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迴響:從1998年微軟反壟斷案,透視當代科技巨頭的聽證會困局

司法巨靈與數位寡頭的歷史對峙

· 權力結構-美國,巨頭戰爭,人權社會-數位人權,科技與AI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7月29日,美國國會為調查市場壟斷問題,史無前例地傳喚了四大科技巨頭—亞馬遜的貝佐斯(Jeff Bezos)、蘋果的庫克(Tim Cook)、Facebook的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與Google的皮查伊(Sundar Pichai)出席聽證會。這場橫跨五個多小時的尖銳質詢,不僅是立法者對數位經濟權力失衡的集中檢視,更是一面映照歷史的明鏡。國會山莊的穹頂之下,似乎縈繞著22年前美國司法部對決微軟帝國的幽靈。當年的微軟,憑藉Windows作業系統的絕對主導地位,扼殺了新興的瀏覽器競爭,最終引火焚身。如今的科技巨擘們,其商業模式雖已迭代,但被指控的核心問題—利用市場力量排擠對手、限制創新與損害消費者選擇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本文將從1998年微軟案的三個歷史性教訓切入:領導者在聽證會上的姿態如何影響司法觀感、在「免費」服務的表象下如何重新定義消費者損害,以及美國本土之外的跨國監管壓力,藉此深度剖析當代科技寡頭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與法律挑戰。這不僅是一場法律攻防,更關乎未來數位市場的遊戲規則與權力版圖將由誰來定義。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歷史的長河漫過時間的沙洲,總會留下一些驚人相似的印跡。2020年7月29日的華盛頓,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既熟悉又緊張的氣息。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Google的四位首席執行官,透過視訊連線,共同面對眾議院司法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質詢。他們的臉龐佔據著巨大的螢幕,彷彿是數位時代的奧林帕斯諸神,正在接受凡人立法者的審判。這場景,對於任何熟悉科技法律史的人來說,都不禁會聯想起1998年的那場世紀訴訟—美國司法部訴微軟案。那不僅僅是一場官司,它定義了一個時代的科技競爭法則,也為今日的巨頭們,留下了一部充滿警示的厚重前傳。

傲慢的代價—被錄影帶擊潰的帝王

權力往往伴隨著一種不自覺的傲慢,而這種傲慢在法律的顯微鏡下,會被放大為對體制的藐視。1998年,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接受司法部律師的閉門作證(Deposition)時,便完美演繹了這一點。錄影帶中的他,翹著椅子,眼神閃爍,對於每一個關鍵問題都以「我不記得」或冗長的哲學式反問來迴避。他的肢體語言充滿了輕蔑與不耐,彷彿這場質詢本身就是對他時間的浪費與智商的侮辱。

這盤錄影帶後來在法庭上被反覆播放,成為了檢方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並未直接證明微軟的壟斷行為,卻成功地在主審法官湯瑪斯·潘菲爾德·傑克遜(Thomas Penfield Jackson)心中,刻畫出一個傲慢、狡猾且不可信的被告形象。法官後來對記者坦言,微軟在開庭第一天就失去了他的信任。蓋茲的姿態,成為了壓垮駱駝的其中一根稻草,讓微軟在初審中被判處拆分(雖然在上訴後得以倖免)。

這個教訓是如此慘痛,以至於它成為了矽谷律師們代代相傳的「鬼故事」。二十二年後,當祖克柏、庫克、皮查伊與貝佐斯準備他們的證詞時,他們的法律顧問們腦中必然縈繞著蓋茲那張桀驁不馴的臉孔。因此,我們在聽證會上看到的是一種精心排練過的謙遜。他們語氣平和,姿態審慎,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美國夢的實踐者、創新的推動者,而非市場的掠奪者。他們深知,在這場高度政治化的對決中,姿態即是實質,形象甚至比證據更能影響輿論與判決。這是一場法律戰,更是一場公眾認知作戰。蓋茲的失誤,為他們上了最昂貴也最關鍵的一課:在司法的殿堂前,即便是帝王,也必須學會謙卑。

免費的圍獵場—當使用者數據成為交易籌碼

反壟斷法的核心,在於判斷企業行為是否對「消費者福祉」造成損害。在傳統經濟模型中,損害通常體現為更高的價格、更低的品質或更少的創新。然而,微軟案迫使司法體系去面對一個全新的難題:當一項產品是「免費」的,它如何能對消費者造成損害?

當年,微軟將其Internet Explorer(IE)瀏覽器與Windows作業系統免費捆綁,以此策略性地絞殺了當時市佔率遙遙領先的網景(Netscape)瀏覽器。微軟辯稱,免費提供IE是為了消費者的便利,是一種技術整合與創新。然而,法院最終認定,這種捆綁行為的真實目的,是利用其在作業系統市場的壟斷力量,不正當地排除競爭,扼殺了一個可能挑戰Windows生態系的新平台入口。法庭的裁決確立了一項重要原則:即使產品不收費,以剝奪消費者選擇權、壓制潛在創新為代價的商業行為,依然構成實質性的損害。

這一原則,對於今日的數位平台經濟而言,其意義甚至遠超當年。Google的搜尋引擎、Facebook的社交網絡、Instagram的圖片分享,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都是免費的。但這份「免費」的背後,隱藏著一套更為複雜的價值交換體系。使用者付出的不是金錢,而是其個人數據—他們的興趣、位置、社交關係、消費習慣。這些數據被平台收集、分析、打包,而後出售給廣告商,構建起一個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精準行銷帝國。

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下,「消費者損害」的定義必須被重新審視。當平台為了鞏固其數據壟斷地位,收購潛在的競爭對手(如Facebook收購Instagram與WhatsApp),或是在搜尋結果中優先呈現自家產品(如Google被指控的行為),它損害的便不再是消費者口袋裡的鈔票,而是更為根本的權利:數據自主權、隱私權,以及在一個開放市場中自由選擇服務的權利。歐洲的監管機構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已將數據隱私的保護,視為衡量市場品質的重要指標。這正是當代反壟斷調查者們面臨的核心挑戰:如何在一個以數據為石油、以「免費」為誘餌的經濟體中,校準司法的準星,保護那些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消費者利益。

無聲的合圍—跨越大西洋的監管力量

微軟案的另一個深刻啟示在於,對一個全球性科技巨頭的挑戰,絕不會僅僅來自單一國家的單一機構。1998年,除了美國司法部,還有20個州的總檢察長聯合提起了訴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國內法律壓力。而在大西洋彼岸,歐盟執委會也對微軟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反壟幕後調查,並最終開出了數十億歐元的巨額罰單。這場多線作戰,極大地消耗了微軟的資源與精力,迫使其在全球範圍內調整其商業行為。

歷史的劇本再次上演,只是規模更為宏大。今日的亞馬遜、蘋果、Google與Facebook所面對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監管網絡。在美國國內,除了國會的聽證會,司法部(DOJ)與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也在分別對這些公司進行深入調查。與此同時,幾乎每一個州的總檢察長辦公室,都在摩拳擦掌,準備發起聯合或獨立的訴訟。

而真正的重量級對手,依然在布魯塞爾。歐盟憑藉其《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已經為全球的數據隱私設立了新的標竿。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以其對科技巨頭的強硬立場而聞名,她主導的調查已導致Google被處以超過80億歐元的罰款。相較於美國更側重消費者價格損害的傳統反壟斷哲學,歐盟的監管框架更為寬泛,更關注市場結構的公平性、對中小企業的影響,以及主導企業的「特殊責任」。可以說,在為數位時代確立競爭規則的全球競賽中,歐盟正扮演著思想引領者與規則制定者的角色。

這種來自多個司法管轄區、層層疊加的法律與監管壓力,形成了一張無形的巨網,將科技巨頭們牢牢困住。它們的任何商業決策,都必須同時考量華盛頓、加州、布魯塞爾乃至世界各國的法律風險。這場戰爭沒有單一的戰場,而是在全球範圍內同時打響的法律塹壕戰。

時間的審判

回顧微軟案的最終結局,或許能為今日的紛爭提供一絲啟示。儘管微軟最終避免了被拆分的命運,但長達近十年的訴訟,使其錯過了互聯網時代的幾個關鍵轉型期,例如搜尋引擎、社交網絡與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當法律的塵埃落定時,市場的版圖早已被Google、Facebook和蘋果等後起之秀徹底改寫。微軟當年不惜一切代價想要保護的Windows帝國,其重要性在新的雲端與行動時代中,已被大大削弱。

這或許是科技巨頭們面臨的最大悖論:一場曠日持久的反壟斷訴訟,其最終的影響力,可能還不如一項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法律的腳步沉重而緩慢,而科技的演進則以指數級速度奔騰向前。立法者與監管者今日所聚焦的壟斷問題,在五年或十年後,可能已因技術範式的轉移而變得無關緊要。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當下的聽證會與調查是徒勞的。它們的真正意義,或許不在於能否成功拆分任何一家公司,而在於向權力的巔峰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沒有任何企業可以大到不能被質疑,沒有任何權力可以凌駕於公共利益之上。從1998年的微軟到2020年的四大巨頭,這場關於權力與制衡的對話,是自由市場經濟體自我修正、不斷演進的必要過程。而最終的審判者,除了法庭,還有更為公正也更為無情的力量—時間。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Highlights From the Tech C.E.O.s’ Antitrust Hearing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9/technology/antitrust-hearing-highlights.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ig Tech CEOs Face Tough Questions in Historic Antitrust Hearing
https://www.wsj.com/articles/big-tech-ceos-face-tough-questions-in-historic-antitrust-hearing-11596041188

Reuters: 'Making of a panopticon': U.S. lawmakers grill Big Tech CEOs over market power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CN24U1ZV/

The Guardian: Tech CEOs testify before Congress: key takeaways from a chaotic hearing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0/jul/29/tech-ceos-testify-congress-antitrust-hearing-zuckerberg-bezos-cook-pichai

Associated Press: Tech CEOs endure blistering, lengthy Hill antitrust hearing
https://apnews.com/article/virus-outbreak-jeff-bezos-technology-mark-zuckerberg-business-e692434659b85552b97c8d9c223a6c4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rchives: U.S. V. MICROSOFT: Court's Findings of Fact
https://www.justice.gov/atr/us-v-microsoft-courts-findings-fact

European Commission: Antitrust: Commission fines Google €4.34 billion for illegal practices regarding Android mobile devices to strengthen dominance of Google's search engine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18_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