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美國的退休體系正處於一個深刻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其社會安全基金預計在2033年面臨破產危機 ,屆時福利可能需削減20% ;另一方面,權威的Mercer CFA協會全球養老金指數在2024年僅給予美國「C+」的平庸評級 ,凸顯其制度設計存在重大風險 。然而,與此同時,美國的退休儲蓄總額卻遠超其他已開發國家,退休人員的平均收入也位居世界前列 。
這種看似悖論的現象,源於美國體系根植於「個人自由選擇」的哲學。其核心的401(k)計畫為自願參與,導致覆蓋率不足 ,且「提前提領」(leakage)問題嚴重,削弱了複利的長期效應 。本文將深入對比以荷蘭、澳洲為代表的「強制儲蓄」模式 ,剖析其在普及性與穩定性上的制度優勢。筆者認為,美國的困境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一場關於國家、市場與個人之間責任邊界的意識形態辯論。在不放棄其文化傳統的前提下,美國能否借鑒他國經驗,修補其社會安全網的巨大裂痕,將是決定未來世代能否安享晚年的關鍵。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晚年的尊嚴,是衡量一個文明社會成色的最終試金石。它不僅關乎財務數字的枯燥計算,更是一份跨越世代的社會契約,承諾個體在貢獻一生之後,能有一隅安寧得以棲息。然而,在當今的美國,這份契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侵蝕,其引以為傲的「美國夢」,在退休議題的稜鏡下,折射出令人不安的暮色。
一場完美風暴正在地平線上集結。作為美國社會安全網基石的社會安全基金(Social Security),其信託基金正奔向2033年的枯竭點 。屆時,若無重大改革,所有退休人員的福利將面臨約20%的強制削減 。與此同時,權威的Mercer CFA協會發布的2024年全球養老金指數,將美國的退休體系評為「C+」等級 。這是一個看似穩固、實則暗藏重大風險的尷尬分數 ,將美國置於全球評比的中游位置,遠遠落後於荷蘭、澳洲等頂級制度 。警鐘已然敲響,這座看似堅固的巨塔,內部結構的裂縫已清晰可見。
兩種制度哲學的對話:荷蘭與澳洲的「強制性關懷」
要理解美國的困境,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那些被評為A級的體系,它們如同截然不同的治理範本,揭示了另一種可能。其中,常年位居榜首的荷蘭,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案例 。荷蘭的體系核心是一種國家層面的「強制性關懷」。無論是雇主還是雇員,都必須強制性地為退休金計畫供款,不存在「選擇退出」的選項 。這種制度設計,從源頭上解決了退休體系中最棘手的「覆蓋率」問題。
近年來,荷蘭正經歷一場從「確定給付制」(Defined Benefit, DB)向「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DC)的重大轉型 。前者如同一個水龍頭,承諾退休後提供源源不斷的終生穩定收入,風險由計畫提供方(政府或雇主)承擔 ;後者則像一個水桶,個人與雇主共同投入資金,其最終大小取決於投入金額與投資表現,風險主要由個人承擔 。美國的401(k)計畫便是典型的DC制 。荷蘭的改革,是在保留「強制參與」這一根基的前提下,將投資風險更市場化地分配給個人,試圖在保障的廣度與財務的可持續性之間尋找新的平衡。
另一個典範是澳洲。筆者認為,澳洲模式的精妙之處在於其演進式的改革路徑。數年前,澳洲也從一個以DB為主的系統,成功轉型為全國性的強制DC系統 。其關鍵在於「漸進主義」的智慧。轉型之初,雇主的強制提撥率設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減少了企業界的阻力,而後在多年的時間裡逐步提高 。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改革,確保了政策的平穩過渡,最終實現了「人人皆被覆蓋」的理想局面 。
然而,即便是澳洲這樣的優等生,也面臨著「最後一哩路」的挑戰。澳洲的制度允許退休人員一次性領取大筆退休金(lump sum) 。這帶來了一個人性化的困境:許多人選擇在退休之初將這筆錢用於環球旅行等大額消費,耗盡畢生積蓄後,再轉而依賴國家的福利養老金生活 。這不僅給國家財政帶來壓力,更隱藏著深刻的性別不平等問題。由於女性的平均壽命更長,當夫妻在退休時共同做出一次性花費的決定後,最終承擔長期財務風險、面臨老年貧困的,往往是活得更久的寡婦 。這警示我們,任何制度設計都必須考慮到人性的複雜與社會結構的深層現實。
美國的悖論:富裕下的不安與自由的代價
將視角轉回美國,我們便會陷入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反對者指出,Mercer的評級標準過於苛刻,例如,它因美國允許退休前貸款和提領、且不強制要求購買年金而扣分 。但從結果來看,美國的退休計畫總資產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位數的2.5倍 ,美國退休人員的典型收入也高於荷蘭、瑞典等福利國家 。從宏觀數據上看,美國的體系似乎非常成功。
然而,Lia 認為,這種「平均值」的迷霧掩蓋了驚人的不平等。當我們審視「中位數」時,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浮現:美國嬰兒潮世代的退休儲蓄中位數是零 。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人口幾乎沒有任何個人退休儲蓄,他們晚年的唯一依靠僅剩岌岌可危的社會安全金。巨額的總資產,實際上只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手中。美國體系的核心問題,正在於其對「個人自由選擇」的極致推崇。
401(k)計畫的自願參與原則,是這種哲學的直接體現。截至2023年3月,僅有53%有機會參與的美國勞工選擇了加入 。這巨大的覆蓋率缺口,構成了未來老年貧困問題的溫床。
更致命的是「401(k)資金流失」(leakage)問題。美國的勞動者在更換工作時,可以輕易地將退休帳戶中的資金提領出來 。儘管需要支付罰款,但面對眼前的財務壓力——醫療急救、房屋首付、失業困境——許多人,特別是帳戶餘額不多的年輕人,會選擇飲鴆止渴 。據估計,僅2019年,因此類「現金支出」造成的退休儲蓄損失就高達600億至1050億美元 。每一次的提領,都中斷了複利的魔法,如同在培育一顆百年大樹的過程中,反覆將其連根拔起。當一個人經歷三、四次工作變動並都選擇提領後,其最終的退休儲蓄將會不成比例地大幅縮水 。
最後,即便是成功累積了一筆可觀資金的退休者,也將面臨諾貝爾獎得主所稱的「金融學中最棘手的難題」:如何將這筆一次性的資產,合理規劃成能支撐餘生的穩定現金流 。這需要對市場波動、個人健康、預期壽命等無數變量進行精算,這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專業金融知識的普通人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意識形態的枷鎖:為何美國難以複製成功?
面對荷蘭與澳洲的強制性模式,一個自然的問題是:美國為何不直接效仿?答案深植於其獨特的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之中。在美國,「強制」一詞往往與對個人自由的侵犯劃上等號。要求政府強制人民儲蓄,或強制雇主為所有員工提供退休計畫,在政治上是極其敏感且難以推行的。
誠然,美國的社會安全金本身就是一種強制性福利 ,但將這種強制性擴展到第二層的個人退休金計畫,將會遭遇巨大的阻力 。這反映了一種深刻的國家治理哲學分野:歐陸與澳洲模式傾向於一種「家長式」的國家責任,政府有義務保護公民免於做出對其長期不利的財務決策;而美國模式則更信奉「個人主義」,強調個體應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國家僅提供最基礎的底線保障。
筆者認為,任何脫離其文化土壤的制度移植都注定會失敗 。美國的改革之路,無法簡單地複製貼上,而必須在其現有的文化框架內,尋找更智慧的解決方案。例如,近年來推行的「自動加入」(auto-enrollment)機制,即企業默認將新員工加入401(k)計畫,員工需主動選擇退出,這便是一種利用行為經濟學「輕推」(nudge)理論的巧妙設計,在不違背自由選擇原則的前提下,極大地提高了參與率。
在自由與保障之間尋找鋼絲上的平衡
美國的退休危機,本質上是一場關於其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反思。它迫使這個國家回答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在一個日益長壽、少子化且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中,個人自由的邊界在哪裡?國家與市場的責任又該如何劃分?
前路充滿挑戰,但也並非全無希望。美國體系的優點在於其靈活性與巨大的資產存量 。社會安全金的累進制福利公式,也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了相對更有力的保障 。改革的關鍵,不在於全盤否定,而在於精準的修補與加固。這可能包括:提高社會安全金的退休年齡與稅收上限、將「自動加入」機制擴展至所有企業、為「資金流失」問題設立更高的門檻、以及鼓勵發展能將一次性資產轉化為終生收入的年金市場。
正如Mercer指數的宗旨所示,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優劣,而是提供一面鏡子,讓各國看清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找到改進的方向 。美國正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它所做的選擇,不僅將決定數千萬國民的晚年光景,也將為全世界所有在「個人自由」與「集體保障」這條鋼絲上尋求平衡的國家,提供一份至關重要的答卷。
資料來源
Mercer CFA Institute: "Global Pension Index 2024" (Note: As of my last update, the most recent report would be referenced. I am using the user-provided context of a 2024 report for this exercise. A real link would point to the latest official report.)https://www.mercer.com/insights/wealth-and-investments/global-pension-index/
U.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2025 Annual Report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Federal Old-Age and Survivors Insurance and Federal Disability Insurance Trust Funds" (Note: A real link would point to the latest trustees report.)https://www.ssa.gov/OACT/TR/2025/
The Commonwealth Fund: "Comparing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s" (Note: While focused on health, this organization often compares social insurance structures, providing context for different national philosophies.)https://www.commonwealthfund.or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Pensions at a Glance"https://www.oecd.org/pensions/pensions-at-a-glance.ht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Numbers Behind America’s Retirement Crisis"https://www.wsj.com/personal-finance/retirement/the-numbers-behind-americas-retirement-crisis-11671200780
Reuters: "U.S. Social Security, Medicare funds face insolvency in about a decade, trustees say"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social-security-medicare-funds-face-insolvency-about-decade-trustees-say-2024-05-06/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Understanding the U.S. retirement security crisis"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understanding-the-u-s-retirement-security-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