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5月1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凌晨時分證實接管第一共和銀行,並隨即宣佈由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收購其絕大部分資產與所有存款,為這場自三月以來席捲美國銀行業的風暴投下一枚震撼彈。此事件不僅標誌著繼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後,美國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銀行倒閉案,更凸顯了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為抑制通膨而採取的激進升息政策,如何反噬金融體系的穩定。第一共和銀行過去賴以成功的商業模式—以極低利率的抵押貸款吸引富裕階層客戶存入大量存款—在利率環境驟變時,瞬間轉變為致命的弱點。當其長期持有的債券資產因利率飆升而價值暴跌,加上矽谷銀行倒閉引發的儲戶信心危機,一場毀滅性的擠兌潮終究無法避免。儘管大型銀行曾聯合注資三百億美元試圖力挽狂瀾,卻仍未能阻止信心的崩潰。此次由監管機構主導的收購案,雖暫時穩定了市場恐慌,保護了所有儲戶,但股東投資化為烏有。然而,事件背後所暴露的監管疏漏、利率風險評估失準,以及大型銀行「大到不能倒」的道德風險等根本性問題,依然是盤旋在金融市場上空的陰影。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清晨的微光尚未穿透華爾街的摩天樓宇,一則宣告卻已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這一天定下了沉重的基調。2023年5月1日,美國監管機構證實,在經歷數週的掙扎與市場信心的急速流失後,總部位於加州的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已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並將其銀行業務出售予摩根大通。這不僅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最大的銀行倒閉案,也是繼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之後,美國歷史上次大的銀行破產事件。
這齣悲劇的序幕,始於一個曾被譽為完美無瑕的商業模式。第一共和銀行的崛起,建立在一個特定時代的土壤上—一個長期維持著極低利率的時代。它專注於服務富裕階層的客戶,提供優惠的抵押貸款利率,以此吸引他們存入遠超FDIC保險上限(25萬美元)的巨額存款。在那個資金成本近乎於零的年代,這種策略為其帶來了龐大的低成本資金池與看似穩健的資產負債表。銀行將這些存款大量投資於長天期的政府公債與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賺取穩定的利差。然而,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筆者認為,任何過度依賴單一特定環境的戰略,本質上都蘊含著與該環境同等重量的脆弱性。當聯準會為了對抗失控的通貨膨脹,自2022年起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與幅度拉高利率時,第一共和銀行的根基開始劇烈動搖。昔日的優勢轉瞬變為致命的枷鎖:其資產負債表上大量的長期債券,因市場利率的飆升而出現巨額的「未實現損失」(unrealized losses)。與此同時,存款戶開始將資金轉往能提供更高收益的貨幣市場基金,銀行的資金成本急劇上升。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自同業的崩塌。2023年3月,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與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的相繼倒閉,如同在乾燥的草原上點燃了野火。這兩家銀行的客戶群體與經營風險,與第一共和銀行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高度集中的高淨值客戶、龐大的未投保存款比例,以及對利率變動的極端敏感性。市場的恐慌情緒迅速蔓延,投資者、分析師乃至儲戶,幾乎是立即將目光鎖定在第一共和銀行,視其為下一個可能倒下的骨牌。
一場現代版的銀行擠兌就此上演。儘管沒有舊時代銀行門口排隊提款的人龍,但透過數位管道,資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逃離。為了穩定局勢,美國11家大型銀行集團史無前例地聯手,向第一共和銀行注入了三百億美元的存款,這是一次由業界主導、充滿象徵意義的救援行動。當時的市場氣氛確曾為之一振,彷彿一道防火牆已經築起。然而,這筆鉅款終究只換來了短暫一日的喘息。它未能真正修復第一共和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根本性損傷,更無法逆轉已然崩潰的市場信心。
4月24日,第一共和銀行發布了災難性的第一季度財報,證實其在三月的危機中已流失超過一千億美元的存款,這個數字遠超市場預期,也徹底粉碎了外界對其能夠獨立存活的最後一絲幻想。財報公布後,其股價在數日內斷崖式下跌,市值蒸發殆盡。至此,由監管機構介入已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FDIC的接管與拍賣程序在週末秘密而迅速地進行。最終,全美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脫穎而出,以一份被FDIC稱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標案,承接了第一共和銀行的所有存款(約920億美元)與絕大部分資產(包括約1730億美元的貸款和300億美元的證券)。這筆交易讓第一共和銀行的分行得以在週一照常營業,無縫接軌地成為摩根大通的一部分,有效避免了儲戶的任何損失,從而阻止了恐慌的進一步擴散。美國總統拜登也對此發表談話,強調「儲戶將受到保護,股東則會失去他們的投資」,並重申「納稅人不會成為冤大頭」。
然而,當塵埃暫時落定,我們必須更深層地審視這次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這場危機,與其說是個別銀行的經營失敗,不如說是聯準會激進貨幣政策與現行金融監管框架之間脫節的必然結果。
首先,聯準會的政策選擇無疑是催化劑。為了撲滅四十年來最嚴峻的通膨,聯準會採取了數十年來最猛烈的升息循環。這種「猛藥」雖然必要,但其副作用卻直接衝擊了那些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中,對利率風險管理過於鬆懈的金融機構。銀行體系內累積的巨額未實現損失,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這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當貨幣政策目標(抑制通膨)與金融穩定目標發生衝突時,政策制定者應如何權衡?
其次,監管層面的疏失顯而易見。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放寬了對資產規模在2500億美元以下的中型銀行的監管要求,這些要求部分源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制定的《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包括第一共和銀行在內的許多地區性銀行因此免於更嚴格的壓力測試與流動性覆蓋率要求。事後看來,這項「監管鬆綁」顯然為今日的危機埋下了伏筆。監管機構是否在利率環境已然逆轉的情況下,對這些銀行的風險評估與壓力測試過於樂觀?
最後,摩根大通的收購案,再次凸顯了「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困境。儘管監管機構強調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但它客觀上讓全美最大的銀行變得更加龐大,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集中度。這是否會創造新的道德風險,讓市場相信無論如何,最終都會有巨頭或政府來收拾殘局?這對中小型銀行的競爭環境又將帶來何種長遠影響?
拜登總統的談話清晰地劃出了界線:保護儲戶,懲罰股東。這確實是應對銀行倒閉的標準程序,旨在維護金融體系的信任根基,同時警示投資風險。然而,更深層的問題並未解決。這場始於三月的銀行業動盪或許已度過了最緊急的階段,但導致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利率快速變動下資產價值的脆弱性、部分銀行風險管理的失能、以及監管框架的滯後—並未消失。
此刻的平靜,或許只是暴風雨中的間歇。整個金融體系仍在適應一個截然不同的利率新常態。對於政策制定者、監管者以及所有市場參與者而言,第一共和銀行的倒閉不僅是一個案例研究,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在追求經濟目標的同時,我們為維護金融穩定所必須付出的警惕與代價,絲毫不能鬆懈。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PMorgan Chase to Acquire First Republic Bank
https://www.wsj.com/articles/jpmorgan-is-among-bidders-for-first-republic-67123959
The New York Times: First Republic Bank Is Seized by Regulators and Sold to JPMorgan Chase
https://www.nytimes.com/2023/05/01/business/first-republic-bank-jpmorgan-chase.html
Reuters: JPMorgan buys First Republic, officials hope for end to banking crisi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finance/jpmorgan-circling-first-republic-deal-talks-source-2023-04-30/
Associated Press: First Republic Bank seized, sold to JPMorgan Chase
https://apnews.com/article/first-republic-bank-jpmorgan-chase-svb-fdic-9a72c722a52d3a339b9b5f49e15f272a
Bloomberg: JPMorgan to Buy First Republic in Move to End Banking Turmoil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5-01/jpmorgan-to-acquire-first-republic-as-part-of-fdic-receivership
The Guardian: First Republic bank seized by regulators and sold to JP Morgan Chase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3/may/01/first-republic-bank-seized-by-regulators-and-sold-to-jp-morgan-chase
Financial Times: JPMorgan Chase to take over First Republic
https://www.ft.com/content/2a559d3d-c13f-4e00-8451-b0521e4b85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