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10月1日,在中國各地的新能源汽車工廠內,一場以「黑暗工廠」(Dark Factory)為標誌的產業革命正在加速進行。這些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極高,數百台工業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焊接、組裝與噴塗作業,人類工人的身影則極為罕見,以至於理論上生產車間可以完全在黑暗中運行。此一景象,是中國為應對國內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並執行其「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該戰略的核心目標,是將中國從傳統的「世界工廠」轉型為一個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製造強國,並在電動車(EV)等關鍵未來產業中取得全球主導地位。然而,在這場由國家力量推動的超級自動化浪潮背後,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正日益凸顯:在美中貿易摩擦加劇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這些工廠以驚人效率生產出的海量電動車,最終將由誰來購買?
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投入規模是空前的。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23年全球安裝的工業機器人中,有一半位於中國,其國內的機器人化水平自2015年「中國製造2025」計畫啟動以來,已增長了七倍。這場自動化革命,賦予了中國電動車產業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以成立於2021年的豪華電動車品牌極氪(ZEEKR)為例,其位於中國東北的旗艦工廠,年產能已可達30萬輛,每日產量超過800台。這一產能規模與產業龍頭特斯拉相當,但極氪達成此目標所花費的時間,卻遠遠少於其美國競爭對手。這種由自動化、國家補貼及相對寬鬆的勞動法規共同構成的結構性優勢,正對福特、通用等西方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其所言的「生存威脅」。這些西方企業正因高昂的電池成本、緩慢的充電設施佈建以及嚴格的勞工法律,而被迫縮減其電動車擴張計畫。
儘管中國的生產能力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其電動車產量已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但其進入全球市場的通道卻日益狹窄。西方國家出於對本國汽車工業的保護以及對中國產業政策的擔憂,已透過關稅等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將中國品牌的電動車阻擋在其市場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警惕情緒並不僅限於已開發國家。包括巴西、中東、非洲及東南亞在內,許多與中國關係友好的開發中國家,同樣擔憂大量低價中國產品的湧入,會摧毀其自身尚在萌芽階段的國內工業。這種全球性的貿易壁壘,導致中國電動車產業面臨一個巨大的內在矛盾:其驚人的生產效率,最終催生了一個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絕大多數在「黑暗工廠」中生產出的汽車,最終只能在競爭已趨白熱化的國內市場進行銷售。這場由國家意志推動的生產力革命,正撞上一堵由全球政治經濟現實所築起的高牆。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中國寧波的一間汽車製造廠內,數百支機械臂在昏暗的光線下精準而協調地舞動,進行著車身的焊接與組裝。這裡幾乎看不到人類的身影,生產線的運作悄無聲息,只有機器運轉的低鳴聲。這就是所謂的「黑暗工廠」,一個自動化程度已達到極致,理論上可以完全關燈運作的生產環境。這不僅是技術能力的展示,更是中國在電動汽車(EV)這條二十一世紀關鍵產業賽道上,意圖實現「彎道超車」的國家級戰略縮影。透過超級自動化,中國正試圖克服國內要素成本上升的挑戰,並建立起傳統汽車強國難以企及的生產優勢。然而,這場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卻發生在一個全球化退潮、貿易壁壘高築的時代,從而引出了一個關乎整個戰略成敗的核心問題:中國為世界製造的汽車,世界真的準備好要買了嗎?
時代的轉折點:從勞力密集到資本密集
數十年來,「中國製造」的標籤與其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緊密相連。然而,這一支撐其成為「世界工廠」的核心優勢,在過去二十年間已逐漸消退。持續的經濟增長,帶動了勞工薪資水平的快速提升,其上漲速度甚至超出了許多西方觀察家的預期。對於工廠所有者而言,尋找對沖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方法,成為了維持競爭力的必要之舉,而自動化,便是最直接的答案。
這場轉型,並非完全由市場自發驅動。2015年,中國政府正式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這份綱領性文件清晰地表明,中國的目標不再是滿足於在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扮演組裝工廠的角色,而是要向高附加價值的創新型製造強國邁進。其核心目標有二:其一,提高關鍵零組件與核心技術的國內自給率,減少對美國及西方國家的技術依賴;其二,提升本土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使其有能力大量出口高科技產品。在這一宏大的計畫中,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技術,被賦予了核心地位。
數據印證了這一國家意志的推行力度。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自2015年以來,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增長了七倍。到了2023年,全球每安裝兩台新的工業機器人,就有一台位於中國。這場由國家政策引導、由經濟壓力驅動的自動化浪潮,為電動車等新興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機器人軍團的威力:極氪(ZEEKR)案例分析
成立於2021年的中國豪華電動車品牌極氪,是這場自動化革命的絕佳範例。在其位於寧波的旗艦工廠,超過700台機器人承擔了絕大部分的生產任務。這座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年產能可高達30萬輛汽車,平均每日產量超過800輛。
將此數據置於產業背景中觀察,其意義更為凸顯。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領頭羊特斯拉,也擁有相似的單廠產能水平,但它花費了超過十年的時間,才逐步將產能提升至此規模。相比之下,極氪作為一個新興品牌,在極短的時間內便達成了同等級別的生產效率,這清晰地展示了中國在整合最新自動化技術與快速擴大產能方面的驚人能力。
當然,完全的「無人工廠」目前仍只是一個理想概念。在極氪的工廠中,一些需要高度靈活性與精細操作的工序,例如貫穿全車的複雜線束的手工裝配,以及對機器人進行日常維護與故障排除等工作,仍然需要由人類技術工人來完成。—這揭示了當前最先進的製造模式,並非完全的機器取代人類,而是一種人機協同的生產體系—。然而,其總體趨勢是明確的:透過不斷提升自動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壓縮生產時間與人力成本。
一場不對稱的競賽:中國模式的結構性優勢
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崛起,並不僅僅是技術應用的結果,而是由一整套結構性優勢所支撐的。當與福特、通用汽車等西方傳統汽車巨頭進行比較時,這種不對稱性便顯而易見。
首先是國家層面的產業扶持。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尤其是在初創階段,能夠相對輕易地獲得來自國有銀行的低息貸款與地方政府的各類補貼,這極大地降低了其在基礎設施建設與技術研發方面的資金壓力。
其次是勞動環境的差異。相較於歐美,中國在勞動法規方面給予了企業更大的靈活性。在西方,用機器人替代人類崗位,往往會面臨來自強大工會的巨大阻力與曠日持久的談判。而在中國,企業推動自動化改造所遇到的社會與法律障礙要小得多,這使得技術的迭代與應用的速度得以加快。
相比之下,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則面臨著多重困境。高昂的電池成本(其供應鏈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國企業主導)、全國範圍內充電設施推廣的遲緩,以及更高的勞工薪資與福利成本,都嚴重制約了它們向電動化轉型的步伐。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的強大影響力,也使得任何可能導致就業崗位流失的自動化改革,都必須謹慎行事。
這種結構性的差異,使得許多美國汽車業高管認為,由中國國家力量推動的電動車產業,正對其構成一種「生存威脅」。他們擔憂,一旦中國的電動車產能被完全釋放至全球市場,其形成的價格衝擊,將是西方競爭對手難以承受的。
產能的圍城:撞上全球貿易保護之牆
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成功,為其自身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難題:產能過剩。目前,中國生產的電動車數量,已超過全球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然而,這驚人的產能,卻面臨著一個日益封閉的全球市場。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透過高額關稅與貿易壁壘,嚴格限制中國電動車的進口。其官方理由包括國家安全考量、對中國不公平補貼政策的回應,以及保護本土的汽車工業與就業。歐盟也已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很可能跟進加徵關稅。
更為嚴峻的是,這種防禦姿態正向開發中國家蔓延。許多傳統上與中國保持友好貿易關係的國家,如巴西、以及東南亞和中東的部分國家,也開始對中國產品的湧入表示擔憂。它們擔心,本國尚在發展初期的製造業,將無法與擁有巨大規模與成本優勢的中國產品競爭,從而被徹底摧毀。
全球市場普遍存在的抵制情緒,導致中國的「黑暗工廠」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它們是為全球市場而設計的高效生產機器,但其產品卻主要只能在國內消化。這使得中國國內的電動車市場,成為了世界上競爭最為激烈的「紅海」,各大品牌為了爭奪有限的消費者,被迫進行殘酷的價格戰,嚴重侵蝕了行業的利潤。
自我實現的危機
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推動的超級自動化革命,是其國家產業政策的一次卓越展示。它成功地應對了國內成本上升的挑戰,並在一個決定未來的關鍵產業中,建立了令人生畏的製造能力。
然而,這一巨大的成功,也內生出了一個可能更為棘手的危機。在一個日益分裂、互不信任的全球格局中,單方面的極致生產效率,並不能自動轉化為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當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被其他國家普遍視為一種威脅而非機遇時,這種能力本身就可能成為一個負擔。
「黑暗工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產汽車,但它們同時也在生產過剩。這場由中國自身發起的生產力革命,最終能否避免一場由自身造成的產能過剩危機,將取決於它能否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為其驚人的工業產出,找到一條通往世界的和平路徑。這項挑戰,遠比安裝數千台機器人要複雜得多。
資料來源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 World Robotics 2023 Report
https://ifr.org/ifr-press-releases/news/world-robotics-2023-report-all-time-high-with-553000-robot-installations
Reuters: China's 'dark factories' churn out EVs. Who will buy them?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chinas-dark-factories-churn-out-evs-who-will-buy-them-2024-05-1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hina’s Auto Factories Are Already Facing a Squeeze. The Floodgates Are About to Open.
https://www.wsj.com/business/autos/chinas-auto-factories-are-already-facing-a-squeeze-the-floodgates-are-about-to-open-a0833a46
Bloomberg: China’s Overcapacity Is Already Global. And It’s About to Get Wors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4-04-16/china-s-manufacturing-overcapacity-is-already-a-global-problem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otice on Issuing "Made in China 202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CNBC: How China is dominating the electric vehicle market
https://www.cnbc.com/2024/02/10/how-china-is-dominating-the-electric-vehicle-market.html
The New York Times: Worries Grow That China’s Solar Power Push Will Lead to a Global Glut
https://www.nytimes.com/2023/09/27/business/energy-environment/china-solar-power-gl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