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最嚴重衰退:聯合國報告預測新冠疫情將使拉丁美洲經濟萎縮5.3%

疫情前的經濟疲軟,加劇了這場全面性的社會衝擊

· 國際組織-拉美國家共同體,國際組織-聯合國,權力結構-拉丁美洲,金融經濟,世界與災難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4月30日,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為該地區因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而面臨的處境,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嚴峻的評估。報告預測,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在2020年的整體經濟將出現高達5.3%的負成長,這是自1900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萎縮。此一災難性的前景,不僅預示著一場深刻的經濟衰退,更將引發一場全面性的社會危機,預計將導致近3000萬人重新陷入貧困線以下。這份報告的誕生,源於3月26日由墨西哥政府召集,30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成員國參與的衛生事務部長級線上會議。面對迅速蔓延的疫情,CELAC與ECLAC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迅速結成戰略聯盟,旨在為區域內的應對策略提供數據與分析支持。ECLAC於4月3日啟動的「新冠病毒疫情觀測站」,正是此一合作的核心成果,該平台旨在追蹤病毒傳播的軌跡,並系統性地記錄各國為遏制疫情、減緩其經濟與社會衝擊所採取的政策措施,為各國政府與社會的決策提供實證依據。報告的核心論點在於,新冠病毒這場世紀性的公共衛生危機,正撞向一個在經濟上早已極度脆弱的地區,從而引發了一場歷史性的經濟與社會崩潰。ECLAC的分析指出,在疫情爆發之前,拉丁美洲的經濟狀況已是數十年來最差。在經歷了全球金融海嘯後的十年(2010-2019),該區域的GDP年均增長率從6%一路下滑至僅剩0.2%;其中,2014至2019年的平均增長率更是低至0.4%,是自1950年代以來最疲軟的時期。與此同時,各國政府的財政空間也極為有限。持續的財政赤字,使得2019年各國中央政府的平均公共債務攀升至GDP的44.8%,比2011年的低點高出15個百分點。沉重的債務負擔,體現在日益增長的利息支出上,從2010年佔GDP的1.7%上升至2019年的2.6%,嚴重排擠了對公共衛生與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的投資。正是在這樣一個經濟停滯、債務高築、公共服務投資不足的背景下,新冠病毒的降臨,無疑是雪上加霜。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報告詳細闡述了疫情透過多重外部與內部渠道,對拉丁美洲經濟構成的毀滅性打擊。在外部層面,全球經濟活動的急凍直接衝擊了該地區的命脈。首先是國際貿易的崩潰,世界貿易組織(WTO)預估2020年全球貿易量將下降13%至32%,這對高度依賴原物料出口的南美洲國家(如巴西、智利、秘魯)衝擊尤為劇烈,因為其主要出口市場中國的需求急劇萎縮。ECLAC預測,該地區的出口總值可能下跌近15%。其次,全球金融環境的惡化程度堪比2008年金融海嘯,導致資本從新興市場大規模外逃,區域內各國貨幣普遍貶值,主權風險急劇上升。第三,對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至關重要的僑民匯款,預計將萎縮10%至15%,直接影響數百萬家庭的生計。第四,旅遊業的停擺對加勒比地區而言是致命的打擊,該行業在許多島嶼國家佔GDP的15%以上,並提供了大量就業。在內部層面,為防止病毒擴散而採取的隔離與封鎖措施,雖然是必要的公共衛生手段,卻也導致了國內生產活動的戛然而止。航空、商業、觀光等行業陷入停頓,大量中小企業面臨收入銳減與破產的威脅,而中小企業正是該地區超過50%正規就業的提供者。這場危機的特殊性在於,外部衝擊與內部停擺同時發生、相互加劇,形成了一場前所未見的「完美風暴」。報告的分析超越了宏觀經濟數據,深入探討了此次危機對社會結構,特別是對最脆弱群體的不對稱影響。拉丁美洲龐大的非正規勞動部門,成為此次危機中受創最深的群體。這些自營業者、日薪工人與小攤販,不僅缺乏正式的勞動合約與社會保障,其工作性質也使其難以遠程辦公,封鎖措施等於直接切斷了他們的收入來源。此外,報告特別強調了疫情如何加劇了性別不平等。由於學校停課、家庭成員染病需要照顧,無償的家務與照護工作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到了婦女身上。研究顯示,該地區女性每天從事無償照護工作的時間是男性的三倍。同時,女性佔衛生部門就業人口的70%以上,她們不僅身處抗疫第一線,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與極端的工作壓力,下班後還需承擔家中的照護責任,身心俱疲。

面對這場史無前例的挑戰,ECLAC在報告中不僅提供了診斷,也為未來的應對與重建提出了政策方向。報告強調,回歸到疫情前的「常態」將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那種「常態」本身就是脆弱與不平等的根源。未來的復甦計畫,必須以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為指導,將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性融為一體,並確保「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報告呼籲各國政府採取果斷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保護就業、支持企業,並擴大社會安全網。特別是針對那些沒有失業保險、生活在貧困邊緣的家庭,報告提出了建立相當於一條貧窮線的「普遍基本收入」的構想,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在國際層面,報告強調了多邊主義與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在一個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的危機中,經驗分享、政策協調與國際金融支持至關重要。ECLAC與CELAC的合作,以及「新冠病毒疫情觀測站」的建立,正是此種合作精神的體現。該平台不僅提供數據,更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eoportal)直觀地展示各國在衛生、經濟、社會保護等領域採取的措施,促進了區域內的相互學習。總而言之,這份報告不僅是一份經濟預測,更是一聲警鐘,提醒拉丁美洲與全世界,這場疫情正以驚人的速度,將該地區數十年來在減貧與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化為烏有。如何應對這場危機,不僅考驗著各國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將決定拉丁美洲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軌跡。

一場百年未遇的公共衛生危機,正以驚人的速度演變為拉丁美洲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與社會災難。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在2020年4月底發布的系列特別報告,以冷靜而嚴酷的數據,描繪了這場由新冠病毒引發的全面性潰敗。報告的核心結論——預測該地區2020年經濟將萎縮5.3%——不僅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其背後是數千萬人失業、數千萬家庭陷入貧困的悲慘現實。更令人警醒的是,這場崩潰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個早已脆弱不堪的經濟基礎之上。

報告的第一部分便犀利地指出,拉丁美洲在迎戰新冠病毒時,幾乎沒有任何防禦縱深。疫情來襲前的十年,是該地區「失落的十年」。在全球金融海嘯後,當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逐步復甦時,拉丁美洲的增長引擎卻逐漸熄火。2014年至2019年間,區域年均GDP增長率僅為0.4%,是自195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這種長期的經濟停滯,導致各國政府財政狀況持續惡化。至2019年底,中央政府的平均公共債務已佔GDP的44.8%。日益沉重的債務,意味著政府的財政收入中,有越來越大的比例必須用於支付利息,而非投資於未來。數據顯示,2019年政府的利息支出佔GDP的2.6%,而同期公共衛生支出僅為2.3%,資本支出(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等)更是從十年前的3.9%萎縮至3.2%。這意味著,在疫情爆發前,該地區的公共衛生體系早已因投資不足而捉襟見肘,基礎設施的落後也限制了經濟的潛在動能。正是在這樣一個百病叢生的肌體上,新冠病毒的衝擊顯得尤為致命。

ECLAC的報告將此次危機的傳導機制,歸納為外部與內部兩大類衝擊的疊加。外部衝擊首先來自全球貿易鏈的斷裂。作為原物料的主要供應地,拉丁美洲的經濟與全球、特別是中國的工業生產緊密相連。當全球工廠因疫情停擺,對銅、鐵礦石、大豆等商品的需求隨之崩潰,價格也應聲暴跌。ECLAC估計,該區域2020年的出口總值將因此銳減近15%,對智利、秘魯、巴西等資源出口國的打擊尤為沉重。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引發了劇烈的資本外逃。投資者紛紛將資金撤出新興市場,導致拉美國家貨幣大幅貶值,進一步加劇了其美元債務的償還壓力。對於特定次區域,衝擊則以更具針對性的形式出現。中美洲各國經濟高度依賴在美國工作的僑民匯回的款項,而美國服務業與建築業的停擺,預計將使這筆生命線般的資金減少10%至15%。而對於整個加勒比地區,旅遊業的蒸發—全球遊客預計減少20%至30%—則意味著經濟的全面停滯,因為該行業是當地絕大多數就業與收入的來源。

如果說外部衝擊摧毀了拉丁美洲的經濟需求,那麼為防疫而採取的內部封鎖措施,則凍結了其供給能力。為限制病毒傳播,各國政府普遍採取了關閉邊境、限制公共集會、實施強制隔離等措施。這些必要的公共衛生政策,卻對經濟活動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商業、餐飲、航空、娛樂等行業首當其衝,而這些行業正是吸納大量就業的領域。更為嚴峻的是,拉丁美洲的勞動市場具有高度的非正規性。超過半數的勞動者屬於非正規就業,他們沒有穩定的雇主,缺乏社會保險與失業救濟等安全網。對於這些依靠日薪或小本生意維生的群體而言,「待在家裡」就意味著零收入。因此,封鎖措施在保護公眾健康的同時,也將數千萬人推向了生存的絕境。ELECAC的預測血淋淋地揭示了這一點:2020年,該區域的失業率將從8.1%飆升至11.5%,失業人口將淨增近1160萬,達到3770萬人。

這場經濟危機迅速轉化為一場深刻的社會危機,其最直接的體現,便是貧困人口的急劇擴大。根據ECLAC的模型推算,GDP萎縮5.3%與失業率上升3.4個百分點的雙重打擊,將使該地區的貧困率從30.3%躍升至34.7%,意味著新增2870萬貧困人口。更令人擔憂的是,極端貧困率(即無法滿足基本食物需求的群體)將從11.0%上升至13.5%,新增1600萬人。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的破碎與希望的泯滅,是數十年來該地區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果,在短短數月內付諸東流。

報告還特別指出,這場危機並非無差別地衝擊所有人,而是沿著社會原有的斷裂帶,不成比例地加劇了既有的不平等。其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尤為突出。長期以來,拉丁美洲的社會將照護工作的責任,理所當然地視為女性的份內之事。疫情期間,學校停課、長者與病患需要更多居家照護,使得女性的無償勞動負擔急劇增加。—她們不僅要維持家庭運轉,還可能需要在家輔導子女功課、照顧生病的家人,同時還要應對自身的工作壓力或收入損失—這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影子疫情」。此外,女性大量集中在受創最嚴重的服務業與非正規部門,同時又構成衛生部門勞動力的主體(超過70%)。這使她們陷入了要麼失去收入、要麼在第一線承受巨大身心壓力與感染風險的兩難境地。

面對如此空前的危機,拉丁美洲並非坐以待斃。ECLAC的報告也記錄了區域性的合作應對努力。由CELAC發起,並由ECLAC等機構支持的「新冠病毒疫情觀測站」,便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該平台利用數據與地理資訊技術,實時追蹤並公開各國政府在衛生、經濟、就業、社會保護等六大領域所採取的應對措施。例如,截至4月22日,平台數據顯示94%的國家限制或禁止外國旅客入境,84%的國家實施了現金轉移支付計畫,100%的國家宣布停課。這個平台不僅為各國決策者提供了寶貴的橫向比較與經驗借鑑,也體現了在危機時刻,多邊合作與資訊共享的價值。然而,這些努力能否扭轉歷史性的衰退,仍是未知數。ECLAC的報告最終傳達的訊息是清晰而沉重的:拉丁美洲正站在一個歷史的懸崖邊。要從這場危機中復甦,僅靠傳統的經濟刺激政策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一場深刻的社會契約變革,包括建立全民覆蓋的社會保護體系、正視並量化無償照護工作的價值、推動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生產模式,以及加強區域一體化與國際合作。這條路無疑充滿荊棘,但這份報告也明確指出,退回疫情前的那個脆弱而不公的「常態」,已不再是一個選項。

資料來源

ECLAC:Report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https://repositorio.cepal.org/bitstream/handle/11362/45602/1/S2000313_en.pdf

IMF Blog:Economic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n the Time of COVID-19
https://www.imf.org/en/Blogs/Articles/2020/04/16/blog-la-economic-policy-in-latin-america-and-the-caribbean-in-the-time-of-covid-19

The World Bank:The Economy in the Time of Covid-19
https://www.worldbank.org/en/region/lac/publication/the-economy-in-the-time-of-covid-19

Financial Times:Latin America faces ‘lost decade’ as it confronts coronavirus
https://www.ft.com/content/3909f270-4e5a-4b71-b88a-2454687d0e41

Reuters:Latin America faces grim recovery as coronavirus batters economies, job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latam-economy-idUSKBN22D0DR

CELAC:Virtual meeting of Ministers of Foreign Affairs and Health of CELAC on COVID-19
https://celac.rree.gob.pe/epresencia/2020/03/26/reunion-virtual-de-ministras-y-ministros-de-relaciones-exteriores-y-de-salud-de-la-celac-sobre-covid-19/

Associated Press:‘Perfect storm’: Virus shuts down much of Latin America
https://apnews.com/article/b4582f63859d045a2781b0ed820ec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