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5月30日,在紐約市曼哈頓一間備受全球矚目的法庭內,由12名普通公民組成的陪審團作出了一項撼動美國歷史的裁決: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被控的34項「偽造商業紀錄」一級重罪,全部成立。這標誌著美國建國近250年來,首次有前任總統被裁定犯有刑事罪行。此案源於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川普為掩蓋一樁陳年緋聞,透過其時任私人律師麥可・柯恩(Michael Cohen)向成人電影女星史多美・丹尼爾斯(Stormy Daniels)支付了13萬美元的「封口費」,並在事後以偽造的「法律服務費」名義,分期償還給柯恩。這場為期六週的審判,不僅揭示了當年選戰幕後一連串的媒體操作與法律安排,其判決結果更在美國社會引發了劇烈的政治震盪,深刻地影響了正在進行的總統大選,並對總統職位的法律問責邊界提出了根本性的叩問。
曼哈頓地區檢察官白艾榮(Alvin Bragg)領導的檢方針對此案,採用了一套在法律上被認為是新穎且具挑戰性的策略。在紐約州,單純的偽造商業紀錄通常僅為輕罪。為了將其升級為可判處監禁的重罪,檢方必須證明,被告偽造紀錄的目的是為了「意圖犯下或隱瞞另一項罪行」。檢方在庭上主張,川普偽造紀錄所要掩蓋的,是一項更為嚴重的罪行:即透過非法手段共謀影響2016年大選結果,違反了紐約州的選舉法。檢方論證,這筆13萬美元的封口費,實質上是一筆旨在消除選前負面新聞的非法競選捐款,其金額遠超過聯邦法律規定的上限。
審判的核心,圍繞著三位關鍵證人的證詞以及一份清晰的「紙本證據鏈」。八卦媒體《國家詢問報》前發行人佩克(David Pecker)的證詞,首先證實了其與川普競選團隊之間存在一個「抓了就殺」(catch and kill)的協議,即代為買下對川普不利的報導版權,然後將其壓下不予刊登。史多美・丹尼爾斯的證詞,則向陪審團陳述了2006年那場 alleged 性接觸的細節,為支付封口費的動機提供了背景。而檢方的明星證人,麥可・柯恩,則以「汙點證人」的身份,詳細描述了整個支付與報銷計畫的執行過程,並直接指證川普是所有行動的幕後指揮者。
儘管辯護律師對柯恩的誠信與動機進行了猛烈攻擊,稱其為一個因心懷怨恨而撒謊的罪犯,但檢方出示的物證—包括柯恩提交的假發票、川普集團內部的帳目紀錄,以及九張由川普在入主白宮後親筆簽署的支票—顯然說服了陪審團,這些文件共同構成了對柯恩證詞的有力佐證。陪審團在經過兩天的閉門商議後,迅速且一致地達成了有罪裁決。此判決一出,立即引發了兩極化的反應。川普及其支持者痛斥其為一場由政治對手操控的「騙局審判」,而拜登總統與民主黨人則強調「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這項歷史性的定罪,不僅為川普的法律困境增添了最沉重的一筆,也為美國選民在11月大選投票時,拋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數。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法治的殿堂裡,天平的兩端所承載的,不僅是證據與律法,更是一個社會對正義與平等的集體信念。當一位曾手握世界最強大權力的前任總統,褪去其政治光環,以刑事被告的身份坐在一群由普通公民組成陪審團面前時,這幅場景本身,就是對美國民主制度的一次深刻檢視。2024年5月30日的這項判決,其意義早已超越了案件本身的細枝末節。它關乎的,是一個最古老的法律原則,在一個最現代、最極化的政治環境中,是否依然能夠被堅守:即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場審判的落幕,並未帶來社會的和解,反而像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層層疊疊關於司法獨立、政治動機與總統問責的漣漪,而這些漣漪,至今仍在美國的政治水域中持續擴散。
一樁緋聞的餘燼:從媒體交易到法律風暴的演變
要理解這場歷史性審判的根源,必須將時光回溯至2016年那場充滿戲劇性的總統大選。故事的核心,並非複雜的國家大政,而是一樁發生在十年前的 alleged 桃色緋聞。然而,當這樁陳年舊事在選戰的關鍵時刻重新浮現時,它便從個人私德問題,演變成了一個具有潛在顛覆性影響的政治炸彈。
尤其是在2016年10月初,一段記錄著川普發表猥褻言論的《前進好萊塢》(Access Hollywood)錄音帶被公之於眾後,其競選陣營立即陷入了空前的危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成人電影女星史多美・丹尼爾斯試圖出售其與川普的交往故事,對選情構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脅。
法庭上的證詞,細緻地還原了當時幕後的運作。川普的長期盟友、八卦媒體《國家詢問報》的發行人佩克(David Pecker)作證稱,他早已與川普達成一項心照不宣的協議,即充當其競選團隊的「耳目」,主動發掘並壓制任何可能傷害川普選情的負面新聞。這種被稱為「抓了就殺」(catch and kill)的媒體操作,在當年已成功地壓下了另一位《花花公子》模特兒的類似爆料。
當丹尼爾斯的故事出現時,這套機制再次啟動。川普的時任私人律師兼「處理人」麥可・柯恩,在川普的指示下,與丹尼爾斯的律師展開了談判。最終,在距離投票日僅剩不到兩週的時間點,柯恩透過自己註冊的一家空殼公司,向丹尼爾斯支付了13萬美元,以換取她簽下一份保密協議。這筆錢,成為了引爆後續所有法律風暴的火種。
法律的精巧構建:一項升級重罪的控訴策略
支付封口費本身在美國並不違法,偽造商業紀錄在紐約州也通常只是輕罪。曼哈頓地區檢察官白艾榮辦公室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這起案件從一樁看似無關緊要的財務違規,構建成一場足以將前總統定罪的重罪訴訟。他們最終採用的法律策略,被許多法律專家視為一次大膽的嘗試。
其核心在於紐約州刑法的175.10條款,該條款規定,若偽造商業紀錄的目的是為了「犯下或隱瞞另一項犯罪」,則該行為將從輕罪(misdemeanor)升級為E級重罪(Class E felony)。檢方的整個控訴,就建立在這個「升級」的基礎之上。
在審判中,檢察官向陪審團論證,川普集團內部將償還給柯恩的款項記錄為「法律服務費」的行為,其目的就是要掩蓋一項更為根本的罪行:即違反紐約州選舉法第17-152條。該條法律規定,「兩人或多人共謀,以非法手段推動或阻止某位候選人當選」構成犯罪。
那麼,何為「非法手段」?檢方在此提出了三個可能的選項,並告知陪審團,他們無需在具體是哪一種非法手段上達成一致,只需一致認定存在至少一種即可。這三種非法手段分別是:一、支付封口費的行為違反了《聯邦選舉競選法》(FECA),因為它實質上是一筆旨在影響選舉結果的秘密捐款,且遠超個人捐款上限;二、該行為涉及偽造其他商業紀錄;三、該行為構成了稅務欺詐。這個精巧的法律設計,為陪審團的定罪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也成為辯方在庭上及庭後猛烈攻擊的焦點,他們稱之為將聯邦罪名不當引入州級審判的「法律扭曲」。
法庭內的較量:證人的可信度與文件的決定性力量
長達六週的審判,高潮迭起,其焦點最終集中在證人席上的交鋒,以及呈堂證供的物證之上。檢方的敘事,由三位核心證人串連而成。佩克的證詞為案件搭建了框架,證實了壓制負面新聞以保護選情的共謀確實存在。丹尼爾斯的證詞,則以其生動甚至露骨的細節,向陪審團解釋了為何川普有如此強烈的動機要讓她保持沉默。
而整場審判的成敗,幾乎都繫於麥可・柯恩一人之身。作為唯一能夠直接將川普與所有非法行為聯繫起來的內部人士,他的證詞是檢方指控的基石。柯恩在庭上詳細陳述,他支付封口費、設立空殼公司、以及事後以假發票要求報銷,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川普的明確指示下進行的。他甚至回憶了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川普親口向他確認了這套報銷計畫的細節。
與此相對,辯護律師的策略也同樣明確:將柯恩描繪成一個毫無信譽、謊話連篇的復仇者。他們在長達數天的交叉詰問中,反覆攻擊柯恩過往的犯罪紀錄(包括向國會撒謊)、他對川普的個人怨恨,以及他從「反川普」的立場中獲得的經濟利益。辯方的目標,是在陪審團心中種下合理的懷疑,讓他們無法僅憑這樣一個「汙點證人」的證詞就將一位前總統定罪。
然而,最終壓垮辯方防線的,或許是那些不會撒謊的「紙本證據」。檢方出示了柯恩提交的34份文件—發票、支票和帳目紀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與柯恩證詞完美契合的報銷流程。其中最具說服力的,是9張由川普在擔任總統期間親筆簽署的、用以支付給柯恩的支票。這些物證的存在,讓陪審團有理由相信,即使柯恩的人格有瑕疵,但他在此案核心事實上的陳述,得到了客觀證據的支持。
判決之後的國度:法律的勝利與政治的裂痕
當陪審團主席以平靜的語調,連續34次宣告「有罪」時,法庭內外的世界,都陷入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之中。對於川普的支持者和共和黨高層而言,這項判決印證了他們長期以來的指控:美國的司法系統已經被「武器化」,淪為政治對手用來打擊川普的工具。他們稱此案為一場「被操縱的騙局審判」,法官和檢察官都帶有政治偏見,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在選舉前傷害川普。
而對於民主黨人和川普的批評者來說,這項判決則是對美國法治原則的一次莊嚴肯定。他們強調,此案的審理過程完全符合法律程序,陪審團的裁決是基於呈堂的證據。拜登總統的競選團隊在判決後發表聲明,其核心信息簡單而有力:「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這項判決,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美國社會深刻的政治分裂。同一項法律裁決,在不同群體的眼中,呈現出完全相反的意義。它未能弭平分歧,反而加劇了對立,將司法系統本身變成了黨派鬥爭的新戰場。
歷史的註腳與未來的選票
無論後續的上訴結果如何,2024年5月30日的這項有罪判決,都將作為美國歷史上一個無法抹去的註腳而存在。它開創了一個先例,即總統的職位並不能為其在任前、任期中或卸任後的刑事行為提供永久的庇護。從法律層面看,這或許強化了對權力的約束。
然而,從政治層面看,其影響則更為複雜和不確定。這項判決是否會改變選民的投票意向,尤其是在那些對兩黨都不滿的獨立選民和中間選民中?或者,它是否只會進一步鞏固各自陣營已有的看法,讓政治的歸政治,法律的歸法律?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未來幾個月的選戰中逐漸浮現。這場始於一筆封口費的法律案件,其最終的判決,或許將由歷史和成千上萬張選票來共同書寫。
資料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 Trump found guilty on all counts in hush money trial
https://apnews.com/article/donald-trump-hush-money-criminal-trial-verdict-4122f4590a6998f02c6328ad2a11b675
The New York Times: Trump Guilty on All Counts in Hush Money Case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4/05/30/nyregion/trump-trial-verdic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onald Trump Found Guilty in Hush Money Case
https://www.wsj.com/us-news/law/donald-trump-guilty-hush-money-case-35222f98
Reuters: Donald Trump guilty on all counts in hush money case, a historic first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new-york-jury-reaches-verdict-trumps-hush-money-trial-2024-05-30/
The Guardian: Donald Trump found guilty on all 34 counts in hush money trial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live/2024/may/30/donald-trump-hush-money-trial-verdict-live-updates
Just Security: The Trump Verdict: Prosecutors’ Closing Arguments Resonated with the Jury
https://www.justsecurity.org/95995/the-trump-verdict-prosecutors-closing-arguments-resonated-with-the-jury/
Lawfare: The Trump Verdict: Guilty on All Counts
https://www.lawfaremedia.org/article/the-trump-verdict-guilty-on-all-counts