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權力的擴張:美國貿易政策制定程序的變革與制衡

行政權凌駕立法監督的憲政困境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在貿易政策的執行上,出現了繞過傳統立法與聽證程序的顯著轉變。過去,關稅的制定是一項耗時數月乃至數年的嚴謹過程,需經過詳盡的經濟分析、公眾意見徵詢,並由國會主導。然而,當時的川普政府 zunehmend 傾向使用1977年制定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該法案允許總統在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後,幾乎可以立即實施經濟制裁與關稅。政府曾以芬太尼走私、長期貿易逆差等理由,將其定義為國家緊急狀態,從而為對加拿大、墨西哥乃至中國的商品加徵關錯提供了法律依據。這種作法,雖然大幅提升了行政部門的決策效率,卻引發了對其法律正當性的嚴重質疑。其關稅稅率的計算方式也顯得異常簡化,缺乏傳統的經濟模型支持。此舉不僅在法律界引發爭議,也促使美國國會內部出現跨黨派的反彈,部分議員試圖透過立法來收回先前授予行政部門的貿易權力,反映了美國憲政體系中,行政與立法兩權之間緊張關係的再度浮現。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華盛頓特區的傳統政治光譜中,貿易政策的形成,本應是一幅由無數細節、數據與利益方共同描繪的複雜織錦。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場景:國會聽證會的會議廳裡,經濟學家、產業代表、工會領袖與政府官員齊聚一堂,在冗長的議程中反覆辯論、詰問。每一項關稅的訂定,都需經過數月的經濟影響評估、公眾意見徵詢期,最終由國會—這個在憲法第一條中被賦予貿易主導權的機構拍板定案。這個過程或許緩慢、充滿妥協,卻體現了代議制民主中審慎與制衡的本質。

然而,近年來,這幅景象正被一種更為迅捷、決斷,卻也更具爭議性的模式所取代。昔日的審慎被果決替代,繁瑣的程序被一道總統行政令所跨越。這場變革的核心,在於一項過去備受冷落的法律工具—1977年制定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這部法案,正將美國貿易政策的權力天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行政部門傾斜。

回溯美國憲法的初衷,商業與關稅的權力清晰地歸屬於立法機關,也就是國會。這是開國元勳們為了防止權力過度集中於單一行政首長而設下的重要防線。然而,在過去數十年的演進中,隨著全球貿易的日益複雜與快速變化,國會為追求效率,透過一系列法律,逐步將部分貿易談判與執行權力授予了總統。但這種授權並非毫無限制,它通常附帶著嚴格的程序要求與標準,確保行政權的行使不致偏離軌道。

傳統的貿易調查程序,正是這種制衡精神的體現。行政部門在考慮採取貿易壁壘時,必須啟動漫長的調查,由經濟機構進行幕後分析,與私營產業和工會進行深入對話,並將所有發現彙編成一份詳盡的報告,呈交總統定奪。這個過程確保了決策的透明度與專業性,但也因其耗時而受到批評,尤其是對於那些尋求快速貿易救濟的國內產業,以及一位偏好繞過官僚體系的總統而言。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從法律檔案中被重新啟用,並被賦予了全新的角色。IEEPA的立法初衷,是為了應對如恐怖主義融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真正的國家安全威脅,授權總統在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後,能夠迅速採取經濟制裁措施。其程序極為簡化:一旦緊急狀態被宣布,總統幾乎可以立即採取行動。

川普政府創造性地擴大了「國家緊急狀態」的定義範圍。例如,為了對來自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商品徵收關稅,政府宣布芬太尼走私構成國家緊急狀態;在推動「互惠關稅」行動時,更直接主張長期且持續的貿易逆差本身,就是一種「威脅我們安全和生活方式的國家緊急狀態」。這種論述,將一個長久以來的經濟問題,提升到了國家生存威脅的層次,從而為啟動IEEPA的快速通道提供了理由。

此舉在法律界引發了巨大的疑慮。許多法律專家,甚至包括白宮內部的法律顧問都曾警告,將IEEPA用於如此廣泛的關稅措施,是前所未有的,其法律基礎相當薄弱,極易受到司法挑戰。這無異於將一部為外科手術式打擊設計的精準工具,當作一把可以隨意揮舞的大鎚來使用。

更令人注意的是,基於IEEPA所制定的關稅稅率,其計算過程也顯得異常粗略。根據部分媒體的調查,政府的計算方式似乎是:將美國對某個國家的貿易逆差總額,直接除以從該國的進口總額,從而得出一個百分比,再將這個數字減半,便成為新的「互惠關稅」稅率。這種簡單的算術,完全取代了傳統上基於複雜經濟模型的精密計算,其決策過程顯得既不透明,也缺乏嚴謹的經濟學依據。

行政部門這種激進且快速的關稅策略,自然引發了立法部門的反彈。國會山莊開始出現一種跨越黨派界線的憂慮,議員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貿易政策分歧,更是一場關於憲法權力劃分的原則性問題。參議院曾通過一項決議,挑戰總統使用IEEPA對加拿大加徵關稅的權力。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共和黨參議員也加入了民主黨的行列,共同向本黨的總統發出了一次明確的政治訓誡。一位共和黨議員直言:「這就是稅收,簡單明瞭。稅收不應該由一個人來制定。」

儘管這類決議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約束力,眾議院的共和黨人也利用程序手段阻止了類似議案的推進,但它清晰地表明,國會內部對於行政部門不斷擴張的貿易權力,正醞釀著一股日益增長的抵觸情緒。隨後,更有跨黨派議員正式提出法案,試圖從總統手中收回部分過去下放的貿易授權。這象徵著鐘擺可能開始向另一個方向擺動,國會正試圖重新確立其在國家貿易政策制定中的憲法地位。

總體而言,透過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來推行關稅,確實讓行政部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決策速度與靈活性。然而,這種效率的背後,是犧牲制度穩定性與法律正當性的代價。它讓美國的貿易夥伴感到困惑與不安,因為政策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劇變;它也讓國內企業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難以進行長期規劃。更重要的是,它為未來的政府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任何一位總統,都可能以某種新定義的「國家緊急狀態」為名,繞過國會監督,單方面發動影響深遠的經濟行動。這場關於關稅的爭論,最終指向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在一個愈發複雜與動盪的世界中,如何在效率與制衡之間,尋找到那個維繫民主體制健康運作的脆弱平衡點。

資料來源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The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 and Tariff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Key Issues
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5943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President Trump’s IEEPA-Based Tariff Threat Against Mexico: A Case of Unprecedented Powers?
https://www.americanbar.org/groups/international_law/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_law_news/2019/fall/president-trumps-ieepa-based-tariff-threat-against-mexico/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id Trump abuse his emergency powers to impose tariffs on Mexico?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did-trump-abuse-his-emergency-powers-to-impose-tariffs-on-mexico/

Reuters: U.S. Senate passes measure to challenge Trump's tariff power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CN1U6242/

The Hill: Bipartisan senators introduce bill to curb Trump's tariff power
https://thehill.com/homenews/senate/452718-bipartisan-senators-introduce-bill-to-curb-trumps-tariff-power/

Cato Institute: Restraining the President’s Power to Impose Tariffs for National Security
https://www.cato.org/policy-analysis/restraining-presidents-power-impose-tariffs-national-securit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Bipartisan Rebuke of Trump’s Tariffs
https://www.wsj.com/articles/a-bipartisan-rebuke-of-trumps-tariffs-1156288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