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初,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許下將當年通膨率減半的關鍵承諾,試圖穩定民心與經濟。然而,數據卻呈現出一個複雜且令人不安的景象。儘管包含食品與能源價格的總體通膨率(Headline Inflation)已從超過10%的高峰回落,但剔除這些波動性項目的核心通膨率(Core Inflation)卻反向攀升,在年中達到了1992年以來的新高。此一「雙軌」現象,使英國在主要經濟體中顯得格外突出,其核心通膨的降溫速度遠遠落後於美國及歐元區。這股頑固的內部價格壓力,主要由強勁的薪資增長與服務業的旺盛需求所驅動。面對此一局面,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被迫採取比其他國家央行更為鷹派的立場,持續且大幅地提升利率,即便這將加劇經濟衰退的風險。蘇納克的政治承諾與央行的艱難任務形成巨大張力,使英國經濟陷入一場對抗頑固通膨的迷霧之中。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政治的辭典裡,承諾是衡量執政者信譽的砝碼,尤其在經濟動盪的年代,一個清晰的目標,本身就是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2023年初,甫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向全國人民鄭重許諾,將在年內把當時高達10.5%的通膨率削減一半。這不僅是一項經濟指標,更是一份旨在重建國家財政安全感的政治宣言。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看似清晰的目標,卻被籠罩在一片日益濃厚的迷霧之中。
一則喜訊,一個警報:雙軌通膨的謎題
從表面數據來看,蘇納克的承諾似乎正走在實現的軌道上。英國的總體通膨率,也就是涵蓋民生消費所有項目的指標,確實在緩步下降。然而,在經濟學家與各國央行官員的眼中,另一項數據卻發出了更為響亮的警報—那就是「核心通膨」。
總體通膨,如同海面的波浪,容易受到國際能源與糧食價格等短期因素的劇烈影響;而核心通膨,則透過剔除這些波動劇烈的項目,探測海面下那股更為穩定、也更為深層的潛流。它能更真實地反映一個經濟體內部潛在的、結構性的價格壓力。
令英國決策者憂心的是,當總體通膨的浪頭看似有所回落時,核心通膨的潛流卻在加速上湧。至2023年中期,其核心通膨率已攀升至三十年來的最高點。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趨勢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美國,得益於住房租金價格的冷卻,核心通膨已呈現穩步下降的趨勢;歐元區也出現了類似的緩和跡象。唯獨英國,其核心通膨的軌跡不降反升,使其在這場全球性的抗通膨戰役中,處於一個更為孤立且艱困的位置。
頑固壓力的來源:服務業與薪資的螺旋
探究英國核心通膨居高不下的根源,可以發現其動力主要來自兩個緊密相連的引擎:服務業的強勁需求,以及由此帶動的薪資增長。
與主要受全球供應鏈影響的商品不同,服務業的價格(例如航空旅行、文化娛樂、餐飲住宿等)更直接地反映了國內的經濟狀況。在後疫情時代,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大量釋放至服務領域,而勞動力市場的持續緊俏,使得企業不得不提高薪資以吸引和留住員工。這些增加的勞動成本,最終又會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形成更高的服務價格。
這種「薪資—物價」的螺旋式上升,是各國央行最為警惕的現象。一旦形成,通膨就會變得極具黏性,難以輕易透過外部因素(如全球油價下跌)而降溫。它要求貨幣政策必須採取更為果斷、甚至更為痛苦的緊縮措施,才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英國的處境,正是這個典型困境的縮影。
英格蘭銀行的重擔:一場沒有退路的升息
面對如此頑固的內部通膨壓力,政策應對的重擔,幾乎完全落在了英格蘭銀行(The Bank of England)的肩上。其最主要、也最直接的武器,便是提升基準利率。
升息的邏輯,在於透過提高借貸成本,為過熱的經濟活動降溫。當企業貸款和家庭房貸的利息變得更加昂貴,投資與消費的意願便會受到抑制,從而減輕市場的總體需求,最終達到延緩物價上漲的目的。自2021年底以來,英格蘭銀行已連續多次升息,試圖以此馴服通膨這頭猛獸。
然而,2023年的特殊情況,讓英格蘭銀行的這項任務變得異常艱鉅。在美國,聯準會(Fed)已經開始放緩其升息步伐,甚至一度暫停升息,以評估先前緊縮政策對經濟的滯後影響。相較之下,英國持續惡化的核心通膨數據,幾乎剝奪了英格蘭銀行任何喘息的空間。它不僅不能暫停,甚至可能需要採取比市場預期更為激進的升息路徑。
政策分析:在懸崖邊的平衡之舞
央行的這項工作,常被形容為一場「精巧的平衡之舉」。它的目標,是在不對經濟造成過度傷害的前提下,將通膨控制在目標範圍內。升息力道不足,通膨可能失控,長期侵蝕國民的購買力與經濟穩定;升息力道過猛,則可能將經濟直接推入衰退的深淵,導致企業倒閉與失業率攀升。
央行的處境,如同在濃霧中指揮一艘巨輪,既要全速前進以擺脫通膨的險境,又要時刻提防撞上衰退的冰山。英國的挑戰在於,這片海域的濃霧比其他地方更加濃厚。持續的升息,意味著數百萬英國家庭的抵押貸款還款額將大幅飆升,企業的營運成本也將顯著增加,這無疑會對蘇納克政府構成巨大的政治壓力。選民感受到利率上升的切身之痛,遠比感受到通膨緩降的益處,來得更快、更直接。
蘇納克首相的政治承諾與英格蘭銀行的貨幣政策,在此形成了一種微妙而緊張的關係。政府的目標是實現總體通膨減半,這個目標在數學上或許可以達成,因為去年飆升的能源價格基期較高。然而,央行關注的核心通膨,才是決定英國長期經濟健康與否的關鍵。即便總體通膨數字達標,只要核心通膨依然頑固,英格蘭銀行就無法放鬆其緊縮的貨幣政策,經濟的痛苦也將持續。
英國財政大臣杭特(Jeremy Hunt)曾描繪一個理想的願景:結合歐洲國家在基礎設施與技能方面的投資優勢,以及美國經濟的活力與創新火花。然而,要抵達這個「最佳平衡點」,首要條件便是馴服國內的通膨。這場對抗雙軌通膨的戰役,不僅是蘇納克政府的一場期中考,更將深刻地定義英國在後脫歐、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走向。迷霧終將散去,但航程中的每一步,都充滿考驗。
資料來源
Reuters: UK inflation defies forecasts, stays at 8.7% in May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k/uk-inflation-defies-forecasts-stays-87-may-2023-06-21/
Financial Times: UK core inflation rises to 31-year high
https://www.ft.com/content/13d1a847-f506-4074-82a8-a5796245c110
The Guardian: Rishi Sunak’s pledge to halve inflation this year hangs in balance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3/jun/21/rishi-sunak-pledge-halve-inflation-boe-interest-rates
Bloomberg: UK Inflation Unexpectedly Holds at 8.7%, Forcing BOE to Act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6-21/uk-inflation-unexpectedly-holds-at-8-7-piling-pressure-on-boe
The Economist: Why is British inflation so high?
https://www.economist.com/britain/2023/05/24/why-is-british-inflation-so-high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 UK: May 2023
https://www.ons.gov.uk/economy/inflationandpriceindices/bulletins/consumerpriceinflation/may2023
Bank of England: Monetary Policy Report - May 2023
https://www.bankofengland.co.uk/monetary-policy-report/2023/may-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