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5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到5%,創下近十三年來的最高紀錄,引發市場對於失控通膨的憂慮,並將當前局勢與1970年代的「大通膨」(The Great Inflation)時期進行比較。當時,長達近二十年的物價飛漲與經濟停滯,是數個世代美國人心中難以抹滅的記憶。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及其團隊將此波物價上漲定調為「暫時性」(transitory)現象,認為主要源於疫情後經濟重啟所引發的供應鏈瓶頸與基期效應。然而,部分經濟學家警告,當前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寬鬆貨幣環境,與1960年代末期種下惡性通膨禍根的政策失誤有相似之處。6月16日,聯準會官員釋出訊號,預期將升息時點提前至2023年底,顯示其對潛在通膨風險的警惕。這場關於通膨本質的辯論,不僅是經濟數據的解讀,更是一場對歷史教訓的反思,考驗著當代貨幣政策制定者在促進就業與穩定物價之間的權衡與智慧。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加油站的數字跳動得比以往更快,當超市貨架上的標價悄然變更,經濟學的冰冷數據便化為民眾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體感溫度。2021年5月,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攀升至5.0%,這個數字不僅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高點,更如同一記警鐘,敲響了市場深處對通膨巨獸的古老恐懼。華爾街與華盛頓的政策走廊中,一個塵封已久的名詞被反覆提起:「大通膨」(The Great Inflation)。人們不禁要問,歷史是否正在重演?抑或這只是經濟從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大疫中復甦時,必然伴隨的短暫陣痛?
要理解此刻的焦慮,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歷史的長廊,回到那個至今仍讓許多經濟學家心有餘悸的年代。1965年至1982年間,美國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經濟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物價飛漲的同時,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這場經濟困境的種子,早在1960年代中期便已埋下。時任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為同時支應「越南戰爭」的龐大軍費與推行「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社會福利計畫,採取了極具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當時的聯準會為配合政府,維持低利率,向經濟體系注入了大量貨幣。
隨後,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於1971年單方面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終結了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進一步削弱了對貨幣供給的束縛。更重要的是,由於聯準會長期容忍通膨緩步上升,公眾逐漸形成了「物價將會持續上漲」的預期心理。工會要求更高的薪資以彌補生活成本的增加,企業則將勞動成本的上升轉嫁至商品售價,形成了一場永無止境的「工資—物價螺旋」(wage-price spiral)。接連兩次的石油危機,如同火上澆油,將通膨率推升至駭人的兩位數。這段時期留下的教訓是,一旦通膨預期失控,要將其拉回正軌,必須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最終,是聯準會主席保羅.沃克(Paul Volcker)在1980年代初期以鐵腕手段,將聯邦基金利率升至近20%的歷史高位,不惜引發兩次嚴重的經濟衰退,才終於馴服了這頭通膨猛獸。
對照今日,情景確有幾分似曾相識。為應對COVID-19疫情對經濟的毀滅性打擊,美國政府推出了數兆美元的財政紓困方案,聯準會亦將利率降至趨近於零,並實施大規模資產購買計畫,使貨幣供給量急遽增加。這些措施與1960年代的政策背景確有相似之處。然而,若僅憑此就斷言歷史將簡單重複,未免過於草率。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性的差異。
首先,通膨的規模與性質截然不同。當前5%的通膨率,雖是十多年來的紀錄,但與1970年代末期高達15%甚至更高的峰值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多位經濟學家指出,目前的物價上漲更像是1960年代末期的情況,當時通膨率從穩定的2%逐步攀升至5%,是危機的序幕,而非高潮。此外,此輪物價上漲有其獨特的疫情背景。例如,二手車價格的飆漲,主因是全球晶片短缺導致新車供應不足;機票與旅館價格的回升,則是在去年疫情最嚴重時期價格崩盤後的「基期效應」與報復性消費需求的疊加。這些由供應鏈中斷和需求結構急遽變化所驅動的價格波動,與1970年代由預期心理失控所驅動的全面性、持續性通膨,在動力機制上有所區別。
其次,也是最關鍵的差異,在於貨幣政策的制度框架與公信力。沃克之後的聯準會,汲取了慘痛教訓,逐步建立起以維持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的政策框架,並明確闡述了2%的平均通膨目標。這種清晰的溝通與對抗通膨的決心,在過去數十年間成功地錨定了公眾的通膨預期。相較於1970年代那個被政治壓力左右、缺乏明確目標的聯準會,今日的聯準會擁有更強的獨立性與更受市場信賴的政策工具。這意味著,即使通膨壓力持續,當今的聯準會也更有能力與意願在失控前採取行動。
聯準會目前的判斷是,此波通膨高峰是經濟重啟過程中的必然顛簸,而非結構性轉變。他們認為,隨著供應鏈瓶頸的緩解和勞動力市場的逐步修復,物價壓力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自然消退。這正是他們堅持「暫時性」論述的底氣所在。然而,政策的制定從來都不是在真空中的科學演算,而是在不確定性中進行的風險管理。聯準會面臨的挑戰是,如果他們對「暫時性」的判斷出現失誤,通膨的火苗可能會蔓延開來,屆時再出手干預,所需的政策力道將會更大,對經濟的衝擊也將更為劇烈。
2021年6月16日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透露出決策層內部的微妙轉變。官員們的利率預期點陣圖顯示,多數成員預計2023年底前將有兩次升息,這比三個月前的預期顯著提前。此舉可被解讀為一種預防性措施,是聯準會在堅持其「暫時性」判斷的同時,也向市場傳遞「我們正在保持警惕,並且隨時準備行動」的信號。
筆者認為,當前的局勢並非1970年代的簡單重現,但它確實是對現代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的一次重大考驗。過去三十年,全球經濟的主旋律是通膨低迷,各國央行憂慮的是如何避免通縮。如今,風向似乎正在轉變。這場由疫情引發的經濟實驗,疊加了地緣政治緊張、全球化逆流以及能源轉型等多重結構性因素,其最終將如何形塑未來的物價環境,仍充滿未知。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一條必須小心翼翼前行的鋼索,一端是支持經濟完全復甦、實現充分就業的使命,另一端則是捍衛數十年來辛苦建立的物價穩定信譽。歷史不會全然重演,但它的回聲,卻是當下最值得傾聽的警示。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Inflation Is Spiking. 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nytimes.com/2021/06/10/business/economy/consumer-price-index-may-2021.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flation Is Here. What Now?
https://www.wsj.com/articles/inflation-is-here-what-now-11623424424
Reuters: U.S. consumer prices post largest gain in nearly 13 year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us-consumer-prices-post-largest-gain-nearly-13-years-2021-06-10/
Associated Press: Explainer: Is US inflation getting out of control?
https://apnews.com/article/business-government-and-politics-inflation-c704b2b528994a5c0b11536b69485e13
The Economist: How worried should you be about inflation?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1/06/12/how-worried-should-you-be-about-inflation
Bloomberg: Fed Officials Project Two Interest-Rate Hikes by End of 2023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6-16/fed-officials-project-two-interest-rate-hikes-by-end-of-2023
The Guardian: US inflation rate rises to 5%, highest in 13 years, as economy recov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1/jun/10/us-inflation-rate-cpi-may-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