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年度交付量未達預期,股價全年重挫65%引發市場疑慮

市場競爭加劇與內部挑戰的雙重壓力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巨頭戰爭,重工業復辟-,科技與AI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1月2日,全球電動車領導品牌特斯拉(Tesla)公布了其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度的車輛生產與交付報告。數據顯示,公司全年共交付131萬輛汽車,較2021年增長40%,創下歷史新高。然而,此一成績卻未能達到公司先前設定的「年增長50%或以上」的樂觀目標,也低於華爾街的普遍預期。此消息發布後,市場反應劇烈,特斯拉股價在新年首個交易日應聲下跌超過12%,為其災難性的2022年表現劃下一個沉重的註腳-該年度,特斯拉股價累計跌幅高達65%,是公司上市以來最糟糕的一年。這場規模空前的拋售潮,其背後成因遠比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收購社交媒體平台推特(Twitter)所引發的爭議更為複雜。首先,外部競爭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根據產業數據,美國市場上的電動車款數量在一年內從33款激增至53款,特斯拉長期以來憑藉少數幾款車型獨占市場的局面正迅速被侵蝕,其市場份額已從絕對領先的地位開始滑落。其次,市場對於需求放緩的擔憂日益加劇。過去消費者訂購特斯拉需要漫長等待的景象已不復見,候車時間急劇縮短被部分投資者解讀為需求降溫的直接信號。儘管馬斯克將此歸因於聯準會的升息政策,但其論點未能完全平息市場的疑慮。再者,貫穿全年的生產挑戰亦是關鍵因素。作為特斯拉全球產能最大的工廠,上海廠因中國的防疫清零政策而間歇性停工,嚴重干擾了生產節奏;而位於德州奧斯汀和德國柏林的新工廠,產能爬升過程耗費巨大,被馬斯克本人形容為「巨大的金錢熔爐」,加上全球性的供應鏈成本與通膨壓力,使得生產端的困境雪上加霜。最後,關於特斯拉估值是否過高的長期辯論,也在2022年集中爆發。在巔峰時期,其市值一度超越全球前十大傳統車廠的總和,這種基於「先行者優勢」與未來高度預期的估值,在公司面臨增長放緩、競爭加劇的現實面前,顯得愈發脆弱。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時間的指針跨入2023年,汽車產業的版圖上,一道曾經最為耀眼的光芒,似乎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黯淡。1月2日,特斯拉發布了備受矚目的2022年全年交付數據。131萬輛-這個數字本身刷新了公司的歷史紀錄,也象徵著電動車時代的持續深化。然而,資本市場並未給予掌聲,反而以一場劇烈的拋售作為回應。

因為這個數字背後,是一個未能實現的承諾。公司設定的年增長50%的目標,最終停在了40%。這10個百分點的差距,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落空,更成為一面稜鏡,折射出這家電動車巨擘在2022一整年所面臨的內外困境。全年股價累計暴跌65%,超過7000億美元的市值蒸發,市場的冷酷反應,迫使我們必須將目光從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收購推特的花邊新聞移開,轉而審視那些真正動搖特斯拉根基的結構性挑戰。

當光環褪去:從一人獨舞到群雄並起

長久以來,特斯拉幾乎是電動車的同義詞。憑藉其先發優勢與技術壁壘,它在市場上享受著近乎壟斷的地位。然而,在特斯拉努力應對內部挑戰的同時,外部世界的競爭格局早已發生了質變。這不再是一場獨角戲。

根據J.D. Power的數據,2021年底,美國市場上可供消費者選擇的電動車型為33款;僅僅一年之後,到2022年底,這個數字躍升至53款。福特汽車的Mustang Mach-E、現代汽車的Ioniq 5、起亞的EV6以及福斯的ID.4等車款,憑藉各自的設計、性能與價格優勢,正迅速瓜分市場。儘管根據S&P Global Mobility的統計,去年最暢銷的五款電動車中,特斯拉依然佔據四席,但其整體市場份額已無法維持過往的絕對統治地位,在2022年第三季度已下滑至61%。

投資者的憂慮其來有自。相較於傳統車廠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線,特斯拉多年來始終依賴著Model S、3、X、Y這幾款核心車型。這種策略在初期有助於集中資源、簡化生產,但在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卻可能成為一種弱點。一位分析師直言:「問題在於,特斯拉能否繼續保持過去的競爭力,或者它們的產品是否會變得過時?」更直接的警訊來自於候車時間的顯著縮短。過去被視為產品熱銷證明的漫長等待,在2022年大幅減少,這在許多市場觀察者眼中,是需求已經開始軟化的明確跡象。

生產的陣痛:遠方的封鎖與身旁的熔爐

在應對外部競爭壓力的同時,特斯拉自身的生產體系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作為公司全球產能的重鎮,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運作,在2022年反覆受到中國「清零」防疫政策的衝擊。突如其來的封鎖與間歇性的停工,不僅直接導致產量損失,更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造成了巨大干擾。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位於美國德州奧斯汀與德國柏林的新工廠,則上演著另一種形式的挑戰。這兩座被寄予厚望的現代化廠區,其產能爬升的過程遠比預期艱難且昂貴。馬斯克在2022年5月的一次訪談中,用了一個極為生動卻也令人不安的比喻,稱這兩座工廠是「巨大的金錢熔爐」。這意味著在它們達到規模化生產、能夠貢獻正向現金流之前,每日都在消耗著巨額的資本支出。

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性的通膨浪潮,使得製造電動車所需的一切成本都在飛漲-從電池核心的鋰、鈷等原材料,到物流運輸,乃至於勞動力成本。汽車製造本就不是一個利潤率極高的行業,急劇上升的成本壓力,進一步壓縮了特斯拉的獲利空間。馬斯克在一次會議上坦承:「我們最關心的,是如何讓工廠持續運轉,這樣我們才能支付員工薪水,而不會破產。」這番言論,揭示了光鮮銷售數據背後,企業經營者面臨的真實壓力。

估值的反思:從神話到現實的距離

在探討特斯拉困境的所有因素中,最為核心的,或許是關於其「估值」的長期辯論。在2021年的巔峰時期,特斯拉的市值一度超越了全球前十大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總和,而其汽車銷量卻僅僅是這些巨頭的一個零頭。

如此驚人的估值,建立在一系列對未來的樂觀預期之上:投資者相信特斯拉不僅僅是一家汽車公司,更是一家能源公司、科技公司、人工智慧公司;他們相信特斯拉將憑藉其先行者優勢,在電動車市場佔據永久性的主導地位;他們更相信執行長馬斯克所描繪的一個個未來藍圖-從自動駕駛計程車網絡到人形機器人。這些願景,為特斯拉的股價注入了大量的「故事溢價」。

然而,當現實世界的發展與故事產生偏離時,估值的基礎便開始動搖。當競爭對手紛紛拿出有力的產品,侵蝕其市場份額時;當備受期待的Cybertruck皮卡在發表三年後仍未上市時;當馬斯克本人為了收購推特而拋售了近400億美元的特斯拉股票時-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這家公司的真實價值究竟為何。一位分析師的評論頗具代表性:「過去幾年,特斯拉基於市場的過度渲染,其估值被嚴重高估了。」

2022年的股價崩跌,可以視為市場的一次理性回歸。投資者不再僅僅為遙遠的夢想買單,他們開始要求看到切實的、可持續的增長與獲利能力。

展望未來,特斯拉正航行在一片充滿不確定性的水域。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籠罩,高利率環境抑制著消費者的購車意願,特別是對於價格不菲的電動車。馬斯克雖聲稱公司具有「抵禦衰退的能力」,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當經濟緊縮時,原本打算購買一輛6萬美元電動車的消費者,是否會轉而選擇一輛4萬美元的燃油車?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特斯拉乃至整個電動車產業在未來一年的走向。

資料來源

Reuters: Tesla deliveries miss estimates, shares slump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tesla-q4-deliveries-miss-estimates-2023-01-02/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esla’s Sales Fell Short of Lofty Goals in 2022
https://www.wsj.com/articles/teslas-sales-fell-short-of-lofty-goals-in-2022-11672671500

Bloomberg: Tesla Deliveries Trail Estimates After Final Quarter Flurry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1-02/tesla-delivers-405-278-vehicles-in-quarter-trailing-estimates

The New York Times: Tesla’s Sales Soar, but Not Enough to Hit Its Aggressive Goal
https://www.nytimes.com/2023/01/02/business/tesla-sales-2022.html

Associated Press: Tesla deliveries grow 40% in 2022, but fall short of goal
https://apnews.com/article/elon-musk-tesla-inc-business-china-covid-2c420658498875a6c117d3b5b5c900e5

The Guardian: Tesla deliveries rise but fail to meet annual target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3/jan/02/tesla-car-deliveries-record-high-annual-target

TechCrunch: Tesla deliveries grew 40% in 2022, missing its 50% target
https://techcrunch.com/2023/01/02/tesla-deliveries-grew-40-in-2022-missing-its-50-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