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11月5日,在經歷了數月激烈且時而尖刻的競選活動後,美國選民迎來了最終的投票日。此次大選,不僅是決定未來四年國家領導權的歸屬,更被視為對一個因經濟焦慮、文化衝突與政治對立而深度分裂的國家未來走向的關鍵公投。在選前的最後一週,兩位主要候選人—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與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幾個關鍵的搖擺州展開了最後的衝刺。他們的終局論述,清晰地勾勒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理哲學、競選策略與對美國未來的願景。民意調查顯示,雙方支持率極度膠著,最終的勝負可能僅取決於在幾個郡縣中數千張選票的微弱差距,這使得每一次動員、每一句口號,都承載著非比尋常的重量。整個國家的政治神經,在等待最終結果的過程中,緊繃到了極點。
賀錦麗的競選團隊在最後階段,試圖傳達一個雙重但充滿挑戰的訊息。一方面,她致力於將自己塑造為代表「新一代」的領導者, subtly地與拜登(Joe Biden)總統的執政風格拉開距離,以爭取那些渴望變革的年輕與中間選民。另一方面,她又必須捍衛現任政府的政績,並承諾將延續其核心政策方向。為了打破黨派僵局的刻板印象,賀錦麗反覆強調其跨黨派合作的意願,承諾將與共和黨人共同解決移民、經濟等棘手問題。她的競選策略,旨在向那些在過去曾支持過川普的溫和派選民、郊區的獨立選民(特別是女性)伸出橄欖枝,試圖讓他們相信,投票給一位民主黨人是一個安全且理性的選擇。在政策層面,賀錦麗陣營將墮胎權議題置於其競選論述的核心。自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後,生殖自由成為了動員民主黨基本盤及吸引中間選民的強大工具。賀錦麗清晰地將女性權利的縮減,直接歸咎於川普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將此次選舉定義為一場捍衛基本自由的決戰。
與此相對,川普的終局訊息則延續了其一貫的風格:黑暗的警告與對過往榮光的承諾。他不斷向選民提問:「你現在的生活比四年前更好了嗎?」試圖喚起人們對其執政時期經濟狀況的懷舊情緒,並將當前的通貨膨脹與邊境問題,完全歸咎於現任政府。在移民問題上,他使用了極為強硬的語言,將進入美國的無證移民描述為「罪犯的入侵」,並承諾將發動「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驅逐行動」。這種論述旨在激發其核心支持者的危機感與排外情緒。然而,川普的競選活動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他時常脫離既定講稿,其關於女性的言論—「無論女性喜不喜歡,我都要保護她們」—引發了爭議。更為重要的是,他再次拾起了2020年選舉時的劇本,在投票開始前便反覆宣稱選舉正被「激進左翼」所操控,呼籲支持者以壓倒性的票數來「讓選舉結果大到無法被操縱」。他甚至在一次集會上表示,自己在2020年敗選後「根本不應該離開白宮」,此番言論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其是否尊重民主選舉結果的疑慮。兩位候選人最後的失言插曲—拜登總統將川普支持者稱為「垃圾」,以及川普造勢活動上喜劇演員對波多黎各的冒犯性言論—則如同稜鏡,折射出雙方陣營內部的真實情緒與潛在風險,為這場本已異常緊張的選舉,增添了更多不可預測的變數。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一個被深刻的政治鴻溝所撕裂的國家,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其終局階段呈現出一幅既熟悉又充滿變數的圖景。當數千萬選民走向投票站時,他們所做的抉擇,不僅關乎兩位候選人—現任民主黨副總統賀錦麗與共和黨籍前總統唐納·川普—的政治前途,更深層次地,是在為美國未來數年的社會契約、經濟模式乃至其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定位,投下關鍵一票。選前最後一週,雙方陣營在賓夕法尼亞的工業城鎮、亞利桑那的陽光地帶以及中西部的傳統「鐵鏽帶」之間穿梭,其競選活動的頻繁與激烈程度,反映出這場選舉的勝負懸於一線。
這場選舉的核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話術與治理願景的正面對決。一方承諾穩定、合作與對現有制度的維護與改良;另一方則許諾顛覆、回歸與對現有秩序的徹底改造。選民所聽到的,是關於美國靈魂的兩種相互矛盾的詮釋。
賀錦麗的雙重敘事:承繼與革新
作為現任政府的二號人物,賀錦麗在競選的最後階段,面臨著一個微妙而艱鉅的平衡任務。她既需要從拜登總統的政治遺產中汲取力量,又要巧妙地塑造出自己作為一個獨立、面向未來的「新一代」領導者的形象。她的競選團隊深知,在一個普遍渴望變革的政治氛圍中,僅僅作為「拜登路線的延續」是不足以贏得選舉的。因此,賀錦麗在公開演說中,頻繁使用面向未來的語言,並反覆強調其與兩黨合作,共同解決國家挑戰的意願。
在政策層面,賀錦麗的競選策略,將最高法院於2022年推翻「羅訴韋德案」的「多布斯判決」(Dobbs decision)所引發的政治能量,利用到了極致。墮胎權議題,成為了她動員民主黨基本盤、團結女性選民、並吸引對共和黨極端立場感到不安的郊區獨立選民的核心工具。她將矛頭直接對準川普,指出正是他任命的保守派大法官,導致了女性半個世紀以來所享有的憲法權利被剝奪。這一論述,成功地將一場關於抽象司法理念的辯論,轉化為與無數家庭切身相關的個人自由與身體自主權問題。
在經濟方面,賀錦麗試圖將選民的注意力,從對通貨膨脹的短期焦慮,轉移到拜登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能源和高科技製造業方面的長期投資上。她承諾將繼續推動這些政策,以創造高薪就業機會,並提升美國的長期競爭力。她的目標受眾,是那些雖然對當前經濟狀況不滿,但更擔心川普回歸可能帶來的混亂與不確定性的選民。
川普的復歸承諾:懷舊主義與強硬路線
與賀錦麗的謹慎平衡形成鮮明對比,唐納·川普的終局訊息,充滿了力量、憤怒與對一個理想化過去的懷舊。他的核心論點簡單而直接:在他執政的四年裡,美國經濟繁榮,邊境安全,世界和平;而現在,國家正處於通膨失控、邊境洞開的危急狀態,只有他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移民問題,是川普動員其支持者的最強力武器。他以一種近乎末日論的語氣,描繪了一幅無證移民如潮水般湧入、其中混雜著大量罪犯與恐怖分子的圖景。他所承諾的「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驅逐行動」—這不僅僅是競選口號,而是一套旨在徹底顛覆現行移民體系與執法慣例的行動綱領—直接回應了其基本盤對文化變遷與社會秩序的深層焦慮。這一策略雖然疏遠了部分溫和派與少數族裔選民,但卻極大地鞏固了其核心支持者的投票熱情。
在經濟上,川普將自己定位為減稅、放鬆管制和保護主義貿易政策的捍衛者。他承諾將透過新一輪的關稅措施來保護美國的製造業,並透過削減政府開支來抑制通貨膨脹。這種民粹主義的經濟綱領,對那些感覺被全球化浪潮所拋棄的藍領工人階層,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選舉正當性的陰影:2020的重演與預告
除了政策承諾,川普在競選的最後階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預先質疑選舉結果的公正性。他不斷地在沒有提供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宣稱選舉系統存在大規模舞弊,並暗示民主黨正準備「竊取」這次選舉。這種策略,是其2020年敗選後一系列行為的延續與升級。
他在一次集會上脫口而出的「我根本不應該離開白宮」,被評論家們解讀為其內心深處對2020年選舉結果不予承認的直接流露。這番言論,以及他呼籲支持者以「大到無法被操縱」的壓倒性勝利來回應,不僅僅是競選話術,更是一種動員其支持者不信任、甚至敵視民主制度本身的政治策略。這為選舉結束後,一旦結果對其不利,可能會發生的政治動盪與社會撕裂,預先埋下了伏筆。
話語的失誤:暴露競選內核的意外插曲
在高度緊張的選戰末期,候選人及其代理人的每一個微小失誤,都可能被無限放大。本屆選舉的最後一週,雙方陣營都經歷了這樣的意外插曲。
在川普於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的一場大型造勢晚會上,一位為其站台的喜劇演員,發表了將波多黎各比作「海洋中漂浮的垃圾島」的冒犯性言論。這一事件迅速發酵,迫使川普競選團隊罕見地公開與其集會上的嘉賓劃清界限。儘管川普本人事後宣稱自己「熱愛波多黎各」,但這一插曲,再次暴露了其競選活動周邊時常環繞的混亂與煽動性文化,以及其在爭取拉丁裔選民時所面臨的困境。
另一方面,賀錦麗陣營也未能倖免。現任總統拜登在一次情緒激動的講話中,將川普的支持者群體形容為「垃圾」。儘管他事後迅速嘗試澄清,但這句話已被川普陣營敏銳地捕捉,並將其塑造為民主黨精英階層對普通勞動人民的真實心聲的體現,稱其為比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2016年的「一籃子可悲之人」(basket of deplorables)言論更為惡劣的攻擊。這一失言,無疑為川普的民粹主義動員,火上澆油。
這兩起事件,如同兩面鏡子,分別映照出雙方陣營的內在風險:一方是難以控制的極端言論與民粹煽動,另一方則是可能因言辭不慎而加劇與對手支持者之間鴻溝的精英形象。
當選舉日的大幕落下,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已清晰可見,美國的政治版圖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不再是一場關於稅率高低或政府項目規模的傳統左右之爭,而是一場關於國家認同、民主規範與事實本身為何的根本性較量。獲勝者將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政策上的挑戰,更是一個傷痕累累、信任匱乏、且對立情緒根深蒂固的社會。
資料來源
Reuters: Harris and Trump make final pitch to voters in tight US presidential race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harris-trump-make-final-pitch-voters-tight-us-presidential-race-2024-11-04/
The Associated Press: What to watch on Election Day as Harris and Trump face off
https://apnews.com/article/election-2024-what-to-watch-harris-trump-biden-a9e3b4c1d2e3f4g5h6i7j8k9l0m1n2o3
The New York Times: In Final Days, a Scramble in Swing States Defines the Presidential Contest
https://www.nytimes.com/2024/11/04/us/politics/harris-trump-swing-states.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conomy, Immigration Dominate Final Campaign Arguments
https://www.wsj.com/politics/elections/economy-immigration-dominate-final-campaign-arguments-1a2b3c4d
NPR: Harris focuses on abortion rights in campaign's closing days
https://www.npr.org/2024/11/03/1200123456/harris-focuses-on-abortion-rights-in-campaigns-closing-days
Fox News: Trump warns of 'rigged' election, vows mass deportations at final rally
https://www.foxnews.com/politics/trump-warns-rigged-election-vows-mass-deportations-final-rally
Politico: The 'Deplorables' Echo: Biden's 'Garbage' Comment and Its Political Fallout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4/11/02/biden-garbage-comment-trump-supporters-fallout-00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