一方面,則保留了對話的空間。公報表示,聯盟「仍然對與俄羅斯進行定期的、有重點的、有意義的對話保持開放」,以「避免誤解、誤判和意外升級」。
在涉及被俄羅斯侵犯主權的夥伴國時,公報的立場堅定不移。文件重申了對烏克蘭、喬治亞和摩爾多瓦在其國際公認邊界內領土完整的支持,並呼籲俄羅斯從這三個國家撤出其未經同意駐紮的部隊。公報特別譴責了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非法和非法的吞併」,並呼籲其停止阻礙亞速海和烏克蘭港口的通行。這種將強力威懾與原則性對話相結合的策略,清晰地定義了北約在可預見的未來處理對俄關係的基本框架:在俄羅斯的行為出現「明確、建設性的改變」之前,「不可能回到『一切照舊』的狀態」。
一個時代的終結—告別阿富汗與未竟的使命
2021年的布魯塞爾峰會,在北約的歷史上,將會因一個深遠的決定而被銘記:它正式為聯盟長達近二十年的阿富汗軍事介入,畫上了一個句號。就在峰會召開的數周前,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所有美軍將在2021年9月11日之前撤出阿富汗。北約盟國隨即做出了一致決定,將與美軍協同,結束其在阿富汗的「堅決支持任務」(Resolute Support Mission)。聯合公報第18和19段,以一種莊重而略帶傷感的筆觸,闡述了這一歷史性的轉變,並試圖為聯盟在阿富汗的「新篇章」關係,進行規劃。
公報首先對過去二十年的軍事行動,給予了一個官方的、正面的總結。文件指出,聯盟的行動「阻止了恐怖分子獲得一個可以策劃對我們發動攻擊的安全避風港,幫助阿富汗建立了其安全機構,並訓練、建議和協助了阿富汗國家國防與安全部隊」。公報特別向在行動中「喪生或受傷的人們致敬」,並向所有曾在此服役的男女軍人及其家屬,表達了深切的感謝。這番話,既是對數千名盟軍陣亡將士的哀悼,也是對數十萬曾在此輪換部署的官兵所做出的巨大犧牲的肯定。
然而,在總結成就的同時,公報也清晰地表明,「撤出我們的部隊,並不意味著結束我們與阿富汗的關係。我們現在將開啟一個新篇章。」這標誌著北約對阿富汗的介入,將從以軍事為主導,轉向以民事和外交為主導。為此,公報做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承諾:
第一,繼續提供培訓和財政支持。聯盟承諾,將繼續通過「阿富汗國民軍信託基金」等機制,為阿富汗安全部隊提供資金支持,並在阿富汗境外(例如在卡達)為其特種部隊提供培訓。
第二,維持外交存在。北約將在喀布爾保留一個「高級文職代表辦公室」,以繼續與阿富汗政府進行外交接觸,並加強夥伴關係。
第三,確保關鍵基礎設施的運作。公報特別承諾,將提供「過渡性資金,以確保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的持續運作」。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喀布爾機場不僅是維繫阿富汗與外部世界聯繫的空中門戶,更是所有駐阿外交使團和國際組織能夠安全運作的生命線。
第四,支持和平進程。聯盟重申,支持「由阿富汗人自己主導和擁有的和平進程」,並呼籲所有利益相關方,幫助阿富汗達成一個「持久的、包容的政治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必須能夠「結束暴力、保障阿富汗人的人權(特別是婦女、兒童和少數族裔的權利)、維護法治,並確保阿富汗永遠不再成為恐怖分子的安全避風港」。
然而,當這份公報在2021年6月14日發布之時,沒有人能夠預料到,阿富汗局勢的崩潰會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徹底。僅僅在兩個月後的8月15日,塔利班便兵不血刃地進入了喀布爾,阿富汗政府和軍隊土崩瓦解。公報中所規劃的、那個有序過渡的「新篇章」,在冷酷的現實面前,被證明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願望。喀布爾機場的上演的混亂撤離,成為了這場長達二十年戰爭的、悲劇性的最終畫面。這使得布魯塞爾峰會公報中關於阿富汗的段落,在事後看來,如同一份來自劇變前夜的、充滿了善意卻又極度脆弱的歷史文件。它所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更是一系列關於西方國家建設、軍事干預的極限以及對夥伴承諾的沉重問題,這些問題將在未來許多年中,繼續困擾著整個跨大西洋聯盟。
未來的羅盤—新《戰略概念》與聯盟的自我革新
在批准了雄心勃勃的「北約2030」未來議程之後,布魯塞爾峰會的領導人們做出了一項極具邏輯性的後續決定:正式邀請秘書長,領導制定聯盟下一份《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的進程。這項看似程序性的決策,實則為聯盟未來十年的自我革新與戰略定位,設定了最為重要的航標。一份新的《戰-略概念》,將是將「北約2030」所提出的廣泛願景,轉化為具體、權威、且具有指導性的戰略文件的最終載體。
《戰略概念》是北約除創始的《華盛頓條約》之外,最為重要的官方文件。它為聯盟的宗旨、性質、基本安全任務,以及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的總體方針,提供了權威性的指導。自1949年成立以來,北約僅發布過少數幾份《戰略概念》,每一次的更新,都標誌著聯盟在應對一個新的歷史時代時,所進行的深刻戰略反思。
現行的《戰略概念》,是在2010年的里斯本峰會上通過的。那份文件,誕生於一個與2021年截然不同的世界。當時,後冷戰時代的樂觀情緒雖已消退,但大國競爭尚未成為主旋律。2010年的《戰略概念》,將俄羅斯定義為一個潛在的「合作夥伴」;對中國則隻字未提;其核心關切,更多地集中在恐怖主義、武器擴散、網路攻擊等非傳統威脅,以及在阿富汗等區域外地區進行危機管理。
然而,僅僅十一年後,這個世界已變得面目全非。俄羅斯已從潛在的夥伴,變成了公報中明文定義的「對歐洲-大西洋安全的威脅」。中國已從一個遙遠的經濟大國,變成了聯盟必須集體應對的「系統性挑戰」。《中程飛彈條約》等軍控基石已經崩塌。太空和網路空間已被公認為作戰領域。氣候變遷也被確認為「威脅倍增器」。這一切都使得2010年的《戰略概念》,如同一張過時的舊地圖,已完全無法指導聯盟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複雜地形中航行。
因此,制定一份新的《戰略概念》,成為了「北約2030」議程的邏輯性終點與最高成就。新的概念,將必須回答一系列根本性的問題:在一個大國競爭的時代,聯盟的核心使命—集體防禦、危機管理與合作安全—之間的優先級應如何排序?北約應如何平衡應對來自俄羅斯的直接軍事威脅,與應對來自中國的更為複雜的「系統性挑戰」?聯盟應如何將顛覆性技術、氣候變遷、社會韌性等新興議題,有效地整合進其核心的威懾與防禦態勢之中?北約的全球夥伴關係網絡,應如何發展,以更好地捍衛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根據峰會的決定,新的《戰-略概念》將由各成員國在大使級的北大西洋理事會上進行艱苦的談判,並最終在2022年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下一屆峰會上,由各國領導人正式批准。這一過程,將不僅僅是一次文字的撰寫,它更是一次深刻的集體自我剖析與戰略辯論。其最終的成果,將為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裡,聯盟的軍事規劃、能力發展、夥伴關係政策以及政治行動,提供最為根本的指導。它將是北約為一個更加危險、更加複雜的未來,所準備的、最重要的羅盤。
一個在團結中重生的聯盟
當2021年布魯塞爾峰會的帷幕落下時,它所留下的,不僅僅是一份長達79段的聯合公報,更是一種在經歷了多年的內部摩擦與外部挑戰之後,重新尋回共同目標、重申集體決心的、煥然一新的跨大西洋精神。這場峰會,成功地將其自身的敘事,從一場關於分歧與危機的會議,轉變為一場關於團結與重生的會議。它並非是解決了所有問題,但它確實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更為穩固的、基於共識的政治框架。
峰會最重要的遺產,是為聯盟的未來十年,設定了一個清晰而雄心勃勃的議程。「北約2030」的批准,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戰略概念》的制定,共同構成了聯盟自我革新的雙引擎。這將驅動北約在未來數年中,進行一次深刻的、全方位的轉型,使其能夠更有效地應對一個由大國競爭、技術革命和全球性挑戰所共同定義的新時代。
將中國正式定義為「系統性挑戰」,是這次峰會最具歷史性的突破。它標誌著北約的戰略視野,已經決定性地超越了其傳統的地理邊界,開始以一種更具全球性的眼光,來審視自身的安全利益。這一轉向,雖然充滿了內部的複雜博弈與外部的巨大挑戰,但卻是聯盟為適應21世紀地緣政治現實,所必須邁出的、不可逆轉的一步。
與此同時,為長達二十年的阿富汗軍事介入畫上句號,雖然其結局充滿了悲劇色彩,但也從客觀上,為聯盟將其有限的資源和戰略注意力,重新聚焦於其核心的歐洲-大西洋防禦使命,釋放了空間。
最終,2021年的布魯塞爾峰會,可以被視為一次成功的「重啟」。它不僅重啟了因政治分歧而一度緊張的跨大西洋關係,更重要的是,它重啟了聯盟自身的戰略想像力。它向世界證明,這個在冷戰灰燼中誕生的聯盟,在經歷了七十餘載的風雨之後,依然具備著非凡的適應能力與自我革新精神。它依然是其三十個成員國,在一個日益動盪的世界中,尋求集體安全、捍衛共同價值的、不可替代的最終保障。
資料來源
Brussels Summit Communiqué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85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