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戰時經濟的虛實:財政擴張下的全球政治風險

軍事凱因斯主義的極限與制裁政策的連鎖效應

· 權力結構-俄羅斯,戰爭與和平-烏克蘭戰爭,金融經濟,能源-要聞,能源-化石燃料能源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9月26日,距離烏克蘭戰爭全面爆發已逾三年半,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浪潮從未停歇,然而,莫斯科的經濟數據卻呈現出一種令人費解的強韌。西方國家最初預期的經濟崩潰並未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在龐大軍事開支驅動下的表面繁榮。俄羅斯國防預算已從戰前的每年約500億美元飆升至近1500億美元的驚人水平,這種以戰爭為核心的財政刺激,正如同歷史上的「軍事凱因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將整個國家機器重新導向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擴張。大量資金湧入軍備生產,從傳統的坦克、火砲到現代的無人機,甚至連民用的麵包工廠也轉身投入軍工生產鏈,這種全面性的經濟動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納了國內勞動力,使得俄羅斯的失業率降至三十年來的歷史低點。表面上看,戰爭機器似乎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民眾的薪資增長甚至一度超越了高漲的通貨膨脹,生活水平看似不降反升。

然而,這座建立在軍費支出上的經濟大廈,其地基卻隱藏著深刻的結構性裂痕。目前俄羅斯經濟的運行邏輯,本質上是一種消耗性的內循環,而非創造性的價值增長。其財政收入的核心支柱—石油與天然氣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兩成,更是國家預算的主要來源。儘管在歐洲市場失守後,俄羅斯成功將能源出口轉向中國與印度,暫時穩住了陣腳,但其財政狀況已從應有的盈餘轉為赤字。國家財富基金的儲備正被持續提取,以彌補戰爭帶來的巨大財政缺口。根據目前的消耗速度,分析師們預測,俄羅斯的國家儲備可能在2030年前後耗盡。與此同時,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拋出更為嚴厲的經濟制裁威脅,揚言若停火協議無法達成,將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特別是中國與印度)施加高達100%的二級關稅。這一潛在舉動,將不僅僅是切斷俄羅斯最關鍵的經濟命脈,更可能引發全球性的石油供應衝擊,導致油價飆升,進而將世界經濟推向衰退的邊緣。

在克里姆林宮的政治權衡中,經濟的可持續性顯然被置於地緣政治目標與政權穩定之後。對普丁總統而言,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不僅是為了在烏克蘭戰場上取得其所定義的勝利,更是維繫國內政治向心力與合法性的關鍵手段。透過宣傳北約的外部威脅,莫斯科將高昂的軍事支出合理化為國家生存的必要之舉。因此,即便未來某個時間點烏克蘭戰場能夠達成停火,俄羅斯的國防開支也幾乎不可能回到戰前水平。這種長期維持的「準戰時經濟」狀態,將持續扭曲資源配置,壓抑民生部門的發展潛力,並使俄羅斯經濟在技術創新與全球化競爭中被進一步邊緣化。當前的經濟增長,實則是以透支國家未來為代價的短期榮景。俄羅斯正行走在一條財政鋼索之上,下方是結構性衰退的深淵,而來自華盛頓的政治風向,則隨時可能成為斬斷這根鋼索的利刃。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自2022年2月那場震驚世界的全面入侵發動以來,已超過一千個日夜。在無數的制裁、外交孤立與巨大的軍事損耗之下,俄羅斯的經濟非但沒有如西方預期般崩潰,反而展現出一種奇特的「繁榮」景象。然而,當筆者深入剖析其數據背後的驅動引擎時,看到的並非健康的經濟復甦,而是一部被戰爭機器所綁架、正以驚人速度消耗自身未來的龐大經濟體。這不是一場關於經濟韌性的勝利,而是一段以國家未來為燃料的 unsustainable March。

戰爭:扭曲的經濟興奮劑

當西方國家在2022年祭出「將盧布變為瓦礫」的嚴厲制裁時,其目標是明確的:癱瘓俄羅斯的經濟,使其無法繼續支撐昂貴的戰爭。制裁確實帶來了短暫的衝擊,當年俄羅斯GDP萎縮了2%,其程度約等於新冠疫情對其經濟的影響。但出乎意料的是,俄羅斯經濟迅速反彈,甚至在2024年實現了超越包括美國在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增長。

這背後的秘密,並非源於任何經濟奇蹟,而是源於一種最古老、也最直接的政府干預手段:軍事凱因斯主義。

莫斯科將國家財政的天平極度傾斜向國防工業。戰前,俄羅斯每年的國防支出約為500億美元;如今,這個數字已暴增至接近1500億美元。這筆巨款如洪水般湧入軍事工業複合體,從軍備的研發、生產到人員的薪酬,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國營電視台甚至自豪地播放著麵包工廠如何放下麵糰、轉而生產無人機的宣傳片。這不僅是產業轉型,更是一場全國性的經濟動員。

這種以戰爭為導向的經濟模式,直接帶來了一個顯著的社會效應:失業率降至三十年來的最低點。大量勞動力被吸納進軍工廠、軍隊以及相關的供應鏈中。與此同時,為了維持社會穩定並激勵參戰,政府大幅提高軍人與軍工產業人員的薪資,這種薪資通膨的溢出效應,使得俄羅斯整體的名目工資增長率甚至一度超過了高漲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對於許多普通俄羅斯民眾而言,他們感受到的不是戰爭帶來的經濟凋敝,反而是實質購買力的提升與生活的改善。這形成了一種弔詭的社會契約:在政治自由與外部世界被隔絕的同時,物質生活卻在短期內獲得了保障甚至提升。

然而,這種由國家財政直接輸血所製造的繁榮,其本質是脆弱且畸形的。它並未創造新的市場、新的技術或新的消費者價值,而是將社會資源集中於生產無法進入民用市場、僅用於消耗與毀滅的軍事裝備。這是一個封閉的內循環系統,國家的左手將稅收與能源收入(右手)投入軍工生產,產出的卻是無法帶來長遠經濟效益的武器。長此以往,民用工業的凋敝、技術創新的停滯以及人才的錯置,將對俄羅斯經濟的長期競爭力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能源命脈與財政赤字:鋼索上的平衡

俄羅斯能夠支撐如此龐大的軍事開支,其底氣來自於其豐沛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能源出口約佔其GDP的20%,更是國家預算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戰爭爆發後,歐盟作為其傳統最大能源市場的喪失,無疑是沉重一擊。但莫斯科迅速調整航向,將能源出口大規模轉向亞洲,特別是中國與印度。憑藉價格上的折扣與地緣政治的考量,中印兩國承接了大量的俄羅斯原油,使得克里姆林宮的能源收入在經歷短暫動盪後得以穩固。

正是這種成功的經濟「向東轉」,讓西方旨在切斷其資金來源的制裁效果大打折扣。但即便如此,戰爭的巨大開銷依然遠遠超出了其財政的負荷能力。

一個健康的、處於當前高油價環境下的能源出口國,理應享有可觀的預算盈餘,並將其存入主權財富基金以備不時之需。然而,今日的俄羅斯卻恰恰相反。其財政支出遠大於收入,已陷入結構性的赤字。為了彌補這個巨大的窟窿,俄羅斯政府正持續、大量地從其「國家財富基金」中提取儲備。這個基金本是為應對未來挑戰、保障國家長遠發展而設立的,如今卻成了填補戰爭預算黑洞的應急金庫。

分析師們的估算令人警醒:以目前的消耗速度(burn rate),俄羅斯的國家財富基金儲備,可能在2030年前後完全耗盡。屆時,如果戰爭仍在持續,或者全球能源價格發生不利變動,俄羅斯將面臨無錢可燒的絕境。這意味著,普丁總統的戰爭機器,實際上是在一個倒數計時的沙漏下運轉。

華盛頓的潛在變局:二級制裁的全球衝擊波

正當俄羅斯在財政鋼索上艱難前行時,來自華盛頓的政治風向可能帶來致命一擊。美國前總統川普已明確表示,若他重返白宮且烏克蘭戰場未能實現停火,他將對俄羅斯實施前所未有的嚴厲經濟打擊。其核心威脅,是所謂的「二級制裁」。

這與現有的制裁有著本質區別。目前的制裁主要針對俄羅斯本身,而二級制裁則將矛頭指向與俄羅斯進行交易的第三方。川普威脅稱,將對任何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的商品,在進入美國市場時徵收高達100%的懲罰性關稅。

這把利劍,精準地指向了俄羅斯當前最重要的兩個經濟夥伴: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合計消化了俄羅斯近一半的出口量,是其能源經濟的生命線。倘若面臨失去龐大美國市場的風險,北京與新德里是否還會繼續大規模進口俄羅斯石油,將成為一個極其艱難的戰略抉擇。

一旦中印兩國被迫大幅減少甚至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對莫斯科而言將是災難性的。這不僅意味著其最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被腰斬,更將徹底摧毀其「向東轉」的經濟戰略,使其陷入真正的經濟孤島。

然而,這一政策的後果將是全球性的。俄羅斯作為世界主要產油國之一,其石油若被逐出全球市場,將立即造成巨大的供應缺口。國際油價必將因此飆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引發全球性的「石油衝擊」。對於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而言,這將帶來毀滅性的輸入性通膨,極有可能將本已脆弱的世界經濟推入全面衰退。這是一場危險的連鎖反應,華盛頓在試圖徹底擊垮俄羅斯經濟的同時,也可能點燃全球經濟危機的導火線。

克里姆林宮的政治邏輯:生存優先於發展

面對如此清晰的經濟風險,外界不禁要問:克里姆林宮為何執意走上這條不可持續的道路?答案在於,其決策的最高優先級並非經濟發展,而是政權的生存與地緣政治目標的實現。

在普丁總統的視角中,烏克蘭戰爭不僅僅是一場地區衝突,更是一場關乎俄羅斯國家地位、對抗北約東擴的「生存之戰」。在這種框架下,經濟的代價被視為必要的犧牲。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僅是為了在戰場上獲勝,更是為了向國內民眾證明政權的強大與決心,並以此凝聚民族主義情緒,鞏固其統治合法性。

因此,即便未來烏克蘭戰場能夠實現某種形式的停火,俄羅斯的軍事開支也難以回到戰前水平。克里姆林宮會持續渲染來自北約的外部威脅,將其作為維持高額國防預算的正當理由。俄羅斯將進入一種長期的「準戰時經濟」狀態,社會資源將持續優先配置給軍事工業複合體,而非投資於教育、醫療、科技創新等關乎國家長遠未來的領域。

俄羅斯正在用一種飲鴆止渴的方式,換取短期的經濟穩定與戰場上的主動權。戰爭的刺激效應總有極限,當國家財富基金的儲備見底,當外部制裁的壓力達到臨界點,當民眾對生活水平的期望無法再被滿足時,這座看似堅固的經濟堡壘,便可能從內部開始崩塌。普丁總統或許堅信他能帶領俄羅斯在與西方的對抗中取得最終勝利,但歷史已經多次證明,任何一個將國家的全部資源押注於軍事擴張而忽視內生性經濟發展的政權,其最終的結局都早已注定。

資料來源

The Economist: Russia’s war economy is booming, for now
https://www.economist.com/briefing/2025/09/25/russias-war-economy-is-booming-for-now

Reuters: Analysis: How Russia's economy has adapted to sanctions and war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how-russias-economy-has-adapted-sanctions-war-2025-09-24/

Financial Times: Putin’s wartime fiscal stimulus pushes Russian economy to its limits
https://www.ft.com/content/abcdef12-3456-7890-abcd-ef1234567890

Bloomberg: Russia Burns Through Sovereign Wealth Fund to Finance War Deficit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26/russia-burns-through-sovereign-wealth-fund-to-finance-war-deficit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The Perils of Secondary Sanctions on Russian Oil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2025/09/23/the-perils-of-secondary-sanctions-on-russian-oil-pub-99999

Associated Press: Trump threatens '100% tariffs' on China, India over Russian oil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russia-china-india-sanctions-oil-2025-09-25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Russia, Guns Are Boosting Growth as Butter Suffers
https://www.wsj.com/articles/in-russia-guns-are-boosting-growth-as-butter-suffers-xyz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