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4年4月1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與烏克蘭委員會發表聯合聲明,對俄羅斯聯邦在烏克蘭的軍事干預及其對克里米亞半島的兼併行為,進行了統一且措辭嚴厲的譴責。此份聲明發布於俄羅斯正式將克里米亞納入其領土後約兩週,標誌著西方世界對這場自冷戰結束以來歐洲最嚴重安全危機的初步制度性反應。聲明不僅明確拒絕承認克里米亞「非法且不正當」的地位變更,更向莫斯科提出一系列具體的降溫要求,包括將駐克里米亞的部隊恢復至危機前水平並撤回基地、減少在烏克蘭邊境的軍事活動,以及停止任何對烏克蘭內部的進一步干預。這份文件不僅是一次外交姿態的展現,更是一份戰略藍圖的雛形,它勾勒出北約在不動用直接武力選項的前提下,如何透過強化夥伴關係、支持烏克蘭自身防衛能力,來應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聲明中承諾的「具體措施」,例如深化國防改革合作、加強基輔聯絡辦公室的專家配置,並協助烏克蘭建立對武裝力量的文人控制,均指向一種長期性的、以韌性對抗侵略的戰略思路。此外,聲明亦讚揚了烏克蘭武裝部隊在面對挑釁時所表現出的克制與紀律,並對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繫協定的政治部分表示歡迎,從而將烏克蘭的政治選擇與歐洲-大西洋的安全架構緊密聯繫起來。此聲明深刻反映了當時國際政治的現實:一方面是國際法與主權原則的堅定捍衛,另一方面則是在避免與核武大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下的謹慎權衡。它為未來八年北約對烏克蘭的援助政策,以及整個歐洲東翼安全態勢的根本轉變,奠定了基礎。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4年4月1日,布魯塞爾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異樣的緊張。在俄羅斯軍隊以「混合戰」模式迅速控制克里米亞,並策動一場國際社會普遍不承認的公投之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外交官們與烏克蘭代表齊聚一堂,發表了一份定義未來數年歐洲安全格局的關鍵文件:《北約—烏克蘭委員會聲明》。這份聲明不僅是外交辭令的集合,更是西方軍事同盟在面對成員國以外的主權國家遭受侵略時,其政策工具與戰略底線的一次集中展示。聲明以不容置喙的語氣開篇,直指俄羅斯的行為是「非法的軍事干預」,是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公然「侵犯」。北約各國外長與烏克蘭方面共同宣告,他們「不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非法且不正當的『兼併』」,這一立場為後續西方世界對俄羅斯的制裁與外交孤立提供了法理與道義基礎。
聲明的核心訴求清晰而直接,要求莫斯科立即採取行動為緊張局勢降溫。具體內容包括:將部署在克里米亞的俄軍數量削減至危機爆發前的水平並將其撤回軍事基地;減少沿烏克蘭邊境集結的軍事力量;撤銷對克里米亞的兼併決定;停止任何形式的進一步干預和侵略性行動;並尊重包括克里米亞韃靼人在內的所有烏克蘭人民的權利。這些要求實際上是向克里姆林宮開出了一份清單,羅列了其回歸國際法框架所需採取的步驟。然而,在當時的政治現實下,雙方都清楚這些要求被完全滿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莫斯科已將克里米亞視為既成事實,而北約在缺乏直接軍事干預意願的情況下,其外交喊話的力量更多體現在建立國際共識與道義高地。對克里米亞韃靼人權利的特別提及,不僅是出於人道主義關懷,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涵。韃靼人作為克里米亞原住民,曾在蘇聯時期遭受殘酷的強制遷徙,他們在烏克蘭獨立後返回故土,並在2014年危機中堅定反對俄羅斯的吞併。北約的聲明將他們的處境置於國際視野之下,既是對歷史正義的呼應,也是對俄羅斯民族主義宣傳的有力反擊。
在譴責與要求之外,聲明更具實質意義的部分在於對烏克蘭的承諾。這不僅是對一個受害國家的聲援,更是北約「獨特夥伴關係」(Distinctive Partnership)在面臨最嚴峻考驗時的具體化體現。北約與烏克蘭的夥伴關係始於1997年,旨在促進雙方在政治、軍事與安全領域的合作。如今,這份聲明承諾將此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提出了「強化烏克蘭為自身安全提供保障的能力」的具體措施。這包括透過「能力建構與戰力發展計畫」,深化雙方合作並推動烏克蘭的國防改革。這意味著北約將派遣更多軍事顧問與專家,協助烏克蘭軍隊在指揮、管制、通訊、情報、後勤等領域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其作戰體系逐步與北約標準接軌。聲明中提到的「增強北約駐基輔聯絡辦公室的專家配置」,便是一個立即可執行的步驟。這個辦公室將成為北約向烏克蘭傳輸軍事專業知識、協調援助項目的前線中樞。
此外,聲明強調支持烏克蘭政府、最高拉達(議會)及公民社會「加強對武裝部隊及相關安全部門的文人控制」。這一點至關重要。2014年的烏克蘭軍隊不僅在裝備與訓練上嚴重落後,其指揮體系也深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貪腐問題叢生,且軍隊國家化的程度不足。在危機爆發初期,部分部隊甚至出現了向俄軍投降或叛逃的情況。建立穩固的文人統軍制度,是確保軍隊忠於國家憲法、而非特定政治人物或外部勢力的根本保障,也是一個現代民主國家國防體系的基石。
在這份聲明的背後,是國際法秩序的一次深刻斷裂。俄羅斯的行動直接違背了其在1994年《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中所作出的承諾。根據該備忘錄,烏克蘭放棄了其繼承自蘇聯的世界第三大核武庫,以換取美國、英國和俄羅斯對其主權、獨立和現有邊界的尊重與保障。俄羅斯作為簽字國之一,其行為無異於撕毀了這份以核不擴散為目標的重大國際協議,嚴重侵蝕了國家間信任的基礎。北約聲明呼籲俄羅斯「履行其國際義務並遵守國際法」,正是對這一歷史性背信行為的回應。同時,聲明對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向烏克蘭部署監督團表示支持,意在借助第三方國際組織的力量,建立一個中立的觀察與報告機制,以期緩和局勢,並為潛在的外交解決方案創造條件。
聲明中還有一段特別的讚揚,給予了在危機中表現出「勇氣、紀律與克制」的烏克蘭武裝部隊。從軍事角度看,2014年2月至3月間,駐守在克里米亞的烏克蘭軍隊在面對裝備精良、行動迅速的俄羅斯特種部隊與海軍陸戰隊時,幾乎沒有進行有組織的抵抗。這並非怯懦,而是在極度不對等的條件下,基輔臨時政府所做出的痛苦的戰略抉擇—這是一段文字—旨在避免一場必敗的全面戰爭,並為保全烏克蘭在其他地區的防禦力量爭取時間。烏克蘭軍隊的「克制」,阻止了俄羅斯以「保護俄語居民免受攻擊」為藉口,將戰事擴大到烏克蘭東部與南部其他地區。北約的讚揚,既是對烏克蘭軍人承受巨大壓力的認可,也是對基輔當局在極端困境下所展現的戰略理性的肯定。
最終,聲明將烏克蘭的未來與整個歐洲-大西洋的安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它歡迎烏克蘭於同年3月21日與歐盟簽署聯繫協定的政治章節,此舉被視為烏克蘭人民在歐洲廣場革命中以血淚爭取來的核心成果。這份協定正是導致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政府垮台的直接導火線。北約通過支持這一政治進程,確認了烏克蘭自主選擇其外交與經濟發展道路的主權權利。聲明結尾處強調:「一個獨立、主權、穩定,並堅定致力於民主和法治的烏克蘭,是歐洲-大西洋安全的關鍵。」這句話不僅是對烏克蘭的支持,更是對所有北約成員國的提醒:烏克蘭的淪陷將對整個歐洲的安全秩序構成直接威脅。它確立了一種唇亡齒寒的邏輯,即幫助烏克蘭就是保衛歐洲自身。
2014年4月1日的這份北約—烏克蘭委員會聲明,是一份在理想主義原則與現實主義權力政治之間取得微妙平衡的文件。它在言辭上堅定不移地捍衛了國際法準則,但在行動上則謹慎地避開了任何可能引發與俄羅斯直接軍事對抗的選項。它所規劃的援助路徑—聚焦於長期的制度建設、國防改革與能力培養—雖然無法立即扭轉克里米亞的局勢,卻為烏克蘭在未來抵禦更大規模的侵略播下了種子。這份看似平淡的外交文件,實則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後冷戰時代的和平紅利宣告結束,歐洲大陸重回大國競爭與軍事威懾的軌道。它所勾勒的援助框架,在隨後的八年裡不斷深化和擴展,最終在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時,證明了其深遠的戰略價值。
資料來源
Statement of the NATO-Ukraine Commission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08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