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2月27日,隨著2019年第四季度的數據出爐,美國企業股票回購的規模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數據顯示,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在該季度斥資約1890億美元回購自家股票,儘管未及2018年底創下的單季歷史紀錄,卻依然延續了過去十年來一股定義了整個市場的強勁趨勢。自2010年以來,這些美國頂尖企業已累計投入超過5.3兆美元用於股票回購。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如此大規模的回購是支撐美股長達十年牛市的關鍵驅動力之一。然而,在這亮眼的市場表現背後,一場關於股票回購對整體經濟利弊的激烈辯論,正從華爾街延燒至華盛頓。
股票回購,是企業運用現金的方式之一。當一家公司現金充裕時—尤其是在2017年減稅法案、持續的低利率環境與相對較高的企業盈利共同作用下—它可以選擇多種途徑來部署資金:進行併購、投資於研發、購置新設備或廠房,或是將資金返還給股東。返還股東的方式主要有發放股利與股票回購兩種。在回購操作中,公司從公開市場上買回自己的股票並予以註銷,這將減少流通在外的總股數。此舉的核心財務效應,在於能直接提升一項關鍵的績效指標:「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由於EPS的計算公式為公司淨利潤除以總股數,當分母(總股數)減少時,即使淨利潤不變,EPS也會自動上升。一個更高的EPS,往往能讓股票對投資者顯得更具吸引力,進而推高股價。
這場爭議的兩端,代表了兩種對企業宗旨與資本功能的根本性看法。支持者認為,股票回購是一種高效且靈活的資本分配方式。當一家成熟企業無法找到足夠具有吸引力的內部投資機會時,將多餘的現金返還給股東,是其對股東的信託責任。股東們繼而可以將這些資金,重新投資到其他更具成長潛力的新創企業或行業中,從而促進整個經濟體系更有效率的資本配置。他們同時指出,部分回購僅是為了抵銷因發放員工股票薪酬所增加的股數,其規模被外界有所誇大。
另一方面,批評者則認為,這種做法是企業「短視資本主義」的體現,是以犧牲長期競爭力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股價上漲。他們指出,這數兆美元的資金,本應用於投資研發、建設新工廠、提高員工薪資與福利,或是進行技能培訓—這些對提升企業長期生產力與國家整體經濟健康至關重要的領域。數據顯示,在股票回購規模屢創新高的同時,美國的商業實體投資增長卻相對遲緩。批評者還強調,股票回購的最大受益者,往往是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們薪酬的主要部分—股票選擇權—的價值會隨著股價上漲而水漲船高,這構成了一種顯著的利益衝突。更令人擔憂的是,回購熱潮還伴隨著企業債務水平的攀升,顯示部分公司可能正透過借貸來為回購融資。這場辯論的激烈程度,已使其超越財經範疇,演變為一個政治議題,吸引了來自民主黨的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以及共和黨的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等政治人物的跨黨派關注與批評。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人們回望2010年代的美國經濟,最鮮明的印象之一,無疑是那條幾乎未曾停歇、一路向上攀升的股價曲線。這場長達十年的牛市,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成為美國經濟從金融海嘯廢墟中復甦的標誌。然而,在這片繁榮的景象之下,一個關鍵問題始終縈繞在經濟學家與政策制定者的心頭:是什麼在為這頭不知疲倦的牛市,提供源源不絕的燃料?答案錯綜複雜,但其中一個最主要、也最具爭議的因素,便是「股票回購」。
五兆美元的浪潮
自2010年金融危機的塵埃落定以來,美國企業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從公開市場上買回自家的股票。根據標準普爾道瓊斯指數公司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成分股公司,在這十年間,累計投入了超過5.3兆美元進行股票回購。僅蘋果(Apple)一家公司,其回購規模就遙遙領先。這股由企業自身推動的巨大購買力,持續不斷地為市場提供了支撐,成為推高股價的關鍵力量之一。
這股回購浪潮的背後,是企業現金儲備極度充裕的宏觀環境。2017年底通過的《減稅與就業法案》,大幅降低了企業稅率,為公司釋放了大量資金。與此同時,長期維持在歷史低位的利率,使得企業的借貸成本極低。再加上經濟擴張週期中穩健的盈利能力,共同造就了企業手握巨額現金的局面。如何運用這些資金,成為擺在每一位企業財務長面前的重大課題。
每股盈餘的財務工程學
從技術層面看,股票回購是一種精妙的財務操作。當一家公司動用現金,從市場上買回一部分自家股票並將其註銷後,流通在外的總股數便會減少。這一行為,會直接對一項華爾街極為看重的財務指標—每股盈餘(EPS)—產生立竿見影的提升效果。
EPS的基本計算方式是公司的淨利潤除以流通總股數。舉一個簡化的例子:一家公司若淨利潤為1000美元,總股數為100股,其EPS便是10美元。如果該公司回購了10股股票,其總股數降至90股,在淨利潤不變的情況下,其EPS將自動上升至11.11美元。在財報上,這看起來像是一次顯著的業績提升。根據統計,在2019年第四季度,標普500指數中,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公司,透過回購將其股數減少了至少4%,從而「人為地」提高了其每股盈餘。對於投資者而言,更高的EPS通常意味著更高的投資回報潛力;對於企業高管而言,更高的EPS與股價,則直接關係到他們自身股票選擇權的價值。這種強烈的內在激勵機制,是回購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資本效率與股東至上
對於股票回購的支持者而言,這是一場關於「資本效率」的合理實踐。他們的核心論點是,企業的首要職責,是為其所有者—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當一家運營成熟、現金流充裕的公司,在其行業內找不到能夠產生足夠回報率的新投資項目時,將多餘的現金囤積在資產負債表上,是一種資源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將這筆現金透過回購或股利的方式,返還給股東。
股東們在收到這筆資金後,可以根據自身的判斷,將其重新配置到市場上其他更具創新活力、更有增長前景的年輕企業中。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這構成了一個健康的資本循環:成熟企業將多餘的資本釋放出來,由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將其引導至最需要資本的地方。支持者還認為,回購比發放股利更具彈性,公司可以在市況好時增加回購,在需要現金時減少或暫停,而不會像削減股利那樣,向市場傳遞負面信號。
對實體經濟的侵蝕
然而,批評的聲浪同樣猛烈且持久。反對者認為,這種對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極度專注,已經演變為一種損害美國經濟長期健康的「短視資本主義」。他們質疑,企業真的找不到值得投資的項目嗎?還是說,企業高管們在短期股價上漲的巨大誘惑下,選擇性地忽視了那些需要長期投入、回報週期較長,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的項目?
這些批評者指出,那本應用於建設新一代工廠、開發突破性技術、提升員工薪資與福利、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的數兆美元資金,最終卻被用來推高自身的股價。數據似乎也為這種擔憂提供了佐證:在過去十年間,儘管企業利潤與現金儲存屢創新高,但美國的商業實體投資(Business Investment)增長卻顯得相對疲弱,甚至在2013年以來的幾個時期中出現負增長。
更深層次的擔憂,在於股票回購可能加劇了收入不平等。當企業將資金大量用於回購時,其主要受益者是持有股票的股東與企業高管,而廣大的普通員工,則可能錯失了本應獲得的薪資增長與福利改善的機會。此外,回購熱潮與企業總體債務水平的同步攀升,也引發了對金融穩定性的擔憂。部分分析人士懷疑,一些公司甚至不惜背負更多債務來為股票回購提供資金,這種「以債養股」的做法,無疑增加了整個經濟體系的槓桿與風險。
華盛頓的跨黨派警鐘
這場爭議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經濟學界與金融市場的範疇,演變為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政治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對股票回購的批評,罕見地在美國兩黨之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
在民主黨方面,參議院領袖查克·舒默與資深參議員伯尼·桑德斯,曾共同撰文,嚴厲批評股票回購是以犧牲工人和社區的利益為代價,來中飽高管與富裕股東的私囊。他們主張對股票回購施加更嚴格的限制。而在共和黨方面,佛羅里達州參議員馬可·魯比歐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過度的金融化—包括股票回購—正在侵蝕美國的實體經濟基礎,他提議修改稅法,取消股票回購相對於發放股利的稅收優勢,以鼓勵企業將更多資金用於長期投資。
圍繞股票回購的辯論,其實是一場關於現代企業核心宗旨的根本性對話。一家公司,究竟是僅僅為其股東服務的利潤機器,還是同時也對其員工、社區乃至國家的長期繁榮,負有更廣泛責任的社會組織?在經歷了十年由低利率與減稅所共同催生的回購盛宴之後,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下一個十年美國資本主義的形態與走向。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Stock Buybacks Are So Controversial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why-stock-buybacks-are-so-controversial
S&P Dow Jones Indices: S&P 500 Buybacks Set 4th Highest Payout, But Decline for the 4th Quarter in a Row
https://www.spglobal.com/spdji/en/research-insights/articles/sp-500-buybacks-set-4th-highest-payout-but-decline-for-the-4th-quarter-in-a-row/
The New York Times: Schumer and Sanders: Limit Corporate Stock Buybacks
https://www.nytimes.com/2019/02/03/opinion/schumer-sanders-stock-buybacks.html
U.S. Senator Marco Rubio's Office: Rubio Releases Report on Quarter-Century of Pro-Worker, Pro-Family, Pro-America Policy Proposals
https://www.rubio.senate.gov/rubio-releases-report-on-quarter-century-of-pro-worker-pro-family-pro-america-policy-proposal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Why Stock Buybacks Are Dangerous for the Economy
https://hbr.org/2014/09/profits-without-prosperity
Brookings Institution: The windfalls of Trump’s tax cuts: The role of stock buybacks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windfalls-of-trumps-tax-cuts-the-role-of-stock-buybacks/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Financial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 Z.1 (Data on corporate deb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