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的世代斷裂:從消失的「首購族」到低迷生育率

當住房、債務與育兒成本構成壓垮千禧世代與Z世代的三座大山,其連鎖效應不僅重塑了美國的社會結構,更對國家未來的經濟韌性與財政可持續性,構成了一場深刻的長期挑戰。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美國夢」這一承載了數代人希望的社會契約,正於當代年輕人眼前經歷一場深刻的斷裂。千禧世代與Z世代儘管在帳面上累積了可觀的「幻影財富」,卻深陷於薪資停滯、學貸、高昂房租與育兒成本的泥沼,超過半數過著月光族的生活。此一經濟困境最尖銳的體現,是「首購族住宅」(Starter Home)在市場上的系統性消失。受限於過時的區域劃分法規(Zoning Laws)、高昂的建築成本與土地價格,建商被迫轉向高利潤的豪宅市場,使得年輕家庭的擁房夢想被無限期推遲,首次購屋年齡中位數已攀升至38歲的歷史新高。這場住房危機進一步引發了連鎖效應,高壓的經濟環境迫使年輕世代推遲甚至放棄組建家庭,導致美國生育率降至歷史低點。儘管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嬰兒紅利」等一次性補貼方案,但專家認為,若不從根本上解決住房、育兒支持與帶薪假等結構性問題,這些措施將難以扭轉因經濟絕望而引發的人口趨勢,並將對美國未來的社保體系與長期經濟增長構成嚴峻挑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人類社會的集體想像中,總有一些核心敘事,如北極星般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奮鬥方向。「美國夢」(The American Dream)正是這樣一個強大的符碼,它承諾:無論出身,只要憑藉努力、勇氣與決心,就能實現更美好的生活,擁有自己的家園,並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未來。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2025年的美國,這顆曾經璀璨的星辰,似乎正被一片前所未有的濃霧所遮蔽。霧的背後,是一個正在經歷深刻世代斷裂的社會,一場不僅關乎經濟,更關乎信仰與希望的信任危機。

這場危機的主角,是千禧世代(Millennials)與Z世代(Gen Z)。他們成長於數位時代,是美國歷史上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但他們同時也面臨著一個殘酷的悖論:一個不再為他們量身訂製的經濟體系。從消失的「首購族住宅」,到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債務,再到令人望而卻步的育兒成本,這三座沉重的大山,正系統性地瓦解美國夢的根基。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最終體現在一個國家最根本的生命力指標上——持續探底的生育率。這不僅是一個世代的困境,更是對美國未來社會結構、經濟活力乃至全球地位的一場嚴峻拷問。

圍城之困—「首購族住宅」的消亡與制度性壁壘

對於無數美國家庭而言,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是美國夢最堅實、最觸手可及的象徵。然而,這扇通往中產階級穩定生活的大門,正在對年輕人緩緩關閉。問題的核心,是「首購族住宅」(Starter Home)——那些面積適中、價格親民的入門級房產—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市場上消失。數據顯示,在1980年代初期,高達40%的新建住宅屬於此類;而到了2023年,這一比例驟降至僅僅9%。

這並非偶然的市場波動,而是一場由政策、法規與經濟現實共同導演的結構性悲劇。罪魁禍首,直指已存在近一個世紀之久的地方「區域劃分法規」(Zoning Laws)。這些法規最初旨在將工業區與住宅區隔開,有其時代的合理性。但經過數十年的層層疊加,它們已演變成一套僵化且排外的工具,極大地限制了住房供應的密度與形式。從軍事戰略的角度看,這些法規如同中世紀的城牆與護城河,由富裕的郊區社區所築起,旨在抵禦更高密度的住宅形式(如聯排別墅或公寓)進入,以維護其學區品質、交通狀況與所謂的「社區特色」。

這種被稱為「鄰避主義」(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的心態,透過 zoning laws 賦予了現有居民阻撓新建案的巨大權力。其結果是,在土地、勞動力與建材成本本已高昂的背景下,建商發現建造小戶型、低利潤的入門住宅已變得在經濟上不可行。他們被迫將資源集中於建造大型、高利潤的豪宅與奢華公寓。這就造成了市場的嚴重錯配:需求最旺盛的低價位市場,供應卻最為稀缺。

這場制度性的圍城,迫使年輕的潛在購房者們面臨兩種選擇:要麼無限期地停留在租房市場,忍受不斷上漲的租金;要麼被迫遷往距離都會核心一至三小時車程的「遠郊」(Exurbs),以通勤時間和生活便利性為代價,換取一絲擁有房產的可能。首次購屋者的年齡中位數,已從1981年的29歲,攀升至2024年38歲的歷史新高。這扇曾經敞開的大門,如今只為少數擁有家庭資助、能夠全現金交易的幸運兒,留下一道狹窄的縫隙。

幻影的財富—背負三座大山的「紙上富貴」世代

如果僅從宏觀數據看,千禧世代的處境似乎並不那麼糟糕。從2019年到2024年,他們的總淨資產從3.9兆美元翻了兩番,達到近16兆美元。然而,數據的表象之下,隱藏著一個深刻的心理與現實脫節——「幻影財富」(Phantom Wealth)。這種財富的增長,主要源於疫情期間的資產(如股票和已購房產)價格膨脹,而非勞動收入的實質性提升。對於超過半數仍過著「月光生活」(paycheck to paycheck)的年輕人而言,這種「紙上富貴」並未轉化為任何真實的安全感。

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種巨大的認知失調,正是當代年輕人普遍焦慮與無力感的根源。他們被告知生活在一個強勁的就業市場中,但他們切身感受到的,卻是一個被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的現實:

高昂的住房成本:無論是租是買,住房都已成為侵蝕年輕人收入的最大黑洞。購房頭期款的積累,在薪資增長遠遠追不上房價漲幅的現實面前,變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前所未有的債務負擔:與他們的父輩(嬰兒潮一代)不同,千禧世代是第一個普遍背負沉重學生貸款的世代。再加上車貸、信用卡債務,許多年輕人在踏入社會之初,就已深陷債務的泥潭。

急劇攀升的育兒成本:托兒費用在過去數十年間的漲幅驚人,已成為許多雙薪家庭的沉重枷鎖,甚至迫使其中一方(通常是女性)不得不中斷職業生涯。

這三座大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財務規劃路徑。那些被老一輩奉為圭臬的理財建議——例如指責年輕人將錢浪費在「酪梨吐司」上——在結構性的困境面前,顯得蒼白而諷刺。問題的核心不在於過度消費,而在於生活成本本身,尤其是那些構成穩定生活基石的必要開支,已經攀升到了不合理的水平。一個在頂尖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年薪8萬美元的29歲律師,卻可能依然負債累累,需要與人合租公寓。這揭示的,是一個深層的系統性失靈。

寂靜的選擇—作為經濟晴雨表的生育率寒冬

當一個社會的年輕人普遍感到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當他們認為自己無法為下一代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成長環境時,他們會做出最理性、也最無聲的選擇——推遲,甚至放棄生育。美國正滑入這樣一個人口學的寒冬。其生育率已降至約每名婦女一生生育1.6個孩子的歷史低點,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的替代水平。

這絕非偶然的文化轉變,而是一個深刻的經濟議題。它是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狀況與社會保障體系信心的終極「晴雨表」。從政策分析的角度看,這場生育率危機,正是前述住房危機與債務危機的直接後果。因為組建家庭、養育子女這項長達18年的承諾,在一個連個人財務穩定都岌岌可危的環境中,變成了一場代價高昂的豪賭。

面對這一趨勢,美國政壇開始出現應對方案。例如,共和黨方面傳出效仿其他國家的「嬰兒紅利」(Baby Bonus)政策,即在新生兒出生時一次性給予數千美元的補貼。然而,多數專家與跨國經驗均表明,這類一次性的財政激勵,對於扭轉生育率下降的長期趨勢,效果甚微。因為它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源:持續性的、可負擔的家庭支持體系的缺失。

相比之下,美國在聯邦層級的帶薪育嬰假、公共托兒服務、彈性工作制度等方面的投入,遠遠落後於其他已開發國家。雖然擴大版的「兒童稅收抵免」(Child Tax Credit)被證明能對生育率產生溫和的正面影響,但這些政策往往在政治博弈中缺乏穩定性。若無法提供一個讓年輕父母能夠平衡工作與家庭、且不必為基本生活保障而極度焦慮的社會環境,任何鼓勵生育的口號都將顯得空洞。

這場人口寒冬的長期後果是嚴峻的。一個持續老齡化、勞動力萎縮的社會,將難以維持經濟增長,更將對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與醫療保險(Medicare)等依賴代際支付的社保體系,構成致命的壓力。預計到2033年,社保基金就可能面臨償付危機。移民雖然是潛在的解決方案,但在當前日益保守的政治氛圍下,其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十字路口的抉擇—重塑夢想,抑或接受其終結?

將住房、債務與生育率這三個看似獨立的議題串聯起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幅令人不安的圖景:一個曾經充滿活力的社會,其內在的代際契約正在被撕裂。年輕一代的奮鬥,不再能穩定地轉化為向上流動的階梯;他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在巨大系統面前的無力感與被剝奪感。

這場危機的解決方案,絕非單一政策所能奏效。它需要一場深刻的社會共識與政治決心。首先,必須從改革僵化的土地使用法規入手,打破地方上的制度性壁壘,允許更多樣化、更高密度的住房供應進入市場。其次,需要從聯邦層面建立一個穩定的、覆蓋全民的家庭支持體系,包括帶薪假、可負擔的托兒與醫療服務,從而降低年輕家庭的後顧之憂。最後,更需要一場關於價值觀的社會對話:我們究竟希望建立一個怎樣的社會?是一個讓少數人透過資產升值不斷鞏固優勢的社會,還是一個為所有努力工作的人提供穩定、有尊嚴生活路徑的社會?

美國正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它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幾項經濟指標的下滑,而是一場關於其核心身份與未來承諾的考驗。如果無法採取果斷的行動,去修復這個破碎的夢想,那麼未來幾十年,我們所見證的,可能不僅僅是經濟的停滯,更是一個偉大國家因失去年輕一代的信心而導致的緩慢衰落。而對於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尋求出路——透過更長的同居、創新的資源共享、以及重新定義社群的連結,在一個不再承諾個體成功的世界裡,尋找集體生存的微光。

資料來源

Pew Research Center: "Most Americans Say the Current Economy Is Helping the Rich, Hurting the Poor and Middle Class"https://www.pewresearch.org/social-trends/2024/05/22/most-americans-say-the-current-economy-is-helping-the-rich-hurting-the-poor-and-middle-clas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Housing Shortage Isn’t Just a Coastal Crisis Anymore"https://www.nytimes.com/2022/07/14/upshot/housing-shortage-crisis.html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Zoning Matters: How Land Use Policies Shape Our Lives"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zoning-matters-how-land-use-policies-shape-our-liv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S. Births Fell to a Record Low in 2023"https://www.wsj.com/health/fertility-rate-decline-us-2023-e2213711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The State of Millennial Homeownership"https://www.stlouisfed.org/open-vault/2023/may/state-millennial-homeownership

The Economist: "Why America’s birth rate is stubbornly low"https://www.economist.com/united-states/2024/05/01/why-americas-birth-rate-is-stubbornly-low

The White House: "The President’s Budget: Advancing Equity and Opportunity for American Families" (Provides context on Child Tax Credit policies)https://www.whitehouse.gov/omb/briefing-room/2024/03/11/the-presidents-budget-advancing-equity-and-opportunity-for-american-fami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