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底,隨著Facebook、亞馬遜及Google等科技巨頭紛紛進駐紐約市西區的哈德遜廣場(Hudson Yards),一種名為「聚集經濟」(Agglomeration)的都市發展現象再次成為焦點。此理論闡述了經濟活動與人才傾向於群聚,以共享專業化的勞動力、供應商網絡並促進知識溢出,從而提升整體生產力。紐約西區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奠基於前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任內一系列深思熟慮的城市政策:對未充分利用的工業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變更、耗資30億美元延伸地鐵線以改善交通,並投入鉅資與土地支持康乃爾大學科技校區的建立,成功打造了一個吸引科技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然而,這種高度聚集的成功模式是一柄雙面刃。它在創造高薪職位與經濟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負面效應,包括急劇攀升的房價、日益惡化的交通擁堵與通勤時間。更深層次地,這種「贏家通吃」的都市發展,正加劇美國國內「核心」與「邊陲」地區的經濟鴻溝,導致人才不斷從內陸流向沿海超級城市,形成一個繁榮與停滯並存的國家分裂景象。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人們漫步於曼哈頓西側的哈德遜河畔,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由鋼鐵與玻璃構成的嶄新天際線——哈德遜廣場。這裡不僅是建築的奇觀,更是一個深刻經濟趨勢的物理體現。2019年末,Facebook在此簽下超過15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租約,不遠處是亞馬遜的辦公室,而沿河向南,則是Google所擁有或租賃的龐大建築群。科技界的巨擘們,彷彿遵循著一道無形的命令,紛紛在此插旗,將紐約西區變成了繼矽谷和西雅圖之後,美國科技版圖上又一個閃耀的權力中心。
「聚集經濟學」的引力法則
這種強烈的群聚趨勢,在經濟學中被稱為「聚集經濟」(Agglomeration)。華盛頓特區的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馬克·穆羅(Mark Muro)解釋道,這指的是經濟活動傾向於集中、叢聚的現象。其背後的邏輯在於,企業、員工和相關機構在地理上的鄰近,能夠創造出巨大的協同效應。
想像一下,一個高度集中的科技中心,能夠輕易觸及一個龐大且專業化的人才庫,同時也能方便地獲得高度專業化的商業服務(如法律、金融、行銷)。更重要的是,當頂尖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時,思想的碰撞、知識的交流與非正式的學習,會以驚人的速度發生。這種「知識溢出」效應,正是催生創新的沃土,也是聚集經濟最具魔力的部分。一個成功的產業聚落,其整體生產力與競爭力,將遠遠超過分散的個體之和。
沃土的開墾:紐約的城市政策深層佈局
紐約西區的科技聚落並非渾然天成,而是精心規劃與長期投資的結果。其成功的基礎,很大程度上奠定於前市長麥克·彭博(Michael Bloomberg)的執政時期。當時的副市長丹·多克托羅夫(Dan Doctoroff)回憶道,市府團隊進行了高達140次的土地使用分區重新規劃(rezoning),將大量陳舊、未充分利用的工業用地,轉化為具備巨大開發潛力的新區域,為未來的城市擴張釋放了空間。
然而,僅有空間是不足的。曼哈頓西區長久以來都存在著交通不便的問題。為此,市政府啟動了25年來的首次地鐵延伸工程,耗資30億美元將7號線地鐵延伸至此,徹底打通了該區域的交通動脈。基礎設施的先行,為後續的商業發展鋪平了道路。
更具遠見的一步,是市政府對產學研合作的培育。紐約市提供土地與數百萬美元資金,支持康乃爾大學在羅斯福島上建立一個全新的科技校區(Cornell Tech)。研究表明,頂尖大學是催化產業協作與創新的最佳機構之一。康乃爾科技校區的落成,不僅為紐約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頂尖科技人才,更成為了整個科技生態系的核心與黏著劑。正是這一系列涵蓋了空間、交通與人才培育的組合政策,為科技巨頭們的到來,準備了一片無比肥沃的土壤。
雙刃劍的鋒芒:生產力、薪資與高昂的代價
成功的聚集效應,為城市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紅利。研究數據顯示,身處產業聚落中的員工,其人均產出普遍高於其他地區的同行。在製造業或零售業,這種生產力優勢已相當明顯;而在知識密集的創新型產業中,這種優勢更是被急遽放大。隨之而來的,是更高的薪資水平與更廣闊的就業機會,這也正是吸引全國乃至全球人才湧入的根本原因。
然而,這柄利劍的另一面,是同樣鋒利的代價。當大量高收入人口湧入一個有限的地理空間,城市的承載力便開始面臨嚴峻考驗。最直接的體現是居住成本的飆升。2019年末,紐約市的房屋中位數價格已達56.3萬美元,遠高於全國中位數。在西雅圖、舊金山灣區等更成熟的科技中心,住房可負擔性危機早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與此同時,交通擁堵與通勤時間也達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紐約大都會區的平均通勤時間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仍在不斷攀升。諷刺的是,即便是那些身處繁榮中心、享受著高薪的「贏家」,也常常感覺自己並非贏家。他們被困在擁擠的交通中,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於支付高昂的房租或房貸,生活品質受到了極大的擠壓。
國家的裂痕:核心與邊陲日益擴大的鴻溝
如果將視角從單一城市拉升至整個國家,聚集經濟所帶來的後果則更為深遠和令人擔憂。少數幾個「超級明星城市」的極度成功,正以犧牲其他地區為代價,加劇著美國國內的區域經濟不平等。
隨著高薪、高技術的工作崗位日益集中在紐約、灣區、西雅圖等沿海大都市,一場全國性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正在上演。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職業發展,紛紛離開自己的家鄉,湧向這些機會的中心。這導致了其他內陸地區(即所謂的「心臟地帶」,Heartland)的人才凋零與經濟活力的喪失。
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明星城市因為人才聚集而愈發繁榮,落後地區則因為人才流失而愈發停滯。國家的經濟版圖上,一道深刻的裂痕正在擴大。一邊是充滿活力、財富不斷積累的創新核心,另一邊則是機會稀少、薪資增長乏力的廣大邊陲。一位評論員不無遺憾地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要在美國科技業擁有一個真正出色的職業生涯,你可能還是得去灣區、紐約或西雅圖。」這句話道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個人的成功,正越來越取決於他或她的地理位置。
紐約西區的崛起,是城市規劃與市場力量完美結合的典範,它展示了聚集經濟在創造財富與創新上的巨大潛能。但與此同時,它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國家在繁榮之下日益加劇的內部分裂。如何讓創新的果實更廣泛地分享,如何彌合核心與邊陲之間的鴻溝,已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考驗當代社會治理智慧的重大挑戰。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Facebook Is Taking a Huge New Space in New York’s Hudson Yards
https://www.nytimes.com/2019/11/14/business/facebook-hudson-yards-office-space.html
Brookings Institution: The case for growth centers: How to spread tech innovation across America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case-for-growth-centers-how-to-spread-tech-innovation-across-america/
NYC.gov: Mayor Bloomberg An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ident Skorton Announce Historic Partnership To Build A New, World-Class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mpus On Roosevelt Island
https://www.nyc.gov/office-of-the-mayor/news/407-11/mayor-bloomberg-cornell-university-president-skorton-announce-historic-partnership-build-new-worl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ig Tech Is Expanding Its Footprint in New York City
https://www.wsj.com/articles/big-tech-is-expanding-its-footprint-in-new-york-city-11579279471
MIT Technology Review: Why the future of work is in a city you’ve never heard of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19/12/17/131073/why-the-future-of-work-is-in-a-city-youve-never-heard-of/
City Journal: The Bloomberg Effect
https://www.city-journal.org/article/the-bloomberg-effect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Superstar citi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economic power
https://regions.regionalstudies.org/news/superstar-cities-and-the-concentration-of-economic-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