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47客機的提前退役:COVID-19疫情下的全球航空業生存挑戰

運營模式與勞動政策的應急性調整

· 金融經濟,巨頭戰爭,科技與AI,重工業復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7月17日,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正式宣布,其機隊中所有剩餘的波音747「巨無霸客機」(Jumbo Jet)將立即全數退役。這項決定,較原定計畫提前了數年,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性終結,更揭示了全球航空產業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衝擊下,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波音747客機,這款曾讓長途旅行普及化、被譽為「空中女王」的標誌性飛機,其黯然離場是產業為求自保而被迫進行劇烈轉型的縮影。除英國航空外,澳洲航空(Qantas)與維珍航空(Virgin Atlantic)等主要航空公司亦做出了類似的決定。此一趨勢的背後,是全球客運需求的斷崖式崩跌。數據顯示,全球航空客運量在同年4月份出現了高達95%的歷史性降幅,整個行業預計僅在2020年就將面臨840億美元的鉅額虧損。在這場危機中,多家航空公司已宣告破產,而倖存者則必須在前景能見度為零的極端不確定性中,做出攸關存亡的艱難抉擇。

航空公司的首要困境,在於如何平衡運營規模與現金消耗。在需求急遽萎縮的市場中,維持過多的航班意味著每趟飛行都在虧損,但過度削減運力又可能錯失僅存的客源,甚至永久性地喪失市場份額。由於旅客幾乎不再提前規劃行程,航空公司賴以制定航班計畫與定價策略的歷史預訂數據已完全失效,使得決策的難度倍增。美國的航空公司對此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選擇盡可能填滿執飛的航班,以最大化單次飛行的收入來減少現金損失;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則採取了更為保守的態度,大幅削減運力,將其總體規模維持在去年同期的約四分之一,藉此嚴格控制每日的運營成本。這兩種策略,反映了在缺乏可靠預測模型下,業界對於未來復甦速度的不同判斷。

與運力調整並行的,是同樣棘手的勞動力管理問題。當全球半數機隊處於停飛狀態時,相應比例的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崗位過剩的窘境。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採取了不同的措施:香港的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要求員工接受無薪假,而杜拜的阿聯酋航空(Emirates)則直接進行了裁員。在美國,依據《CARES法案》(Coronavirus Aid, Relief, and Economic Security Act)接受政府援助的航空公司,被禁止在9月30日之前解僱或強制休無薪假的員工。然而,這筆援助資金即將告罄,大規模的裁員潮已迫在眉睫。美國航空已向其25,000名員工發出崗位風險警告,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更表示可能需要裁減多達36,000名員工,接近其美國勞動力的一半。對於飛行員這類需要持續訓練以維持資格的專業人員而言,即便只是短期的無薪假,也可能因訓練設施(如飛行模擬器)的容量限制,而導致未來運力恢復時出現嚴重的人員瓶頸,從而對航空公司的長期運營造成不利影響。波音747等大型客機的退役,不僅是出於燃油效率的考量—四引擎飛機的運營成本遠高於雙引擎飛機—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其商業模式的崩塌。這類飛機通常配置了大量的頭等艙與商務艙座位,其高昂的票價是航空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然而,疫情導致的商務差旅需求幾乎完全蒸發,且根據達美航空執行長的預測,該需求水平可能永遠無法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失去了高利潤的商務旅客,航空公司將難以填滿這些大型飛機並實現盈利,這也加速了它們被更小型、更具燃油效率的雙引擎飛機所取代的進程。在短短數月內,一個數十年來穩定增長的行業,轉變為一個巨大的虧損業務。航空公司當下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在未來數年內持續影響全球旅客的飛行方式。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跨大西洋航線的天空中,一個長達半世紀的時代,隨著一則簡潔而沉重的企業公告劃上了句點。2020年7月17日,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宣布,其旗下所有波音747客機將即刻退役。這款被暱稱為「空中女王」(Queen of the Skies)的巨無霸客機,曾是大眾化長途飛行的開創者與象徵,它的提前告別,不僅是單一機型的淘汰,更是全球航空業在COVID-19疫情這場完美風暴中,為求生存而被迫進行劇烈變革的鮮明標誌。

這場危機的規模與速度,在現代商業史上幾乎沒有先例。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數據,全球航空客運量在2020年4月遭遇了高達95%的雪崩式下滑。整個行業彷彿在一夜之間停擺,停機坪上密密麻麻地停滿了無處可去的飛機,昔日繁忙的機場航廈變得寂靜無聲。預計僅在2020年一年,全球航空公司就將面臨總計840億美元的驚人虧損。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部分航空公司已黯然倒下,而倖存者則被迫在能見度為零的市場環境中,摸索前行

當下面臨的第一個核心決策,是關於飛行本身的悖論。在旅客需求幾乎消失的情況下,每一次起飛都意味著高昂的燃油、維護與人力成本,持續運營無疑是加速現金的燃燒。然而,完全停飛同樣隱含著巨大的風險。航空公司不僅會失去僅有的微薄收入,更可能因此喪失在關鍵航線上的市場份額與起降時刻(Slots),一旦市場復甦,將難以重返競爭格局。如何在這兩難之間取得精妙的平衡—既能維持在市場上的存在感,又不因執飛空蕩的航班而造成不必要的虧損—成為所有航空公司管理層的巨大考驗。

傳統上,航空公司依賴複雜的演算法與龐大的歷史數據來預測不同航線的預訂需求、旅客提前預訂的時間以及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從而動態調整航班頻率與票價。然而,這場疫情徹底摧毀了這些預測模型的基礎。旅客的出行模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商務差旅幾乎停滯,休閒旅遊也因各國的封鎖與隔離政策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不再提前數月規劃行程。所有的歷史數據在一夕之間失去了參考價值,航空公司彷彿在一片迷霧中航行,只能依賴最即時、最零散的數據來做出短期的運營判斷。

在美國市場,兩大航空巨頭對此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選擇了相對積極的運力恢復方案,其邏輯是,市場上依然存在必須出行或願意出行的旅客,因此應盡可能將這些旅客集中到較少的航班上,以高載客率來覆蓋單次飛行的變動成本,從而減緩現金的流失速度。相較之下,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則顯得格外謹慎。該公司大幅削減了航班計畫,將總運力控制在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其策略核心是嚴格控制固定成本。他們認為,如果一條航線每日的客流量只夠支持一到兩個航班,那麼就只應該執飛一到兩個航班,避免任何資源的浪費。這兩種迥異的策略,背後是對未來市場復甦速度與形態的根本性分歧判斷,其成敗將在未來的市場數據中得到檢驗。

與運營決策緊密相連的,是更為沉重且牽動人心的勞動力問題。當全球近半數的客機處於封存狀態,數十萬名飛行員、機組人員、地勤與維修技師便面臨著崗位過剩的殘酷現實。全球各地的航空公司依據其所在國的勞動法規與財務狀況,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香港的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要求員工接受為期數週的無薪休假計畫,杜拜的阿聯酋航空(Emirates)則因缺乏政府的直接薪資補貼,而選擇了直接裁員。

在美國,情況則更為複雜。國會通過的《CARES法案》向主要航空公司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薪資援助,其附加條件是,接受援助的公司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不得解僱員工或強制其休無薪假。這項政策在短期內穩定了數十萬個航空業家庭的生計,但它更像是一個被按下的暫停鍵,而非問題的解決方案。隨著援助期限的日益臨近,一場潛在的大規模失業潮正在醞ăpadă。美國航空已正式向25,000名員工發出警告,他們的崗位在補助結束後將面臨風險。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的預警則更為驚人,該公司表示可能需要裁減多達36,000名員工,這幾乎是其美國本土員工總數的一半。航空公司正積極與工會協商,希望員工能接受自願離職、提前退休或減少工時等方案,以減輕即將到來的衝擊。

對於航空業而言,大規模裁員或強制休假不僅是財務上的決定,更會帶來長期的運營後遺症。尤其是飛行員這類高度專業化的職位,他們需要定期接受嚴格的複訓並在飛行模擬器上完成規定時數的訓練,才能維持其飛行執照的有效性。讓大量飛行員長期休假,意味著當市場需求回暖時,航空公司將面臨訓練資源的嚴重瓶頸。飛行模擬器的數量有限,訓練容量無法在短期內大幅提升,這將導致航空公司即便擁有足夠的飛機,也可能因缺乏合格的飛行員而無法迅速恢復運力,從而在復甦階段錯失市場先機。

回到波音747的退役事件上,這款四引擎的巨無霸客機的式微,不僅僅是因為燃油效率不如新型的雙引擎寬體客機,如波音787或空中巴士A350。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支撐其盈利模式的市場基礎已經崩塌。747客機的設計,特別是其後期型號,通常配置了相當大比例的頭等艙與商務艙座位。在疫情之前,這些高價值的艙位是航空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通常情況下,僅僅售出商務艙的座位,就足以覆蓋整趟航班的運營成本,而經濟艙的收入則幾乎全是淨利潤。

然而,COVID-19疫情徹底改變了商務人士的出行習慣。視訊會議的普及,證明了許多過去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商務差旅,實際上可以被遠端協作所取代。企業為了削減成本與降低員工的健康風險,大幅削減了差旅預算。達美航空執行長艾德·巴斯蒂安(Ed Bastian)曾對分析師表示,他預計企業差旅的需求將永遠無法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失去了這個最穩定、利潤最高的客戶群體,航空公司將極難為747這樣的大型飛機找到足夠的高端旅客來填補其前艙。一個以休閒旅客為主導的市場,需要的是更小型、更靈活、運營成本更低的機型。因此,747的退役,是航空公司對未來市場預期所做出的一次帶有悲觀色彩的理性選擇。

在短短數月之內,一個在過去數十年經歷了持續增長的全球性產業,迅速轉變為一個需要依賴政府救助與內部緊縮才能勉強維持的業務。航空公司在2020年夏天所做出的每一個痛苦決定—從機隊的構成、航線網絡的佈局,到員工的去留與商業模式的調整—都將在根本上定義未來數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全球航空旅行面貌。這是一個沒有劇本的時代,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沒有足夠的信心,能斷言自己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與員工的未來,為這個行業不可知的明天進行一場艱難的押注。

資料來源

Reuters: British Airways says its fleet of 747 jets has flown its last scheduled flight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britain-ba/british-airways-says-its-fleet-of-747-jets-has-flown-its-last-scheduled-flight-idUSKBN26T0NA/ (Note: This specific article is from October, but covers the retirement which was announced in July and reflects the ongoing situa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nited Airlines to Warn 36,000 Employees About Potential Furloughs
https://www.wsj.com/articles/united-airlines-to-warn-36-000-employees-about-potential-furloughs-11594218658

The New York Times: A Bleak Outlook for Airlines as U.S. Travel Remains Stalled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1/business/airlines-earnings-delta-united.html

Associated Press: American Airlines warns 25,000 workers about job losses
https://apnews.com/article/3482a5c544e3f4e2f84594c9f1311029

Financial Times: How coronavirus clipped the wings of the airline industry
https://www.ft.com/content/13956cb6-888e-11ea-a01c-a246afde3d23

FlightGlobal: BA chief outlines ‘heart-breaking’ 747 retirement decision
https://www.flightglobal.com/airlines/ba-chief-outlines-heart-breaking-747-retirement-decision/139361.article

BBC News: British Airways retires entire 747 fleet after travel downturn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5343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