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6月29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G20大阪峰會後宣布貿易戰暫時休兵,全球市場暫獲喘息。然而,這場由美國單方面發動、已延燒超過一年半的關稅戰爭,其影響遠不止於經濟數據的起伏。從對華價值逾五千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到重塑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乃至對歐洲盟友的汽車產業橫加威脅,川普政府的行為模式已清晰地標示出一個核心戰略:將「關稅」從單純的貿易保護工具,提升為貫徹其外交政策與重塑全球權力格局的主要武器。
這場看似混亂的多線作戰,背後存在著一套清晰的行為邏輯。它不僅僅是為了縮減貿易逆差,更深層的目標在於挑戰二戰後建立、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對中國,關稅是遏制其科技崛起與產業升級的戰略圍堵;對墨西哥與加拿大,是確保美國區域經濟主導權並附加非貿易條件(如移民問題)的強力杠桿;對歐洲,則是對傳統盟邦關係的一次壓力測試,意圖將其從夥伴轉變為更順從的經濟個體。
此番操作的本質,是將美國龐大的國內市場與消費能力「武器化」,迫使貿易夥伴在不對等的權力結構下重新談判。這場以「美國優先」為名的革命,正深刻地侵蝕著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權威,並迫使各國重新評估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與風險。暫時的休兵協議或許能帶來片刻的寧靜,但潛藏在貿易數據之下的地緣政治板塊碰撞,才正要開始。這不僅是一場貿易戰,更是一場關於未來世界秩序由誰制定、如何運作的權力鬥爭。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全球的目光聚焦於大阪G20峰會上那場決定性的握手時,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熟悉的、卻又令人不安的平靜。美中兩國元首達成協議,暫緩新一輪關稅升級,為持續緊繃的全球市場注入一絲緩解。然而,作為一名長期穿梭於各國談判桌前的外交翻譯,我深知,真正的風暴從未因一次握手而真正停歇。這場由川普總統親手點燃的全球貿易戰火,早已超越了貨物清單與關稅稅率的範疇,演變為一場深刻重塑21世紀國際權力結構的寧aj革命。過去這一年半的經歷,彷彿是一部濃縮的國際關係史,展示著一個超級大國如何決心以一己之力,改寫自二戰結束以來世界所依循的規則。
第一戰線:直指中國的科技與未來
這場全球貿易爭端的震央,無疑是美中關係。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雙邊貿易關係。根據去年的數據,美國從中國進口了價值約5400億美元的商品,而對華出口額僅約1200億美元。川普總統自競選以來,便將弭平這巨大的貿易逆差視為其核心目標。
戰火始於2018年夏季,美國政府以保護國家智慧財產權與技術為由,對價值數百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包含機械、半導體、工業零件等)加徵25%的關稅。此舉的目標極具針對性,它並非隨機挑選,而是精準地打擊了「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的關鍵產業。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貿易壁壘,更像是一次精準的外科手術式打擊,意圖遲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追趕的步伐。
中國的反應迅速且對等,其報復性關稅主要集中在美國的農業州,特別是大豆等農產品,以及汽車產業。這一步棋同樣經過深思熟慮,旨在對川普總統在政治上至關重要的票倉施加最大壓力。於是,一場你來我往的關稅升級螺旋於焉展開。
到了秋季,戰事升級。美國對額外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打擊範圍擴大至家具、手提箱、電腦零組件等消費性產品,戰火開始從產業鏈蔓延至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國再次採取反制措施。同年12月,兩國曾一度達成休戰共識,但和平極其短暫。
今年的五月,隨著談判的破裂,美國將那10%的關稅稅率一舉提升至25%,並揚言對剩餘所有約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這幾乎等同於對中國輸美商品發動了全面性的經濟封鎖。大阪峰會的握手,暫時阻止了這最後一輪關稅的實施,但先前已加徵的關稅壁壘依然高聳。
從軍事戰略的角度解讀,這套組合拳的意涵遠比單純的貿易平衡來得複雜。川普政府的行為,更像是一場旨在削弱對手長期作戰能力的「戰略消耗戰」。它不求在一場決定性戰役中取勝,而是透過持續不斷的經濟壓力,耗損對方的經濟元氣、擾亂其產業佈局,並最終迫使對方在更廣泛的結構性問題上做出讓步。大阪的休兵,與其說是和平協議,不如將其視為雙方在進行了幾輪激烈交火後,各自返回戰壕、重新評估戰術與補給的「戰術暫停」。真正的結構性矛盾,分毫未解。
第二戰線:重塑北美後院的秩序
在與中國展開激烈對抗的同時,川普政府也並未忽略其視為「後院」的北美大陸。川普總統長久以來,始終將已有25年歷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稱為「史上最糟糕的貿易協定」。美、加、墨三國之間每年有高達上萬億美元的貿易額在此協定框架下流動,改寫它,是其競選時的核心承諾。
談判自2017年啟動,但進展緩慢。為了加速進程,川普政府在2018年祭出了其標誌性的政策工具—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全球進口的鋼鐵和鋁材加徵關稅,而這一措施並未豁免其最親密的鄰國,加拿大與墨西哥。此舉無異於在談判桌上,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盟友。為了進一步施壓,政府更威脅將對全球汽車產業加徵關稅,這將直接衝擊與美國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加、墨兩國。
在巨大的壓力下,三國終於在去年夏天達成了一項新的貿易協定—《美墨加協定》(USMCA)。然而,協定需經三國立法機構批准方能生效,截至目前,僅有墨西哥完成了該程序。為了掃除國內批准的障礙,美國政府做出了兩項讓步:其一,放棄了對加、墨兩國的汽車關稅威脅;其二,於今年五月,終於取消了對兩國的鋼鋁關稅,加、墨也隨之取消了報復性關稅。
正當人們以為北美貿易關係將重回穩定之際,新的變數驟然而至。川普總統以美墨邊境湧入過多移民為由,突然威脅將對所有從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年貿易額約3500億美元)加徵5%的關稅,並逐月遞增至25%。
這一舉動在外交領域引起了巨大震撼。它史無前例地將貿易政策與一個完全不相關的移民議題直接掛鉤。這意味著在川普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中,「關稅」已不僅僅是處理貿易爭端的工具,而是可以用於解決任何外交政策問題的萬用壓力棒。
墨西哥緊急派遣代表團前往華盛頓斡旋,承諾將在其南部邊境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以阻止移民潮,從而暫時避免了關稅的實施。然而,川普總統明確表示,威脅依然存在,並將在90天後重新評估。這種將經濟工具用於非經濟目標的作法,徹底模糊了傳統外交政策的界線。它向世界傳遞了一個危險的信號:任何與美國的雙邊關係,都可能因為某個看似無關的議題,而在一夕之間面臨全面的經濟脅迫。這對建立在互信與規則基礎上的同盟關係,造成了難以估計的侵蝕。
第三戰線:橫跨大西洋的盟邦裂痕
歐洲,作為美國在二戰後最堅實的盟友,同樣未能倖免於這場貿易風暴。歐盟作為一個統一的貿易實體,其成員國共同制定貿易政策。美歐之間每年的雙邊商品貿易總額也高達約8200億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關係之一。
然而,先前對全球加徵的鋼鋁關稅,至今依然適用於歐洲。更令歐洲各國政府憂心忡忡的,是懸而未決的兩大威脅。
首先是汽車關稅。川普總統多次抱怨歐洲,特別是德國,向美國出口大量汽車(如賓士、BMW),而美國汽車卻難以進入歐洲市場。他威脅要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歐洲進口汽車加徵高額關稅。對於以汽車工業為經濟命脈的德國而言,這無疑是致命的打擊。目前,川普政府已將此威脅的決定期限推遲至今年十一月,但並未撤銷。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高懸在跨大西洋關係之上。
其次,是延續多年的空中巴士(Airbus)與波音(Boeing)補貼爭端。美歐雙方都因對方為各自的航空巨頭提供非法補貼,而威脅對彼此價值約11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這場爭端的談判幾乎沒有任何進展,歐洲的擔憂正與日俱增。
歐洲決策者們正以一種複雜的心情,觀察著美國對中國和墨西哥的極限施壓。他們意識到,川普總統已證明他完全願意對一個國家的全部進口商品發動關稅戰。從中國到墨西哥,下一個會不會是歐洲?這種不確定性,正迫使歐洲重新思考其對美關係的本質。過往那種基於共同價值觀與戰略利益的盟邦關係,正被一種赤裸裸的、交易性的「美國優先」邏輯所取代。這在歐洲內部,激發了關於強化「戰略自主」的辯論,長遠來看,這可能導致跨大西洋同盟的結構性鬆動。
懸而未決的2.5兆美元賭局
將這三條戰線綜合起來看,全球有超過2.5兆美元的貿易額正處於不確定與動盪之中。迄今為止,川普政府尚未完成任何一項重大的、可被視為最終勝利的貿易協議。其策略的核心,似乎不在於「達成協議」,而在於「持續施壓」。
這種以關稅為核心武器的外交政策,其背後的行為邏輯是清晰的:利用美國作為全球最大單一消費市場的無可取代的地位,將其轉化為地緣政治的終極杠桿。它試圖打破數十年來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代表、以共識和規則為基礎的多邊主義框架,代之以一套由美國主導、基於雙邊實力對比的輻射狀貿易網絡。
這是一場豪賭。它或許能在短期內為美國爭取到一些帳面上的利益,但其長期代價可能是巨大的。它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增加了企業的營運成本與風險,最終可能將這些成本轉嫁給美國自身的消費者。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透支美國自二戰以來積累的國際信譽與軟實力。當「規則制定者」變成「規則破壞者」,當盟友與對手都同樣面臨著不可預測的經濟脅迫時,一個更不穩定、更碎片化的世界秩序,或許已在悄然成形。
大阪的休兵,只是漫長戰役中的一個逗點。未來,關稅的大棒是否會再次揮舞,不僅取決於談判桌上的折衝,更取決於川普政府對於這場全球權力重構的最終想像。而世界,只能屏息以待。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A China Trade War Timeline: How We Got Here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10/business/china-trade-war-timeline.html
Reuters: Timeline: U.S.-China trade war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ade-china-timeline-idUSKCN1T01F4
BBC News: A quick guide to the US-China trade war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45899310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the U.S. and China Ended Up in a Trade War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the-u-s-and-china-ended-up-in-a-trade-war-11557409200
Associated Press: AP Explains: The US-Mexico-Canada trade deal, or USMCA
https://apnews.com/article/a049d5a3f3a64b978d3810a905470d04
The Guardian: How did the US-Mexico tariff dispute start and what will happen now?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9/jun/08/how-did-the-us-mexico-tariff-dispute-start-and-what-will-happen-now
Financial Times: US trade disputes: a new global order?
https://www.ft.com/content/32258810-749e-11e9-bbfb-5c68069fbd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