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穹頂下的都市警鐘:鳳凰城熱浪事件

氣候變遷與都市擴張的雙重挑戰

· 權力結構-美國,世界與災難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7月,美國西南部被一場歷史性的極端高溫事件所籠罩,其中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Phoenix)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該市經歷了連續31天最高氣溫超過華氏110度(約攝氏43.3度)的空前紀錄,打破了1974年創下的18天舊紀錄。這場持久的熱浪不僅是對基礎設施的嚴峻考驗,更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此一極端氣候事件的成因,是兩種現象疊加作用的結果:其一是大尺度氣象模式下的「熱蓋現象」(Heat Dome),即一個強大的高壓系統如同鍋蓋般,將熱空氣長時間困在特定區域;其二是地方性的「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即城市化發展導致的人造地表-如柏油路面、鋼筋水泥建築-取代了自然植被,這些材料大量吸收並儲存太陽輻射,使得市區溫度顯著高於周邊的鄉村或自然地帶。

鳳凰城與拉斯維加斯等美國「太陽帶」(Sun Belt)城市的快速擴張,是加劇此次熱浪嚴重性的關鍵人為因素。過去二十年間,這些城市的人口與經濟快速增長,伴隨而來的是大規模的土地開發。衛星影像清晰地顯示,昔日的沙漠景觀如今已被密集的建築物和道路網絡覆蓋。這些深色、不透水的人造表面取代了能透過蒸散作用調節溫度的土壤和植被。其結果是,城市本身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吸熱體,在白天吸收熱量,並在夜間緩慢釋放,導致最低氣温居高不下,使人體與基礎設施無法在夜間獲得喘息和冷卻的機會。研究顯示,在正午時分,高度開發的城區溫度可比周圍有植被覆蓋的區域高出華氏15至20度(約攝氏8至11度)。這種由城市形態所強化的熱應力,直接威脅著居民的生命安全。

面對這場由氣候變遷與城市規劃失衡共同引發的危機,地方政府的應對與調適策略成為外界檢視的核心。鳳凰城已設立美國第一個由市政府資助的「高溫應對與緩解辦公室」,專責協調跨部門的抗熱措施。其政策工具涵蓋短期緊急應變與長期城市改造計畫。短期措施包括廣設公共「冷卻中心」、分發瓶裝水,並為弱勢群體提供援助。然而,更具根本性的挑戰在於如何改造城市物理環境以適應更熱的未來。長期策略聚焦於「降溫」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在數百英里的街道上塗覆高反射性的淺色塗料(Cool Pavement),以減少熱量吸收;推動「城市森林」計畫,目標是大幅提高樹木覆蓋率以增加遮蔭;以及修訂建築法規,鼓勵使用綠色屋頂和隔熱建材。鳳arizona城此次的慘痛經歷,不僅為全球其他快速城市化的地區提供了前車之鑑,也迫使決策者必須正視,在氣候變化的新常態下,城市規劃必須將「熱韌性」(Heat Resilience)作為其核心設計原則。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亞利桑那州的索諾蘭沙漠,以其廣袤而嚴酷的自然景觀聞名於世。然而,在2023年的夏天,這片土地上的人造奇蹟-鳳凰城都會區-卻上演了一場比自然本身更為極端的生存考驗。自6月30日起,鳳凰城的天際線日復一日被灼熱的空氣所壟罩,氣溫計的水銀柱頑強地停留在華氏110度(攝氏43.3度)的刻度之上。這場史無前例的熱浪持續了整整31天,不僅刷新了該市的歷史紀錄,也將這座美國第五大城市推向了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前沿。這並非一次單純的異常天氣事件,而是一幅由全球暖化、自然氣象模式與數十年城市擴張政策共同繪製的未來圖景,為全世界的都市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

鳳凰城的困境,源於兩種強大力量的致命交會。其一,是覆蓋美國西南部廣大區域的「熱蓋現象」(Heat Dome)。這是一種發生在大氣層高處的強大高壓脊,它如同一個透明的罩子,將下方的熱空氣牢牢鎖住,阻止其上升與對流,同時也阻擋了冷空氣的進入和雲層的形成。在這種穩定且持續下沉的氣流中,空氣被反覆壓縮加熱,地面溫度逐日攀升。土壤中的水分被迅速蒸發,植被枯萎,進一步削弱了地表自然的冷卻能力,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整個區域,因此陷入了一場大規模、長時間的「烤箱」狀態。

然而,真正將這場區域性災難推向極致的,是鳳凰城自身發展所帶來的「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回顧2002年的衛星地圖,鳳凰城西部的土地尚是一片開闊的沙漠。二十年後,同樣的地點已被密集的住宅、商業建築和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所吞噬。這種轉變在拉斯維加斯等其他西南部城市也同樣上演。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其物理結構卻使其成為捕捉熱量的完美陷阱。柏油路面、深色屋頂、鋼筋水泥與玻璃帷幕,這些構成現代都市肌理的材料,其吸熱與儲熱能力遠超自然地表。它們在白日瘋狂吸收太陽輻射,到了夜晚則緩慢地將熱量釋放回周遭環境。這導致城市的夜間溫度無法有效下降,剝奪了居民與生態系統寶貴的恢復時間。當熱蓋現象與都市熱島效應疊加,其後果是災難性的,它將一個原本就炎熱的環境,變成了一個對生命構成直接威脅的致命場域。

高溫下的社會裂痕:一場無聲的公共衛生危機

極端高溫的衝擊並非均等地落在每一個人身上。它像一面放大鏡,清晰地照見了城市中最脆弱的角落與社會結構中的既有裂痕。當官方發布高溫警報,建議民眾「待在室內、補充水分、避免戶外活動」時,這些建議對於某些群體而言,卻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首當其衝的是無家可歸者。他們被迫在幾乎沒有任何遮蔽的街道上度過一天中最炎熱的時段,滾燙的柏油路面甚至能直接造成三度燒傷。根據報導,當地的燒燙傷中心接收了大量因接觸高溫地表而受傷的病患。其次是從事戶外工作的勞動者,如建築工人、農場雇工和景觀維護人員,他們為了生計,必須在足以致命的高溫下持續勞動,熱衰竭與中暑的風險如影隨形。此外,居住在基礎設施老舊、綠化覆蓋率低的低收入社區居民,以及因健康或經濟因素無法負擔高昂空調費用的老年人,同樣是這場「熱災」的主要受害者。高溫,因此不僅是一個氣候問題,更演變成一個尖銳的社會公平議題。

這種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炎熱」的地方文化心態,在2023年的夏天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戰。過去的經驗與應對機制,在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強度與持續時間均超越歷史範疇的新型熱浪面前,顯得捉襟見肘。這場危機迫使政府與公眾意識到,極端高溫是一種無聲的殺手,其致命性不亞於颶風或洪水,需要一套系統性的公共衛生應對框架。

從應急到轉型:鳳凰城的政策實驗與挑戰

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鳳凰城市政府的應對策略,成為全球城市治理者密切關注的案例。早在2021年,鳳凰城便創設了全美第一個由市政府資助的「高溫應對與緩解辦公室」(Office of Heat Response and Mitigation),此舉標誌著該市已將應對極端高溫從臨時性的緊急事務,提升至長期性的戰略規劃層級。

在2023年的熱浪期間,該辦公室協調了全市的短期應急響應。超過200個公共場所,如圖書館、社區中心,被指定為「冷卻中心」(Cooling Centers),為無法在家中避暑的民眾提供庇護。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向街頭的無家可歸者與弱勢群體大量分發瓶裝水與防曬用品。然而,這些措施雖然至關重要,但本質上仍是治標不治本的被動應對。真正的考驗,在於如何從根本上改造城市,使其更具「熱韌性」(Heat Resilience)。

鳳凰城的長期政策實驗,正圍繞著改變城市物理地景而展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涼爽路面計畫」(Cool Pavement Program)。該計畫在城市的部分街道上,塗上一層混合了瀝青、水、黏合劑和顏料的淺灰色密封塗層。這種塗層能反射更多的陽光,研究顯示其午間表面溫度比傳統的黑色瀝青低華氏10至12度。儘管對於該技術能否顯著降低整體環境氣溫仍有爭議,但它代表了城市管理者試圖從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層面「降溫」的積極嘗試。

另一項核心戰略是擴大城市綠色覆蓋。樹木是城市中最有效的天然空調,其樹冠提供遮蔭,蒸散作用則能直接冷卻周圍空氣。鳳凰城設定了至2030年將全市樹木覆蓋率提升至25%的宏遠目標。然而,在一個年降雨量極少的沙漠城市,大規模植樹面臨著水源稀缺的巨大挑戰。樹種的選擇、灌溉系統的維護以及如何在水資源限制與綠化需求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一項複雜的政策難題。

此外,城市規劃與建築法規的修訂也在議程之中。未來的建築設計必須將氣候適應性納入考量,例如強制要求使用淺色或「涼爽屋頂」(Cool Roofs)材料,改善建築隔熱性能,並透過合理的城市佈局與建築設計,創造更多的自然遮蔭與通風廊道。

鳳凰城在2023年夏天所經歷的一切,是全球氣候系統與地方城市發展模式交互作用下的一個縮影。它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真相:在氣候變遷的時代,我們不能再將城市僅僅視為經濟增長的引擎,而必須將其看作一個需要精心維護、以人為本的生態系統。從鳳凰城的政策實驗中,無論是成功還是挫折,都為正在或即將面臨相似挑戰的全球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未來的城市規劃者、建築師與決策者,都必須將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置於其工作的核心:如何為一個註定將更為炎熱的未來,建設一個更具韌性、也更為公平的城市。

資料來源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Phoenix endures its hottest month on record in July 2023
https://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event-tracker/phoenix-endures-its-hottest-month-record-july-2023

The Associated Press (AP):Phoenix’s 31-day streak of 110-degree temperatures ends. But the heat wave is far from over
https://apnews.com/article/phoenix-heat-wave-arizona-record-climate-change-d853b05f2420a32dc81df3b379e51c5f

NASA Earth Observatory:A Scarcity of Shade in Phoenix
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images/151635/a-scarcity-of-shade-in-phoenix

The Guardian:‘It’s a silent killer’: how Phoenix is tackling extreme heat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3/aug/01/phoenix-arizona-extreme-heat-climate-change

The New York Times:How a ‘Heat Dome’ Forms, and Why This One Is So Big
https://www.nytimes.com/2023/07/20/climate/heat-dome-us.html

City of Phoenix:Heat Response & Mitigation Office
https://www.phoenix.gov/heat

Reuters:Scorching Phoenix struggles to cool its streets as heatwave drags on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scorching-phoenix-struggles-cool-its-streets-heatwave-drags-on-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