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經濟學的通膨挑戰:財政槓桿與聯準會的獨立路徑

關稅、減稅與政府支出的政策矛盾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12月5日,隨著美國總統當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及其過渡團隊逐步勾勒出新政府的經濟藍圖,其核心承諾—「讓美國再次負擔得起」(Make America affordable again)正迎來現實政治與經濟法則的嚴峻檢驗。川普將高物價視為前任政府的核心失敗,並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其施政的首要任務之一。然而,總統在對抗通膨的戰役中,其權力遠非絕對。美國的物價水平,如同一座精密的天平,一端是來自消費者與政府的「總需求」,另一端則是商品與服務的「總供給」。任何影響這兩端平衡的因素,從聯邦支出、稅收政策到國際貿易壁壘,乃至地緣政治的突發事件,都將直接傳導至最終的通膨率。

川普政府預計動用的政策工具,主要集中在財政與貿易兩大領域。在財政政策方面,其團隊計畫延續2017年的大規模減稅措施,並進一步削減企業與個人稅負,藉此刺激投資與消費。然而,此舉無疑將為經濟體系注入更多流動性,從而推高總需求。在前聯準會經濟學家唐納・科恩(Donald Kohn)看來,當前美國經濟的閒置產能已所剩無幾,任何額外的需求刺激都可能直接轉化為物價上漲的壓力。與此同時,川普矢言成立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維維克・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領導的「政府效率部」,旨在削減聯邦支出。但歷史經驗表明,裁撤政府機構或軍事基地等措施,往往因涉及國會議員的選區利益而面臨巨大的政治阻力,其節流效果充滿變數。

在貿易政策上,川普將關稅視為實現「美國優先」及平衡預算赤字的關鍵武器。他主張對進口商品徵收廣泛關稅,認為這不僅能保護國內產業、創造就業,更能帶來數以兆計的財政收入,用以彌補減稅造成的缺口。然而,關稅的本質是進口成本的直接增加,這股壓力最終將由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承擔,形成輸入性通膨。此外,大規模驅逐無證移民的計畫,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供給急劇萎縮,特別是在農業、建築業等領域,進而推高勞動成本。這些政策內部的潛在矛盾—減稅刺激需求、關稅推高成本—使得川普的抗通膨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最終,獨立於行政權力之外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其堅守2%通膨目標的貨幣政策,或許才是穩定未來物價走向最關鍵的錨點。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總統當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期間反覆強調的經濟口號—「讓美國再次負擔得起」正從政治宣言轉向政策制定的現實挑戰。對於將近半數將選票投給他的支持者而言,持續高漲的生活成本是他們最深切的焦慮。川普團隊也明確將抑制通貨膨脹列為新政府上任後的優先事項。然而,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總統控制通膨的能力實則有限,其政策工具箱中的選項,往往伴隨著複雜的連鎖反應與難以預料的副作用。

理解通膨的本質,是評估任何政策有效性的前提。物價的波動,可被視為一場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的持續拉鋸。當經濟體中的貨幣與信貸充裕,消費者購買力旺盛,需求超越了商品與服務的供給能力時,物價便會上漲。反之,當供給過剩而需求疲軟時,物價則趨於回落。目前美國經濟的狀態,正如在聯準會系統服務長達四十年的經濟學家唐納・科恩(Donald Kohn)所指出的,「經濟中已沒有太多閒置產能」。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旨在增加需求的政策—例如大規模的政府支出或普遍性減稅—都極有可能直接轉化為通膨的火苗,而非產能的實質性擴張。

總統的權力範圍之外,存在著諸多影響供需平衡的強大力量。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獨立運作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聯準會透過調整聯邦基金利率,直接影響整個經濟的借貸成本,從而鼓勵或抑制消費與投資,是調節總需求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過去數年,聯準會正是透過一系列果斷的升息,將通膨率從數十年的高點逐步拉回至接近其2%的政策目標。國會賦予聯準準會的獨立性,使其決策無需聽命於白宮。儘管歷史上多位總統,包括川普在其第一任期內,都曾對聯準會的政策表達過不滿,但最終的利率決策權,始終掌握在聯準會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手中。

此外,全球地緣政治的動盪亦是白宮難以掌控的變數。俄烏戰爭的爆發,導致俄羅斯石油在全球市場上受到限制,一度引發全球能源價格的劇烈飆升,這便是供給端衝擊最鮮明的例證。這類外部事件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往往超出了總統政策的直接干預範圍。

儘管如此,總統的政策選擇依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的天平。具體而言,行政當局可以運用的三大主要槓桿是:聯邦支出、稅收政策與貿易政策。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所謂的「財政政策」,與聯準會的「貨幣政策」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美國的經濟走向。

財政政策的雙重刃:減稅的誘惑與支出的困境

川普經濟計畫的核心,是延續並擴大其在2017年簽署實施的《減稅與就業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共和黨在完全控制國會的情況下,預計將推動這些減稅措施的永久化。減稅,無論是針對企業還是個人,其直接效果是將更多資金留在私營部門手中。理論上,這會刺激企業投資、增加就業,並提升民眾的消費能力。然而,這也意味著總需求的增加。科恩博士警告,在當前5%至6% GDP佔比的財政赤字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減稅規模,無疑會加劇赤字,並為經濟注入更多需求,從而對聯準會的抗通膨努力構成挑戰。

為了平衡減稅可能帶來的財政缺口與通膨壓力,川普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創建一個由科技企業家伊隆・馬斯克與前總統參選人維維克・拉馬斯瓦米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其目標是透過裁撤冗餘機構、精簡政府流程來大幅削減聯邦支出。拉馬斯瓦米甚至公開表示,預計某些聯邦機構將被「徹底刪除」。

然而,削減政府支出在政治上的難度極高。美國的聯邦預算與各州、各選區的利益盤根錯節。正如科恩所分析的,「要讓國會同意削減政府支出是非常困難的」。任何試圖關閉某個國會選區內的農業研究站或軍事基地的提議,都會立即遭到該區議員的強烈反對。一個由委員會提出的建議清單,與國會最終通過立法執行,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因此,透過削減支出來抵銷減稅的通膨效應,其政治可行性與實際效果都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

貿易政策的再平衡:關稅的收入與成本

面對財政上的兩難,川普將目光投向了其標誌性的貿易政策—關稅。他計畫對進口商品徵收更廣泛、可能更高稅率的關稅,並宣稱此舉將達成多重目標:利用關稅收入支付減稅開支、保護美國本土製造業,並最終「將數以兆計的美元帶回家」。

從經濟學原理上看,關稅直接提高了進口商品的成本。「這就是關稅的全部意義」,科恩直言。這種成本的增加,最終會透過供應鏈傳導至消費者,表現為物價上漲。關稅能否帶來預期的龐大收入,也取決於多個變動因素:關稅的覆蓋範圍有多廣?企業是否能找到從其他未受關稅影響的國家進口替代品的途徑?或者,相關商品是否能在美國國內輕易獲得?這些都將影響最終的關稅總收入。

更深層次的風險在於,廣泛的關稅可能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措施,擾亂全球供應鏈,進而對美國的出口產業造成打擊。這不僅會削弱關稅的正面經濟效應,還可能因供應鏈中斷而加劇特定商品的供給短缺,進一步推升物價。

未知的變數:移民政策與市場預期

除了上述財經政策,川普計畫中的其他舉措也可能對通膨產生間接但重要的影響。例如,他曾多次誓言要進行大規模的無證移民驅逐行動。此舉無疑將對美國的勞動力市場造成巨大衝擊。許多行業,特別是農業、建築業和服務業,在不同程度上依賴移民勞動力。勞動供給的突然減少,將不可避免地推高工資成本,而這些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因此,在評估川普的經濟政策時,必須正視其內部的潛在矛盾。科恩對此表達了擔憂:「我擔心關稅的部分會抬高物價,也擔心移民政策的部分會減少勞動力供給。取決於所有這些政策如何疊加,其最終效果可能更多地是推高物價,而非降低物價。」

最後,公眾的「通膨預期」本身也是一個關鍵變數。如果民眾普遍相信新政府的政策能夠成功抑制通膨,他們可能會在消費和薪資談判中表現得更為克制,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反之,如果市場對政策的效果持懷疑態度,預期未來物價將上漲,就可能引發搶購和要求更高工資的浪潮,形成「預期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川普在集會上向支持者描繪了「低稅收、鬆管制、低能源成本、低利率、低通膨」的美好願景,但要將這種願景轉化為市場的普遍信任,仍需政策的有效執行來證明。

總體而言,儘管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擁有財政支出、稅收和貿易三大政策工具來應對通膨,但其政策組合中充滿了內在的張力。減稅與政府支出計畫傾向於刺激需求,而關稅與移民政策則可能從供給端推高成本。在這場複雜的政策調控中,聯準會的獨立決策,及其引導市場預期、堅定捍衛2%通膨目標的決心,很可能仍將是未來數年決定美國物價走向的最關鍵力量。金融市場的普遍看法是,無論白宮的政策如何搖擺,聯準會都有足夠的決心和工具,將通膨這匹猛獸最終馴服。

資料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 What could a second Trump presidency mean for the US economy?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economy-inflation-trade-taxes-election-biden-a9e3e0984852026880829871587d6537 (Published Nov 7, 2024)

Reuters: Explainer: How would Trump's economic plans affect inflation?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how-would-trumps-economic-plans-affect-inflation-2024-11-06/ (Published Nov 6, 202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rump’s Economic Plans: What We Know About His Proposals
https://www.wsj.com/politics/elections/trumps-economic-plans-what-we-know-about-his-proposals-9c298064 (Published Nov 27, 2024)

The New York Times: What a Trump Victory Means for the Economy
https://www.nytimes.com/2024/11/06/business/economy/trump-election-economy.html (Published Nov 6, 2024)

The Economist: What would a second Trump term mean for the world economy?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4/11/06/what-would-a-second-trump-term-mean-for-the-world-economy (Published Nov 6, 2024)

Financial Times: How Donald Trump plans to remake the US economy
https://www.ft.com/content/1d71c89e-277a-4c22-95f0-6a31c5137a1c (Published Dec 2, 2024)

Bloomberg: Wall Street Starts to See Trump’s Economic Plans as More Inflationary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11-13/wall-street-starts-to-see-trump-s-economic-plans-as-more-inflationary (Published Nov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