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的都市願景:健康、科技與空間

城市韌性與數位治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 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10月22日,在全球仍與冠狀病毒大流行奮戰之際,一場關於城市未來形態的討論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展開。這場公衛危機不僅是對全球醫療體系的嚴峻考驗,更成為一面映照現代城市脆弱性的鏡子,同時也催化了對都市生活、工作模式與空間規劃的全面反思。歷史上,大規模的流行病屢次成為重塑城市樣貌的關鍵驅力,從中世紀為防堵黑死病而設計的隔離城市,到十九世紀倫敦為應對霍亂而興建的現代衛生下水道系統,再到二十世紀初西班牙流感促使建築改良通風設計。如今,COVID-19正扮演著相似的角色,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構成城市機能的核心元素,並探索一個更具韌性、更以人為本的未來。

這場變革的核心,圍繞著三個相互關聯的主題:健康、科技與空間。首先,在工作模式上,疫情強行推動了一場全球最大規模的遠端工作實驗。過去集中於中央商務區的辦公模式正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結合了居家辦公、衛星辦公室與總部協作的混合模式。根據一項針對企業房地產專業人士的調查,高達60%的受訪者預期遠端工作將成為永久性的選項。這不僅改變了員工的日常通勤,也對商業地產的未來構成了重大疑問。未來的辦公室,其功能可能將從傳統的格子間集合體,轉變為一個促進團隊協作、強化企業文化與創新的「交流中心」。與此同時,錯開上下班時間、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預訂辦公桌位等管理方式,旨在降低通勤與辦公空間的人口密度,將健康安全置於首位。

其次,城市的商業地景正經歷一場劇烈的優勝劣汰。疫情導致的封鎖與社交距離措施,對實體零售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預估僅2020年全美就可能有高達兩萬五千家店鋪永久關閉。線上購物從便利選項變成了生活必需,迫使傳統零售商必須加速數位轉型以求生存。未來的實體店面,其價值將不僅僅在於商品交易,更在於提供品牌連結與獨特的感官體驗。線上預訂、線下取貨試穿的混合模式,以及將零售與娛樂、文化相結合的「體驗式商店」,將成為商業復甦的關鍵。最後,在城市規劃層面,「15分鐘城市」的理念正從學術討論走向政策實踐。這個概念主張市民在步行或騎行15分鐘的範圍內,即可滿足居住、工作、購物、教育、醫療與休閒等所有生活所需。為實現此目標,巴黎、米蘭等城市已開始積極改造街道,透過拓寬人行道、增設自行車專用道等措施,降低對公共交通的依賴,並活化鄰里經濟。然而,這場以科技與健康為導向的都市轉型,也潛藏著加劇社會不平等的風險。智慧城市與遠端工作的便利,主要惠及知識型工作者,而廣大的基礎服務業勞動者,以及無法負擔高昂科技成本的中小企業,則可能在這場變革中被邊緣化。如何在追求更智慧、更健康的城市的同時,確保其發展的包容性與公平性,將是所有城市治理者面臨的關鍵課題。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秋日的風吹過空曠的街道,曾經車水馬龍的中央商務區,如今只剩下稀疏的人影。辦公大樓的窗格,亮燈的數量遠少於熄滅的,彷彿一座座沉默的紀念碑,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戛然而止。2020年的這場全球大流行,不僅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更是一場對現代城市文明的全面審視。我們引以為傲的城市,那些作為文化、金融與創新樞紐的高度密集體,在病毒面前,也暴露了其作為疾病傳播溫床的脆弱一面。然而,縱觀歷史長河,城市總是在危機的廢墟上,淬鍊出更強大的生命力。正如十九世紀的倫敦在霍亂的肆虐後,孕育出現代的公共衛生工程一樣,今日的我們,也正站在一個重新構想與設計未來城市的起點。

歷史的回響:以危機為師的城市演化

每一次大規模的流行病,都在城市的肌理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十四世紀的黑死病,催生了歐洲最早的城市隔離檢疫系統,以嚴格的空間管制來阻斷傳播鏈。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則深刻影響了建築設計的思維,當時的工程師為了確保室內空氣流通,特意將暖氣系統的溫度調高,足以讓住戶在寒冬中也能開窗通風。這些看似遙遠的歷史,其實與我們當下的處境息息相關。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道理:重大的外部衝擊,是推動城市變革最根本的動力。

Gensler建築事務所在新加坡的負責人娜恩·帕雷克(Nayan Parekh)指出,COVID-19將同樣迫使我們做出重大的調整。這場始於工業城市的疫情,迅速沿著全球化的航線與交通網絡,蔓延至世界各地的都會區。這段經歷,讓「密度」這個長期以來被視為城市活力的象徵,暫時蒙上了一層危險的陰影。因此,後疫情時代的城市規劃,其核心議題必然是如何在維持城市活力的同時,建構一個更具健康韌性的空間系統。

工作場域的革命:從集中到分散的典範轉移

這場變革最先衝擊的,是我們每日生活中佔據時間最長的場域—辦公室。疫情所引發的居家辦公,已從臨時的應變措施,演變為一場可能永久改變工作形態的結構性轉變。一項針對企業不動產專業人士的調查顯示,高達六成的受訪者認為,遠端工作將成為疫情後企業提供的常態選項。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金融巨頭,也已開始規劃讓約半數員工在2021年回到辦公室的混合模式。

這意味著,傳統上以固定工時、固定地點為特徵的「朝九晚五」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彈性的「混合工作制」。員工可以將工作時間分配於家庭、社區附近的共享辦公空間,以及作為協作與交流核心的企業總部之間。為配合這種模式,企業與政府正倡導「錯峰通勤」,鼓勵不同團隊的員工採用不同的上下班時間,以有效疏解高峰時段公共交通的擁擠狀況。

辦公空間本身的功能與設計,也正在被重新定義。傳統強調個人效率的格子間佈局,將逐漸被更多用於團隊討論、創意發想的開放式會議空間所取代。辦公室的價值,不再是提供一個讓員工打卡的場所,而是成為一個凝聚企業文化、激發集體智慧的實體媒介。與此同時,科技的應用將無處不在。員工未來可能需要透過手機上的工作場所應用程式,像預訂會議室一樣預訂自己的辦公桌。從電梯按鈕、門把手到洗手台的皂液器,都將被無接觸式的感應技術所替代,最大程度地減少物理接觸帶來的病毒傳播風險。

「15分鐘城市」:超在地化生活的城市理想

工作模式的分散化,自然地引導出對城市空間結構的重新思考。如果人們不再需要每日長途通勤至市中心,那麼「鄰里」的重要性將被重新提升。在此背景下,「15分鐘城市」(15-minute city)的理念,迅速從一個前瞻性的城市規劃概念,成為全球許多市長的施政藍圖。

這一理念由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Anne Hidalgo)積極倡導,其核心主張是:一座理想的城市,應該讓所有居民在步行或騎行15分鐘可及的範圍內,滿足其生活所需的一切,包括工作、購物、教育、醫療、文化與休閒。這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疫情,更是應對氣候變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長遠策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全球許多城市已經開始採取行動。從米蘭到波哥大,臨時性的自行車道被大量增設,部分街道被改造成行人專用區,人行道的寬度被拓寬,為步行和騎行創造更友善的環境。這種超在地化的生活模式,不僅能減少對公共交通系統的壓力,也能有效降低碳排放,並重新活絡社區內的微型經濟,讓居民與其所處的環境建立更緊密的連結。

商業求生戰:從交易到體驗的轉型

當人們的生活半徑縮小,對市中心的依賴降低,城市的商業地景也必然隨之改變。疫情對實體零售業的衝擊是巨大的。研究機構預估,僅2020一年,美國就可能有多達兩萬五千家商店永久歇業。線上購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迫使實體店面必須尋找新的存在價值。

未來的零售業,將不再僅僅是貨物的儲存與銷售點,而是一個提供獨特「品牌體驗」的場所。帕雷克提到了他們在疫情前為淘寶設計的實體店案例:一個純粹的線上品牌,卻選擇開設實體空間,目的就在於建立與顧客之間的情感連結。同樣地,像House of Vans這樣的空間,將滑板公園、音樂表演與零售結合,創造了一個圍繞品牌文化的社群中心。此外,「線上點單,線下取貨」(Click-and-Collect)的模式將更加普及,實體店將成為物流鏈的最後一哩路,同時也是顧客試穿、體驗和退貨的服務站。

餐飲和娛樂業也面臨同樣的轉型壓力。為了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擴大營業面積,許多餐廳將座位延伸至戶外的人行道甚至街道上。這也催生了對智慧城市數據應用的需求,例如,透過即時交通流量監測,在交通離峰時段自動將部分車道轉換為戶外用餐區。未來的城市,公共空間與商業空間的界線將變得更加模糊與動態。

數位治理的隱憂:便利背後的社會鴻溝

在這幅由健康、科技與開放空間構成的未來城市藍圖中,數據與數位科技扮演著中樞神經的角色。然而,當我們擁抱智慧城市所帶來的便利時,也必須警惕其背後潛在的社會代價。帕雷克提出了嚴肅的警示:圍繞智慧城市和健康數據監測的討論,雖然出發點良善,卻可能創造出危險的鴻溝,加劇「有產者」與「無產者」之間的分裂。

遠端工作的模式,主要適用於知識型與創造型的白領階級。而構成城市運轉基石的廣大群體—從醫護人員、教師、清潔工到餐廳服務生—他們的工作無法在咖啡館或家中完成。同樣地,並非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投資昂貴的無接觸技術或智慧辦公系統。在轉型的過程中,如果政策設計不當,很可能導致資源進一步向大型企業與高技能人才集中,而中小企業與低收入勞動者則被拋在後頭,形成新的數位落差與社會階層固化。

結論而言,COVID-19為全球城市帶來了一次被迫的「重啟」。它迫使我們反思過去以效率和增長為單一導向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問題。未來的城市,或許會變得更乾淨、更智能、人口密度更為分散,但城市的核心魅力—那種因人口密集而產生的多元性、創造力與人與人之間不期而遇的「瘋狂」,依然是無可取代的。城市過去已經證明了它們的韌性,這一次想必也不會例外。然而,我們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是,如何在利用科技應對挑戰的同時,確保這座重新啟動的城市,是一個對所有人而言都更加公平、包容與健康的家園。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COVID-19 Is Reshaping Our Cities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how-covid-19-is-reshaping-our-cities

Bloomberg CityLab: How the Coronavirus Will Reshape the World's Citie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0-09-10/how-the-coronavirus-will-reshape-the-world-s-cities

McKinsey & Company: Reimagining the office and work life after COVID-19
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people-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our-insights/reimagining-the-office-and-work-life-after-covid-19

The Guardian: '15-minute city' planners aim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n urban area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jul/28/15-minute-city-planners-aim-to-improve-quality-of-life-in-urban-areas

World Economic Forum: This is how COVID-19 could change our cities for the better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0/06/this-is-how-covid-19-could-change-our-cities-for-the-better/

Gensler: The Gensler Research Institute: A new workplace model for a new era.
https://www.gensler.com/research-insight/blog/a-new-workplace-model-for-a-new-era

Financial Times: How coronavirus will reshape the world’s great cities
https://www.ft.com/content/150222a6-98b7-11ea-871b-5f58076789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