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失格的風景:台灣國旅崩壞實錄》

-第五章-遊客抑或獵物

惡意的產業共犯,台灣掠奪式觀光

· 《失格的風景:台灣國旅崩壞實錄》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若前一章所探討的「盤子」現象,源於一種普遍性的專業不足與價值失衡,引發的是消費者「被動的」被房價感到「失望」。

那麼本章所要剖析的,則是一種更為主動、更具惡意的商業行為,它所激起的情緒,是更為灼熱的「憤怒」。

本章將聚焦於台灣觀光市場中長期存在的「掠奪式經濟」,此模式的奉行者,已然拋棄了永續經營的基本商業倫理,轉而將遊客—無論是國際觀光客或國內旅客—視為一次性榨取、用過即丟的「獵物」。從士林夜市專門鎖定外國人的天價現切水果,到墾丁大街上單據動輒近千元的滷味,乃至各大漁港海鮮餐廳那令人咋舌的萬元帳單,這些並非偶然的商業糾紛,而是一種具備高度複製性的惡意操作。

此類掠奪行為的核心,在於業者對「資訊不對等」的極致利用。他們精準地鎖定身處陌生環境、語言不通、或處於假期放鬆心態而降低戒備的客群,透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話術與流程,進行近乎敲詐的交易。其操作手法包括但不限於:使用極小的字體或模糊的單位(如每百公克)標價、在顧客確認價格前即完成商品處理、利用同儕壓力或節慶氛圍製造不便議價的場合,以及在結帳時追加各種名目不清的費用。這種行徑已遠非商業道德瑕疵,而是對觀光產業社會契約的公然撕毀。

它向每一位到訪者,傳遞了一個充滿敵意的訊息:在這裡,你並非受歡迎的嘉賓,而是一個隨時可能被圍獵的獵物。

掠奪式經濟之所以能在特定觀光熱點長期存在、甚至形成地方性的「產業文化」,其根源直指政府消費者保護機制的「區域性失靈」。行政院消保處、地方消保官與市場管理單位,並未針對這些高風險區域建立起一套具備嚇阻力的常態性聯合稽查機制。其執法模式,往往是在受害者透過媒體或網路社群爆料、引發輿論譁然後,才姍姍來遲地被動介入。

這種「消防隊式」的執法,永遠跟不上不肖業者推陳出新、巧立名目的欺騙手法。政策制定者最根本的謬誤,在於始終將這些宰客事件,定調為單純的「個案糾紛」,而非正視其已然形成一種地方性的產業共犯默契。缺乏系統性的治理策略與風險預防思維,使得政府的公權力,在這些化外之地,淪為一個失靈的、僅具象徵意義的稻草人。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人類的情感光譜中,「失望」與「憤怒」之間,存在一道清晰的界線。

失望,源於期望的落空,是對能力不足或無心之過的反應,如同前一章所探討的「盤子」現象,它指向一種普遍性的失調與專業的匱乏。

然而,憤怒的引燃,則需要一個更為尖銳的觸發點:惡意。

當消費者意識到自己並非被無能所怠慢,而是被精心的算計所侵害時,原本的無奈便會迅速質變為一種混雜著背叛感的怒火。本章所要深入剖析的,正是這種點燃憤怒的商業模式—「掠奪式經濟」。一套主動的、系統性的、將遊客徹底物化為獵物的操作手冊,其奉行者,是台灣觀光產業中最具破壞性的癌細胞。

一、宰客的犯罪手法分析:三大場景的劇本拆解

掠奪式經濟並非混沌的隨機行為,它在不同的場景中,演化出了各自細膩且高效的「劇本」。這些劇本的共同點,是將交易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設計成一個通往最終陷阱的步驟。

場景一:士林夜市的天價現切水果—資訊不對等的完美風暴

這裡是針對國際觀光客的經典掠奪場域。業者建構了一個利用語言、文化與心理弱點的完美風暴。

舞台佈景: 攤位通常位於動線擁擠之處,五彩繽紛的水果與熱情的叫賣聲,構成了一個令人眼花撩亂、難以冷靜思考的環境。標價系統被刻意模糊化,最常見的手法是用極小的字體標示「$XX / 兩」,對於習慣以「個」或「斤」為單位的旅客,這幾乎是無效資訊。

獵物篩選: 業者擁有老練的辨識能力,能迅速從人流中鎖定來自日、韓、港澳及東南亞的觀光客。這些國家的旅客,文化上傾向於避免公開衝突,且因語言隔閡,在面對爭議時的談判能力最弱。

執行:
破冰與誘餌: 以流利但有限的英、日、韓語,熱情地送上「免費」試吃品。一旦目標停下腳步,陷阱便已啟動。

建立沉沒成本: 在目標猶豫或僅僅是表達初步興趣時,業者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多種高價水果(如釋迦、蓮霧)大量地切好、裝袋。這個步驟至關重要,它在幾秒鐘內,就為消費者創造了「貨物既出,概不退換」的心理枷鎖。

揭示天價與情境壓力: 直到裝滿水果的袋子遞到顧客手中,業者才會報出一個千多元的驚人總價。此刻,周圍是嘈雜的人群,身旁是同行的旅伴,多數遊客會因為不想破壞旅遊氣氛、不願在異國他鄉引起爭端,而選擇付錢了事。整個過程,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心理圍獵。

場景二:墾丁大街的千元滷味—利用氛圍的集體麻痺

此場景則將目標轉向心態鬆懈的國內旅客,利用假期獨有的集體氛圍,達成掠奪目的。

舞台佈景: 南國的度假勝地,空氣中瀰漫著悠閒與放縱的氣息。遊客在此處的消費心理,從「精打細算」轉變為「難得來玩」。

執行:
無價的盛宴: 食材以自助餐的形式華麗地陳列,但幾乎所有品項都沒有標示單價,僅僅依靠顧客的「常識」判斷。而這種常識,在觀光區是極不可靠的。

隔絕的計價權: 顧客自行夾取食材後,便將主導權完全交給了店家。計重與計價的過程,在一個顧客無法監督的黑箱中完成。顧客再次見到自己的選擇時,它已是一盤烹煮完畢、總價驚人的成品。

壓力下的沉默: 帳單的揭示,是這場劇本的高潮。面對近千元甚至更高的金額,即使內心錯愕,但在家人或朋友面前,質疑價格的行為,很容易被解讀為「小氣」或「掃興」。店家看準的,正是這種以「和諧」為重的華人餐桌文化,它有效地壓制了絕大多數的即時反彈。

場景三:各大漁港的「時價」海鮮餐廳—專業話術的權威陷阱

這是掠奪式經濟的進階變體,它利用專業知識的落差,營造出一種權威感,讓顧客在自願的情況下,步入遠超預算的消費陷阱。

舞台佈景: 漁港旁林立的餐廳,以「現撈」、「產地價」作為號召,讓消費者產生「這裡一定便宜又新鮮」的先入為主印象。

執行:
「時價」的狩獵遊戲: 「時價」二字,是店家授予自己的空白支票。它將定價權,從市場機制,轉移到店家單方面的意志。
「調包」的認知騙局:店家所提供的多樣選擇,對於消費者似乎擁有自由選擇喜歡的個體,但你選擇的那隻龍蝦,卻不一定會出現在你的餐桌。

專家角色的扮演: 點菜員會以一種海產專家的姿態,向對漁獲不熟悉的顧客,熱情推薦那些高單價的「時價」品項。他們會使用「這個今天剛到」、「肉質最好」、「內行人才懂吃」等話術,讓顧客產生一種「聽專家的準沒錯」的信賴感,從而放棄對價格的追問。

結果的不可逆性: 只有當整桌菜餚都已上桌、杯觥交錯之際,那張記載著最終結果的帳單才會出現。一桌數萬元的震撼,往往讓請客的主人,為了維持顏面,又面對店家強硬的態度,只能硬著頭皮結帳。這是一場利用「面子」文化與資訊不對等,所進行的完美獵殺。

場景四:移動的陷阱—計程車與白牌車的雙重失序

交通,是遊客對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與最終記憶,而台灣在此環節,卻佈下了最令人不齒的陷阱。此處的掠奪,不僅是金錢,更是遊客最基本的安全感。

合法掩護下的扒手(計程車):

手法: 針對剛抵達機場、拖著沉重行李、對地理與匯率皆不熟悉的觀光客,部分計程車司機會放棄按錶計費,轉而直接開出一個高於正常價格數倍的「議價」金額。另一種更隱蔽的手法,則是「刻意繞路」,在城市中穿梭於不必要的街區,讓計價器上的數字無聲地膨脹。這些行為,將本應是公共運輸一環的計程車,變質為司機個人的提款機。

政策悖論: 最為諷刺的是,台灣政府長期以來對計程車產業投入了不成比例的巨額補助。從燃料補貼、汰舊換新補助到各種紓困方案,納稅人的錢被大量用來為這個行業輸血。然而,這份慷慨—卻與其監管力道完全不成正比—並未轉換為對服務品質的嚴格要求與對違規行為的有效懲處。政府的作為,形同一個溺愛孩子的家長,只懂得給予金錢,卻無力管教其劣行,最終培養出一個恃寵而驕、部分成員敢於公然挑戰市場規則的扭曲產業。

法律之外的幽靈(白牌車):

本質: 白牌車-即無合法營業許可的私家車,是寄生於合法運輸體系之外的影子部隊。它們以稍低的價格為誘餌,吸引那些希望節省開銷的旅客。但這份「節省」,是以犧牲所有保障為代價的:沒有乘客保險、司機背景未經審查、車輛安全狀況不明,一旦發生事故或糾紛,乘客將求助無門,司機亦可人間蒸發。

防疫的破口: 白牌車的危害在COVID-19疫情期間被極致放大。當合法的防疫車隊需要遵守嚴格的清消、實聯登記與動線規範時,無數的白牌車在地下違規接送入境者與隔離者,形成了一個完全無法追蹤的防疫黑洞。這些司機為了個人利益,甘願成為病毒傳播鏈中隱形的環節,其行為無異於對全國公共衛生安全的惡意攻擊。這種亂象,清晰地展現了監管的失靈,是如何從單純的經濟層面,上升至國安層面的嚴重威脅。

二、專挑軟柿子?掠奪背後的目標客群心理學

掠奪式經濟的經營者,是本能的消費者心理學家。

他們選擇的目標,並非隨機,而是經過精密計算後,確認的反擊風險最低、獲利期望值最高的客群。

無助的異鄉人—外國遊客:
他們是完美的獵物。語言不通,使他們無法順暢地表達質疑;文化差異,讓他們不確定當地的交易常規;時間有限,使他們沒有精力與管道去進行申訴。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心理上處於弱勢,只想順利完成旅程,避免任何意外。這種「客場劣勢」,讓他們成為掠奪者眼中最肥美的羔羊。

被「和諧」綁架的家庭旅客:
家庭出遊,尤其是三代同堂的組合,其核心訴求是「氣氛」。維持旅途中的和諧與愉快,是所有成員的共同默契。這也成為他們最脆弱的軟肋。當不合理的帳單出現時,率先考慮的往往不是價格的合理性,而是爭執可能帶來的「掃興」。為了顧及長輩的面子、為了不讓孩子失望,支付一筆不合理的費用,似乎成了維持家庭和諧的「必要成本」。

「度假腦」狀態的年輕群體:
人們在度假時,大腦的決策模式會從理性的「系統二」,切換到感性的、衝動的「系統一」。年輕的遊客群體尤其如此,他們追求的是即時的享樂與體驗,對於價格的警覺性會自然下降。掠奪者正是利用了這種暫時性的「認知卸防」,在他們最鬆懈的時候,發動了致命一擊。

三、消費者保護機制的區域性失靈

掠奪式經濟之所以能形成一種「地方特色」,其根本原因在於,本應作為市場秩序守護者的政府公權力,在這些特定的觀光熱點,呈現出系統性的癱瘓與失靈。

問題的癥結,在於執法單位—無論是行政院消保處、地方消保官或市場管理處—始終以一種處理「個案」的思維,來應對一個早已「產業化」的問題。他們將這些宰客事件,輕描淡寫地定義為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等的「消費糾紛」,而非一種惡意的、具備詐欺性質的商業行為。

這種定調態度,從根本上就柱定了會削弱執法的力道與高度。

因此,執法行為淪為一種被動的、媒體驅動的「消防隊模式」。只有當「另一位受害者」在社群網路上發出淒厲的求救信號,引發了足夠大的輿論火焰後,相關單位才會派出幾位稽查員,到現場進行一番無關痛癢的「道德勸說」或開出一張不具嚇阻力的高上限低下限(最高罰金1000萬/最低5萬)罰單。

這種反應模式的失敗在於—它完全忽略了這些掠奪行為已在特定區域形成了一種共犯結構與默契—業者之間相互模仿、相互掩護,甚至可能與地方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一個真正有效的治理,應當是「保健醫師」模式。

它需要承認這些觀光熱點是高風險區域,並採取預防性的、系統性的治理策略。例如,立法強制規定所有商品,必須以最清晰、最無歧義的方式標示「價格」與「計算方式」;建立一支由多語言人員組成的觀光警察或稽查小組,進行常態性的匿名訪查;並設立一個高效的觀光客快速理賠與申訴機制。

對於被證實有重大惡意宰客行為的店家,應直接吊銷其營業執照,並將負責人列入黑名單,並處以極重處罰。若無此鐵腕,任何執法都只是為下一次掠奪,進行短暫的清場。

信任的永久性灼傷與觀光品牌的慢性死亡

每一次的惡意掠奪,都是對台灣國旅觀光的一次凌遲。

這些害群之馬所造成的傷害,遠非其個人獲利所能衡量。他們毀掉的,是一位遊客對這片土地可能萌生的所有善意與好感。這種傷害,是一種永久性的信任灼傷,它會在遊客的心中留下疤痕,並透過其人際網絡,以數十倍、數百倍的能量擴散出去。

當「去台灣要小心被騙」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旅遊攻略,「墾丁滷味」成為網路上廣為流傳的負面迷因時,政府投入再多金錢所做的美好行銷,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因為行銷建立的是「期望」,蠶食式房價高漲帶來的是不平等的「失望」,而掠奪式經濟摧毀的,是更為根本的「信任」。

一個無法為遊客提供最基礎交易安全的旅遊目的地,是一個註定會被全球旅客拋棄的目的地。最終的問題,已不僅僅是這些不肖業者何時才能被根除,而是整個台灣社會,還要容忍這種毒瘤,侵蝕我們共同的觀光未來到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