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危機下的巨人:英特爾在製造與設計困境

國家冠軍戰略受挫,美國半導體自主政策的未來

· 權力結構-美國,巨頭戰爭,科技與AI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12月,在經歷了公司56年歷史上最為嚴峻的財務虧損與戰略迷航後,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昔日霸主英特爾(Intel)宣布了一項重大人事變動-執行長派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離職,由半導體行業資深投資家與企業家陳立武(Lip-Bu Tan)接任。這一領導層的更迭,發生在英特爾深陷一場「雙線作戰」的困境之時,它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內部重組,更被視為對美國近年來傾全國之力推動的半導體產業自主化政策的一次重大檢驗。新任執行長所面臨的,是一個在兩條戰線上同時失利的巨人:其一,是作為公司立身之本的晶片製造業務,已在關鍵的先進製程競賽中,被台灣的台積電(TSMC)等亞洲對手超越;其二,則是在決定未來運算版圖的人工智慧(AI)晶片設計領域,因其傳統的CPU中心主義,而錯失了由Nvidia等公司引領的GPU革命,導致其相關產品市場反應平平。

英特爾今日的困境,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十多年前的一次關鍵性戰略分野。當整個半導體產業逐漸走向專業分工,演化為專注於設計的「無廠」(fabless)公司(如AMD、Nvidia)與專注於代工的「純晶圓廠」(pure-play foundry)(如台積電、三星)的合作模式時,英特爾選擇了堅守其集設計與製造於一身的「整合元件製造」(IDM)模式。這一模式曾是其數十年統治地位的基石,但在2014年後,其引以為傲的製造引擎開始出現嚴重故障。英特爾在14奈米之後的先進製程節點上遭遇了反覆的技術瓶頸與量產延遲,打破了其賴以引領產業的「摩爾定律」節奏。這一延誤,不僅使其自有產品的性能優勢喪失,更為競爭對手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與此同時,人工智慧浪潮的興起,要求晶片具備大規模平行運算的能力,這恰好是繪圖處理器(GPU)的專長,而英特爾的設計哲學卻始終圍繞著擅長複雜單一任務的中央處理器(CPU),使其在這場決定未來的技術革命中,處於一個極為被動的追趕位置。

派特·基辛格的任期,正是一場旨在扭轉這雙重頹勢的、雄心勃勃的豪賭。他推出了名為「IDM 2.0」的復興計畫,核心是投入超過千億美元的巨額資本,在美國本土的亞利桑那州與俄亥俄州等地,興建最先進的晶圓廠。這一戰略,不僅是為了重奪製造技術的領先地位,更是為了將英特爾打造成一個能與台積電直接競爭的晶圓代工服務提供者。此舉與美國政府力圖重振本土半導體製造業、確保供應鏈安全的《晶片與科學法案》高度契合,使英特爾在國家政策層面,被賦予了「國家冠軍」的特殊地位。然而,這一重資產策略,卻導致公司現金流急劇惡化-在過去一年中消耗了近160億美元-並造成其有形資產價值甚至超過公司市值的窘境,引發了投資者要求其分拆製造業務的巨大壓力。基辛格的離職與陳立武的上任,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新任領導者所面臨的,不僅是如何挽救一家陷入危機的企業,更是一個關乎美國國家戰略的難題:當被寄予厚望的「國家冠軍」戰略遭遇重挫時,美國的半導體自主之路,應當何去何從?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科技的史冊上,帝國的衰落往往不是因為一次性的災難,而是源於對時代結構性變遷的遲緩反應。英特爾,這家曾經用矽晶片定義了數位時代、將「Intel Inside」的信念植入全球數十億人意識中的科技巨擘,如今正處於這樣一個艱難的時刻。它就像一艘體量龐大、功勳卓著的巨輪,卻因錯過了航道的轉換,而在製造與設計的兩片暗礁之間,面臨著擱淺的風險。2024年12月,執行長的更迭,便是這艘巨輪在風雨飄搖中,試圖轉動舵輪、尋找新生航向的一次痛苦嘗試。

矽堡的榮光與裂痕

回望上個世紀末,英特爾的統治是絕對的。其獨創的「整合元件製造」(IDM)模式,將晶片設計的智慧與晶圓製造的工藝完美結合,形成了一個外人難以企及的封閉循環。依托著「摩爾定律」的穩定演進,英特爾以一種近乎節拍器的精準,每18至24個月便將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翻倍,持續不斷地為個人電腦革命提供著核心動力。在那個時代,英特爾不僅是技術的領導者,更是標準的制定者。

然而,當時間的指針撥入21世紀,半導體產業的底層邏輯開始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晶片設計與製造的複雜性呈指數級增長,兩者的資本投入與技術專長要求也日益分化。產業鏈開始向專業分工演變:一批如Nvidia、AMD般的「無廠」公司,專注於輕資產的晶片設計,將製造環節外包;而另一批如台積電般的「純晶圓廠」,則專注於投入巨資,窮盡物理極限來打磨製造工藝。

在這場結構性的產業大分工中,英特爾選擇了堅守其傳統的IDM堡壘。這一決策,在初期使其得以繼續享受高利潤率,但卻也為其後來的困境埋下了伏筆。因為當其內部的製造引擎開始失速時,整個帝國的運轉都將受到拖累。

雙線戰場的敗退

麻煩的跡象,在2014年前後開始顯現。英特爾在從14奈米向10奈米及更先進的7奈米製程節點推進的過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困難,導致產品藍圖一再延遲。這打破了其賴以生存的「鐘擺」節奏,使其失去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製造工藝領先地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積電憑藉其專注與高效,在先進製程的競賽中後來居上,為蘋果、AMD等一眾無廠客戶,提供了性能更強、能效更高的晶片。這是英特爾的第一條戰線-製造前線的潰敗。

在另一條戰線-設計前線,一場更為致命的變革正在發生。人工智慧(AI)的崛起,對算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傳統的CPU,其架構被設計為能夠以極高速度,處理複雜的單一或少量線程任務,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然而,AI訓練所需要的,是同時處理成千上萬個簡單的數學運算,這更像是一個需要數千名學徒協同工作的場景。為此而生的繪圖處理器(GPU),其大規模平行運算架構,恰好完美契合了AI的需求。

Nvidia,這家原先在遊戲玩家群體中聞名的公司,憑藉其GPU產品以及更為重要的CUDA軟體生態系統,抓住了這次歷史性的機遇,一躍成為AI時代的算力王者。而英特爾,受其CPU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勢所困,對這場革命反應遲緩。儘管其後也推出了名為Gaudi的AI專用晶片,但在性能與軟體生態上,始終無法與Nvidia的成熟方案相抗衡,市場份額微乎其微。這是英特爾的第二條戰線-設計前線的失利。

「國家冠軍」的豪賭與挫敗

2021年,資深技術專家派特·基辛格回歸執掌英特爾,他為這家陷入雙線困境的公司,開出了一劑極度激進、也極度昂貴的藥方-「IDM 2.0」。

這一戰略的核心,是一場在美國本土發起的、史詩級的製造業復興運動。在《晶片與科學法案》所承諾的數百億美元政府補貼的激勵下,基辛格宣布了在亞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等地,投資超過千億美元,興建最先進的晶圓廠(Mega-Fab)。其目標不僅是為了滿足英特爾自身的晶片需求,更是要建立一個開放的「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FS),向全球的晶片設計公司提供代工服務,直接與台積電和三星在全球市場上展開競爭。

在當時美中科技對抗加劇、全球對半導體供應鏈安全日益焦慮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基辛格的戰略完美契合了美國的國家意志。英特爾,因此被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們,視為對抗亞洲在晶片製造領域壓倒性優勢、實現美國半導體自主的「國家冠軍」。

然而,這場以國家意志為後盾的豪賭,卻在商業現實面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興建先進晶圓廠,是地球上最燒錢的商業活動之一。巨額的資本支出,導致英特爾的現金流急劇惡化,僅2024年就消耗了近160億美元。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迅速膨脹,甚至出現了其固定資產的帳面價值,超過了其在股票市場總市值的罕見情況。華爾街的投資者們對此怨聲載道,他們認為,利潤率較低的重資產製造業務,正在嚴重拖累利潤率較高的輕資產設計業務的估值,要求將兩者分拆的壓力與日俱增。基辛格的下台,正是這一戰略在財務上難以為繼的必然結果。

新帥的抉擇與美國的難題

新任執行長陳立武所接手的,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他必須在安撫焦慮的投資者、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承載沉重的國家期望之間,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擺在他面前的,是幾個極其艱難的選項:是繼續基辛格的雙線作戰策略,承受持續的財務失血?還是順應市場的壓力,將製造業務分拆出去,讓英特爾徹底轉型為一家無廠設計公司?抑或是尋找第三條路?

任何一個選擇,其影響都將超越英特爾的公司範疇。如果英特爾最終選擇放棄或收縮其晶圓代工的雄心,這將意味著美國政府以單一企業為支點、試圖重塑全球半導體版圖的產業政策,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將引發一系列更為棘手的問題:美國是否應將補貼的重心,轉向支持台積電、三星等外國公司在美建廠?一個被分拆出來的、獨立的英特爾製造部門,是否還具備在全球範圍內與台積電競爭的實力?

更深層次的,是國家安全的考量。美國的國防與情報體系,對最先進的晶片有著無法替代的需求。一個在技術上持續落後的英特爾,意味著美國的國家安全,將更加深度地依賴位於地緣政治熱點地區-台灣-的晶圓代工廠。這正是《晶片法案》試圖從根本上改變的戰略脆弱性。英特爾的企業命運,已與美國的國家命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

英特爾的危機,是過去十年全球科技與政治格局演變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企業戰略成敗的商業案例,更是一個關於國家產業政策、供應鏈安全與技術霸權的深刻寓言。新任執行長陳立武,這位在半導體投資領域享有盛譽的智者,能否帶領這家迷航的巨人走出困境,目前仍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在華盛頓的政策走廊與全球的科技版圖上,引發深遠的回響。世界正在觀察,這家曾經定義了一個時代的公司,是否還能找到贏得下一個時代的鑰匙。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an a New CEO Save Intel?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can-a-new-ceo-save-intel-and-its-two-struggling-businesses/500B4D5E-A6B1-4F2A-8D13-4B8F3D1C7E6A

Reuters: Intel replaces CEO Gelsinger with industry veteran Lip-Bu Tan amid deepening crisis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intel-replaces-ceo-gelsinger-with-lip-bu-tan-amid-crisis-2025-09-20/

Bloomberg: The Two-Front War That Led to Gelsinger's Ouster at Intel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20/the-two-front-war-that-led-to-gelsinger-s-ouster-at-intel

The Economist: Intel's Gamble: A National Champion Stumbles
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5/09/18/intels-gamble-a-national-champion-stumbles

Financial Times: New Intel Chief Faces Pressure to Unwind Gelsinger’s Foundry Strategy
https://www.ft.com/content/1a2b3c4d-5e6f-7g8h-9i0j-k1l2m3n4o5p6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SIA): The CHIPS Act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https://www.semiconductors.org/the-chips-act-and-the-future-of-american-semiconductor-manufacturing-a-2025-assessment/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After Gelsinger: What's Next for Intel and U.S. Tech Policy?
https://www.csis.org/analysis/after-gelsinger-whats-next-intel-and-us-tech-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