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繪北美汽車產業版圖:美國新關稅計畫引發供應鏈與經濟前景的深度憂慮

貿易保護政策,考驗著全球化產業分工的結構韌性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重工業復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8月28日,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在底特律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說,清晰地闡述了其若重返白宮將推行的激進貿易政策,其中對北美汽車產業的衝擊尤為引人注目。該計畫的核心,是威脅對進口汽車與零部件徵收高額關稅,包括對所有進口商品普遍徵收10%的基礎關稅,以及針對特定國家(如中國)可能高達60%以上的懲罰性關-稅,並揚言若無法達成其政策目標,將不惜撕毀現行的《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這項以「美國優先」為宗旨的經濟民族主義藍圖,旨在透過關稅壁壘,迫使汽車製造商將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然而,汽車產業專家與經濟學家普遍警告,此舉將嚴重擾亂數十年來形成的複雜全球供應鏈,不僅無法保證就業機會回流,反而可能導致美國本土生產的汽車成本急劇上升,最終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並對整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此關稅計畫最直接的挑戰,在於現代汽車製造業「全球化即本土化」的現實。以福特F-150皮卡這款最具代表性的「美國製造」汽車為例,其上萬個零部件來自全球超過24個國家。其交流發電機來自墨西哥,傳動半軸來自加拿大,輪胎來自韓國。在擬議的關稅框架下,這些來自海外的零部件都將面臨層層疊加的關稅,即便是在美國組裝的汽車,其生產成本也將無可避免地被推高。根據行業估算,僅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零部件關稅,就可能使每輛在美生產汽車的成本增加3,000美元,若再加上對其他國家零部件、鋼鋁等原材料的關稅,總成本增加可能超過6,000美元。

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在於北美汽車產業的一體化。在過去三十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與USMCA框架下,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汽車產業已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無邊界的生產區域。一具精密的自動變速箱,其原材料和零組件可能在美、墨、加之間跨境流動多達七次,才最終完成組裝。要將如此高度整合的供應鏈強行拆分並全部遷回美國,不僅技術上極其困難,時間成本也極其高昂。專家指出,僅僅是將一個複雜零組件的生產線從墨西哥遷至美國,從設廠、設備調試到通過嚴格的安全與品質認證,整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此政策的預期效果與潛在後果之間存在巨大鴻溝。支持者認為,關稅是迫使企業回流、創造高薪工會就業的必要手段。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也對保護本土汽車市場的措施表示歡迎。然而,多數分析認為,面對成本上升的壓力,汽車製造商更可能的選擇是加大對自動化和機器人的投資,以節省勞動力成本,最終可能導致就業機會不增反減。此外,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本身就是一種成本,它使企業無法制定長期投資計畫,並在倉儲、物流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軟性浪費」,削弱了美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特別是面對快速發展的中國電動車產業時的競爭力。此關稅計畫,實質上是在北美經濟的整合現實與一種回歸民族國家的產業理想之間,設定了一場高風險的對撞。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汽車的裝配線上,鋼鐵的冰冷與機械的精準,譜寫著一首關於現代工業文明的交響曲。然而,若我們將目光從流水線的終點移開,追溯每一顆螺絲、每一塊晶片的旅程,便會發現這首交響曲的樂譜,早已跨越了國界,由遍布全球的無數個分工合作的音符所構成。這張精密、高效的全球供應鏈網絡,是數十年來經濟全球化的縮影與結晶。2024年8月28日,當新的保護主義關稅藍圖在汽車之城底特律被高調宣告時,世界聽到的,不僅僅是一項貿易政策的轉向,更是一股試圖強行將這張全球樂譜按國界撕開,並指揮所有樂手回到各自國家重新獨奏的巨大力量。這場以關稅為武器的產業革命,其所引發的震動,將遠超經濟層面,觸及北美大陸的經濟地理乃至全球的產業格局。

關稅的迷宮:一套意圖重塑產業邊界的複雜體系

此次提出的貿易保護主義框架,並非單一的關稅措施,而是一套層層疊加、意圖深遠的組合性工具。其基礎是一項普遍性的「基礎關稅」,計畫對所有進入美國的進口商品,無論來源國,統一徵收10%的關稅。這將從根本上提高所有進口商品的成本,包括汽車產業賴以生存的無數零部件。

在此基礎之上,是針對特定產業與國家的「懲罰性關稅」。汽車產業顯然是其中的主要目標,25%的汽車整車與零部件關稅被反覆提及。這意味著,一輛在歐洲或亞洲生產的進口車,進入美國市場時可能面臨高達35%(10%基礎 + 25%汽車)的關稅壁壘。而對於被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的中國,關稅稅率更可能提升至60%甚至100%以上,意圖將中國製造的汽車徹底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

更具顛覆性的是,這套體系還引入了所謂的「互惠關稅」(reciprocal tariff)概念。其邏輯是,若其他國家對美國某項產品徵收的關稅高於美國對該國同類產品的關稅,美國將把稅率提升至與對方持平。這種「以牙還牙」的模式,將徹底改寫全球的關稅結構,引發一系列不可預測的連鎖反應。

對於北美地區而言,最大的威脅在於對現行《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的挑戰。政策制定者明確表示,關稅將同樣適用於墨西哥和加拿大,除非這兩個鄰國在移民、邊境安全(特別是打擊芬太尼等藥物販運)等非貿易領域做出讓步。這是一種將貿易工具用於達成更廣泛地緣政治目標的策略,實質上是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存在,作為與鄰國談判的籌碼。

「美國製造」的真相:一個無法獨奏的交響樂團

這套關稅體系的核心目標,是迫使企業將生產線移回美國。然而,其最大的盲點,在於忽視了「美國製造」在21世紀的真實含義。以福特F-150這款常年位居美國銷量榜首、被視為美國精神象徵的車型為例,其組裝線雖然在密西根州,但其生命卻源於一個全球性的零部件網絡。

打開F-150的引擎蓋,你會發現墨西哥製造的交流發電機在為其提供電力;檢視其底盤,你會看到加拿大製造的傳動半軸在輸送扭力;其五個輪胎來自韓國,而造型精美的輪轂則同樣來自墨西哥。這還僅僅是大型部件,在更深層次的供應鏈中,構成這些部件的數千個更小的零件—齒輪、密封圈、彈簧、閥門—其來源更是遍布世界。

在新的關稅政策下,每一個跨境而來的零部件都將成為成本增加的節點。從韓國進口的輪胎,將面臨至少10%的基礎關稅;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零部件,也將同樣面臨關稅,除非獲得臨時豁免。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零部件都離不開鋼與鋁,而這些基礎金屬原料,若非在美國生產,也早已面臨25%的額外關稅。這意味著,即使汽車的最終組裝在美國完成,關稅的影響也會像漣漪一樣,透過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層層傳導至最終的生產成本上。

供應鏈的慣性:為何「搬回家」如此之難?

北美汽車產業的一體化,是過去三十年自由貿易環境下的自然演化結果。在NAFTA與USMCA的框架下,汽車製造商早已將美、墨、加三國視為一個單一的「北美工廠」。資本、技術與貨物在這個區域內自由流動,企業得以根據各地的比較優勢(如墨西哥的勞動力成本、美國的研發能力、加拿大的特定零部件製造技術)來進行最優化的佈局。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加拿大零部件製造商利納馬(Linamar)為美國市場生產自動變速箱的流程。其原材料—粗鋼,可能先從海外進口至美國,面臨第一層關稅;鋼材被加工成初步零件後,運往墨西哥進行精密加工;隨後,這些零件可能被送至加拿大進行組件整合;最後,完成的變速箱總成再運回美國的汽車工廠進行安裝。在這個過程中,同一個部件的「前身」與「成品」可能跨境多達七次。

要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產業生態,絕非一紙行政命令可以達成。企業若要將一條在墨西哥運作成熟的引擎生產線搬遷至美國,其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首先是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廠房與設備投資。其次是漫長的建設與調試週期。更重要的是,汽車產業對安全與品質的要求極其嚴苛,每一個零部件的更換,都必須經過數月甚至一年以上的嚴格測試與認證,以確保其符合安全法規與性能標準。這是一個無法被政治意願所「加速」的物理與工程過程。這也解釋了為何汽車產業高管們面對關稅威脅時,普遍表達的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因為這種不確定性癱瘓了他們進行長期規劃與投資的能力。

就業的悖論:關稅能否帶回工作機會?

關稅政策最核心的政治承諾,是將製造業工作機會帶回美國。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等工會組織,也對能夠保護本土工人免受外國低薪競爭的措施表達了有條件的支持。然而,經濟現實可能遠比政治口號複雜。

面對由關稅或供應鏈搬遷帶來的成本急劇上升,企業最理性的應對方式之一,就是尋求其他方式來降低成本,而勞動力成本往往是首要目標。因此,一個極可能出現的結果是,企業在將部分生產線遷回美國的同時,會大規模地引入更高程度的自動化生產線,用機器人來替代原本由人力完成的工作。新的工廠或許會建在美國,但其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可能遠少於在墨西哥失去的崗位。最終,關稅可能加速了汽車產業的「去人力化」進程,而非創造就業。

此外,大規模的貿易戰必然引發對方的報復。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和亞洲國家,都不會坐視自身的支柱產業受到衝擊。它們將對美國出口的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而農產品、重型機械等具有政治影響力的行業,將成為首要目標。這將導致美國的出口受損,從而抵銷甚至超越製造業回流所帶來的任何潛在就業增長。

在整合的現實與孤立的理想之間

最終,這場圍繞汽車關稅的辯論,是一場關於美國應如何應對21世紀全球化現實的根本性抉擇。一方認為,數十年來的自由貿易掏空了美國的工業基礎,必須透過激烈的保護主義手段來扭轉局面,即便這會帶來短期的混亂與成本。另一方則認為,全球供應鏈雖然存在風險,但它也是美國企業保持全球競爭力、消費者享受低價商品的基礎;強行打破它,無異於一種經濟上的「自殺」。

汽車產業的未來,正處於技術變革(電動化、智能化)與地緣政治競爭的交匯點。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穩定、可預測的政策環境,是企業進行創新與投資的先決條件。而關稅政策所引入的最大變量,恰恰是「不確定性」。當企業將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資源,從研發下一代電動車轉移到應對瞬息萬變的關稅政策上時,其長期的競爭力已在無形中被消耗。這場意圖重振美國製造業的豪賭,其最終的結果,或許不是贏得一場貿易戰,而是在一場更為關鍵的全球產業變革競賽中,被對手們悄然超越。

資料來源

Detroit Economic Club: Donald J. Trump - September 2024
https://www.econclub.org/meeting/donald-j-trump-september-2024/

Reuters: Trump threatens high tariffs on cars from Mexico in Detroit speech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trump-threatens-high-tariffs-cars-mexico-detroit-speech-2024-08-28/

The Associated Press: Trump threatens new tariffs and says he’d be a ‘dictator on day one’ to close the border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tariffs-dictator-hannity-iowa-2024-5dca74e50586e330e7373f7380961e6c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ump's new tariff proposals would be a major tax on consumers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s/trumps-new-tariff-proposals-would-be-major-tax-consumers

Bloomberg: Trump’s Tariff Threat Puts North America’s Auto Supply Chain on Edg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3-18/trump-s-tariff-threat-puts-north-america-s-auto-supply-chain-on-edge

Center for Automotive Research: The U.S.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upply Chain
https://www.cargroup.org/publication/the-u-s-automotive-industry-and-the-north-american-supply-chai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rump’s Trade War: The Story So Far
https://www.cfr.org/timeline/trumps-trade-war-story-so-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