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美國的金融地景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地殼變動。自金融海嘯以來,社區銀行的數量已銳減近半,從約7000家降至4000家。這場消逝的背後,是「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陰影所驅動的持續性整合。大型銀行因其隱含的政府擔保而享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進而加速了對中小型銀行的吞噬,引發了對美國經濟活力與創新根基的深層憂慮。
與此同時,北方的加拿大以其高度集中(六大銀行掌握93%存款)卻極度穩定的銀行體系形成鮮明對比,該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系統性銀行危機。然而,這種穩定性是以犧牲市場競爭與創新活力為代價的。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加拿大銀行的部分利潤與風險偏好,恰恰是透過在其監管寬鬆的美國市場進行業務擴張來實現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金融治理哲學,探討美國在追求金融創新的同時,如何應對系統性風險與市場壟斷的雙重威脅,並思考在穩定與活力這道光譜的兩極之間,是否存在一條更具韌性的中間道路。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金融,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血脈。而銀行,則是構成這套循環系統中無數的微血管與主動脈。它們的健康、多樣性與韌性,直接決定了一個經濟體的活力與未來。然而,在今日的美國,這幅金融地圖正以一種令人不安的方式被重繪:構成其經濟毛細血管網絡的社區銀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凋零。它們的消逝,不僅是地圖上一個個名字的消失,更是一個關乎創新、就業與地方經濟命脈的深刻警訊。
後金融海嘯時代的數據描繪了一幅觸目驚心的景象:美國的社區銀行數量從約7000家驟降至約4000家。短短十餘年間,近半數的地方金融堡壘化為塵土。這並非自然的市場淘汰,而是一場由制度設計缺陷所引導的結構性變遷。其核心驅動力,正是那個在2008年響徹全球的詞彙——「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這個魔咒如同一道無形的政策護城河,將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等金融巨獸圍繞其中,賦予它們一種隱性的政府擔保。當2023年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倒閉引發市場恐慌時,儲戶的資金本能地湧向這些巨無霸,因為人們相信,無論它們的存款是否超過保險上限,國家絕不會坐視其崩潰。
這種現象創造了一種極其危險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大型銀行因其體量而獲得了公共信用的隱性補貼,使它們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資金,並有動機去承擔更高的風險;與此同時,那些深耕地方、審慎經營的社區銀行,卻必須在一個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掙扎求存,並隨時可能成為監管機構眼中那個「可以被犧牲」的對象。美國最高法院數十年前在「費城國家銀行案」中便已預見到這一困境:銀行業的過度集中,將會像推倒第一塊骨牌,引發整個經濟體系的連鎖集中化。
北方的寂靜堡壘:加拿大模式的穩定及其代價
與美國金融體系的喧囂與動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北方鄰國——加拿大。加拿大的銀行體系是G7國家中集中度最高的典範,其被稱為「六大行」(Big Six)的金融機構,掌控了全國93%的銀行存款,形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寡頭壟斷(Oligopoly)。這種結構的直接結果,是無與倫比的穩定性。加拿大歷史上從未經歷過全國性的銀行危機,在美國因次貸風暴而天翻地覆的2008年,加拿大安然無恙,沒有一家銀行倒閉,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法拍屋危機。
筆者認為,這種穩定性源於兩個核心支柱:保守的監管文化與統一的監管架構。加拿大的銀行在放貸標準上歷來更為審慎,風險偏好遠低於美國同行。更重要的是,加拿大擁有一個統一的聯邦監管機構——金融機構監督辦公室(OSFI),它集美國三大聯邦監管機構(貨幣監理署OCC、聯準會Fed、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職能於一身。這種單一、權責清晰的監管模式,避免了美國多頭監管下可能出現的監管套利與覆蓋漏洞。
然而,這座堅固的堡壘並非沒有代價。穩定性的另一面,往往是活力的喪失。在一個由六大巨頭主導的市場中,競爭與創新必然受到抑制。加拿大的消費者普遍面臨更高的銀行服務費用,而新興的金融挑戰者很難在這片由巨頭劃定疆界的土地上成長起來。更關鍵的是,對於驅動經濟增長的中小企業而言,加拿大的融資環境遠不如美國友善。當貸款決策被高度集中的官僚體系所掌控時,那些充滿奇思妙想但缺乏抵押品的初創企業,很難獲得來自當地銀行的第一筆關鍵性貸款。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何美國經濟的規模是加拿大的13倍,後者的GDP僅與紐約州相當。
堡壘的隱秘後門:由美國市場承擔的風險
對加拿大模式的分析,若僅止於其國內的穩定性,將會錯過一個更為深刻且具諷刺意味的面向。這座北方堡壘的寧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將風險與活力「外包」給美國市場的基礎之上的。
數據顯示,至2023年,加拿大六大行總資產的半數已來自海外,其中約80%集中在美國。它們積極地在美國這個監管相對寬鬆、競爭更為激烈的市場中,從事那些在加拿大國內被嚴格限制的高風險、高回報業務。這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共生關係:加拿大銀行在國內維持著保守、穩定的公共形象,同時又在美國扮演著積極進取的風險投資者,享受著美國市場的創新紅利。
Lia的看法認為,這是經濟學中的一種隱性「風險轉移」。加拿大銀行體系的穩健,並非完全源於其內在的優越性,而是部分得益於它能夠利用一個比它更龐大、更多元、也更動盪的外部市場來平衡其風險組合。然而,這也構成其自身的「阿基里斯之腱」。倘若加拿大銀行在美國的高風險賭注中遭遇重大失敗,其後果將直接反噬加拿大經濟,屆時,那座看似堅不可摧的堡壘,或許將會從內部開始崩塌。
美國的靈魂之爭:社區銀行的價值與存續危機
如果說加拿大的故事是關於「穩定壓倒一切」,那麼美國的故事則是一場圍繞「多樣性與活力」的靈魂之爭。美國擁有近4500家銀行,這種多元化的金融生態,正是其經濟韌性與創新精神的源泉。其中,社區銀行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
它們不僅僅是金融機構,更是地方經濟的資訊中心與關係網絡的樞紐。一個在大型全國性銀行眼中僅僅是一堆財務報表的貸款申請,在社區銀行家的眼中,可能是一個家族三代人的信譽、一個年輕創業者閃爍的眼神、以及對本地市場潛力的深刻洞察。正是這種植根於地方的「關係型貸款」(Relationship Lending),使得社區銀行成為了小微企業最重要的融資管道。數據顯示,儘管它們的資產規模不大,卻不成比例地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而小微企業,正是美國創造就業崗位的最主要引擎。
因此,社區銀行的消亡,絕非僅僅是市場份額的轉移。它意味著地方創業者將更難獲得啟動資金,意味著信貸決策將愈發依賴冰冷的標準化模型而非人性化的判斷,最終意味著美國經濟活力的毛細血管正在一根根地壞死。這是一條通往經濟僵化與區域發展失衡的危險路徑。
在光譜的兩極之間尋找第三條路
美國與加拿大的銀行體系,代表了金融治理哲學光譜上的兩個極端。一個是高度分散、充滿活力但也內含不穩定基因的生態系統;另一個是高度集中、極其穩健但也可能抑制創新的寡頭堡壘。顯然,簡單地在兩者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是錯誤且危險的。
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汲取兩種模式的優點,同時規避其內在的缺陷。筆者認為,未來的改革方向並非要將美國變成加拿大,而是要讓美國的金融生態系統變得更健康、更平衡。這需要一套組合式的政策工具:
馴服金融巨獸: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大到不能倒」的道德風險。這意味著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實施更嚴格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限制其高風險業務的規模,並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破產清算機制,讓「失敗」重新成為一個可信的選項。
賦能社區銀行:應為中小型銀行提供差異化的監管環境,減輕其在應對複雜監管時承受的過高固定成本,讓它們能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服務地方經濟的核心業務上。
重新審視合併政策:監管機構在批准大型銀行合併案時,必須更加嚴格地評估其對市場競爭、金融穩定以及中小企業融資的長遠影響,而非僅僅關注短期的效率提升。
金融體系的「正確」銀行數量並無定論,它應如其他行業一樣,隨市場供需條件而動態波動。然而,當前的趨勢並非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由扭曲的政策所驅動的單向整合。若不加以干預,美國將可能在不經意間,滑向一個既喪失了自身創新活力、又沒有獲得加拿大式穩定性的最壞境地。這場關於銀行體系未來的博弈,最終將決定美國經濟在21世紀的競爭力與社會契約的成色。
資料來源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 "Statistics o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https://www.fdic.gov/bank/statistical/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Community Banking in the 21st Century"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publications/community-banking-in-the-21st-century.htm
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SFI) Canada: "Who We Are and What We Do"https://www.osfi-bsif.gc.ca/Eng/osfi-bsif/Pages/wwd.aspx
The World Bank: "Bank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 Decade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https://www.worldbank.org/en/research/publication/bank-regulation-and-supervision-a-decade-after-the-global-financial-crisi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Big Problem With Big Banks: They’re Still Too Big to Fail"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big-problem-with-big-banks-theyre-still-too-big-to-fail-11571239920
Reuters: "Analysis: US community banks, the heart of small business, are fading away"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finance/us-community-banks-heart-small-business-are-fading-away-2023-04-12/
Bloomberg: "Canada’s Banks Are Quietly Taking Over America"https.com/news/features/2023-11-20/canada-s-banks-are-making-a-big-push-into-th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