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攀升及其對全球穩定的潛在衝擊

債務危機的臨界點與全球政治困境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6月18日,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發布其最新的預算與經濟展望報告,再次對聯邦政府不可持續的財政路徑提出警示,如同一份冷靜的診斷書,揭示了美國國家財政的深層隱憂。目前,美國的國債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已攀升至二戰時期的歷史高點,且在過去二十年間,聯邦政府持續處於預算赤字狀態。此一龐大債務是透過發行美國公債來融通,這些債券被全球投資者、各國央行及退休基金視為最安全的避險資產,賦予了美國長期以來的低成本借貸能力。然而,適度的政府債務雖有其必要性(尤其在經濟衰退或疫情等危機期間),但長期且在非危機時期的大量借貸,正帶來嚴峻的經濟後果。首先,巨額的政府借貸會排擠私人部門的投資,資本流向公債而非更能提升生產力的企業創新與基礎建設,長期將抑制薪資成長與生活水準。其次,不斷膨脹的利息支出正成為財政的沉重負擔,甚至已超越國防等關鍵領域的開支,形成「借新債還舊債利息」的惡性循環。經濟學家警告,當債務與GDP的比例達到175%至200%的極限區間,國家將可能失去透過增稅來償付利息的能力。然而,真正的危機並非源於某個具體數字,而是源於市場信心的崩潰。一旦投資者對美國的償債能力產生懷疑,要求更高的利率,便可能迅速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動盪。解決之道雖在理論上簡單——削減支出與增加稅收,但在政治現實中卻極為困難,需要跨黨派就社會安全、醫療保險等敏感議題達成艱難的共識。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上,有些數字靜默無聲,卻比任何戰艦的轟鳴都更具長遠的影響力。2024年6月18日,當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依慣例發布其最新的展望報告時,字裡行間沒有聳動的詞彙,卻以數據的嚴謹,描繪出一幅令人無法忽視的圖景:支撐著全球金融體系的美國,其自身的財政根基正被持續不斷的赤字所侵蝕。這個問題不像地緣政治衝突那樣佔據每日的頭條,卻是一個緩慢積累、一旦爆發便可能動搖全球的根本性風險。

歷史座標中的債務規模

要理解當前情勢的嚴重性,必須將其置於歷史的座標中。美國的聯邦政府債務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已然達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水平。二戰時期,國家為了生存而大量舉債,有其清晰而正當的理由。然而,當前的債務規模,卻是在沒有全球性熱戰的和平時期累積而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所謂的國債,是歷年政府預算赤字(即支出大於稅收收入)的總和。在過去二十年,赤字已成為美國財政的常態。為彌補這些缺口,美國財政部持續向全球市場發行公債。這些被稱為「國庫券」(Treasury securities)的金融商品,構成了現代全球金融體系的基石。它們被私人投資者、企業、退休基金乃至各國央行大量持有。其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因為美國政府從未違約,其公債被視為世界上最沒有風險的投資標的,是資金在動盪時期的最終避風港。

必要之惡與失控的風險

必須承認,政府債務並非全然是壞事。它為家庭和機構提供了一種安全的儲蓄工具。在面臨重大經濟衰退或如COVID-19大流行這樣的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時,政府透過舉債來支撐經濟、維持社會穩定,是必要且正確的政策選擇。問題的癥結在於,美國在經濟相對平穩的時期,依然未能控制其借貸的慣性,使得債務如滾雪球般越積越大。

這種失控的借貸帶來了兩個難以忽視的長期損害。首先是經濟學上所稱的「排擠效應」(crowding out)。當政府每年從資本市場上吸納數兆美元的資金時,這些資金就無法流向其他能促進經濟成長的領域。投資者購買了美國公債,就意味著他們沒有將這筆錢用來購買企業的股票以支持其擴張,也沒有存入銀行由其放貸給需要資金蓋房子的家庭或創業的個人。每一筆用於填補政府赤字的資金,都是一次對未來經濟生產力提升的機會成本。研究發現,若能有效控制債務,美國人均收入的長期成長潛力將會顯著提高。這個影響雖不易在日常生活中被直接感受,卻悄然決定了下一代的整體富裕程度。

其次,是日益沉重的利息負擔。隨著債務總額的攀升,僅是支付舊有債務的利息,就已成為聯邦預算中一個龐大且快速增長的項目。在某些年份,利息支出甚至超過了國防開支或政府其他所有運營成本的總和。這形成了一個危險的螺旋:政府需要借入新的資金,來支付舊債的利息。這種操作模式,無異於個人不斷申請新的信用卡來償還舊卡的欠款,任何有基本財務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條通往破產的道路。更糟的是,這個問題對利率的變化極為敏感。只要利率的上升幅度比預期高出一個百分點,每年的新增借款就可能增加數千億美元,使財政狀況加速惡化。

金融信心崩潰的臨界點

那麼,債務的臨界點在哪裡?何時它會從一個嚴峻的「問題」演變成一場全面的「危機」?

經濟學家們嘗試給出一些量化的指標。有觀點認為,當公眾持有的債務超過GDP的175%,情況將變得極為困難;而200%則被視為一個幾乎無法挽回的「死亡區間」。因為一旦達到那個水平,政府將不可能透過增稅來籌集足夠的資金以支付利息,屆時只能選擇印鈔(引發惡性通膨)或直接違約,兩者都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希臘和葡萄牙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中的經歷,便是前車之鑑。

然而,真正的危機引爆點,與其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不如說是一個脆弱的心理狀態:市場的信心。只要全球資本市場相信美國的政治體系最終能夠有效管控其財政,危機就不會發生。但這種信心並非無限。一旦市場參與者—從北京到東京,從倫敦到利雅德—開始普遍認為美國的國會與總統已失去解決問題的意願或能力,一切都可能在極短時間內瓦解。

屆時,投資者將要求更高的利率,作為持有風險日益增加的美國公債的補償。正如影片中經濟學家所警示的,在一次關稅宣布後,美元價值非但沒有像往常一樣在市場動盪時上升,反而下跌,資金首次「逃離」美國而非「逃向」美國。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信號,顯示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的根本性擔憂。如果這種情況大規模發生,美國公債的利率將會飆升。由於美國公債是全球所有資產定價的基準,這將引發連鎖反應,抵押貸款、企業債券等所有借貸成本都將急劇上升,將經濟推入深度衰退,形成一場全面的財政危機。而一旦陷入這種危機,政府將失去透過借貸來應對危機的能力,陷入無計可施的困境。

無解的政治方程式

從技術層面看,解決國債問題的方案異常「簡單」:政府需要開源節流,即增加稅收並削減開支。然而,在現實政治中,這幾乎是美國當下最難解的方程式。

所謂「開源節流」,意味著必須觸碰那些在政治上極為敏感的議題。削減開支,不可避免地要對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和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這兩大福利計畫進行改革,而這兩項計畫是美國老年選民的生命線,任何試圖改動的政治人物都面臨巨大的政治風險。此外,也需要審視國防採購中的浪費,並對其他政府可支配開支設定嚴格上限。另一方面,增加稅收同樣不受歡迎,無論是針對企業還是個人,都會引發激烈的反對。

因此,唯一可行的路徑,是一場「大妥協」(grand bargain),即兩黨政治領袖願意將所有選項都放在談判桌上,共同承擔政治責任,以國家的長遠利益為重。然而,在當前高度政治極化的環境下,達成這種共識的希望顯得十分渺茫。

結論是,美國的國債問題,目前還不是一場正在發生的火災,但它無疑是在地基下緩慢洩漏的易燃氣體。我們無法預知是哪一顆火星將其引爆,但我們確知,濃度正與日俱增。正如一位專家的結語:「沒有必要去進行實驗,看看世界願意等待多久。讓我們在危機發生前就解決問題。」這不僅是對美國決策者的忠告,也是對所有依賴美元體系穩定性的全球參與者的深切期盼。

資料來源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 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 2024 to 2034
https://www.cbo.gov/publication/59933

Peter G. Peterson Foundation: What is the National Debt?
https://www.pgpf.org/what-is-the-national-debt

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 (CRFB): What is the National Debt?
https://www.crfb.org/papers/what-national-debt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Interest Expense on the Debt Outstanding
https://fiscaldata.treasury.gov/americas-finance-guide/national-deb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How worried should you be about the federal debt?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how-worried-should-you-be-about-the-federal-debt/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 The National Debt Dilemma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national-debt-dilemma

Reuters: Explainer: How the U.S. government shutdown could play out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how-us-government-shutdown-could-play-out-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