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辦空置潮下的都市再生:辦公室改建住宅的政策困境與前景

高昂成本與法規限制下的城市再造之路

· 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9月,美國各大城市持續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嚴峻挑戰—商業辦公大樓的空置率居高不下,與此同時,住宅短缺問題卻日益嚴重。根據不動產分析公司CoStar的數據,全美閒置的辦公空間已累積達十億平方英尺,相當於約370棟帝國大廈的體量。此一現象不僅對城市稅收構成壓力,也衝擊了商業區的經濟活力。為應對此雙重困境,將閒置辦公室改造為住宅的「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方案,成為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都會區政策議程的核心。然而,這條轉型之路充滿了建築結構、財務可行性與都市法規的複雜挑戰,將昔日的辦公空間轉變為宜居的家園,遠非僅是改變用途那般單純。

將辦公大樓轉變為住宅單位,首先遭遇的是建築設計上的先天限制。多數戰後興建的現代辦公樓宇,其特點是樓層面積縱深極大,以容納開放式辦公區。這種設計雖能有效利用空間,卻導致建築物核心區域缺乏足夠的自然採光與通風,不符合居住標準。開發商為解決此問題,必須採取如在建築物中心切割天井、開鑿採光井等大規模結構改造工程,不僅技術複雜,更導致每平方英尺的改建成本高達500美元。此外,管線配置、窗戶能否開啟、結構柱的位置等,皆是轉型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工程難題。相較之下,戰前建造、樓板較窄的舊式建築,因其設計更利於自然通風採光,反而成為較為理想的改造標的。

面對高昂的改建成本,開發商在缺乏政策誘因的情況下,往往傾向將改造後的單位定位為高價位的豪華租賃公寓,以確保投資回報。此舉雖能活化閒置資產,卻無助於緩解低收入家庭面臨的住宅短缺困境。根據全國低收入住房聯盟(National Low Income Housing Coalition)的統計,美國在2021年仍面臨超過730萬戶可負擔租賃住宅的缺口。為此,地方政府開始介入,試圖透過政策工具引導市場走向。芝加哥市政府運用稅收優惠與公共資金,支持將商業區辦公樓改建為包含六百戶平價單位的住宅計畫;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亦提出放寬區劃法規,以簡化審批流程,降低改建門檻。這些政策實驗反映出,辦公室轉住宅的成功與否,高度仰賴公私部門的協力,以及政府在平衡市場利益與公共需求之間的政策智慧。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曼哈頓下城區的天際線下,一棟矗立近半世紀的摩天大樓正靜默地經歷一場身份的蛻變。過去,這裡是金融菁英們運籌帷幄的辦公場所;數月後,這裡將以擁有588個單位的豪華公寓之姿重新敞開大門。這棟名為「水街160號」(160 Water Street)的建築,是美國都市地景變遷的一個縮影—一個關於空間、經濟與社會需求的深刻對話。然而,在其轉型的背後,是全美各地高達十億平方英尺、依舊寂寥的辦公空間,這些閒置的鋼筋水泥結構,正成為城市治理者一道棘手的難題。

後疫情時代的都市空心化挑戰

自全球疫情改變了工作模式以來,遠程與混合辦公的普及化,對傳統的中央商務區(CBD)造成了結構性衝擊。企業縮減實體辦公室面積,續租率下降,導致辦公大樓的空置率攀升至數十年來的高點。此現象不僅意味著業主的租金收入銳減,更對城市財政產生連鎖效應:商用不動產稅收的流失、通勤人潮減少導致周邊餐飲零售業蕭條,進而削弱了城市核心區的經濟活力。

與此同時,美國多數大都會區正深陷於住房危機之中,房價與租金的持續上漲,使得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負擔日益沉重。在此背景下,將供過於求的辦公空間,轉化為亟需的住宅單位,似乎成為一項直觀且雙贏的解決方案。此舉不僅有望為市場注入新的住宅供給,更能為衰退的商業區重新注入人氣與生命力,實現都市空間的再活化。然而,從藍圖到現實,這條路徑佈滿了建築物理性、財務經濟性與政策法規性的三重障礙。

建築的物理疆界—從辦公到居住的結構難題

辦公建築與住宅在設計邏輯上存在根本差異。辦公空間追求的是最大化的開放面積與靈活性,而住宅則強調私密性、舒適度以及與外部環境的連結。建於二戰後的現代辦公大樓,受益於空調與螢光燈照明技術的普及,其樓板設計得越來越寬闊且深入,以便容納更多員工。這種「深樓板」(deep floor plate)設計,卻成為住宅改造的最大物理障礙。一個距離窗戶過於遙遠的內部空間,無法獲得足夠的自然光與新鮮空氣,難以規劃成合乎居住品質的臥室或起居室。

為克服此問題,建築師與開發商必須採取昂貴的結構性干預。以「水街160號」為例,開發團隊選擇從建築中心鑿開三座巨大的天井,將原本無法利用的黑暗空間轉變為能引入光線的通道,並將移除的樓板面積重新分配至建築頂部,增建了六個樓層。在其鄰近的「水街180號」建案中,則是挖空樓層中央,創造一個大型中庭,讓內部單位也能擁有面向庭院的窗戶。這些工程不僅成本高昂—改建費用可高達每平方英尺500美元—還涉及複雜的結構加固,例如為每根柱子安裝鋼板與斜撐,以支撐新增的樓層重量與改變後的結構。

相較之下,那些建於空調普及之前的戰前建築,因其設計必須依賴可開啟的窗戶來進行通風與採光,通常擁有較窄的樓板與纖細的建築輪廓。這些特質使其內部空間距離窗戶不超過30英尺,更易於被劃分為符合居住標準的公寓單位,因此成為開發商眼中更具改造潛力的標的。

市場失靈的經濟現實—豪華公寓與可負擔住宅的落差

即便克服了建築上的挑戰,財務可行性仍是決定計畫成敗的關鍵。高昂的收購與改建成本,意味著開發商必須設定相當高的租金或售價才能實現盈利。結果是,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辦公室改建案,最終都轉化為鎖定高收入族群的豪華公寓,其租金從3,500美元至7,500美元不等。

此一結果凸顯了市場機制的局限性:單靠私部門的投資,難以解決公共政策最關切的可負擔住房問題。根據全國低收入住房聯盟的數據,全美低收入租屋者面臨著超過730萬戶的適足住宅缺口。辦公室改建若無法回應這部分需求,其作為解決住房危機方案的政策正當性便會受到質疑。開發商坦言,若無政府的稅務減免或資金補助,要將改建項目用於提供平價住宅,在財務上幾乎不可能實現。

政策工具的介入與都市治理的未來

意識到市場的內在矛盾,美國各地方政府已開始積極探索政策介入的可能性。芝加哥市府發起了一項公私合作計畫,利用稅收增額融資(TIF)等公共資金與稅務優惠,資助商業區內數個辦公室改建案,目標是創造約1600個新住宅單位,其中要求600戶必須是可負擔住宅。在紐約,市長亞當斯政府則著手修改分區法規(Zoning Laws),放寬對建築年代的限制,讓更多1990年之前興建的辦公樓宇也符合改建資格,以擴大潛在的供給庫。

這些政策實驗的方向,是透過降低開發商的合規成本與財務風險,來換取其提供部分具備公益性質的可負擔單元。然而,這類計畫的規模,相較於龐大的住房需求,仍只是杯水車薪。此外,市場力量仍在形塑此一趨勢的未來。隨著商辦大樓的價值持續下跌,以及業主面臨日益增長的貸款償還壓力,未來可能有更多建物以遠低於過去市值的價格出售。當收購成本降低,改建計畫的財務模型將更具彈性,這或許能為平價住宅的開發創造新的空間。

總體而言,將閒置辦公室改建為住宅,不僅是一項建築工程或金融投資,它更是一場關於城市未來形態的深刻反思。它要求城市規劃者、政策制定者與開發商共同協作,在振興衰退商業區、增加住宅供給與確保社會公平之間,找尋一個精巧的平衡點。這場始於後疫情時代的都市轉型,其最終的成敗,將取決於能否將冰冷的辦公空間,真正轉化為溫暖且人人皆可負擔的家園。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The Cost of an Empty Office Climbs, Forcing Cities to Adapt
https://www.nytimes.com/2024/05/13/business/economy/office-real-estate-economy.html

Bloomberg: The Office-to-Apartment Conversion Craze Is Helping Very Few Solve the Housing Crisis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4-05-16/the-office-to-apartment-conversion-craze-is-helping-very-few-solve-the-housing-crisi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Bumpy, Pricey Road to Turning Offices Into Apartments
https://www.wsj.com/real-estate/commercial/office-apartment-conversion-real-estate-c233c434

Reuters: US office-to-residential conversions jump as housing demand remains strong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s-office-to-residential-conversions-jump-housing-demand-remains-strong-2023-10-25/

The Associated Press: Cities are converting more offices to apartments, but the numbers remain small
https://apnews.com/article/office-space-apartments-conversion-housing-pandemic-2b5d4001c37c22501a182ef6205697ea

The Economist: Converting offices into flats is not the answer to cities’ problems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4/02/11/converting-offices-into-flats-is-not-the-answer-to-cities-problems

Pew Research Center: More U.S. office buildings are being converted into apartments
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10/26/more-us-office-buildings-are-being-converted-into-apart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