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民主實踐:美國2020年郵寄投票的擴張與爭議

公共衛生、選舉公正與基礎設施的政策挑戰

· 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4月23日,在新冠病毒疫情的陰影下,一場關於美國民主基石—投票權實踐方式的辯論正激烈展開。此前在威斯康辛州舉行的四月初選,迫使選民在遵守「居家令」與履行公民義務之間做出艱難抉擇,排隊投票的畫面引發全國震撼,也使得「擴大郵寄投票」(Vote-by-Mail)從一項選舉改革議題,迅速升級為一場關乎公共衛生與選舉公正性的全國性政策辯論。隨著2020年十一月總統大選的日益臨近,如何在保障民眾健康的前提下,順利舉行一場全國性選舉,成為美國兩黨及各級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

美國的郵寄投票制度,在疫情爆發前已呈現出一個由各州法律決定的、高度差異化的樣貌。當時,僅有奧勒岡州等五個州實施以郵寄投票為主的選舉模式;另有二十九州允許選民「無須理由」申請缺席投票;其餘十六個州則要求選民必須提出法定理由(如身心障礙或選舉日當天外出)方可郵寄選票。奧勒岡州自1998年全面採行郵寄投票以來,其經驗顯示此模式不僅能有效提高投票率,也因簡化了投票站的設置與管理,而在行政上更具成本效益。

疫情的爆發,成為推動全國性擴張郵寄投票的強大催化劑。民主黨參議員艾米・柯洛布查(Amy Klobuchar)與榮・懷登(Ron Wyden)聯名提出了《國家災害與緊急情況投票法案》,旨在將「無須理由」的郵寄投票權利,擴及全國所有登記選民。支持者認為,這是唯一能避免讓選民在投票權與健康權之間做出抉擇的方案。布瑞南司法中心(Brennan Center)估計,若要在全國範圍內落實此類改革,並確保選舉順利進行,所需經費高達二十億美元。然而,三月份國會通過的兩兆兩千億美元疫情紓困法案中,僅為此撥備了四億美元,遠不足以應付所需。

反對擴張郵寄投票的聲音則主要集中在對「選舉舞弊」的擔憂。反對者主張,傳統的投票站投票模式,是確保選舉安全與建立公眾信心的最可靠方式,而大規模的郵寄投票,可能增加選票遺失、遭竊或被冒名填寫的風險。儘管多項研究表明,郵寄投票的舞弊案例在整體上極為罕見,但此一疑慮仍在政治辯論中佔據核心位置。

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將郵寄投票迅速擴展至全國,還面臨著巨大的後勤與財政挑戰。各州需要在短短七個月內,完成採購高速選票掃描機、印製數以億計的信封與選票、支付高達數億美元的郵資,並建立安全的選票回收箱網絡。這不僅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更是一項對各州選舉基礎設施與行政能力的全面檢驗。這場辯論的最終結果,不僅將決定2020年大選的樣貌,更將對美國未來的選舉實踐,產生長遠的影響。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0年的春天,歷史的鏡頭聚焦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一條街道上。畫面中,市民們戴著口罩,彼此間隔著社交距離,排成一條沉默而漫長的隊伍。他們並非在等待領取物資,而是在等待進入投票所,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這個場景,不僅是一張令人動容的新聞照片,更成為一個時代的隱喻:當一場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與一個國家最核心的民主實踐正面交鋒時,公民權利、公共安全與制度韌性,將同時面臨最嚴峻的考驗。

這場發生在四月初的威斯康辛州初選,以其混亂的過程與充滿健康風險的投票場景,為即將到來的十一月總統大選,敲響了一記響亮的警鐘。它迫使整個美國社會不得不正視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當親身前往擁擠的投票站,本身就可能成為一種危及生命的行為時,一個現代民主國家,應如何確保其選舉的正常運作?在這個背景下,「郵寄投票」(Vote-by-Mail)— 一個在美國存在已久,卻從未成為全國主流的投票方式,被迅速推上了政治議程的最前沿。

郵寄投票的現狀光譜:從奧勒岡到各州迥異的制度

在疫情爆發之前,美國的選舉制度猶如一張由五十種不同顏色拼接而成的織錦,尤其在郵寄投票的規範上,各州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大致而言,可以將其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全面郵寄投票」的先行者。以奧勒岡州為代表的五個州,早已將郵寄投票作為其選舉的主要模式。自1998年成為全美第一個全面採用此制度的州份以來,奧勒岡的經驗證明,當每一位登記選民都會自動收到郵寄選票時,不僅投票率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選舉的行政成本也因無需設立大量投票站而大幅降低。對這些州的選民而言,在家中研究選票、從容地做出決定,再將其寄回或投入指定的回收箱,早已是習以為常的公民生活一部分。

第二梯隊是「無須理由缺席投票」的廣大中間地帶。包含加州、佛州在內的二十九州,允許任何登記選民,無須提出任何特殊理由,便可主動申請一張缺席選票在家中填寫。這為選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但它仍是一個需要選民「主動申請」的選項,而非像第一梯隊那樣「自動發放」。

第三梯隊則是對郵寄投票設下較高門檻的十六個州。在這些州,選民若想申請缺席投票,必須符合法定的「理由」,例如年長、身心障礙、因公出差或在選舉日當天身處外地等。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對感染病毒的恐懼」是否能構成一個合法的理由,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的法律問題,並在多州引發了司法訴訟。

擴張的倡議與巨大的後勤挑戰

威斯康辛初選的混亂,成為了推動全國性投票改革的強大動力。以民主黨參議員艾米・柯洛布查與榮・懷登為首的國會議員,迅速提出了《國家災害與緊急情況投票法案》(Natural Disaster and Emergency Ballot Act)。該法案的核心目標,是利用聯邦的力量,將「無須理由缺席投票」的權利,以及更長的提前投票期,擴及全國每一個州,確保沒有任何一位美國公民,需要因為一場公共衛生危機而放棄自己的投票權。

然而,理想的倡議與現實的執行之間,橫亙著一道由後勤、技術與資金共同構成的巨大鴻溝。根據紐約大學法學院下屬的布瑞南司法中心(Brennan Center)的估算,若要將一套安全、可靠的郵寄投票系統,在短短七個月內,從現有的基礎擴展至全國規模,其總成本將高達二十億美元。

這筆鉅額的費用,遠非一般人想像的印製選票與支付郵資那麼簡單。它涵蓋了一整套複雜的基礎設施升級,包括:採購數以千計能夠高速、準確處理大量回收選票的掃描與計票設備;為保障選票安全,在各地廣設具備監控與防竊功能的專用回收箱(預估花費一至一點六億美元);支付數億張選票往返的郵資(預估花費四至六億美元);以及招募並培訓大量的臨時選舉工作人員,負責選票的寄送、回收、資格驗證與計票等繁瑣工作。三月份國會通過的疫情紓困法案中,僅為此撥備了四億美元,與實際需求相去甚遠。

安全性的辯證:選票誠信與舞弊的風險

在所有反對擴張郵寄投票的論述中,對「選舉舞弊」的擔憂始終佔據著核心位置。反對者認為,傳統的投票站模式,透過選舉工作人員的現場核實與監督,提供了最高級別的安全性與公信力。而大規模的郵寄投票,則在理論上,為選票的遺失、被盜、冒領、甚至脅迫投票等舞弊行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此外,亦有觀點指出,過早寄出的選票,可能讓選民在尚未充分了解所有競選資訊(例如後期的辯論或突發事件)的情況下,便做出投票決定。

對此,郵寄投票的支持者則反駁,一個設計精良的郵寄投票系統,本身就內建了多層次的安全機制。在奧勒岡等經驗豐富的州,選舉官員會定期清理與更新選民名冊,確保選票被寄往正確的地址;每一張寄回的選票,其信封上的簽名,都必須與選民登記檔案中的簽名進行比對核實;許多州還建立了線上追蹤系統,讓選民可以隨時查詢自己的選票是否已被寄出、收到及完成計票,確保了整個流程的透明度。多項學術研究與過往的選舉數據也一致顯示,儘管任何投票方式都無法百分之百杜絕舞弊,但郵寄投票所引發的舞弊案例,在統計上是極其罕見的,遠不足以對一場大規模選舉的結果產生實質性影響。

非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與民主的韌性

在這場激烈的辯論中,一個逐漸清晰的共識是,郵寄投票本身並非一個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它不是一個「一體適用」(one-size-fits-all)的方案。在美國廣大的鄉村與部分原住民保留區,郵政服務的可靠性與及時性,本身就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對於部分身心障礙的選民而言,電子投票機等輔助設備,是他們獨立完成投票的唯一途徑,這是郵寄選票無法替代的。

因此,一個更具韌性的選舉制度,應當是一個提供多樣化選擇的混合模式:既要為絕大多數選民提供便捷、安全的郵-寄投票選項,也要確保那些無法或不願使用郵寄投票的公民,能夠在衛生條件有保障、排隊時間合理的投票站,親身完成投票。

2020年的這場疫情,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壓力測試,將美國選舉基礎設施的脆弱性與各州制度的差異性,暴露無遺。然而,危機之中也蘊含著改革的契機。這場全國性的辯論,迫使決策者與公眾,重新審視並思考,在21世紀的科技與社會條件下,一個民主國家的投票體系,應當如何演進,才能在保障公正、安全與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賦予每一位公民實踐其基本權利的能力。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Is Changing the Way We Vote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how-the-coronavirus-pandemic-is-changing-the-way-we-vote/5994A1A4-A3D8-4477-9286-95333F22A509

The Brennan Center for Justice: Estimated Costs of Covid-19 Election Response Measures
https://www.brennancenter.org/our-work/research-reports/estimated-costs-covid-19-election-response-measure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isconsin Election Mess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08/opinion/wisconsin-primary-election.html

Stanford-MIT Healthy Elections Project: The Healthy Elections Project
https://healthyelections.org/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NCSL): Voting Outside the Polling Place: Absentee, All-Mail and other Voting at Home Options
https://www.ncsl.org/research/elections-and-campaigns/absentee-and-early-voting.aspx

U.S. Election Assistance Commission (EAC): Vote By Mail/Absentee Voting
https://www.eac.gov/voters/vote-mail-absentee-voting

Associated Press (AP): AP FACT CHECK: Trump’s unsupported claims on mail-in voting
https://apnews.com/article/north-carolina-donald-trump-ap-fact-check-politics-voting-d6521f19810b106437505d535133d8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