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戰爭的消耗邏輯:以色列防空系統在與伊朗的長期對抗下面臨的產能挑戰

當防禦成本超越攻擊成本,戰略天平的微妙轉變

· 權力結構-中西亞,戰爭與和平-烏克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進入2025年秋季,以色列與伊朗之間持續數月的直接軍事對抗,已演變為一場以高強度飛彈交換為特徵的現代消耗戰。在這場衝突中,以色列的多層次飛彈防禦系統,在美國的直接協防下,展現了卓越的技術效能,成功攔截了約90%來襲的伊朗彈道飛彈,極大地保護了其人口中心與戰略設施的安全。然而,這一戰術上的巨大成功,卻掩蓋了一個日益嚴峻的戰略困境:防禦性攔截彈的產能與庫存,正以一種不可持續的速度被消耗。根據美國官員及熟悉相關數據的分析人士透露,伊朗的攻擊性飛彈總量,遠超過以色列與美國在該區域部署的防禦性攔截彈總和。這場衝突的核心矛盾,已從「能否攔截」的技術問題,轉變為「能攔截多久」的產能與續戰力問題。

這場消耗戰的內在邏輯,根植於現代戰爭中攻防成本的極度不對稱。以色列的防禦體系,特別是其冠上明珠、負責攔截遠程彈道飛彈的「箭式」(Arrow)系統,是全球最頂尖科技的結晶。然而,這種技術上的複雜性,也意味著其生產週期長、單位成本極高-一枚「箭式-3」攔截彈的造價超過200萬美元。與之相對,伊朗的攻擊性彈道飛彈與無人機,其製造成本與技術門檻則低得多。這就形成了一種極為不利的「成本交換比」:以色列與美國可能需要發射數枚、總價值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的攔截彈,去摧毀一批成本遠低於此的來襲武器。伊朗的戰略目標,因此不僅僅是期望少數飛彈能穿透防線,更是在於透過持續不斷的攻擊,迫使防守方耗盡其寶貴且難以迅速補充的戰略防禦資產,從而在經濟上與後勤上拖垮對手。

此一戰略困境,正迫使以色列與美國的決策者面臨艱難的抉擇。意識到純粹的防禦無法持久,以色列已同步展開了大規模的空中打擊行動,旨在摧毀伊朗部署在前線的飛彈發射架與相關設施。然而,面對伊朗廣闊的國土與分散、加固的軍事部署,這種「攻其源頭」的策略雖有成效,但同樣曠日持久。與此同時,美國的深度介入-不僅提供「薩德」(THAAD)等地面防禦系統,更動用海軍艦艇與戰鬥機直接參與攔截-雖在短期內極大增強了防禦能力,但也使其自身的彈藥庫存面臨同樣的消耗壓力,並將美國更深地捲入衝突之中。當前的局勢,已陷入一種危險的賽局:在攔截彈庫存耗盡之前,以色列與美國必須找到結束戰爭的方法。然而,在以色列堅持「伊朗不能擁有核武」的根本目標下,任何無法根除伊朗軍事潛力的停火協議,似乎都難以被接受。這使得透過更猛烈的軍事升級,以求速戰速決的選項,正變得越來越具有現實的吸引力,儘管其潛在的區域性災難後果難以預料。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現代戰爭的勝負,早已不再僅僅取決於戰場上瞬間的英勇,更取決於後方工廠裡枯燥的生產節拍,以及國庫中冰冷的數字。2025年,當以色列與伊朗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影子戰爭最終演變為公開的飛彈對決時,這條古老的戰爭公理,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高科技形式,在中東的天空中被殘酷地驗證著。每一道劃破夜空的攔截彈軌跡,雖然代表著一次戰術上的成功防禦,卻也同時在國家戰略的資產負債表上,記錄下一筆赤色的耗損。

大衛的盾牌:技術的勝利與產能的隱憂

自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耗費數十年、投資數百億美元建構的多層次飛彈防禦網,經受住了最嚴苛的實戰考驗。這套系統如同一件由不同材質精心編織的鎖子甲,每一層都針對特定類型的威脅,環環相扣。

最底層,是早已名聲在外的「鐵穹」系統,負責應對來自加薩或黎巴嫩南部的短程火箭彈與砲彈。在中層,則由「大衛投石索」系統擔綱,其任務是攔截巡弋飛彈、大型火箭以及中程彈道飛彈。而在金字塔的頂端,則是負責應對伊朗遠程彈道飛彈威脅的「箭式」防禦系統。特別是最新型的「箭式-3」,它具備在大氣層外進行動能攔截的能力,能在來襲飛彈抵達以色列領空之前,就將其摧毀。

根據衝突截至2025年6月17日的數據,這套防禦網的表現堪稱卓越。面對伊朗發射的370枚各類飛彈,其中彈道飛彈的攔截成功率高達90%,最終僅有約30枚飛彈造成了實質性衝擊。這一戰果,無疑證明了以色列在防禦科技上的領先地位。然而,正如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飛彈防禦項目主任湯姆·卡拉科(Tom Karako)所精準指出的那樣:「能力不是問題,產能才是關鍵。」

消耗戰的殘酷數學

這場衝突的核心,正是一場圍繞「產能」展開的消耗戰,其背後的數學邏輯對防守方極為不利。

首先是攻防成本的極度不對稱。一枚「箭式-3」攔截彈,是精密導引、高速動能與複雜感測技術的集合體,其單位造價超過200萬美元。而伊朗方面,一枚傳統的液體燃料彈道飛彈,或是一架「見證者」自殺式無人機,其生產成本可能僅為前者的幾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在某些攔截場景中,為了確保摧毀目標,防守方甚至需要發射兩枚或更多的攔截彈。這意味著,以色列與美國的每一次成功防禦,在經濟上都是一場高昂的交換。

其次是生產週期的巨大差異。防禦性攔截彈的技術複雜性,決定了其生產線無法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擴產。從下訂單到交付,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相較之下,攻擊性武器的生產流程則相對簡單,更容易實現大規模量產。伊朗的軍事工業體系,正是圍繞著這種「以量取勝」的非對稱戰略所建立。

伊朗的作戰目標,因此具有雙重性。其一,是透過飽和攻擊,尋求穿透防禦網的戰術機會,對以色列造成實質性損害。其二,或許是更為重要的戰略目標-透過持續不斷的攻擊,迫使以色列及其盟友耗盡其有限且昂貴的攔截彈庫存。從這個角度看,即便伊朗90%的飛彈都被成功攔截,只要它能迫使防守方以不可持續的速度消耗其戰略資產,那麼在長期的消耗戰中,它就正在贏得勝利。

美國的後盾:一場共同的危機

在這場事關存亡的消耗戰中,以色列並非獨自應戰。美國的深度介入,是其防禦體系能夠維持至今的決定性因素。這種介入,體現在多個層面。

在地面,美國已在以色列及周邊地區,部署了其自身的「薩德」(THAAD)高空防禦系統。該系統與「箭式」系統形成互補,能夠在大氣層內外攔截中遠程彈道飛彈。在海上,游弋在地中海東部的美國海軍神盾驅逐艦,利用其強大的雷達系統與「標準-3」、「標準-6」等系列攔截彈,構建了一道移動的海基反導屏障。在空中,美國與盟國的戰鬥機,則負責獵殺巡弋飛彈與無人機等低空威脅。以色列官員公開表示,美國的協防在過去數日中,「拯救了數百甚至數千人的生命」,這絕非外交辭令,而是對戰場現實的客觀描述。

然而,美國的軍火庫也並非取之不盡。根據公開的國防文件,例如「薩德」系統,美軍至今採購的攔截彈總數也僅在600枚左右。在一場每天都可能需要發射數十枚各類攔截彈的高強度衝突中,即便是超級大國的庫存,也在面臨著嚴峻的消耗壓力。這場原本是以色列的防禦戰,實質上已演變為一場美國與以色列共同的後勤與產能危機。

戰略的十字路口:攔截,還是升級?

純粹的防禦,在邏輯上無法贏得這場消耗戰。這一殘酷的現實,迫使以色列必須在戰略上做出回應。因此,自衝突伊始,以色列空軍便對伊朗及其在區域內的飛彈設施,發動了持續的攻擊性空襲。其戰略目標,是從源頭上摧毀伊朗發動攻擊的能力-與其被動地攔截射出的箭,不如直接消滅弓箭手。根據以色列國防軍的說法,他們已經摧毀了超過三分之一的伊朗飛彈發射裝置。

然而,要徹底癱瘓一個幅員遼闊、設施分散且深度地下化國家的飛彈能力,是一項極其艱鉅的長期任務。這使得以色列與美國的決策者,陷入了一個極其困難的戰略困境。

繼續當前的「防禦+有限進攻」模式,意味著將持續以極高的成本,消耗寶貴的戰略資產,而時間並不在自己這邊。尋求外交途徑或達成停火,則可能被視為一種示弱,且無法解決衝突的根源-伊朗的核武野心。以色列官員已明確表示,「我們不尋求停火」,並重申其底線是「伊朗絕不能擁有核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充滿巨大風險的選項,正不可避免地浮現在桌面上:即透過更大規模、更具決定性的軍事行動,對伊朗的核設施、指揮中心與軍工體系,發動一次性的癱瘓式打擊,以求徹底結束戰爭,並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這種「升級以求降級」的誘惑,隨著攔截彈庫存的每一天減少,都將變得更加強烈。

2025年的這場飛彈戰爭,已將以色列與美國,逼到了一個只能在「不可持續的消耗」與「不可預測的升級」之間進行選擇的艱難境地。天空中的每一次攔截,都在縮短做出抉擇的時間。這場戰爭的最終走向,將不僅取決於科技的優劣,更取決於決策者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如何權衡風險、決斷未來。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srael, U.S. Risk Running Low on Missile Interceptors in War With Iran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israel-us-risk-running-low-on-missile-interceptors-in-war-with-iran/A881254A-136B-442B-8A56-37015E6D62E1

Reuters: Israel's Arrow defense system in focus as Iran missile threat grow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middle-east/israels-arrow-defense-system-focus-iran-missile-threat-grows-2025-09-20/

Associated Press: A numbers game: Israel's interceptor stockpile tested by sustained Iranian attacks
https://apnews.com/article/israel-iran-missile-war-interceptors-arrow-thaad-20250921

The New York Times: In Missile War, a Hidden Battle of Attrition Over Interceptors
https://www.nytimes.com/2025/09/22/world/middleeast/israel-iran-missiles-interceptors.html

The Guardian: US and Israel face stark choices as missile interceptors dwindl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sep/23/us-israel-stark-choices-missile-interceptors-dwindl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The Air and Missile War Over the Middle East: A Net Assessment
https://www.csis.org/analysis/air-and-missile-war-over-middle-east-net-assessment-september-2025

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 (FDD): The Economics of Israel's Multi-Layered Missile Defense
https://www.fdd.org/analysis/2025/09/25/the-economics-of-israels-multi-layered-missile-def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