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置的權力:共和黨議長之爭,美國政治的路線分裂

體制內的共識,抑或體制外的顛覆

· 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10月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遭罷黜,美國政壇陷入空前的權力真空。在其後的繼任者之爭中,兩位截然不同的人物走上舞台: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史蒂夫・史卡利斯與司法委員會主席吉姆・喬丹(Jim Jordan)。前者被視為體制內的共識建立者,後者則是反建制的「攻擊犬」。這場競爭的核心,並非傳統的政策左右之爭—兩人皆是堅定的保守派,並都曾支持川普挑戰2020年大選結果—而是一場關於共和黨如何運用其微弱多數權力的路線鬥爭。史卡利斯主張憑藉其在領導層的經驗與人際關係來團結黨內成員,穩定治理。反觀喬丹,作為極具影響力的極右翼「自由黨團」共同創辦人,他代表的是一股顛覆性的力量,旨在團結黨內的強硬派,確保保守派的優先事項不被任何妥協所稀釋。從十餘年前對前議長貝納(John Boehner)投下抗議票開始,喬丹的政治生涯便是一部挑戰黨內建制派的歷史。這場議長之爭,實質上是共和黨內部兩種哲學的對撞:一方視權力為治理的工具,另一方則視之為鬥爭的武器。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華盛頓國會山莊的議事廳內,那張象徵著美國眾議院最高權力的議長座椅,已空懸多日。這不僅是一個職位的暫時懸缺,更是一個深刻的政治隱喻:掌控著眾議院多數的共和黨,正迷失在自身的權力迷宮之中,找不到可以服眾的領路人。前任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戲劇性地被本黨極右翼勢力罷黜後,共和黨的未來路線,被擺在了兩位截然不同的人物面前:史蒂夫・史卡利斯(Steve Scalise)與吉姆・喬丹(Jim Jordan)。

他們之間的競爭,並非一場典型的意識形態對決。若僅從政治光譜觀察,兩人的人生軌跡與政治信仰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他們都來自家鄉選區,並總能輕鬆贏得連任;他們的政治生涯幾乎同時起步,從州議員到州參議員,最終又在相近的時間點進入國會。在政治立場上,他們都是堅定的保守派,並且在2020年大選後,都曾支持前總統川普對於選舉結果的質疑。然而,正是這些高度的相似性,反襯出他們核心差異的尖銳之處—那並非關於「信仰什麼」,而是關於「如何行動」;這是一場關於共和黨靈魂深處,兩種不同權力哲學的激烈碰撞。

史卡利斯,作為眾議院多數黨領袖,代表的是體制內的道路。他的形象,是一位經驗豐富、善於協調的領導者。他較少出現在鎂光燈下發表激烈的言論,其全國性聲望的建立,更多源於一場幾乎奪走他生命的悲劇—2017年,他在一場國會棒球賽的練習中遭遇槍擊。這場劫難後的復原之路,以及當時來自兩黨的慰問,讓他成為了國會中超越黨派紛爭、堅韌不拔的象徵。在他支持者的眼中,史卡利斯的領導風格是建立在人際關係與務實協商之上,他所承諾的,是憑藉多年在領導層的經驗,「團結共和黨人,為賦予我們多數席次的家庭而戰」。他所代表的,是一種傳統的治理邏輯:在贏得權力後,透過建立共識來推動法案,實現政策目標。

與之相對,吉姆・喬丹則是一股來自體制外的顛覆性力量。他以在委員會中擔任「兇猛的攻擊犬」而聞名,是福斯新聞的常客,其言辭犀利,毫不掩飾其強硬立場。然而,他真正的政治影響力,源於2015年共同創立的「眾議院自由黨團」(House Freedom Caucus)。這個由國會中最保守的成員組成的團體,其創立初衷,便是對當時的共和黨建制派感到憤怒,認為他們在與民主黨掌控的白宮及參議院談判時,過於輕易地放棄了共和黨的核心優先事項。

喬丹的政治生涯,就是一部不斷向黨內建制派發起挑戰的歷史。早在2013年,他就曾獲得過一張議長選舉的提名票,那並非志在必得,而是對時任議長約翰・貝納(John Boehner)的抗議。兩年後,這樣的抗議票再次出現。同年,正是自由黨團的強力杯葛,最終迫使貝納辭職,並成功阻擊了當時的黨內二號人物麥卡錫晉升議長之路,轉而推選了保羅・萊恩(Paul Ryan)。喬丹本人後來更直接挑戰麥卡錫的領導地位,雖以失敗告終,但其「反叛者」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與川普的個人關係也遠比史卡利斯密切,川普曾公開讚揚:「我們有偉大的共和黨人,吉姆・喬丹和眾議院的這些夥伴們正在那裡奮鬥。」喬丹所代表的,是一種鬥爭的邏輯:權力的意義不在於妥協與治理,而在於作為武器,去摧毀政治對手、捍衛意識形態的純潔性。

這兩種路線的衝突,根植於共和黨過去十餘年的演變。自由黨團的崛起,反映了共和黨基層選民一種深刻的不信任感,他們認為華盛頓的政治精英,包括共和黨的領導層,已經脫離了群眾,成為了一個只顧交易與分贓的「沼澤」。川普的出現,則將這股反建制的情緒推向了頂峰。他以一個局外人的姿態,向自己黨內的建制派開戰並最終獲勝,這徹底改變了共和黨的權力生態。川普的成功,驗證了喬丹及其盟友的政治路線:強硬的姿態、不妥協的鬥爭,以及訴諸媒體和民粹的動員能力,比傳統的黨團協商與議會遊說更為有效。

因此,當共和黨人面臨抉擇時,他們實際上是在選擇黨的未來方向。選擇史卡利斯,意味著選擇經驗、穩定與可預測性。這將是對傳統政治秩序的肯定,試圖在微弱多數的現實下,尋求黨內的團結與有限的立法成就。然而,這條路徑的風險在於,它可能無法安撫那股剛剛罷黜了前任議長的強硬勢力。選擇一位被視為「建制派」的領袖,可能只是將下一次的黨內政變延後而已。

選擇喬丹,則意味著對黨內反叛勢力的徹底承認與接納。這將是一個信號,表明共和黨將全面轉向一種更具對抗性、更不妥協的政治風格。這條路徑的優點是能夠團結那些最為活躍、最具動員能力的極右翼成員。但其風險同樣巨大:喬丹的強硬形象,可能會疏遠黨內來自搖擺選區的溫和派議員,這些議員的政治生命線,繫於能否在選區內展現出跨黨派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由喬丹領導的眾議院,很可能在未來面臨政府關門、債務違約等更多由黨內紛爭引發的治理危機,並最終在下一次選舉中,葬送掉來之不易的多數席位。

最終,這場看似僅在兩個人之間展開的競爭,實則是整個共和黨在十字路口的徬徨。它被迫在兩種看似都充滿風險的未來之間做出抉擇:是成為一個能夠在現有體制內運作的治理型政黨,還是轉變為一個以顛覆現有秩序為己任的運動型政黨?無論最終誰能拿起那把懸置的議長木槌,其所引發的黨內裂痕都已難以彌合。這場權力的僵局,揭示的或許不僅是共和黨的困境,更是美國代議制民主在深度極化時代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The Two Men Who Could Be Speaker, and the G.O.P. Civil War They Embody
https://www.nytimes.com/2023/10/05/us/politics/scalise-jordan-speaker-republicans.html

Associated Press: Scalise and Jordan make their cases to be the next House speaker as Republicans try to unite
https://apnews.com/article/house-speaker-republicans-scalise-jordan-mccarthy-congress-a67b409745778a87ed691500d057a66b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use Republicans Pick Steve Scalise as Nominee for Speaker
https://www.wsj.com/politics/policy/house-republicans-to-pick-between-steve-scalise-jim-jordan-for-speaker-nominee-f36551b9

Politico: ‘It’s going to be an ugly conference’: Scalise, Jordan supporters brace for internal battle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3/10/10/scalise-jordan-speaker-race-00120696

The Hill: A look at Jim Jordan’s past speaker bids
https://thehill.com/homenews/house/4249110-a-look-at-jim-jordans-past-speaker-bids/

CNN: What to know about Steve Scalise, the House majority leader running for speaker
https://www.cnn.com/2023/10/04/politics/steve-scalise-speaker-of-the-house/index.html

The Guardian: Jim Jordan: the hard-right ‘legislative terrorist’ who could become House speaker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3/oct/11/jim-jordan-house-speaker-republ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