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災難性事故以來,將近十四年的時間過去,其周邊的禁區至今仍是人跡罕至的鬼城,成為核能風險最沉痛的實體見證。這場災難導致日本關閉了境內所有核子反應爐,並啟動了現代史上最複雜、耗資超過800億美元且仍在持續的善後工作。然而,進入2024年,一股強大的新興經濟力量-人工智慧(AI)革命-正迫使日本對其能源政策進行痛苦的重新評估。AI運算與資料中心對電力的巨大需求,使得科技巨擘與電力公司將目光,重新投向了那些處於休眠狀態的核子反應爐。
這股重啟核電的推力,不僅源於日本國內,也來自全球性的產業趨勢。科技公司為確保其AI基礎設施能獲得穩定且龐大的能源供應,正將核能視為關鍵選項。例如,亞馬遜(Amazon)已宣布計畫在日本投資150億美元擴建資料中心,而微軟(Microsoft)在美國也達成了從重啟的三哩島核電廠購電的協議。在此背景下,日本龐大的閒置核能潛力備受矚目。在福島事故前,54座反應爐曾供應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電力;目前,仍有總裝置容量達24千兆瓦(gigawatts)的可操作反應爐處於離線狀態,其中包括位於新潟縣、全球最大的柏崎刈羽(Kashiwazaki-Kariwa)核電廠,其8.2千兆瓦的發電能力,足以為數百個大型資料中心供電。
然而,重啟核電的道路上,橫亙著深刻的社會創傷與民眾的不信任。福島的記憶,對於生活在全世界地震最活躍地區之一的日本民眾而言,依然鮮明。儘管東京電力公司(Tepco)已在災區興建了16公尺高的防波堤等一系列強化安全措施,但反對者認為,沒有任何技術能完全消除核能在天災面前的潛在風險。圍繞著柏崎刈羽核電廠是否應重啟的議題,已在當地社區引發了劇烈的意見分歧,支持者看重其帶來的經濟利益與就業機會,反對者則擔憂安全問題將再次上演。日本政府正處於一個艱難的十字路口,必須在追求AI時代經濟競爭力與能源安全的同時,回應國民對核能安全根深蒂固的疑慮。這個決定,不僅將塑造日本未來的能源地圖,也將考驗其政治與社會,能否在歷史的傷痕與未來的召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車輛駛入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的禁區,窗外的景象彷彿凝結在時光之中。廢棄的房屋與商店,門窗緊閉;散落在街道上的個人物品,無聲地訴說著十四年前那場倉促撤離的恐慌。巴士上的輻射計數器,隨著車輛的深入,發出穩定而規律的鳴響,數字穩定攀升。這裡是2011年3月11日之後,被時間遺忘的土地,也是日本戰後最和平時期裡,一道最深的傷口。
那一天,一場芮氏規模9.0的強震,引發了摧毀性的海嘯,巨浪輕易地越過了核電廠的防禦,摧毀了其備用電力與冷卻系統。隨後,三座反應爐的爐心熔毀,釋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造成了繼車諾比之後最嚴重的核子事故。這場災難,不僅迫使數十萬人離開家園,也讓日本的能源政策戛然而止-境內所有54座核子反應爐,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全數停止運轉。
十四年來,負責營運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持續進行著一場漫長、昂貴且極度複雜的清理工作。在受損的反應爐廠房周邊,輻射劑量依然頑固地維持在高點,我們被允許在最接近的區域停留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五分鐘。為了防止歷史重演,一座高達16公尺的巨大防波堤,已沿著海岸線拔地而起,其高度略高於2011年那場海嘯的浪高。然而,在這片土地上,再堅固的水泥高牆,似乎也難以完全撫平人們心中的不安。迄今為止,日本政府已為場址安全與居民賠償,支付了超過800億美元的費用,而這個數字仍在不斷增加。
正當福島的善後工作仍在緩慢進行之時,一股全新的、強大的力量,正從根本上動搖著日本的能源辯論。這股力量,是人工智慧(AI)。AI模型的訓練與運作,需要消耗驚人的電力,驅動著全球各地對大型資料中心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為了尋求穩定、潔淨且規模龐大的電力來源,全球科技業開始將目光投向一個曾經被許多國家視為畏途的選項:核能。
這是一場全球性的轉變。在美國,微軟公司近期達成協議,將從部分重啟的賓州三哩島核電廠-美國史上最嚴重核事故的發生地-採購電力,為其資料中心供電。在日本,這股趨勢的影響更為直接而劇烈。亞馬遜網路服務(AWS)已宣布,計畫投資150億美元,用於擴建其在日本的雲端運算基礎設施。巨大的投資,意味著對電力同樣巨大的需求。
這使得日本那些處於休眠狀態的核電廠,從一個個沉重的歷史包袱,變成了潛在的寶貴資產。在福島事故前,核能曾是日本能源結構的基石,提供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電力。如今,在更嚴格的安全審查下,僅有13座反應爐恢復運轉。然而,那些閒置但仍具備運轉能力的反應爐,總裝置容量高達24千兆瓦(gigawatts),這是一股足以改變國家能源格局的龐大力量。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位於新潟縣的柏崎刈羽核電廠。這座擁有七部機組的核設施,是全世界發電能力最大的核電廠,其8.2千兆瓦的總裝置容量,是美國最大核電廠的兩倍。若能全面重啟,它不僅能輕易滿足數百座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更能顯著提升日本的能源自給率。為此,美國政府也積極展開遊說。前美國駐日大使拉姆·伊曼紐爾(Rahm Emanuel),便曾在其任期尾聲親訪此地,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不能陷入一種要麼為資料中心供電、要麼為你的手機充電的處境。如果沒有可靠的電力,我們就會走到那一步。」
然而,從技術上的可行性,到社會與政治上的可接受性,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鴻溝。對於許多日本人而言,特別是那些親身經歷過311災難的民眾,福島的教訓是永遠不能被遺忘的。反對核能的聲音,始終是日本社會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質疑,在一個地震、海嘯、火山活動頻繁的島國,是否真能確保核能的絕對安全。
這種分歧,在柏崎刈羽核電廠所在的當地社區,體現得尤為激烈。支持重啟的地方商界與部分居民,期盼核電廠能再次帶來稅收、就業機會與地方繁榮。然而,另一部分居民,包括來自鄰近地區的民眾,則對安全風險感到憂心忡忡,他們擔心一旦發生事故,自己將重蹈福島災民的覆轍。這場辯論,已成為日本當代社會中,經濟發展邏輯與安全風險感知之間最尖銳的衝突之一。
日本的岸田文雄政府,正試圖在這兩股力量之間,尋找一條前進的道路。在新的國家能源戰略中,核能已被重新定位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確保能源穩定的重要基載電力。這標誌著日本正逐步告別「後福島時代」的廢核思維。但政策的轉向,需要贏得民意的支持,而這恰恰是最困難的一步。
福島禁區的景象,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這項能源技術令人敬畏的雙重性。它既能以極高的效率,為現代文明提供動力,也可能在失控之時,造成跨越世代、難以抹滅的傷害。人工智慧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將日本推向一個抉擇的關口。這個國家,能否在擁抱由AI定義的未來的同時,妥善安放並汲取來自過去的沉痛教訓,將是其未來數十年發展道路上,最嚴峻的考驗。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I vs. Fukushima: Japan’s Trillion-Dollar Nuclear Power Dilemma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ai-vs-fukushima-japans-trillion-dollar-nuclear-power-dilemma/1A114D3F-552A-4F54-A614-2C6793A248A7
Reuters: Japan's biggest utility clears key hurdle to restart world's biggest nuclear plant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japans-nuclear-regulator-lifts-operational-ban-tepcos-kashiwazaki-kariwa-plant-2023-12-27/
Associated Press: Japan’s push to restart nuclear power is dividing a town that hosts the world’s largest plant
https://apnews.com/article/japan-nuclear-power-fukushima-kashiwazaki-kariwa-f2d3ff9a706b8e3a2bf921005d5d36e2
Bloomberg: Japan Is Betting on AI to Solve Its Population Woes—If It Can Find the Power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6-05/japan-is-betting-on-ai-to-solve-its-population-woes-if-it-can-find-the-power
Financial Times: Japan’s nuclear turn brings power and peril
https://www.ft.com/content/1d96b99b-3816-43f1-b0e2-763489112527
Nikkei Asia: Amazon to invest $15bn in Japan data centers as AI demand grows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Technology/Amazon-to-invest-15bn-in-Japan-data-centers-as-AI-demand-grows
The Economist: Japan is gingerly switching its nuclear reactors back on
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24/01/18/japan-is-gingerly-switching-its-nuclear-reactors-back-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