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批准對伊拉克防務能力建設計畫:一項間接的穩定策略

應對伊斯蘭國威脅下的制度性支援

· 權力結構-歐洲,權力結構-中西亞,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5年7月31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正式發表聲明,宣布北大西洋理事會已批准一項針對伊拉克的防務能力建設計畫。此項決定是在伊拉克政府正式請求下,經過與巴格達當局密切協商後制定的,旨在強化該國脆弱的安全與國防部門。這項援助計畫是北約在2014年威爾斯峰會上啟動的「防務與相關安全能力建設倡議」(DCB Initiative)的具體實踐,其核心理念是透過提供專業知識與訓練,協助夥伴國家建立自主防衛的能力,而非直接軍事介入。計畫內容涵蓋了北約最具專業優勢的七個優先領域,包括:安全部門改革建議、反簡易爆炸裝置(Counter-IED)與爆裂物處理、軍民協同規劃、網路防禦、軍事醫療與醫療援助、軍事訓練,以及民事應急規劃。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的訓練計畫細節將由北約與伊拉克專家共同擬定,並安排在土耳其和約旦境內執行,此舉顯示出北約在提供實質援助的同時,也採取了謹慎的低姿態,避免在伊拉克境內進行大規模的駐軍培訓。聲明強調,北約的這項努力旨在補充、而非取代由「打擊伊斯蘭國全球聯盟」、歐盟、聯合國及各盟國雙邊所進行的工作,形成一個分工明確的國際支援網絡。在伊斯蘭國(ISIL)佔領伊拉克大片領土、國家安全體系瀕臨崩潰一年之後,北約此舉標誌著其對南翼安全威脅的戰略回應,從過去的直接干預,轉向一種更具可持續性的、以扶植本土制度韌性為目標的長期夥伴關係。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5年7月31日,在伊斯蘭國(ISIL)佔領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導致該國安全部隊發生災難性潰敗的十三個月後,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發布了一份簡短但意義深遠的聲明:北大西洋理事會正式批准了為伊拉克量身訂製的防務能力建設計畫。這項決定並非關於派遣戰機或地面部隊,而是一項旨在從根本上重建伊拉克國防體系的制度性工程。它代表著北約應對其南翼安全威脅的策略演進,從過去十餘年大規模、高成本的直接軍事干預,轉向一種更為審慎、強調夥伴關係與地方自主的間接路線。

崩潰的餘燼:援助計畫的背景與動因

要理解這項援助計畫的重要性,必須回溯至2014年6月的災難性事件。當時,數萬名伊拉克安全部隊(ISF)士兵在面對數千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進攻時,幾乎未經抵抗便聞風而逃,拋棄了大量由美國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這次潰敗不僅是軍事上的奇恥大辱,更暴露出伊拉克國防體系內部的深層次問題:根深蒂固的貪腐文化、基於教派而非能力的軍官任用體系、士兵低落的士氣與後勤支援的全面失能。伊拉克軍隊的崩潰,證明僅僅提供硬體裝備是遠遠不夠的,若無健全的制度、專業的領導與統一的國家認同作為支撐,任何現代化的軍隊都可能不堪一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總理海德爾·阿巴迪領導的伊拉克新政府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廣泛的求援信號,而北約的回應,便是這份聚焦於「軟體」建設的援助計畫。

北約的新工具箱:「防務能力建設倡議」

這項針對伊拉克的計畫,源於北約在2014年威爾斯峰會上確立的「防務與相關安全能力建設倡議」(DCB Initiative)。該倡議是北約汲取在阿富汗與伊拉克(2003年後)長期軍事介入經驗教訓的產物。過去的經驗顯示,由外國軍隊主導的國家建設模式成本高昂、成效有限,且容易引發當地民眾的反感。DCB倡議的核心理念,則是從「為夥伴作戰」轉向「協助夥伴自主作戰」。它強調應夥伴國的請求,提供客製化的顧問、訓練與指導,幫助其建立更有效、更透明、更具問責性的國防與安全機構。這是一種「賦能」而非「替代」的哲學,旨在從內部強化夥伴國的國家韌性,使其能自主應對安全挑戰。對伊拉克的援助,是該倡議繼對約旦、喬治亞和摩爾多瓦提供支持後,又一個重要的應用實例。

七大支柱:一份對症下藥的改革藍圖

援助計畫的內容圍繞七個優先領域展開,每一項都精準地對應了伊拉克安全部隊在2014年潰敗中所暴露出的致命缺陷:

安全部門改革建議(SSR):這是整個計畫的基石。它不僅涉及軍隊的組織架構,更觸及文人政府對軍隊的有效監管、國防預算的透明化、建立功績導向的晉升制度,以及最重要的—推動建立一支效忠於國家而非特定教派或政治人物的專業化軍隊。

反簡易爆炸裝置(C-IED)、爆裂物處理與排雷:這是最為務實的戰場技能支援。簡易爆炸裝置是伊斯蘭國造成伊拉克軍隊與平民大量傷亡的主要武器,強化伊拉克部隊在此領域的能力,能直接提升其作戰生存率與機動性。

軍民協同規劃:改善軍方與政府其他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確保軍事行動能與政治、經濟、人道救援等目標相結合,是穩定收復區的關鍵。

網路防禦:在現代衝突中,保護關鍵基礎設施與軍事通訊網路免受網路攻擊,是維持國家正常運作的必要能力。

軍事醫療與醫療援助:建立有效的戰場救護與後送體系,能顯著提升部隊士氣,是維持戰鬥意志的重要因素。

軍事訓練:這是計畫的核心執行部分。聲明特別指出,訓練將在土耳其與約旦進行。這個安排極具戰略考量—它避免了在伊拉克複雜且危險的安全環境中派駐大量北約訓練人員,從而降低了政治與安全風險,同時也利用了區域內夥伴國家的現有設施與經驗。

民事應急規劃:協助伊拉克政府建立應對大規模人道危機、自然災害或恐怖攻擊的能力,強化整個國家的危機管理水平。

國際合作中的精準分工

聲明特別強調,北約的援助旨在「補充」而非取代其他國際行動者的努力。2015年,打擊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主要由美國領導的「全球聯盟」執行,其核心是針對伊斯蘭國目標的空中打擊,以及在伊拉克境內對伊軍與庫德族武裝的戰術層級「訓練、協助與顧問」任務。與此相比,北約的角色定位更為宏觀與長遠。它避開了直接的戰鬥與前線顧問角色,專注於巴格達中央政府的國防制度建設與戰略層級的能力培養。這種分工模式,使得北約能夠在不正式加入作戰聯盟的情況下,發揮其在國防規劃、軍事標準化與制度改革方面的獨特優勢,與「全球聯盟」的軍事行動形成互補,避免了資源的重疊浪費。

這份看似規模不大的援助計畫,其深層意涵在於它所代表的戰略轉變。它承認伊拉克的根本問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更是政治與制度上的。因此,解決方案也必須是根本性的。然而,挑戰依然巨大。任何外部的改革建議,其成敗最終取決於伊拉克領導層的政治意願與執行能力。在一個教派政治根深蒂固、貪腐文化盤根錯節的環境中,推動深刻的制度變革無疑是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北約的援助提供了一個機會與一套工具,但能否善用它們,最終的答案只能由伊拉克人自己來書寫。

資料來源:

NATO Secretary General Statement on Defence Capacity Building Package for Iraq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21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