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3年12月3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北大西洋理事會,針對烏克蘭首都基輔日益惡化的情勢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公開譴責烏克蘭政府對和平示威者「使用過度武力」。此聲明是在烏克蘭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的政府於11月21日無預警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協定》之後,以及烏克蘭「金鵰」(Berkut)特種警察部隊於11月30日凌晨對獨立廣場上的學生示威者進行殘酷鎮壓的背景下發布的。北約的介入,標誌著這場最初因外交政策轉向而引發的國內抗議,已正式升級為引發整個歐洲—大西洋安全架構高度關切的國際事件。聲明中,北約敦促烏克蘭政府與反對派展開對話,並啟動改革進程,同時特別指出,作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的輪值主席國,烏克蘭有責任「完全遵守其國際承諾,捍衛言論與集會自由」。此舉無疑是對亞努科維奇政府極具諷刺性的提醒,凸顯其鎮壓行為與其所擔任的國際角色之間的深刻矛盾。更重要的是,北約在聲明中重申,「一個主權、獨立、穩定且堅定致力於民主和法治的烏克蘭,是歐洲—大西洋安全的關鍵」。這句話不僅僅是對烏克蘭作為北約重要夥伴國地位的再確認,更是向所有相關方,特別是向對烏克蘭施加巨大壓力的俄羅斯,發出了一個明確的戰略信號:烏克蘭的未來走向,直接關係到北約自身的安全利益。這份聲明,是西方世界在烏克蘭危機初期,試圖透過外交壓力與價值觀呼籲,阻止局勢進一步滑向深淵的一次重要努力。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報導
2013年12月初的基輔,冬日的寒意與廣場上人羣的熱情形成了鮮明對比。獨立廣場(Maidan Nezalezhnosti)已從一個城市地標,轉變為烏克蘭國家命運的十字羅盤。數十萬民眾聚集於此,他們的目的已不再僅僅是為了抗議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在一週前背棄與歐盟的歷史性協議,更是為了回應國家機器在11月30日凌晨那場針對學生的暴力清場所帶來的羞辱與憤怒。正是在這樣一個國內矛盾急遽激化、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遠在布魯塞爾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發出了一份簡潔而有力的聲明,將基輔的街頭抗議,置於全球安全格局的顯微鏡之下。
2013年12月3日的這份聲明,是北約對「歐洲廣場」(Euromaidan)示威運動的首次官方機構性回應。它不僅是對一個主權國家內部事件的表態,更是一次精心計算的戰略溝通,旨在向基輔、莫斯科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闡明北約在此次危機中的立場、原則與底線。這份文件雖然不長,但其字裡行間,反映了西方世界對烏克蘭局勢的深切憂慮,以及對其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的警惕。
從外交協議到街頭革命:危機的源起
要理解北約聲明的全部份量,必須回溯至危機的引爆點。數月以來,烏克蘭一直在為與歐盟簽署《聯繫協定》及《深入且全面自由貿易區協定》進行最後的準備。這份協定對許多烏克蘭人而言,不僅僅是一份貿易文件,它象徵著一個「文明的選擇」—擺脫數百年來俄羅斯影響的陰影,轉向一個以法治、民主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歐洲共同體。它承載了一整代後蘇聯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國家未來的期盼。
然而,這條通往歐洲的道路,從一開始就面臨著來自克里姆林宮的巨大阻力。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將烏克蘭視為其重建大國影響力的核心拼圖,絕不容許其脫離莫斯科的軌道。為此,俄羅斯動用了一整套混合式的脅迫工具:一方面,對烏克蘭的出口商品實施貿易壁壘,威脅切斷至關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另一方面,則拋出了一個價值15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和天然氣折扣的誘人方案,試圖將搖擺不定的亞努科維奇政府拉回自己的陣營,並將其納入由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
2013年11月21日,亞努科維奇政府最終選擇了莫斯科。在立陶宛維爾紐斯歐盟峰會召開前夕,基輔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協議的準備工作。這個突如其來的U型轉彎,瞬間點燃了公眾的怒火。最初的抗議活動由學生和親歐盟的公民社會團體發起,他們和平地聚集在獨立廣場,揮舞著烏克蘭與歐盟的旗幟,表達對政府決定的失望。
暴力的催化劑:11月30日的清場
如果說暫停簽署協議是危機的導火線,那麼11月30日凌晨的暴力清場,則是將火星扔進火藥桶的魯莽之舉。當天凌晨四點左右,數百名裝備精良的「金鵰」特種警察部隊成員,手持警棍和盾牌,對廣場上僅存的約四百名和平示威者—其中絕大部分是學生—發動了突襲。手無寸鐵的年輕人遭到無情的毆打和追趕,許多人頭破血流,現場一片狼藉。
這次鎮壓行動在戰術上是殘酷的,在戰略上則是災難性的。政府試圖用恐懼來撲滅抗議的火苗,卻反而激起了全國性的憤怒。暴力畫面透過社交媒體和獨立新聞頻道迅速傳播,深深刺痛了烏克蘭社會的良知。第二天,即12月1日,走上基輔街頭的民眾從數千人激增至五十萬甚至更多。抗議的訴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單純的「支持歐洲一體化」,演變為要求懲罰施暴者、內務部長下台、乃至總統亞努科ви奇本人辭職的全面政治反抗。一場親歐盟的示威,就此轉變為一場捍衛公民尊嚴與基本權利的革命。
解讀北約聲明:在譴責與戰略之間
正是在此背景下,北約發布了其12月3日的聲明。這份聲明可以從幾個層面進行解讀:
首先,是道義上的譴責。聲明開宗明義,「譴責對和平示威者使用過度武力」。在外交辭令中,「譴責」(condemn)是一個極為強烈的詞語,它清晰地將暴力的主要責任歸咎於國家機器,而非將其模糊地描述為「衝突雙方」的責任。這與那些呼籲「各方保持克制」的標準說辭有著本質區別,代表了北約在價值觀上的明確站位。
其次,是運用國際規範施壓。聲明中特意提及烏克蘭當時正擔任「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的輪值主席國」。OSCE的核心使命之一便是監督和促進成員國的人權、民主與法治。一個正在以暴力手段鎮壓本國公民集會自由的政府,卻同時擔任著捍衛這些價值的國際組織的主席—這其中的諷刺意味不言而喻。北約藉此向亞努科維奇政府指出其行為的虛偽性,並利用其國際身份,對其施加規範性的壓力。
再者,是劃定戰略紅線。聲明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一個主權、獨立、穩定且堅定致力於民主和法治的烏克蘭,是歐洲—大西洋安全的關鍵。」這句話直接繼承了北約自1990年代以來對烏克蘭政策的基石。它向莫斯科傳達了一個毫不含糊的訊息:北約不會對烏克蘭的命運坐視不理。雖然烏克蘭並非北約成員國,不受第五條集體防衛條款的保護,但其獨立與主權的存續,被北約視為整個歐洲東翼安全與穩定的前提。任何試圖以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烏克蘭主權地位的行為,都將被視為對北約核心安全利益的挑戰。
最後,是有條件的夥伴關係。聲明強調,「我們的夥伴關係將在民主、人權和法治的價值基礎上繼續下去。」這句話隱含了一個警告:如果烏克蘭政府持續背離這些共同價值,其與北約的夥伴關係—包括聯合軍事演習、國防改革援助計畫(NATO-Ukraine Commission)等—將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這是在不動用軍事選項的情況下,北約所能祭出的為數不多的政策工具之一。
一份未被聽取的警示
回顧歷史,北約在2013年12月3日的這份聲明,是國際社會在烏克蘭危機全面爆發前的一次重要外交干預。它準確地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政府的暴力行為正在摧毀對話的可能,並將國家推向分裂的邊緣。它也清晰地闡明了西方的立場:支持烏克蘭人民的民主選擇,並警告外部勢力不要干預烏克蘭的主權。
然而,這份理性的呼籲與警告,最終未能阻止悲劇的發生。亞努科維奇政府未能從暴力鎮壓的災難性後果中吸取教訓,反而選擇了繼續升級打壓,並更加依賴來自莫斯科的支持。而克里姆林宮則將基輔的抗議活動,從一開始就定性為由西方情報機構策劃的「顏色革命」,並開始為其後續更為激進的軍事干預行動鋪路。
因此,這份聲明最終成為了一份未被聽取的警示。它標示著在烏克蘭的冰天雪地中,和平解決危機的窗口正在迅速關閉。隨後的幾個月裡,獨立廣場上的對峙演變為血腥的街頭戰鬥,最終導致亞努科維奇政權的垮台,以及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兼併和頓巴斯戰爭的爆發。北約的聲明,成為了這場漫長衝突序幕中,一個清晰而沉重的註腳。
資料來源
North Atlantic Council discusses developments in Ukraine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05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