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4月15日,在全球多數主要城市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陷入前所未有的靜默之際,一場無聲的通訊革命,正在數以億計的家庭內部悄然展開。隨著各國政府普遍實施隔離與居家辦公政策,人類社會被迫進行了一場史上規模最大的遠端遷移。視訊會議、線上課程與遠程協作,從過去少數科技產業的常規,迅速演變為維持全球經濟、教育與社會紐帶運轉的生命線。在這一過程中,一個過去僅為廣播、影視等專業領域所關注的技術性問題—聲音的傳輸品質—被猝不及不及防地推到了每一個知識工作者的面前。專業配音員瓊·貝利(Jon Bailey)在其經過專業聲學處理的錄音室中,可以輕鬆地模仿出電影角色的宏亮嗓音;然而,當他透過家中普通的網路設備進行視訊通話時,其聲音同樣會受到環境迴響與設備限制的影響而變得不甚完美。這一對比,精準地捕捉到了數億人共同面臨的困境:我們的私人住宅,在設計之初,並非為了滿足專業級的聲學與網路通訊需求。
這場突如其來的轉變,迫使大眾必須迅速理解並應對構成清晰遠端通訊的三大物理性支柱:環境、設備與連線。首先是「環境」,即空間的聲學特性。家庭空間中普遍存在的堅硬平坦表面,如牆壁、玻璃窗和木質地板,是聲音的天然反射體,會造成惱人的迴響與雜音,極大地降低語音的清晰度。解決方案的核心在於「吸收」而非「隔絕」聲音。雖然專業的吸音棉是理想選擇,但更具實用性的策略,是在通話空間中盡可能增加柔軟、不規則的物體表面,例如厚重的地毯、沙發、窗簾,甚至是開放式衣櫃中的衣物,都能有效地吸收多餘的聲波,創造一個更為「乾燥」的聽覺環境。部分專業人士甚至僅依靠五金行購買的搬家毛毯,便能搭建出效果顯著的臨時錄音空間。
其次是「設備」,核心在於麥克風的選擇與使用。絕大多數筆記型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內建的麥克風,其微小的收音振膜(Capsule)在物理上限制了其捕捉聲音細節與溫度的能力。一個普遍的原則是,更大的振膜通常能帶來更飽滿、更清晰的音質。對於需要頻繁進行重要線上會議的專業人士而言,投資一款中階的USB麥克風,如Blue Yeti,成為了一個普遍的升級選項。這類設備不僅具備更優質的收音元件,通常還提供可調節的收音模式(如專注於正前方人聲的心形指向)與增益控制,能進一步過濾環境噪音。除了設備本身,使用技巧也同樣關鍵:高品質的麥克風需要與使用者保持適當的距離,以避免聲音過載或氣流衝擊;而對於整合在耳機上的小型麥克風,則需要盡可能地靠近聲源。最後是「連線」—數位通訊的基礎設施。一個穩定、高速的網路連線,是所有努力的前提。有線乙太網路連線,因其不受無線訊號干擾的特性,始終是確保音訊數據流暢傳輸的最佳選擇。若條件不允許,則應盡可能靠近無線路由器,並在進行重要通話時,關閉非必要的視訊畫面,將有限的頻寬優先分配給音訊。這場全球性的遠端通訊實踐,不僅是一次技術普及,更是一次深刻的社會篩選,它無形中將個人的技術素養、居住環境與經濟能力,轉化為其在數位空間中的專業形象與溝通效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0年的春天,世界陷入了一種奇異的靜止。城市街道的喧囂被一種前所未有的寂靜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從千家萬戶的窗格中,透過網際網路傳輸出來的、數位化的嗡嗡聲。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的全球性封鎖,迫使人類社會進行了一場無從準備的、規模空前的遠端工作與生活實驗。一夜之間,臥室變成了辦公室,餐桌成為了教室,客廳則化身為董事會會議室。在這樣一個物理接觸被嚴格限制的世界裡,數位通訊的品質,不再是錦上添花的技術指標,而是維繫社會與經濟正常運轉的基礎設施。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轉變中,一個長期被大眾所忽視的維度—聲音的清晰度—躍升為核心挑戰。過去,只有聲音工程師、廣播員和配音員等專業人士,才會對麥克風的指向性、房間的混響時間以及網路的延遲性等參數投入精力。然而現在,這些技術細節,卻直接關係到一場商業談判的成敗、一堂線上課程的效果,以及一次家庭視訊通話的溫情能否被準確傳遞。這場無聲的革命,迫使數以億計的普通人,開始審視並改造自己家中的聲學與網路環境,以應對這個全新的、以清晰通訊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
環境的物理性:家庭空間的聲學逆境
大多數人的居住空間,在聲學設計上,是專業通訊的災難現場。現代室內設計偏愛的簡潔線條、堅硬材質(如玻璃、石材、硬木地板)和開闊的佈局,雖然在視覺上令人愉悅,卻為聲音的傳播創造了最糟糕的條件。聲波在這些堅硬平坦的表面之間來回反彈,形成迴響和駐波,使得麥克風收錄到的聲音,聽起來像是來自一個空曠的洞穴,模糊不清且充滿距離感。
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物理原理,是「吸收」(Absorption)。專業錄音室會在其牆壁上安裝大量由特殊多孔材料製成的吸音板,其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聲波能量,阻止其在空間中反射。對於普通家庭而言,雖然無法進行如此專業的改造,但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在通話空間中,盡可能地增加柔軟、多孔、不規則的物體表面。
一個堆滿書籍的書櫃、一幅厚重的織物壁毯、一面拉上的天鵝絨窗簾、一張鋪著長毛地毯的地板,甚至是一個開放式的、掛滿衣物的衣櫃,都能夠成為效果顯著的天然吸音體。因此,一個通常被認為雜亂的臥室,其聲學條件,往往遠勝於一個極簡風格的客廳或廚房。對於那些追求更高品質,但預算有限的專業人士,例如獨立的播客主或配音員,五金行中出售的、用於保護家具的厚重搬家毛毯,成為了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DIY解決方案。透過在身邊或牆上懸掛幾張毛毯,便能有效地創造出一個聲學上相對「死亡」(Dead)的空間,顯著提升語音的清晰度與專業感。
設備的階層:麥克風技術的選擇與實踐
如果說環境是基礎,那麼麥克風,則是將聲波轉化為數位信號的關鍵隘口。在這場遠端通訊的普及化浪潮中,不同等級的麥克風設備之間,其性能上的巨大差異被清晰地暴露出來。
處於最底層的,是絕大多數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內建的全向性麥克風。它們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方便地拾取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但在充滿環境噪音的家庭場景中,這一特性反而成為了致命的缺點。它們會將鍵盤的敲擊聲、空調的運轉聲、窗外的車流聲,與使用者的語音一併收錄,造成嚴重的信號干擾。
一個顯著的升級,是使用帶有麥克風的耳機。無論是有線耳機還是藍牙耳機,其最大的優勢在於,麥克風的位置被極大地拉近了使用者的嘴部。根據物理學的平方反比定律,聲源與麥克風的距離縮短一半,麥克風接收到的聲能強度便會增加四倍。這使得人聲能夠在背景噪音中脫穎而出,從而獲得更高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對於追求更高專業度的使用者,中階的USB電容式麥克風,成為了疫情期間的熱門選擇。這類麥克風,如Blue Yeti,其核心優勢在於其更大尺寸的收音振膜和更為先進的電路設計,使其能夠捕捉到更豐富的聲音細節與動態。更重要的是,它們通常提供多種「拾音模式」(Pickup Patterns)的選擇。其中,「心形指向」(Cardioid)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拾取來自麥克風正前方的聲音,同時抑制來自側面和背面的噪音,這對於單人發言的場景,是極為理想的設置。
連線的穩定性:數位通訊的基礎設施瓶頸
即便擁有完美的聲學環境和專業級的麥克風,如果網路連線不穩定,所有努力都將付諸東流。聲音的數位化傳輸,對網路的穩定性與即時性,有著極高的要求。與下載文件不同,即時通訊無法容忍數據包的延遲(Latency)和抖動(Jitter)。
在家庭網路環境中,最可靠的連線方式,始終是實體的乙太網路線(Ethernet Cable)。—這不僅是個人網路速度的問題,更是對一個國家數位基礎設施普及度與可靠性的一次全面檢驗—。有線連線,能夠完全避免由牆壁阻隔、微波爐干擾或鄰居網路信號競爭所導致的Wi-Fi不穩定問題。
如果無法使用有線連線,那麼優化Wi-Fi訊號便成為次優選擇。最直接的方法,是物理上縮短使用者與無線路由器之間的距離。此外,現代視訊會議軟體,如Zoom,也內建了複雜的演算法,來應對不穩定的網路環境。它們能夠動態地調整音訊的壓縮率(Codec Bitrate),並在偵測到頻寬不足時,優先犧牲視訊畫面的品質,以保障音訊的連續性。因此,在進行一場至關重要的線上會議時,主動關閉自己的視訊畫面,是一個明智的、確保自己聲音能被清晰聽到的預防性措施。
聲音的資本:遠端工作中的聽覺不平等
這場全球性的遠端辦公實驗,無意中創造並放大了一種新的不平等形式:「聽覺不平等」(Auditory Inequality)。在一個以線上會議為主要協作形式的環境中,一個人聲音的清晰度、穩定性和專業度,迅速成為了其專業形象與能力感知的一部分。
一個聲音洪亮、清晰、沒有迴響與雜音的發言者,會被無意識地賦予更高的可信度、權威性和專業性。相反,一個聲音時斷時續、被迴響所淹沒、背景中充滿家庭噪音的參與者,則可能被貼上準備不充分、環境不專業,甚至能力不足的標籤。這種基於聲音品質的潛在偏見,對那些居住在狹小嘈雜的公寓、無法負擔升級網路和設備、或者需要同時兼顧工作的父母而言,構成了顯著的不利因素。清晰的聲音,在2020年的春天,成為了一種新的、稀缺的「聲音資本」(Audio Capital)。這場看似純粹的技術挑戰,其背後,實則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社會與經濟分化。
資料來源
The Verge: How to make your laptop and phone video calls sound better
https://www.theverge.com/2020/4/14/21219358/how-to-sound-better-video-calls-zoom-phone-laptop-microphone-audio
NPR: How To Sound Your Best On A Zoom Call, Or Anywhere Else
https://www.npr.org/2020/05/01/848972233/how-to-sound-your-best-on-a-zoom-call-or-anywhere-else
The New York Times: Why You Look So Weird on Zoom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23/technology/personaltech/zoom-video-conference-looks.html
Forbes: The Zoom Boom: What Happens To The $35B Video Conferencing Market After The Pandemic?
https://www.forbes.com/sites/tjmccue/2020/04/24/the-zoom-boom-what-happens-to-the-35b-video-conferencing-market-after-the-pandemic/
BBC Worklife: The subtle ways we're all being judged on video calls
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200810-the-subtle-ways-you-and-your-boss-are-being-judged-on-video
Wired: How to Get Better Audio for Your At-Home Video and Audio Calls
https://www.wired.com/story/how-to-get-better-audio-at-home/
Stanford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Psychology of Zoom Fatigue
https://hai.stanford.edu/news/psychology-zoom-fatigue-and-what-we-can-do-abou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