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浪潮下的沉默帳戶:透視美國銀行存款利率的脫鉤現象

貨幣政策傳導失靈與儲戶的選擇困境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下半年,為遏制數十年來最嚴峻的通貨膨脹,美國聯準會(The Federal Reserve)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開激進的升息循環,基準利率在11月已逼近4%的水平。理論上,此舉應當同步推升儲蓄帳戶的利率,使民眾的存款能從中獲益。然而,現實卻呈現出詭譎的脫鉤現象:絕大多數傳統商業銀行的儲蓄帳戶利率依然在低於0.25%的水平徘徊,幾乎對聯準會的行動置若罔聞。此現象的核心癥結,在於2020年疫情期間,因消費停滯與政府發放刺激支票,導致大量資金湧入銀行體系,使大型銀行至今仍坐擁「存款山」。在資金極度充裕、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它們完全喪失了透過提高利率來吸引新存款的動機。與此同時,升息為銀行擴大其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之間的利差、修復多年來因低利率而受擠壓的利潤空間,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這種貨幣政策傳導至消費端的「失靈」,凸顯了儲戶在當前環境下的困境與選擇權。相對於傳統銀行的漠然,部分線上銀行為擴大放貸業務,正積極提供高達3.5%的「高收益儲蓄帳戶」,迫使儲戶必須採取行動,才能避免自身資產在通膨與政策的雙重影響下無形中縮水。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現代經濟的脈動中,利率宛如心跳,其每一次起搏都牽動著無數家庭的財務神經。當它上升時,人們感受到的是一體兩面的影響: 是汽車貸款、信用卡債務與房屋抵押貸款的壓力與日俱增,另一面則是對儲蓄帳戶中辛勤積累的財富能夠獲得更高回報的殷切期盼。2022年的秋天,正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感受的季節。為了馴服一頭失控的通膨猛獸,美國聯準會正以前所未見的決心,揮舞著升息的權杖。

然而,當無數美國民眾滿懷希望地檢視自己的銀行結單時,卻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乃至憤怒的現實:儘管聯準會的基準利率已攀升至多年來的高點,但他們在傳統大型銀行中的儲蓄帳戶,卻彷彿置身於另一個平行時空,利息數字依然微小得近乎羞辱。這片沉默的帳戶,不僅是對儲戶期待的漠視,更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指向了現代貨幣政策在傳導至普羅大眾過程中所產生的深刻裂痕。

銀行的古老算盤:利率的本質

要理解這場脫鉤現象,我們必須回歸銀行業務最古老的本質。銀行,作為金融中介,其核心業務就是一場關於資金的買賣。它們支付利息,從儲戶手中「買入」存款;然後再將這些資金以更高的利息「賣出」,也就是發放汽車、房屋或商業貸款。這兩者之間的差額—即淨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構成了銀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因此,一家銀行願意為您的存款支付多少利息,並非出於慷慨,而是一個純粹的商業決策,反映了它對「額外存款」的渴望程度。Bankrate的金融分析師格雷格·麥克布萊德(Greg McBride)一語道破:「一家特定銀行支付的儲蓄利率,反映了他們對額外存款的渴望,或是他們試圖留住現有存款的努力。僅此而已。」當銀行需要更多資金來支持其不斷擴張的放貸業務時,它就會提高利率來吸引儲戶;反之,當它資金充裕時,便毫無動機去增加自身的資金成本。

疫情的意外遺產:一座淹沒動機的存款山

當前的困境,其根源恰恰深埋於2020年那場席捲全球的疫情之中。當時,大規模的封鎖措施讓消費活動戛然而止,同時,美國政府為了穩定經濟而發放了數輪的經濟刺激支票。這兩股力量匯集,導致了前所未見的景象:大量現金如潮水般湧入銀行體系。美國的銀行存款總額圖表上,清晰地記錄了2020年那道陡峭得驚人的峰值。

這個意外的遺產,至今仍在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如今的美國大型商業銀行,毫不誇張地說,正「坐在一座存款山上」。它們擁有的存款,遠遠超過了它們能夠有效放貸出去的規模。麥克布萊德形容道:「許多大銀行的存款多到不知該如何處理。」在這樣資金極度氾濫的背景下,它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透過提高利率來吸引更多、只會徒增成本的存款。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過去,當聯準會升息時,銀行間為了留住儲戶(避免他們將錢轉投至收益率更高的政府公債等替代品),通常會被迫跟進。但在當前這個存款過剩的特殊時期,這種競爭壓力被極大地削弱了。

利潤修復的黃金機遇

對於銀行而言,聯準會的升息非但不是壓力,反而是一個千載難逢、用以修復利潤空間的黃金機遇。在疫情之前長達數年的時間裡,聯準會長期將利率維持在歷史低位。這雖然刺激了借貸,卻也嚴重擠壓了銀行的淨息差。如今,隨著聯準會的政策轉向,銀行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大幅提高其貸款產品的利率。

它們的算盤打得非常精明:一方面,讓汽車貸款、信用卡利率與聯準會的步伐保持同步上漲;另一方面,將儲蓄存款的利率牢牢地釘在地板上。這一拉一壓之間,淨息差得以迅速擴大。它們不願意,也感覺沒有必要,將從貸款端獲得的更高收益,與儲戶們分享。這是一個純粹理性的商業行為,卻對數以百萬計的儲戶構成了實質性的財務懲罰。

市場的另一端:飢渴的挑戰者

然而,並非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如此冷漠。在傳統大型銀行集體沉默的同時,市場的另一端正上演著截然不同的戲碼。以線上銀行(Online Banks)為主的挑戰者們,正積極地提供所謂的「高收益儲蓄帳戶」(High-yield savings accounts),其年利率可高達3.5%,與傳統銀行的0.25%甚至更低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這些線上銀行的行為,同樣源於其商業模式的內在需求。它們通常是新興的、成長型的金融機構,沒有傳統銀行那樣龐大的存量存款。它們的放貸業務猶如一部需要不斷餵養的機器,而存款就是這部機器的燃料。為了從大型銀行手中爭奪市佔率,為其不斷增長的貸款業務提供資金,它們必須、也願意支付具有競爭力的利率來吸引儲戶。

這些帳戶與傳統銀行帳戶一樣,受到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保障,安全性並無二致。唯一的區別主要在於操作的便利性:資金的存入與轉出需要通過線上操作,可能需要數日的處理時間,而無法像在實體分行那樣實現當日提款。但在數個百分點的利率差異面前,這種微小的不便,對於許多儲戶而言顯然是值得的。

儲戶的覺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

當前的局面,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關於當代金融的真理:金融素養與主動管理,從未像今天這般重要。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其效力在傳導至普通民眾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梗阻。升息的「痛苦」—更高的借貸成本—幾乎是即時且無差別地傳遞給了每一個人;但升息的「紅利」—更高的儲蓄回報—卻不會自動落入人們的帳戶,它需要儲戶自己去尋找和爭取。

這意味著,將錢安靜地存放在您數十年來習慣使用的那家大型銀行的儲-蓄帳戶中,在今天這樣一個高通膨、高利率的環境下,已然成為一種代價高昂的被動選擇。正如一位分析師所言:「如果你不承擔任何風險,你是願意賺取3.5%的利息,還是0.01%?這是一個無需猶豫的選擇。」

為何您的儲蓄帳戶利率紋絲不動?答案可能很簡單:因為您的錢,可能放錯了地方。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貨幣政策的全面影響與個人財務的微觀現實之間,存在著一道需要由我們親自跨越的鴻溝。覺醒的儲戶,必須成為自己財富的積極管理者,透過簡單的比較與轉帳,就能迫使那失靈的政策傳導鏈,在自己的帳戶層級上重新接續起來。這不僅是為了個人的財務利益,也是在用腳投票,推動整個銀行業向著更公平、更具競爭性的方向演進。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Why Aren’t Savings Rates Higher?
https://www.nytimes.com/2022/11/04/business/savings-accounts-interest-rates.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Fed Is Raising Rates. Why Isn’t Your Savings Account Paying More?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fed-is-raising-rates-why-isnt-your-savings-account-paying-more-11663943132

Associated Press: Why savings accounts are earning more, and how to profit
https://apnews.com/article/business-personal-finance-interest-rates-b580cf9659b83a69a25031b46513b860

Reuters: Analysis: As Fed raises rates, U.S. banks' deposits are cheap, sticky and slow to leave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finance/us-banks-deposits-are-cheap-sticky-slow-leave-fed-raises-rates-2022-10-18/

Bankrate: Why aren’t savings account rates rising faster?
https://www.bankrate.com/banking/savings/why-savings-account-rates-arent-rising-faster/

Forbes: Why Aren’t Savings Account Rates Keeping Pace With Fed Rate Hikes?
https://www.forbes.com/advisor/banking/savings/why-savings-rates-arent-keeping-pace-with-fed/

NerdWallet: Why Aren’t My Savings Rates Going Up?
https://www.nerdwallet.com/article/banking/why-arent-my-savings-rates-going-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