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水下迷霧:電纜破壞事件背後的混合戰陰影

灰色地帶的無聲攻擊,如何定義戰爭與和平

· 權力結構-歐盟,權力結構-俄羅斯,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權力結構-中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23年以來,作為全球數據與能源大動脈的波羅的海海底電纜網絡,已遭受至少10起疑似蓄意破壞的攻擊,將這片寒冷水域變為一場無聲混合戰的前線。這些攻擊手法精巧,常偽裝成商船「意外」拖曳船錨所致的事故,為肇事者披上「合理否認」的迷彩外衣,使追責變得極其困難。然而,透過對涉事船隻的航跡數據與物理證據分析,調查矛頭多指向與俄羅斯有關的「影子艦隊」。這些船隻所有權結構複雜、保險與維護狀況堪憂,成為莫斯科規避制裁與執行灰色地帶任務的理想工具。此外,部分事件亦追溯到與中國有關的船隻,引發了外界對中俄在混合戰領域可能進行協同測試的深層憂慮。面對這場持續的低強度騷擾,北約雖已加強巡邏,但龐大的海底基礎設施使其防不勝防。這些攻擊不僅暴露了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更在國際法的模糊地帶,嚴峻考驗著北約的集體防禦決心,並不斷試探著從破壞行為升級為戰爭行為的危險門檻。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我們的意識之下,存在著一個平行的世界。那是一個由光纖與電纜交織而成的龐大網絡,總長度超過140萬公里,靜靜地躺在冰冷幽暗的海底。它構成了現代文明的神經系統,承載著全球99%的數據傳輸,每日調動著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金融交易。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波羅的海那片歷史悠久卻又暗流洶湧的水域時,會發現這個沉默的世界正遭受著一系列隱蔽而精準的攻擊。

自2023年以來,至少10條位於該地區的海底電纜遭到切斷。這些並非偶然的孤立事件,而是被分析人士普遍視為一場精心策劃的混合戰行動,其背後的陰影,正不斷指向克里姆林宮。俄羅斯正以一種「挑戰底線」的方式,在這片水域玩火。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攻擊的目標並非軍事堡壘,而是維繫現代社會運轉的基礎設施命脈。

北約為此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海上巡邏與軍事存在,試圖為這片脆弱的海底網絡撐起保護傘。但挑戰是巨大的。正如專家所言:「你無法同時保護所有地方。」這些攻擊的狡猾之處,在於其形式上的模糊性。全球每年發生約150至200起海底電纜故障,絕大多數源於漁船拖網或船錨誤觸等人為意外。而波羅的海的這些破壞事件,其手法恰恰在刻意模仿這類事故,從而製造出一種「合理否認」(plausible deniability)的氛圍,讓直接的政治與軍事指控變得異常困難。

Section image

然而,迷霧之中總有跡可循。芬蘭當局對「老鷹S號」(Eagle S)油輪的調查,為我們揭開了這類攻擊的具體樣貌。這艘船從鄰近愛沙尼亞邊界的俄羅斯港口烏斯季盧加(Ust-Luga)啟航,不久後,其船錨便對連接芬蘭與愛沙尼亞的重要電力電纜「Estlink 2」造成了損壞。隨後,它繼續航行,並對沿途更多的電信電纜造成了嚴重破壞。

海洋追蹤數據顯示,「老鷹S號」在接近「Estlink 2」電纜位置時明顯減速,而電纜的電力中斷時間與該船經過的時間高度吻合。專家推斷,這艘油輪極有可能在該處故意拋下船錨,並沿著海床拖行,以達到切斷電纜的目的。對船隻本身的勘驗照片,更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有力佐證:照片中,油輪一側的船錨完好無損,另一側卻不翼而飛。船隻在風暴等惡劣天氣中確實可能丟失船錨,但「老鷹S號」的船體在船錨失蹤處留下了大量可見的損傷,包括數個破洞與油漆刮痕,這表明當時曾有巨大的外力作用,遠非正常失錨所能解釋。

「老鷹S號」的背景,使其成為一個更具深意的政策分析樣本。芬蘭當局相信,它隸屬於俄羅斯的「影子艦隊」(Shadow Fleet)。這是一個由數百艘老舊船隻組成的秘密網絡,莫斯科利用它們來規避國際社會因烏克蘭戰爭而對其實施的石油制裁。這些船隻的共同特徵,使其成為執行灰色地帶任務的完美載體:它們船齡極高,缺乏適當的保險與維護;其所有權結構被刻意設計得錯綜複雜,難以追溯。以「老鷹S號」為例,其名義上的船東是一家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公司,且該公司旗下僅有這一艘船;管理公司在印度,船隻卻懸掛著庫克群島的旗幟—這正是影子艦隊常用的方便旗之一;而船員則來自喬治亞和印度。這種極度分散且不透明的結構,為任何試圖追究法律責任的國家製造了重重障礙。

更令西方戰略規劃者感到不安的是,這場水下騷擾的參與者或許並非只有俄羅斯。部分電纜損壞事件的航跡,被追溯到與中國有關的船隻。儘管北京方面已就此道歉,並堅稱事件純屬意外,但這已引發了關於中俄在混合戰領域潛在合作的嚴重關切。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下,波羅的海似乎正成為一個試驗場,用以測試西方國家在應對非傳統、低於戰爭門檻的攻擊時的反應速度、歸因能力與政治決心。

這些攻擊之所以能頻繁得手,部分原因在於海底電纜本身的脆弱性。它們的位置並非秘密,詳細的地圖對公眾開放,而切斷它們在技術上也並非難事。此外,大部分電纜鋪設在國際法的「灰色地帶」。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家對其12海里內的領海擁有完全主權,但許多電纜與管道位於可延伸至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EEZ)。在專屬經濟區內,雖然沿海國擁有經濟開發權,但所有國家均享有航行自由,這為追究破壞行為的法律責任創造了一個混亂的環境。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看到,即使是身為受害者的許多北約國家,在公開指責俄羅斯時也表現出相當程度的謹慎。這種謹慎,源於對局勢失控升級的深刻擔憂。克里姆林宮則將北約的關切斥為旨在煽動反俄歇斯底里的宣傳運動。自莫斯科全面入侵烏克蘭,特別是芬蘭和瑞典這兩個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加入北約後,該地區的緊張局勢已然螺旋式上升。俄羅斯將這些海底攻擊,視為對其戰略空間受到擠壓的回應。

這將北約置於一個極其棘手的兩難境地。根據北約憲章,切斷一兩條海底電纜,幾乎不可能觸發要求成員國集體回應的第四條(政治磋商)或第五條(集體防禦)。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量變引發質變的臨界點:如果被切斷的不是三條,而是十條,甚至更多呢?一場大規模、協同進行的電纜攻擊,是否會被視為等同於實質性的戰爭宣言?這條界線模糊不清,而俄羅斯正在這條模糊的界線上,用一次次的試探,來衡量北約的底線與意志。

波羅的海水下的迷霧,不僅是地緣政治的角力,更是對未來衝突形態的預演。它告訴我們,戰爭的樣貌正在改變,戰場已從有形的領土,延伸至無形的海底與網絡空間。在和平與戰爭的模糊邊界上,每一次無聲的斷裂,都是對國際秩序與集體安全的嚴峻拷問。

資料來源

BBC News: Baltic Sea gas pipe leak: Finland says 'outside activity' likely cause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7066225

Reuters: Undersea mystery: How were Baltic Sea telecoms cables damaged?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undersea-mystery-how-were-baltic-sea-telecoms-cables-damaged-2023-11-13/

Foreign Policy: Russia Is Ramping Up Its Shadow War in the Baltic Sea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4/05/29/russia-baltic-sea-nato-estonia-finland-sweden-shadow-war-hybrid-gps-jamming/

The Guardian: ‘Shadow fleet’ of Russian oil tankers poses sanctions risk, says minister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3/may/16/shadow-fleet-of-russian-oil-tankers-poses-sanctions-risk-says-minister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Unpacking the Balticconnector Incident: A Wake-up Call for Undersea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https://www.csis.org/analysis/unpacking-balticconnector-incident-wake-call-undersea-infrastructure-security

Associated Press: A damaged Baltic Sea pipeline might have been sabotaged, but it won’t freeze the region this winter
https://apnews.com/article/baltic-sea-pipeline-gas-finland-estonia-e43501729b8c9c7fde636a0d20d43f05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RUSI): Below the Threshold: The Balticconnector Incid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Undersea Sabotage
https://rusi.org/explore-our-research/publications/commentary/below-threshold-balticconnector-incident-and-challenge-undersea-sabo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