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4月,正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廣泛的封鎖與社交距離規範,一場深刻而無聲的勞動革命,也正在悄然加速。這場革命的主角,並非人類,而是日益精密、具備感知與學習能力的自動化機器人。數十年來,從自動結帳櫃檯到工廠的組裝產線,自動化技術一直在逐步滲透人類的工作場域。然而,此次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前所未有的力道,成為了推動其普及化的強大催化劑。為了減少工作場所的人際接觸、確保供應鏈的穩定運行,以及應對疫情期間飆升的特定需求(如電子商務),企業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擁抱並部署各種類型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這波自動化浪潮的核心驅動技術,是人工智慧(AI)與感測系統(特別是機器視覺)的突破性結合。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雖具備強大的力量與精準度,卻如同「盲人」一般,只能在嚴格控制的環境中,重複執行單一的預設任務。然而,近十年來,機器學習演算法的飛躍性進展,賦予了機器人「觀看」與「理解」周遭環境的能力。它們能夠即時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與特性,並做出相應的調整與動作。一個典型的案例,是聯邦快遞(FedEx)在其物流中心測試的AI分揀機器手臂。過去被認為極難自動化的「揀貨」環節,因其需要高度的手眼協調能力,如今已開始被機器人所取代。儘管目前機器人的速度尚不及人類,但其可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特性,以及一人可同時監管多台機器的潛力,已展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此一趨勢,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從物流倉儲,迅速擴散至機場的體溫檢測、醫院的消毒清潔,乃至因爆發群聚感染而備受關注的肉品加工業。然而,這場加速的變革,也對勞動市場的未來,帶來了複雜而分化的影響。在電子商務等需求爆炸性增長的行業,自動化目前仍與人力招聘並行,以應對巨大的業務量。但在其他行業中,從事例行性、非必要性工作的勞工,則面臨著被永久性取代的巨大風險。更為關鍵的是,歷史經驗表明,經濟衰退時期,企業為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往往會加大對自動化技術的投資。這預示著,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可能伴隨著一場規模更廣、速度更快的就業結構轉型。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場重大的全球性危機,在帶來苦難與斷裂的同時,也往往成為既有社會結構與技術軌跡發生劇烈變革的催化劑。2020年春天,當新型冠狀病毒迫使世界陷入停頓,一種無形的恐懼,促使我們在物理上相互隔離。然而,正是在這片由社交距離所構成的全新社會景觀之中,一場早已醞釀多年的技術革命,找到了加速前進的絕佳契機。這場革命,正以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的形式,從工廠的生產線,大步邁入我們的倉庫、醫院、機場,乃至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這並非一個全新的故事。數十年來,關於機器人將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始終是縈繞在工業社會上空的幽靈。但過去,這種取代主要發生在高度結構化的製造業環境中。而今日,我們所目睹的,是一場更為根本的質變。這場變革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廣度,重新定義人類與機器之間的勞動分界。而COVID-19大流行,正是這場變革的關鍵催化劑。
技術的奇點:當機器睜開雙眼
要理解這波自動化浪潮的深刻意涵,必須先認識其背後的核心技術突破。自1950年代末期工業機器人問世以來,它們一直是力量與精準度的代名詞。在汽車製造等行業,這些巨大的機械手臂,能夠日復一日、毫無差錯地執行焊接、噴漆等重複性任務。然而,它們有一個根本性的局限:它們是「盲目」的。這些傳統機器人,缺乏感知周遭環境的能力,只能在一個被嚴格控制、所有物件位置都精確預設的「籠子」裡工作。任何微小的變動,都可能導致其作業失敗甚至引發危險。
然而,在過去十年間,一場革命性的變化發生了。這場革命,源於兩大技術的匯流:先進的感測器硬體(如高解析度攝影機),以及能夠處理與理解這些感官資訊的機器學習軟體。簡而言之,我們賦予了機器人一雙能夠「觀看」的眼睛,以及一個能夠「思考」的大腦。當機器人能夠看見時,整個世界對它們而言,便從一個固定的程式腳本,變成了一個可以互動與適應的動態環境。如果一個包裹沒有被放置在預期的位置,具備視覺系統的機器人,能夠像人類一樣,自行調整手臂的姿態與抓取點。
這項技術突破的威力,在物流倉儲業中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體現。在亞馬遜或聯邦快遞(FedEx)這類電商巨頭的物流中心裡,將包裹從一個地方拾起,再放到另一條傳送帶上的「揀貨」(picking)環節,是數量最龐大、也最依賴人力的工作崗位。由於包裹的大小、形狀、重量與材質各不相同,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對機器而言,曾是長期無法逾越的技術鴻溝,甚至被譽為機器人工程師的「聖杯」。而如今,配備了AI視覺與抓取系統的機器手臂,正開始涉足這片曾被視為人類專屬的領域。
疫情的催化:從社交距離到無人化工作場所
如果說AI視覺是點燃這場革命的火花,那麼COVID-19大流行,就是那陣吹助火勢的東風。疫情所帶來的公共衛生要求,為企業部署自動化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正當性與急迫性。
首先,維持社交距離與減少人際接觸,成為所有行業的營運前提。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機器人執行任務,不再僅僅是出於效率或成本的考量,更成為保障員工健康、維持企業持續運營的關鍵手段。我們看到,能夠檢測體溫、提醒佩戴口罩的機器人,開始在機場與公共場所巡邏;具備紫外線消毒功能的清潔機器人,被部署到醫院病房,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其次,疫情暴露了某些特定行業供應鏈的極度脆弱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肉品加工業。在美國,擁擠、低溫且勞動強度極大的肉品加工廠,成為了病毒爆發的重災區,一度導致工廠關閉、肉品供應短缺。這場危機,促使該行業的企業,開始加速研發能夠執行切割、去骨等複雜任務的「機器人屠夫」。
需求的緩衝與分化的未來:兩種勞動市場的故事
面對這場來勢洶洶的自動化浪潮,一個核心問題油然而生:這對美國的勞工意味著什麼?答案是複雜且分化的,呈現出一幅「冰火兩重天」的圖景。
一方面,在電子商務與物流倉儲等行業,由於疫情期間居家消費的需求爆炸性增長,整個產業的業務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聯合包裹(UPS)的季度日均運貨量,創下了歷史最快的增長紀錄。聯邦快遞甚至表示,儘管已開始部署分揀機器人,但在其孟菲斯的樞紐中心,每晚仍有約五百個的人力職位空缺,招聘速度遠跟不上需求的增長。在這些高成長領域,自動化技術的部署,目前更多地是作為人力的補充,而非直接的替代。企業正同時招聘人類員工與採購機器人,以竭力應對這股巨大的需求洪流。
然而,在需求並未如此強勁的其他行業,情況則截然不同。布魯金斯學會的專家馬克・穆羅(Mark Muro)便警告,那些從事「例行性、非必要性工作」的勞工,在疫情期間被裁員後,將面臨極為嚴峻的再就業前景。這些職位,例如辦公室的行政人員、零售業的收銀員、餐飲業的服務員,其工作內容的重複性較高,正是當前AI與自動化技術最容易取代的目標。因此,我們正在目睹一個勞動市場的顯著分化:在高技能、高需求的領域,人機協作成為常態;而在中低技能、例行性的領域,勞工則面臨著被永久性取代的巨大威脅。
衰退的陰影:為何經濟困境反而加速自動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個反直覺的經濟規律,可能讓這場勞動變革在未來變得更加劇烈。歷史數據顯示,在經濟衰退時期,企業往往會加速採納自動化技術。當面臨營收下滑、利潤縮水的壓力時,企業尋求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率的動機,會變得空前強烈。投資於能夠7天24小時工作、不會生病、也不會要求加薪的機器人,便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理性選擇。在經濟繁榮時期,這種投資可能只是一個長期的選項;但在經濟衰退時期,它卻變成了攸關企業生存的優先事項。
鑑於全球經濟在疫情衝擊下,正瀕臨一場嚴重的衰退,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幾年,企業簽署採購自動化解決方案的訂單,將會有增無減。這意味著,當經濟開始復甦時,許多在危機期間消失的例行性工作崗位,將可能不會再回來。
為人類的未來重新定位
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由AI賦能的自動化浪潮,在疫情的催化與經濟衰退的陰影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我們的經濟與社會。這場變革的趨勢,恐怕已難以逆轉。眼下的挑戰,已不再是如何阻止機器的到來,而是如何為一個人類與智能機器共存的未來,做好準備。
這需要政府、教育體系與企業界共同努力,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再投資。核心方向,必須是大規模地提升勞動力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夠從事那些機器目前尚難以勝任的工作,例如需要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情感交流與批判性思維的領域。當機器睜開雙眼,開始接管那些重複性的體力與腦力勞動時,人類的價值,將更多地體現在我們獨有的智慧、同理心與創新精神之上。為這場不可避免的轉型做好準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
資料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 Pandemic-fueled automation is hurting Black, Latino workers
https://apnews.com/article/race-and-ethnicity-technology-business-health-coronavirus-pandemic-7339170535f378a580646399a4cce468
Reuters: Rise of the machines: COVID-19 boosts demand for robot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health-coronavirus-robots-int/rise-of-the-machines-covid-19-boosts-demand-for-robots-idUSKBN22P299
Brookings Institution: The robots are ready as the COVID-19 recession spreads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robots-are-ready-as-the-covid-19-recession-spreads/
The Guardian: 'The robots are coming': firms forced to automate 'at spectacular rate'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1/mar/07/the-robots-are-coming-firms-forced-to-automate-at-spectacular-rate
The Economist: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forcing a rethink in manufacturing
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0/04/22/the-covid-19-pandemic-is-forcing-a-rethink-in-manufacturing
MIT Technology Review: Covid is accelerating automation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1/02/24/1017757/covid-automation-jobs-inequality-south-korea-robots/
Forbes: How The Pandemic Is Accelerating The Future Of Work
https://www.forbes.com/sites/forbestechcouncil/2020/12/02/how-the-pandemic-is-accelerating-the-future-of-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