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峰會宣言:七十五週年宣告的決心與聯盟承諾

烏克蘭援助制度化並加速集體防禦落實的行動綱領

· 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歐洲,權力結構-俄羅斯,戰爭與和平-烏克蘭戰爭,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7月10日,為慶祝《華盛頓條約》簽署七十五週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三十國元首與政府首腦重返聯盟的誕生地—華盛頓特區,舉行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高峰會議。在歐洲大陸戰火重燃的嚴峻背景下,此次峰會不僅是對聯盟七十五年歷史的紀念,更是一次對聯盟在經歷了深刻轉型後,其集體決心、軍事實力與持久承諾的權威性展示。峰會發布的聯合宣言,其核心成果在於將過去數年應對危機的臨時性舉措,轉化為堅實、持久的制度性安排。其中最為重大的決策,是決定成立「北約對烏克蘭安全援助與訓練任務」(NSATU),旨在將盟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置於一個更具持續性、可預測性和連貫性的聯盟框架之下,並為此發起了「對烏克蘭長期安全援助承諾」,計畫在未來一年內提供至少四百億歐元的援助基線。在強化自身防禦方面,宣言強調了聯盟正在全面落實自馬德里和維爾紐斯峰會以來所制定的新一代防禦計畫,並為此採取了一系列加速行動,包括舉行「堅定捍衛者2024」等大規模演習、優先提升關鍵彈藥與防空能力,以及通過新的「北約工業產能擴張承諾」來強化國防工業基礎。在聯盟內部事務上,峰會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超過三分之二的盟國已實現或超過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 2%的指標,歐洲盟國與加拿大2024年的國防支出增長率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8%。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宣言的措辭達到了新的高度,首次明確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定義為俄羅斯侵略戰爭的「決定性促成者」,並呼籲其停止對俄羅斯戰爭努力的一切物質與政治支持。此次華盛頓峰會,以其一系列高度實質性的決策,不僅為聯盟的未來航向設定了清晰的航標,更向世界宣告了一個在戰爭考驗下更為團結、更具實力、也更具全球視野的跨大西洋聯盟的重生。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誕生地的重誓—北約七十五週年的歷史性時刻

2024年7月10日,華盛頓特區。七十五年前,正是在這座城市,十二個來自北美和西歐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灰燼之上,簽署了一份旨在「保障各成員國的自由、共同繼承的傳統和法治」的《北大西洋公約》。如今,當三十二個成員國的領導人重返聯盟的誕生地時,他們所紀念的,不僅僅是一段長達四分之三世紀的歷史,更是在歐洲大陸戰火重燃的殘酷現實下,對這份公約所載之集體防禦承諾的一次最為莊嚴的再確認。華盛頓峰會,因此不僅是一場慶典,它更是一場在戰爭陰影下召開的、旨在展示決心、實力與持久承 new 的戰爭時期的峰會。

聯合宣言的開篇,便奠定了這一莊重而堅定的基調:「我們…在歐洲大陸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仍在持續、我們的安全處於關鍵時刻之際,齊聚華盛頓…我們對在任何時候保衛彼此和每一寸盟國領土的承諾,堅如磐石。」這句話,將峰會的歷史性紀念,與當下最緊迫的地緣政治現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它表明,對北約而言,歷史的最佳紀念方式,不是回望過去的榮光,而是為應對眼前的挑戰,做出最為有力的準備。

此次峰會的核心主題,可以被精準地概括為三個關鍵詞:落實(Implementation)、加速(Acceleration)和持久(Endurance)。與2022年馬德里峰會(制定新《戰略概念》)和2023年維爾紐斯峰會(批准新一代防禦計畫)這兩次以「擘劃藍圖」為主的會議不同,華盛頓峰會的核心任務,是向世界展示,這些宏大的藍圖正在被轉化為具體的、看得見的軍事能力、制度安排和財政承諾。

為此,峰會的成果高度聚焦於實質性的「交付成果」。在支持烏克蘭方面,聯盟將過去兩年多來主要由美國主導的、相對臨時性的「拉姆施泰因模式」援助協調機制,正式升級為一個由北約自身主導的、名為「北約對烏克蘭安全援助與訓練任務」(NSATU)的常設機構,並為此設立了明確的年度援助資金基線。在強化自身防禦方面,宣言用一整個詳盡的段落,列舉了為落實新防禦計畫而正在進行的十二項具體加速行動,從舉行「堅定捍衛者2024」這一代人以來最大規模的演習,到啟動旨在擴大彈藥產能的工業承諾。而在聯盟內部凝聚力的核心議題—負擔分擔—上,峰會更是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超過三分之二的盟國達成了國防開支佔GDP 2%的指標。

與此同時,峰會的戰略視野也達到了新的廣度與深度。在歡迎芬蘭和瑞典這兩個新盟友的同時,峰會對來自俄羅斯與中國的挑戰,給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嚴厲和清晰的評估,首次將中國明確定義為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決定性促成者」。這一切都表明,華盛頓峰會不僅僅是一次回顧歷史的紀念活動,它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戰略動員,旨在為一個更具競爭性、更危險的世界,全面重塑一個更強大、更團結、也更具全球視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永固的生命線—將對烏克蘭的援助制度化

在華盛頓峰會的所有決策中,最具深遠戰略意義的,無疑是聯盟決定將其對烏克蘭的安全援助,從過去兩年多主要依賴「意願聯盟」的臨時性協調,轉變為一個由北約主導的、具有長期性與可預測性的制度化安排。這一轉變的核心,是正式決定成立「北約對烏克蘭安全援助與訓練任務」(NATO Security Assistance and Training for Ukraine, NSATU)。

NSATU的成立,是一次深刻的制度性演進—它將通往烏克蘭的生命線,從一個依賴於當下政治能量的「意願聯盟」,轉變為聯盟自身的一個永久性的、結構性的組成部分—旨在確保對基輔防禦的支持,能夠「無論需要多久」(for as long as it takes),都能持續下去,不受個別成員國政治風向變化的影響。這項決策的背後,是對烏克蘭戰爭長期性的清醒認知,以及對確保援助可持續性的深刻憂慮。自2022年戰爭全面爆發以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協調,主要通過由美國在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召集的「烏克蘭防務聯絡小組」(即「拉姆施泰因模式」)來進行。這一模式在戰爭初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華盛頓的領導意願與組織能力。NSATU的設立,旨在將這一功能「北約化」,使其成為整個聯盟的集體責任。

根據宣言的闡述,NSATU的目標,是「將對烏克蘭的安全援助置於一個持久的基礎之上,確保提供增強的、可預測的和連貫的支持」。其具體職能,將是協調盟國與夥伴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裝備和訓練。重要的是,宣言明確指出,NSATU將「在盟國領土上運作」,這一安排旨在從法律上,避免使北約作為一個組織,成為衝突的直接參與方。

為NSATU的運作提供堅實的財政基礎,盟國同時發起了「對烏克蘭長期安全援助承諾」(Pledge of Long-Term Security Assistance for Ukraine)。根據該承諾,盟國「打算在未來一年內,提供至少四百億歐元的最低基線資金」,並承諾將為烏克蘭的最終勝利,提供「可持續水平的安全援助」。這四百億歐元,並非是一個新的北約共同基金,而是對盟國通過雙邊或其他多邊渠道,向烏克蘭提供的各類軍事援助(包括裝備採購、實物捐贈、訓練成本、後勤支持等)的總額設定的一個最低目標。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更為明確的目標設定和年度審查機制,來實現更為公平的「負擔分擔」。

在政治層面,峰會繼續為烏克蘭的入盟之路提供支持。宣言歡迎了烏克蘭自維爾紐斯峰會以來在民主、經濟和安全改革上取得的「具體進展」,並將峰會的各項決定,共同定義為一座「通往烏克蘭北約成員國資格的橋樑」。儘管峰會依然沒有給出入盟的明確邀請或時間表,但NSATU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種最強有力的、將烏克蘭的國防未來與北約進行深度捆綁的實際行動。它意味著,烏克蘭軍隊的轉型、訓練和裝備,將在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中,在北約的直接指導下進行。這是一條通往事實上(de facto)整合的、不可逆轉的道路。

重裝的聯盟—從防禦計畫到實際行動

如果說將對烏克蘭的援助制度化是華盛頓峰會對外的核心成果,那麼其對內的另一項核心成果,則是全面展示聯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和決心,將其在新時代的集體防禦藍圖,轉化為具體的、可觸及的軍事現實。宣言第七段,以一個長長的、充滿了行動動詞的清單,系統性地闡述了聯盟為「加速其集體防禦的現代化」而正在採取的十二項具體行動。這標誌著北約的戰略轉型,已完全度過了規劃階段,進入了全面的、高強度的落實與執行階段。

這一系列行動的出發點,是2023年維爾紐斯峰會批准的「新一代防禦計畫」。宣言指出,聯盟正在「為我們的新防禦計畫,提供必要的部隊、能力、資源和基礎設施,以為高強度和多領域的集體防禦做好準備」。這一承諾的具體體現,首先是通過大規模的演習來進行檢驗。宣言特別提及了2024年初舉行的「堅定捍衛者24」(Steadfast Defender 24)演習,稱其為「一代人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場橫跨大西洋、涉及數萬名官兵的演習,正是對聯盟快速增援能力的全面預演。

其次,是根據烏克蘭戰爭的直接教訓,緊急提升關鍵軍事能力。宣言指出,聯盟的「初期重點,將包括具有戰場決定性的彈藥,以及防空和飛彈防禦」。這直接回應了戰爭所暴露出的兩大最致命短板:在持續的高強度炮戰中,西方國家的彈藥庫存被迅速耗盡;而在面對俄羅斯大規模的飛彈和無人機攻擊時,現代化的、多層次的防空系統顯得極為稀缺和寶貴。為此,宣言歡迎盟國通過集體和聯合採購的方式,來加速彌補這些能力缺口。

第三,是通過一系列組織性創新,來提升聯盟的作戰效能。這包括:強化北約的指揮與控制體系;發展「機動走廊」(mobility corridors)以提升部隊的快速流動能力;全面整合芬蘭和瑞典這兩個新盟友所帶來的強大能力;加速將太空整合進多領域作戰;建立新的「北約綜合網路防禦中心」;以及成立旨在保護關鍵海底基礎設施的專門中心。這每一項舉措,都對應著現代戰爭的一個關鍵領域,共同構成了一個旨在提升聯盟整體作戰韌性與反應速度的系統工程。

為支撐這一切,峰會還發起了「北約工業產能擴張承諾」(NATO Industrial Capacity Expansion Pledge)。這是在維爾紐斯「國防生產行動計畫」的基礎上,一次更為有力的動員。它旨在通過發出長期、穩定的大規模訂單信號,來刺激整個歐洲和北美的國防工業基礎,使其從和平時期的低速運轉,轉向能夠滿足一場持久高強度衝突需求的戰時生產模式。從戰場上的彈藥,到指揮部裡的網路防禦,再到工廠裡的生產線,北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進行全面的「重裝」,以確保其不僅擁有保衛盟國的計畫,更擁有執行這些計畫的、堅實的物質力量。

歷史性的轉捩點—2%承諾的勝利

在華盛頓峰會的所有成果中,有一項數據的宣布,其政治意義甚至不亞於任何一項軍事決策。聯合宣言第六段自豪地宣告:「超過三分之二的盟國,已經履行了其每年至少2% GDP國防開支的承諾」。這一看似枯燥的數字,實則標誌著北約「負擔分擔」歷史上一個決定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捩點。它不僅為聯盟近年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軍事轉型提供了堅實的財政基礎,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終結了長期以來困擾並侵蝕跨大西洋關係的、最具破壞性的內部爭議。

要理解這一成就的重要性,必須將其置於歷史的背景之中。在2014年的威爾斯峰會上,面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首次侵略,盟國共同許下了「國防投資承諾」,同意在十年內「目標朝著2%的方向邁進」。在當時,僅有三個盟國(美國、英國和希臘)達到了這一標準。在隨後的數年中,儘管歐洲的國防開支開始緩慢回升,但進展並不理想,這也成為了引發跨大西洋關係緊張的主要根源之一,在2017至2021年間達到了頂點。

然而,2022年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如同一記響亮的警鐘,徹底喚醒了整個歐洲大陸。戰爭的殘酷現實,使得增加國防開支,不再是一個可以討價還價的、為了滿足美國要求的政治姿態,而是成為了一個關乎國家生存的、刻不容緩的根本性需求。其結果,是歐洲國防開支的爆炸性增長。宣言指出,在2024年這一年,「歐洲盟國和加拿大的國防開支,增長了18%,這是數十年來的最大增幅」。

這一驚人的增長率,推動了達成2%目標的盟國數量,從2014年的3個,躍升至2024年的超過20個(總數32個盟國中的三分之二以上)。德國,這個長期以來因國防投入不足而備受批評的歐洲最大經濟體,也在這一年歷史性地達到了2%的目標。這一成就,極大地增強了聯盟內部的政治凝聚力。它使得「負擔分擔」問題,從一個引發分裂的爭議點,轉變為一個展示集體決心和共同責任的成功故事。

華盛頓峰會在此基礎上,再次重申了在2023年維爾紐斯峰會上達成的、更具雄心的承諾,即2%僅僅是一個「底線」,而非「上限」。宣言承認,「在許多情況下,需要超過GDP 2%的支出,以彌補現有的短板,並滿足在一個更具競爭性的安全秩序下,所有領域出現的需求」。這標誌著聯盟內部,已就國防投資的「新常態」達成了廣泛共識。這場持續了十年的、關於「誰為安全買單」的艱難辯論,最終在歐洲戰火的催化下,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迎來了一個明確的、也是對聯盟未來至關重要的結論。

威權主義的軸心—對俄羅斯與中國協同的明確警示

在對自身進行全面強化的同時,華盛頓峰會的聯合宣言,也對聯盟所面臨的外部威脅,給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嚴厲和清晰的評估。宣言不僅重申了俄羅斯作為「最重大和最直接的威脅」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和力度,詳細闡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正在成為俄羅斯侵略戰爭的「決定性促成者」,並對兩者日益加深的戰略夥伴關係,表達了深切的憂慮。這標誌著北約的威脅認知,已從應對單一的對手,演變為應對一個相互協同的、共同挑戰國際秩序的威權主義軸心。

對俄羅斯的譴責,延續並深化了此前峰會的基調。宣言再次譴責其「不負責任的核言論和脅迫性的核信號」,包括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器的舉動。在混合行動領域,宣言指出俄羅斯已「加劇了其針對盟國的侵略性混合行動」,包括「蓄意破壞、暴力行為、在盟國邊界的挑釁、將非正常移民工具化」等。宣言還首次對「據報導的、俄羅斯對烏克蘭部隊使用化學武器的行為」,表達了「深切關注」。

然而,此次宣言最為重大的突破,在於其對中國角色的明確界定。公報第二十六段,以一種毫不含糊的語言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其所謂的『無上限』夥伴關係,及其對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的大規模支持,已成為俄羅斯對烏戰爭的決定性促成者。」這句話,具有重大的政治與戰略意涵。它首次在北約的最高級別戰略文件中,將中國的行為,與正在歐洲大陸上發生的、血腥的侵略戰爭,直接聯繫在一起。

基於這一判斷,北約向中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為直接和具體的要求。宣言呼籲中國,「停止對俄羅斯戰爭努力的一切物質與政治支持」,這包括「停止轉讓可用於武器的零部件、裝備和原材料等軍民兩用物資」。宣言還以一種近乎警告的語氣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在促成歐洲近代史上最大規模戰爭的同時,而不對其利益和聲譽產生負面影響。」這表明,北約及其成員國,正在考慮將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與其自身的對華經濟與政治關係,進行更為緊密的掛鉤。

此外,宣言還明確譴責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PRK)和伊朗,稱它們通過向俄羅斯提供彈藥和無人機等直接軍事支持,正在「助長」俄羅斯的侵略戰爭。

這一系列表述,共同描繪出一個令北約深感不安的全球圖景:一個由俄羅斯、中國、朝鮮和伊朗等威權主義國家組成的、相互支持的網絡,正在積極地、協同地,挑戰由西方主導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華盛頓峰會的宣言,正是對這一嚴峻現實的清醒確認,也預示著北約的戰略競爭,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更具全球性、也更具集團對抗色彩的新階段。

一個在七十五週年之際重生的聯盟

當華盛頓峰會的帷幕落下時,它所留下的,不僅僅是一份慶祝聯盟悠久歷史的紀念性文件,更是一份在戰爭的嚴酷考驗下,宣告一個更為強大、更為團結、也更具決心的聯盟重生的行動宣言。七十五週年的紀念,並未沉溺於對過往功績的懷舊,而是成為了一次面向未來的、全面的戰略動員與實力展示。

此次峰會的遺產,是對「落實」的堅定承諾。它將過去數年在馬德里和維爾紐斯峰會上擘劃的宏偉藍圖—從新一代的防禦計畫,到對烏克蘭的長期支持—轉化為具體的、有資源保障的、正在加速推進的實際行動。NSATU的成立,為對烏克蘭的援助,提供了一個能夠超越政治週期、持久可靠的制度性框架。而超過三分之二盟國實現2%國防開支指標的歷史性成就,則為聯盟這部重裝上陣的軍事機器,注入了最為堅實的燃料。

華盛頓峰會也標誌著聯盟戰略視野的一次深刻演進。在清晰地將俄羅斯定位為直接威脅的同時,它以空前的力度,揭示並譴責了中國作為其戰爭機器「決定性促成者」的角色。這標誌著北約的集體安全關切,已正式從一個區域性的框架,擴展至一個應對全球威權主義軸心挑戰的、更為廣闊的維度。

最後,這場在聯盟誕生地舉行的峰會,以一種最為有力的方式,重申了跨大西洋紐帶的持久活力。在經歷了多年的內部摩擦與外部的嚴峻挑戰之後,這個由三十二個民主國家組成的共同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團結。它們共同的決心,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眼前的戰爭,更是為了捍衛其在七十五年前所共同承諾的、那些關於自由、民主與法治的永恆價值。華盛頓峰會證明了,這個在冷戰初期為保衛和平而生的聯盟,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是其十億公民安全與自由的最堅實保障。

資料來源

Washington Summit Declaration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official_texts_227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